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這些不當的信念,正在壓垮你

圖片來自:unsplash
這篇文章的編号是:0409 全文共有 52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我在很多文章裡面,都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 很多時候,造成我們煩惱、焦慮和負面情緒的,往往不是我們所面臨的客觀事實,而是 我們内心深處的信念對這些事實的解釋。
什麼是信念?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會接收到來自外界各種各樣的信息灌輸,随着時間推移,有一些信息會被固定下來,并不斷地被我們接收到的證據所強化。那麼,我們就會發自内心地認同這些信息,把它們作為對這個世界的默認假設,用它們來看待和理解這個世界。
這就是信念。簡單來說,它 相當于構成我們心智世界的「地基」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信念,我們才能在它們之上去構造各種各樣對于外部世界的規則和框架,形成我們的心智世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信念 又像一扇扇窗口,把來自外界的客觀事實經過「翻譯」和「解讀」 之後,轉達給我們。我們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其實都是經過這些信念所解讀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指出别人的錯誤時,有些人會非常生氣、認為被冒犯了,為什麼?正是因為他們抱有這樣的信念:「我是正确的,不認同我的人,就是在跟我為敵」。
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顯得很敏感,很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記恨别人、産生沖突。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切反對和質疑的聲音都是對自己的攻擊,都是不對的,應當受到還擊。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的信念是「别人指出我的錯誤,是在幫我完善自己的觀點」,那麼他在日常生活中,心态就會更積極、更正面,也更不容易跟其他人産生矛盾。因為他不會把「指出錯誤」這件事情,解讀為「敵對」,而是解讀為更加善意的「幫忙完善觀點」,因此也就不會導向仇恨和攻擊性。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一件事情的客觀狀況如何,跟我們對它的解讀如何,其實很可能是不一緻的。一個人指出你的錯誤,有可能出于善意,有可能出于惡意 —— 但這一點并不是很重要。相比之下,你自己如何去解讀他的行為,往往會更加重要。
為什麼呢?因為,除非他真的做出了傷害你的行為,否則,他的意圖隻存在于他腦海中,對于你是不會産生影響的。能夠真真切切影響到我們自己的,是我們被自己的「解釋」所喚起的憤怒、沮喪、焦慮、煩惱……
因此,我在許多文章裡面都講: 解開許多問題的鑰匙,很多時候其實就在我們的内心。 同樣,我們可能無法控制外界,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
正如我在《打開心智》中所說:在心理學中,讓自己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最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 「認知重構」 。簡單來說,就是找到自己内心深處産生負面作用的不當信念,把它們用更好的、更合理的良性信念替代掉,從而讓自己能從更加積極的角度解讀外界的信息。
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你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我是正确的,不認同我的人,就是在跟我為敵」這個信念,并且這個信念已經對你造成了很多無謂的困擾,那麼,不妨把它換成「别人指出我的錯誤,是在幫我完善自己的觀點」,這可以從根源上解決你的問題。
當然,認知重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需要在每一次面臨相同困擾、産生同樣情緒反應時,能夠及時想起來,及時告訴自己:我的信念是不妥的,沒有什麼外在事物在傷害我,隻有我的信念本身,因此要把它修正過來。
像這樣,一次又一次地重複,修正,調整,才能建立起新的聯系,讓自己在面臨同樣的問題時,切換到更有用、更正面的信念上面。
信念是沒有絕對的正确和錯誤的,它就像數學體系裡面的公理。基于一套公理,我們可以發展出一套數學體系;但換一套公理,我們同樣可以發展起另一套數學體系。這兩套體系并沒有哪一套更正确,隻有哪一套更好用、更簡潔的區别。
信念也一樣。并沒有哪一套信念比其他的信念更正确,但是,基于不同信念所建立起來的心智世界,有些可能更積極、更正面、對我們更有幫助,也能适應更多的場景。
因此,我們要追求的,不是追求正确的信念,而是修正給我們造成困擾的不當信念,建立起更加積極正面的信念,讓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更容易擺脫負面情緒和精神内耗的困擾,讓我們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哪些需要調整的不當信念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一個人的信念實在太多了,可能有幾十到上百條,并且因人而異。所以,在過去的文章裡,盡管我也經常提到「要去挖掘信念」,但還沒有系統地把這些信念整理和列舉出來。這可能會令一些朋友感到難以下手。
因此,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幾條常見的不當信念,希望能夠幫你更好地正視它們、理解它們。


