當前位置:首頁 > 科技 > 正文

從四個方面,分析解決問題的邏輯

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會如何去解決呢?本文作者認為,可以先弄清楚問題、症結、解法、表達,再進行具體的做法。文章闡述了解決問題的邏輯,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在設計工作中、甚至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弄清楚:

  • 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 症結-導緻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 解法-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
  • 表達-怎麼把成果告訴别人

比如:

  • 問題-上班老是遲到被罰款,不想這樣了
  • 症結-出門前要弄頭發花時間
  • 解法-戴帽子(還能變成自己的形象符号)
  • 表達-偷偷在這裡用文章告訴大家

或者:

  • 問題-app内的購買轉化低,想提升
  • 症結-原來是引導設計看不懂啊
  • 解法-改成用戶看得懂的語言
  • 表達-沉澱成彙報材料發給老大

這就帶出了文章的大架子,接下來我按四個章節解釋一下,每一步是如何做到的。

另外,本文的底層原理來源于《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及若幹麥肯錫公開的方法論。而我嘗試結合UX行業的經驗,用更好理解的結構和文字,讓同行朋友們能讀懂。把偶爾假裝高高在上的方法論翻譯簡單,是我的願望。

一、界定問題

1. 為什麼要界定問題

為了知道問題究竟是什麼,也可以說成:“為什麼要做?/ 目标是什麼?”,因為是第一步,往小說它決定了後面的動作,往大說它決定了生意賽道。

2. 怎麼界定問題

1)列出框架

用來界定問題的框架包括5個要素,為了方便記憶,姑且叫「胖次模型」,如下圖:

要素1-舊解法

指現在用來達成目标的手段,可能是一個産品、結構、流程等,比如用來查天氣的app、用來運作企業的組織結構、用來産出設計的設計流程、用來達成注冊的用戶注冊流程、用來檢查是否感染的驗核酸流程。

如果我們是從1到N優化産品A,「舊解法」是産品A的當前版本。

如果是從0到1創造産品A呢,「舊解法」是被使用中的其他産品B/C/D。

先講「舊解法」,就像故事裡的“從前”,比如:從前我們都用QQ來聊天。

要素2-症結

指讓「舊解法」失靈的原因。它可能是外部原因,比如對手出現了、技術更叠了、政策改變了、用戶變心了、設計趨勢變了、企業戰略改變了、業務邏輯改變了。也可能是内部原因,比如性能差、某個環節沒設計好、某條渠道導入的用戶不對勁。在這個階段,原因可能隻是一種粗略的認知,要到第二階段「診斷症結」的時候,才被真正定義下來。

在故事裡,「症結」對應的就是“突然有一天”的情節。從前我們都用QQ來聊天,有一天,微信出現了。

要素3-現實結果

或者叫痛點,打不到車、好難用、轉化低、門鈴不響、測核酸很麻煩、人太胖、太無聊。某些「症結」讓「舊解法」失靈,進而導緻了不好的「現實結果」出現。因為高峰期打車人多而的士少,讓沿路攔的士的「舊解法」不好使,進而導緻了打不到車的「現實結果」出現。

要素4-理想結果

或者叫目标,打得到車、好易用、高轉化、門鈴響了、測核酸很方便、人苗條、太有趣。

關于目标,有這麼些特性:

①往往可以層層拆解

上層就是下層的目标,後面章節要細說的症結、解法本身也是一種要去達到的目标。比如企業目标-業務線目标-項目目标-設計目标-設計策略-設計執行-畫一顆按鈕,全都是相對下一級而言的目标。

②盡量地清楚

因為越清楚,越好衡量是否達成,相關的知識點是SMART原則,暫不展開。

③不是關于“價值”,就是關于“成本”

變成更多、更高、更快、更強、更好啦,要不就是更省錢、更省時間、更力氣啦。

此時可以留意兩點:

  1. 「舊解法」有效時,「現實」和「理想」是同一個東西。反之,「現實」和「理想」就分開、出現距離了。
  2. 「現實結果」之所以成痛點,是因為有「理想結果」的對比。身高180cm是不是痛點?對社畜來說不是,對籃球員來說是,因為他們的理想是更高。轉化低是不是痛點?理想是高轉化的時候,就是痛點;理想是把流量轉化到新業務去,就不是。

日劇台詞:在生物的環境中,會對生活産生影響的東西是什麼?——别人。

要素5-新解法

消除「症結」,把「現實結果」導向「理想結果」的新方法(産品/結構/流程)。它約等于界定問題這一Part,最終界定出來的問題,即“新解法是什麼”。為什麼是約等于呢,往下看。

2)确定問題

5個要素列出來了,要解決的問題就産生在5個要素裡。

情況1:前4個要素都是已知,由要素5「新解法」産生的問題,包括:

  • 新解法是什麼?(最常見,記這個就行了,後面的問題都是由此衍生的)
  • 新解法也已知,是否對?
  • 新解法也已知,并且有多個,哪個好?
  • 新解法也已知,接下來具體怎麼做?

