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欠不止症
廖某,女,23歲。夏月,兩頤忽腫,初延西醫治療,無效,說是外科疾病,服西藥水,遂呵欠不止。其父改請中醫診視,俱以防風、羌活、葛根、銀花、連翹、黃芩、桃仁、生地、柴胡、枳實、半夏、當歸、川芎、白芍、甘草等藥物治療,更用通關散、六神丸之類;或診為閉證,拟用牛黃清心丸,均不見效,呵欠更盛,合家驚慌失措,急邀肖先生診治。見其面色紅,呵欠連連,診其脈虛浮,按之不見。肖對病家說:這是陰陽散竭之象。急以益氣固脫法治之:黨參30克,高麗參6克,赭石24克,磁石、枸杞各15克,生龍骨、棗皮、半夏、肉苁蓉各10克。進服1劑,呵欠大減。次日診視,病人述說隻在大小解後,仍有呵欠,其餘時間很少出現。可見肝腎虛弱,勢猶未已。仍以溫攝鎮納,培補真陰元陽為主。
不數日,因體氣未複,冒風發熱,呵欠又多。經水适來,更覺疲倦瘦損。更方如下:黨參30克,附子15克,白術24克,當歸10克,川芎2克,炙甘草6克。進服1劑,次日恢複如常。(《江西中醫藥》1960年第3期肖熙報道)
呵欠,在正常情況下,是人體陽氣入于陰,由動轉靜的表現。《醫騙》雲:“《經》謂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陰主夜卧。陽主上,陰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人于陰,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此從陽之陰,由動人靜之機也。其臨床意義有吉兇之分,如病情緩解,脈象平和,出現呵欠數次,則提示陽入于陰,陰陽趨于平衡之态,是好轉之佳兆;如病情增劇,脈散無根,出現呵欠,則是氣脫危象。”本案面赤而脈虛浮無根,呵欠不已,是陽氣浮散欲脫之征,如治療不當,後果不堪設想。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上一篇
中國老年人健康标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