1. 我的每一天都必須卓有成效,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 晚上睡覺前,告訴自己:哎呀,今天什麼都沒幹,明天一定要好好努力;
  • 第二天醒來,依舊像前一天一樣,閑逛,摸魚,度過毫無變化的一天;
  • 然後,到了晚上,又後悔了,告訴自己:我怎麼這麼沒用,今天怎麼還是什麼都沒幹,明天不能這樣了……

嚴重的,可能還會導緻「報複性熬夜」,由于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幹,不願意結束這一天,不願意上床睡覺,而是強撐着熬夜,讓自己在心理上覺得賺了。
但是,這樣隻會導向一個惡性循環:你越是對自己不滿意,越是責備自己、「報複性熬夜」,你的壓力就會與日俱增,狀态越是不佳,更加難以去做出有用、有價值的事情。
實際上,生命的樂趣在于什麼呢?它并不在于某個結果,而是在于我們度過每一天的過程中每時每刻的體驗。如同我在 中所引用的詩句「你不快樂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如果每一天你都生活在壓力和驅趕下,你又如何能快樂呢?
我們并不是因為做成了某件事、獲得了某個成就而快樂,而是因為我們切切實實地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而感到快樂。當你苛責自己的時候,你其實也就相當于拒絕了去享受生命。
不妨把這個信念轉變一下,換成: 我每一天所實際做到的事情,就是我能夠做到的事情。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做得更多,那很好;如果不能,也沒關系,因為這就是我的常态。
打個比方。假設你狀态好的時候,一天的有效工作時間是8個小時;而狀态不好的時候,可能隻有2-3個小時。在這個情況下,很多人會怎麼做呢?會把自己最好的狀态當成一種「常态」,來要求自己,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夠有效工作8個小時 —— 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合理的常态是什麼?是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内,在沒有壓力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你每天有效工作時間的平均數。
這是一個極其淺顯的道理,但許多人難以接受這個事實。他們總會想着:我不應該這麼懈怠,我如果能多做一點就更好了 —— 如果你能夠多做一點,那麼你壓根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正是因為你無法逾越你客觀所存在的「常态」,才産生了這個問題。
不妨給自己松松綁,不要過度地苛責自己,而是在接受自己「常态」的基礎上,去想辦法:既然我的常态就是如此,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我的常态?
比如:如果我是因為精力不濟,那麼是否可以通過運動和調整作息來提高? 如果我是因為缺乏興趣,那麼是否可以通過換一個工作、調整賽道來改變? 如果我是因為生活單調,那麼是否可以拓展一些可能性,找到業餘時間能做的事情? ……
諸如此類。先把自己的信念調整到一個合理的、适當的水平上,再在這個基礎上去考慮有效的行動,而不是沉溺在懊惱和自我批評中,這才是治本的方式。