情況2:由其他要素産生的問題,包括:

  • 「症結」是什麼?比如數據莫名暴跌,得先确定症結。确定後才到解法,如果症結是服務器宕機,都不需要産生新解法,把舊解法修複就行了。
  • 「理想結果」是什麼?比如⽬前正是從不景⽓⾏業脫身進⼊成⻓性⾏業的機會,但不知道進⼊後會到達什麼樣的理想結果。确定理想後才到「新解法」是什麼。
  • 「現實結果」會不會出問題?競争對手推出新解法,是不是意味着現實有問題。

好的,尾聲做個表格用來總結一下,也算是一個界定問題的工具。

二、診斷症結

1. 為什麼要診斷症結

無論上一Part最後确定的問題是哪一類,這一Part都要進一步具體明确「舊解法」身上的「症結」。這個過程也可以叫找原因、找切入點、定義機會、确定問題的具體位置。之後,才能推導消除「症結」的「新解法」,從而到達「理想結果」。

2. 怎麼診斷症結

1)列出框架

把「理想結果」擺出來,盡可能列出指向結果的要素并結構化,能分組的分組,能分層的分層。要素們等同于嫌疑人,元兇「症結」藏在其中。

如果你預計「症結」來自解法内部,那麼列出來的要素均來自「舊解法」。比如影響app營業額的要素等于購物流程的每個步驟,症結可能是某個步驟。

如果你預計「症結」還可能來自外部,那麼還需列出「舊解法」之外的影響要素。比如「理想結果」是解決用戶的中午飯,而你的「舊解法」是其中一家可選的午飯餐館,那麼影響要素還包括其他的餐館,症結可能是其他某家新開的餐館。

延展一下:如果我們的問題不是回答新解法是什麼,而是判斷某個已知的新解法好不好呢?那麼我們就把這個已知新解法也給拆了。

2)确定症結

因為每個要素都指向結果,所以要素都應該是相對積極的。于是,審視每個要素,消極的、對結果不利的、拖後腿的要素,就是元兇「症結」。

因為診斷的過程像破案,為了好記,畫了一個模型,姑且叫「柯南模型」吧。

下面舉一些例子。

①流程類框架

比如會員注冊流程,結果擺出來先,是“成功注冊會員”。再列出指向結果的框架,注冊會員的流程,每個步驟是一個元素。最後找出消極的元素,原來是“了解權益”這一步沒有展示權益的吸引力,用戶沒動力;以及“了解規則”這一步,規則交代得不清楚,于是鎖定症結。

②結構類框架

比如頭痛了,理想結果是頭不痛,那麼影響因素可能來自身體也可能來自精神,兩者可以再拆細。最後确定症結是壓力大。

比如我們要評估一個界面的視覺效果,同樣是把框架(也就是評價指标)列出來,然後逐個元素看看,把症結找出來。

好了,診斷症結的内容就這麼多,記得先列出框架元素(把嫌疑人圈出來),然後評估每個元素,确定症結(元兇)。

三、找到解法

1. 解法是什麼

就是針對上一步找到的症結的解藥,找到解法,執行妥當,問題就解決了。遲到的症結是刷牙太慢了,解法是不刷了。單身的症結是長得醜,解法是去元宇宙求偶。此時我們會問,為啥解法偏偏得是這個,而不是别的,請看下文(又是熟悉的框架)。

1. 怎麼找到解法

1)發散解法

針對同一個問題,條條大路通羅馬,那麼道路有多少條呢?先發散出來。

2)收斂解法

這一步回答:哪種解法比較好呢?此時先列出評估标準,再評估每一種解法,最終收斂出來最合理的那個(是不是跟上一part評估嫌疑人确定症結類似?)。

不同的情況,評估标準都不一樣,但往往包括收益和成本。比如不刷牙這個解法,能保證不遲到的收益,但會付出蛀牙的成本,可能就不是一個好解法。

最終決策逃不出對投入産出比的綜合考慮,也就是平衡解法的收益有多高,以及付出的成本有多大(時間、錢、數據、學習、選擇成本等)。關于這個道理,俞軍先生在《俞軍産品方法論》一書裡有詳細的介紹(關于交易模型),此處純安利不展開。