2 . 我必須控制生活的一切方面,否則就會出問題。
很多人常常有這麼一種思維:我必須控制生活中的一切,不能允許任何失控的狀況發生,也不能允許任何差錯和意外發生,否則就會對我的生活造成沖擊。
這樣的人往往有一個共性,就是特别不敢去嘗試新事物。無論是拓展一項業務,開始一個項目,嘗試一種轉型……對他們來說,不可預料的意外是最可怕的,必須絕對避免。
但這麼一來,他們很容易陷入一種困境:一方面,長期處于某種生活模式裡,很容易變得狹隘、單調、無聊;另一方面,又特别害怕做出改變,不願意探索未知。這導緻他們往往都有一種「被推着走」的感覺,走一步停一步,對周圍的一切充滿警惕,害怕遭受任何意外沖擊。
這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讓他們始終生活在警惕所帶來的慢性壓力之下。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往往會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 「不滿意」 ,對現狀不滿,但又難以邁出改變的步伐;二是 「無力感」 ,感到被外力推着走、推着動,缺乏自主性和能動性。
一個更好的信念是什麼呢?可以是: 我隻能控制影響圈裡的事情,而對于關注圈裡的事情,我要接受我無法控制它們的事實。但是我可以通過行動,來不斷擴大我的影響圈。
我很喜歡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影響圈」的概念。他把生活中的事情劃分成兩個圈:影響圈和關注圈。前者是我們能夠影響和控制的事情,後者是我們關注、但無法控制的事情。我們許多壓力和煩惱,其實都來自于想把前者努力擴大來覆蓋後者。
但是,影響圈并不是我們想讓它擴大、它就能擴大的。它的擴大隻能來源于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們自身變得更好 —— 可能是更好的狀态,更出色的表現,跟外部世界更密切的聯系……
所以,如果你一直把目光放在關注圈與影響圈之間,一直關注着那些你無法控制、卻又想控制的事情,對事情是沒有絲毫幫助的。一方面,你并不能擴大影響圈去觸及這些因素;另一方面,這種關注所帶來的焦慮,又會持續向你施加壓力,讓你更加難以邁出腳步。
因此,我給自己的一句座右銘就是: 不要内耗,做有用的事。
如果一件事情,我們想盡辦法,都無法去幹預和影響它,那麼就不需要再操心了,因為對它的任何操心、在意、焦慮,都是毫無意義的,它們除了拖慢腳步,讓我們停下來之外,沒有任何作用。這就是内耗。
有用的是什麼呢?是把目光聚焦到我們能夠去做、去行動、去改變的事情上面,去做一做,試試看。不要擔心會不會逾越安全邊界,也不要擔心會不會遇到意外。任何在探索過程中遭遇的意外,都是一種對自己的鍛煉和完善。
隻有行動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強大。而當我們變得強大起來,也許原本無法通過的阻礙,就會為我們讓路。


3. 别人都在關注我,我不能犯錯,不能破壞我的形象。
生活中,每個人在别人面前,都在扮演着一個形象,維護這個形象,用它跟别人交互、溝通。這個形象有的跟我們的内在非常一緻,有的會有一些差别,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對有些人來說,當他的外在形象跟内在存在一定差距,而他又比較敏感時,就很容易産生這種心理:我要維護好我的形象,不能讓它受到任何一點破壞。
存在這種信念的人,會有意無意地放大别人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行為,對别人一句無心之語都翻來覆去地想,時時刻刻在意着别人的看法:别人會怎麼看我?怎麼想我?我會不會惹别人不高興、被别人讨厭?
這會使得他們舉步維艱,每走一步都要頂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在生活中時常感到精疲力盡。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會發現:他們有些舉動會有強烈的「表演」痕迹。也就是未必出于他們内心的本意,但為了維持好他們的現象,他們會被迫去「扮演」某種角色、做出某些行為。
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那麼,一個更好的信念可能是: 我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别人并不會這麼在意我,「做自己」比刻意扮演更有用。
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心化效應」在作祟。由于我們通常會比關注别人更多地關注自己,因此很容易把這種心态代入到别人身上,認為别人也像我們一樣關注我們。
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很忙,都有許多事要操心、許多人要關注,沒有人會像我們自己一樣,對我們投入過多的注意力。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所揣摩的别人的看法和想法,其實對别人來說可能隻是一瞬間的閃念,根本就不重要。
因此,讓自己更加自然地跟别人相處、交流,「做自己」,可能是一件更好的事情。
一方面,當我們在「做自己」的時候,我們其實會有更好的表現。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我們不刻意去思考我們該如何說話、如何行動時,我們的表現才會更加自然,也會給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另一方面,既然我們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那麼為什麼要為這種并不存在的壓力而自我約束?自然一點,即使未必能有更好的效果,至少也能讓我們自己感到更舒服、更暢快。
下一次,當你再一次陷入「别人會怎麼看我」的思考之中時,不妨适時拉一拉自己,告訴自己:
  • 我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别人不會這麼在意我;
  • 去想這一點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我沒有辦法左右别人的看法;
  • 我能做的就是盡量更自然、更透明地展現自己,更好地找到「同類」。


4. 我每一個行為都必須取得最大化的效益,這才是有效率的。
這種心态,在十來年前引進國内的效率管理、自我管理書籍裡很常見。它們會鼓吹一個點,就是對于時間的充分利用,把效率放在第一位。
這種信念很有意思。抱有這種信念的人,會有哪些表現呢?
如果他去旅行,可能事先查好攻略,做好詳細的日程安排,細緻到幾号幾點鐘去哪裡、停留多長時間、看哪幾個地方、幾點鐘再去哪裡……做出來的計劃表,簡直就像項目管理一樣,巨細靡遺。
如果他玩遊戲,他可能會查攻略、找資料,設計出一條最優路徑,争取把所有能拿到手的獎勵都拿到,所有隐藏的内容都找到,所有能體驗的東西都體驗到,少了一樣就仿佛吃虧了。
他可能還會做詳細的計劃,這個月要完成哪些目标,這一周要完成哪些任務,每一天要做完哪些事情……做完之後還要做每日、每周、每月複盤,看自己完成了百分之多少,給自己打個分。
……
不過,說實話,這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如果當事人樂在其中的話,當然非常棒,因為這樣每一天都會非常充實,會有豐富的生活體驗。
但是,如果你不是這樣的性格,你不習慣一闆一眼的生活方式,不适應所有的行為都必須經過計劃、所有的成果都必須拿來複盤的生活方式 —— 那其實也沒有必要強求自己這樣做。
這樣隻會給自己徒增壓力,讓自己始終陷入對于結果的追逐之中,很容易忽略了生活本身。
拿我自己來說:我很少做計劃,我不會要求自己每天要讀多少頁書,寫多少字,推進多少進度的項目。我隻會給自己定一個大緻的框架和目标 —— 比如「今年要完成哪幾件事情」,然後把它内化到每一天的習慣裡,讓自己靈活地安排時間。
原因也是一樣的。你把計劃做得越精确、越詳細,就意味着什麼呢?你會被日程表推着走,每一天都在忙于完成自己為自己設定的規則和任務。這就很容易落入「計數器陷阱」之中,為了趕進度、出結果而去行動。
所以,如果你喜歡這種生活方式,那沒有關系,這很好;如果你不适應這種生活方式,那也沒關系,不妨告訴自己: 效率并不是第一位的,沒有必要凡事都追求最大化收益,讓自己生活得更松弛、更舒服,才是更重要的。
生活中有大量的事情和場景,并不一定非要走最短路徑,許多時候,走一些遠路,反而能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為我們的生活注入動力、新鮮感,讓我們體驗到不一樣的色彩。
不要去拒絕這些機會,不妨敞開心扉,試着去接受它們。
我們追求效率,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生活得更好,讓生命更充實 —— 而不是反過來。沒有必要用「我的效率不夠高」來苛責自己,因為這樣,你就錯失了從生命裡獲得樂趣和愉悅感的機會。
不要舍本逐末。

—— 閑聊時刻 ——
今天分享了5條常見的不當信念,以及替代它的選擇。

×我的每一天都必須卓有成效,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我每一天所實際做到的事情,就是我能夠做到的事情。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能做得更多,那很好;如果不能,也沒關系,因為這就是我的常态。
×我必須控制生活的一切方面,否則就會出問題。 √我隻能控制影響圈裡的事情,而對于關注圈裡的事情,我要接受我無法控制它們的事實。但是我可以通過行動,來不斷擴大我的影響圈。
×别人都在關注我,我不能犯錯,不能破壞我的形象。 √我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重要,别人并不會這麼在意我,「做自己」比刻意扮演更有用。
×我每一個行為都必須取得最大化的效益,這才是有效率的。 √ 效率并不是第一位的,沒有必要凡事都追求最大化收益,讓自己生活得更松弛、更舒服,才是更重要的。

以及文章最開頭所舉例的:

× 我是正确的,不認同我的人,就是在跟我為敵。 √ 别人指出我的錯誤,是在幫我完善自己的觀點。
這幾條信念,其實很多也是我自身存在的問題,希望能夠給你一些啟發,一起加油把它們調整過來。

我們一切目标,都是為了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反過來,為了目标而舍棄了生活。
共勉。
————
我為《打開心智》做了一個答疑通道,點擊圖片即可進入:
也可以從: 公衆号 菜單欄 - 書的答疑 進入。

裡面有3個内容:
  • 提問通道:閱讀過程中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裡面提問,我每天都會回答問題。
  • 更新通道:關于書的更新、補充和修正,我會集中彙總到裡面,可以時不時進去看一下。
  • 書評通道:彙總讀者分享的讀書筆記和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現正舉辦「書店打卡征集」和「讀書筆記征集」,每周抽獎,歡迎參與!
————
《打開心智》天貓淘口令: 1:/《bnuvdZqGb2n₴
謝謝大家的支持!

最近比較受歡迎的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