綜合以上兩步,大緻又有一個模型,說實話,想到好的idea是很難的事情,此時僅僅是說來簡單,所以模型叫「簡單模型」吧。

在做UX設計的流程中,發散-收斂的邏輯是會發生在不同環節裡的,碰到創意-決策點,就會出現這個菱形。下面以常見的工作流舉例,每個菱形後面就是決策出來的解法:

進階一下,來一個複雜一點的例子。延續上一part會員注冊這個例子,當時診斷的「症結」是第2步-用戶沒動力了解權益,及第3步-用戶不清楚規則。

加上崗位分工,逐級産出解法的過程是這樣的:

在漫長的工作流中,目标就這麼被層層分解下來了,逐漸出現的解法本身也是目标。無論如何,都要擡頭看看最初的目标是什麼,不然會跑題。

好,到這裡,本章節就說完了。回顧一下,如果我們把「診斷原因」的柯南模型和「找到解法」簡單模型合在一起,有些朋友是不是有熟悉的感覺?你猜對了,不就是雙鑽嘛。

四、表達解法

為什麼要用金字塔原理來表達

直接跳過了「為什麼要表達」,因為表達實在重要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啊。為什麼是金字塔呢?因為讀者閱讀時,會邊讀邊默默歸類,以便理解和記憶。如果作者事先歸好類了,并且自上而下呈現,能有效減少讀者的負擔,這個叙事結構就是金字塔結構。

留意三個構成元素,序言、縱向和橫向,你可以想象成一個人,她的頭是序言,還有縱向及橫向的身段。下面我們分别來看看。

1. 序言-引出結論

1)序言是什麼

序言是文章的開頭,如果你寫ppt,那就是ppt的開頭。ta作為一個引子,引出塔尖主題思想(也就是通篇文章的終極結論),同時勾起讀者往下讀的興趣。從内容範圍看,序言的結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結論。讀者讀完序言,就知道這篇文章結論是什麼/是關于什麼的,他要不要讀下去。

序言有六個容器,分别是必選項「背景」「沖突」「答案/也就是結論」,以及可選項「疑問」「新的疑問」和「要點」。

下面用幾個序言例子來說明:

2)序言的内容哪裡來

我們這個章節是關于表達的,也就是事情已經做完了,隻差表達了。所以序言隻是一種前事的表達形式,并沒有新增内容。還記得part1「界定問題」的胖次模型嗎?胖次模型的5要素,經過整個事件,分别是什麼已經都清楚了。序言就是把5要素,以及part1界定出來的問題,裝進序言的六個容器裡。怎麼裝呢?跟界定要解決的問題有關系。

如果面臨的是最常見的問題「新解法是什麼」,這樣裝:

進階一下,如果界定的是其他問題,用一張表格來舉例,其實也就是裝進的對象容器有所區别:

2. 縱向-以上統下

金字塔結構從縱向看,特點是結論先行,每個上一級是結論,下一級就是證明上一級的論據。三級證明二級,二級證明一級,全文最大的結論就是塔尖。比如下圖的ppt結構,一級是結論,作為标題先說出來,二級是主要問題和優化建議兩個子内容,三級是各自的1234。

3.橫向-分組遞進

現在我們換個方向,橫着來看。橫向看,是一組一組的思想,要研究的是思想的類别(分組)及排序(表達順序)。分成「演繹推理」和「歸納推理」兩類。

1)演繹推理

這是一種線性推理,由前一個思想導出後一個思想,推導到最後,最後一個思想就等于終極結論。如果給金字塔内部加上箭頭,是這樣的:

右邊的例子,是一個常見的「三段論」演繹,順帶延展一下:

三段論是什麼?

三段論包括了這三段:

  1. 大前提-對某種現象的表述。e.g.所有人都會死。
  2. 小前提-對大前提句子的主語或謂語所做的表述。e.g.對主語「所有人」的表述,蘇格拉底是人。
  3. 結論-以上兩種表述同時存在所具有的意義。e.g.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舉些例子:

所有鳥都會飛,小明是鳥(描述主語),所以小明會飛。

邏輯相關的信息要放在一起,信息a和b相關(描述主語),所以要放在一起。

反壟斷法促進生産,行業協會對人力的壟斷阻礙生産(描述謂語),所以行業協會違反反壟斷法。

吃蘋果能長高,我沒長高(描述謂語),因此我沒有吃蘋果。

三段論的兩個訣竅:

①肯定主語。

通過肯定主語來肯定謂語,是對的:

所有鳥都會飛,小明是鳥(肯定主語-鳥),所以小明會飛(肯定謂語-飛)。

But,通過肯定謂語來肯定主語,是錯的:

所有鳥都會飛,小明會飛(肯定謂語-飛),所以小明是鳥(肯定主語-鳥)。——小明也可能是火箭。

②否定謂語。

通過否定謂語來否定主語,是對的:

所有鳥都會飛,小明不會飛(否定謂語-飛),所以小明不是鳥(否定主語-鳥)。

But,通過否定主語來否定謂語,是錯的:

所有鳥都會飛,小明不是鳥(否定主語-鳥),所以小明不會飛(否定謂語-飛)。——小明也可能是火箭。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通過上面的邏輯,你就能明白,他并沒有告訴你,如果你反省了(否定主語),人生就一定值得過啊。

連續的三段論:

金字塔橫向的思想如果超過三個呢?其實,還是三段論,連接及簡化一下,就變成了「連環推理」。比如:

a公司得到大量業務 > 公司的收入将增加 > 公司的股票将上漲。

這裡面其實有兩個三段論:

  1. 得到大量業務的公司收入會增加 > a公司得到大量業務 > a公司收入會增加
  2. 收入增加的公司股票會上漲 > a公司收入增加了 > a公司股票會上漲

最後以一份材料結構來結束「演繹推理」:

有問題就要改版 > 因為有問題-why > 所以必須改版-how。

2)歸納推理

先把上一張圖換個樣子:

是不是簡單了一點?這就是「歸納推理」。也就是把橫向同一級别的思想按共性歸類,共性形成父級思想。

「歸納推理」不像「演繹推理」那麼傷腦筋,可以用2個結構2個原則來輔助理解。

結構1-時間結構

是一種線性結構,思想之間的順序是先後的線性順序,比如「把大象放進冰箱」裡的思想是打開冰箱、放進大象、關上冰箱,同理還有「用戶購買步驟」「驗核酸流程」。

結構2-空間結構

非線性結構,思想之間沒有絕對的先後順序,可以靈活看情況排序(當然看情況也等于一種邏輯,别亂排)。比如北上廣、問題123、解法123、組織結構abc部門,順序可以是重要程度、位置、更新時間之類的。

原則1-共性詞

思想共性/邏輯共同點成立的信号是,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該組思想。比如蘋果、香蕉、草莓分成一類,共性詞是水果。打開冰箱、放進大象、關上冰箱分成一組,共性詞是步驟。我的男友、她的男友、他的男友的共性詞是女友。如果有一個思想,用這個詞表達不了,那麼這個思想就不能歸納進來,比如我的男友、她的男友、他的男友、他的女友,他的女友不能進男友劇組。

原則2-不重不漏

也就是MECE法則,思想之間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相互獨立是必選項,完全窮盡個人覺得就看情況來表達,關鍵點在于記得問一下自己:為什麼我隻列出了這些思想,而沒有其他思想?舉例三個MECE的方法,助你過上滴水不漏的人生:

  1. 二分法:我想你-你在身邊時想,你不在身邊時也想
  2. 過程法:我想你-過去想你,現在想你,未來想你
  3. 要素法:我想你-想你的肉體,想你的靈魂

這個原則在UX工作上,适合于拆解目标,避免漏掉影響目标的因子,比如拆解GMV目标時,就列出公式,盡量把影響GMV的因子窮盡進來。

為方便理解,上面例子的思想多是詞語,可我們實際寫作中,更多的思想是句子,那接下來就順着上面習得的邏輯,在句子的世界裡進階一下,分成父級用來概括的句子和子級裡的句子。

①父級句子

對于「演繹推理」,父級句子比較簡單,就是子級的最後推理結論。

子級:鳥都會飛>小明是鳥>小明會飛,父級句子就是小明會飛。

對于「歸納推理」,如果組内思想是描述性思想,那麼用代表共同的含義的句子。

父級:高效演講的秘訣;

子級:

如果組内思想是行動性思想,那麼父級用行動結果。

父級:通過2件事把明年利潤提升19%;

子級:

另外,這裡有一些建議,讓父級句子更有效:

  • 盡量寫結論,别寫事件,也别寫空話
  • 動賓結構降低閱讀難度
  • 單字動詞增強标題力量

②子級句子

OK,到此,Part4「表達解法」就完結了,把最初的圖再放出來,回顧一下:

然後,寫了好多字的整篇文章也要撒花完結了,謝謝閱讀,希望對你有綿薄啟發。

本文由 @Dani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