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近來在高考語用題中考得不算少,有時判斷是哪一種修辭,有時考查修辭的構成及表達效果,有時還考查使用修辭及不使用修辭的表達有何不一樣等等。特别是,古詩鑒賞中對藝術手法的鑒賞,也常有修辭的蹤影。更遑論學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當借助修辭來使自己文章的語文更加生活些。可見,高考備考,确實該用點時間,好好複習一下修辭手法的相關内容。
要備考修辭手法,先熟記修辭的名稱。從廣義的角度看,為了使語言更具有表達力而進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該稱之為修辭。不過,早些年高考有《考試大綱》,甚至有對《考試大綱》的進一步說明(稱之為《考試說明》),裡面非常明确規定,高考的修辭手法,主要考查九種,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設問、反問、反複、誇張、對偶和借代。現在雖然沒有大綱,但我們也可以以此為準進行備考。
為了方便記憶,不妨用點特殊的方法,如用一個能押韻的句子來表示,“三比二問反複考;誇對借代少不了”。這裡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對比”,“二問”中,也不包括“疑問”(疑問不是修辭手法)。
01
比喻
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間某些相似之處,借一種事物來說明另外一種事物。
比喻的表達效果:(1)對事物特征進行生動的描繪或渲染;(2)用淺顯易見的事物對深奧的道理加以形象說明。這裡其實有兩個方向,在描述性語段中,比喻主要是對描寫對象進行修飾,使之更形象,更生動,特點更鮮明;而在議論性語段中,使用比喻,則可以便深奧的道理淺顯易懂,可以化抽象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類: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兩個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說明同一本體,如朱自清的《春》中寫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着”)
使用比喻應該注意:(1)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2)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3)所使用的喻體要常見、易懂,比喻要貼切,還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傾向性正确。
難以區分的比喻句——暗喻與借喻。能進入高考中的比喻,當不至于停留在“像……一樣”的形式,肯定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暗喻與借喻,就成了比喻進入高考試題的不二法門。
暗喻的幾種形式:(1)本體和喻體并列。如:從噴泉裡噴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從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就像從噴泉裡噴出來的都是水一樣);(2)本體和喻體修飾。如:這裡是花的海洋;(3)本體和喻體注釋。如:我愛北京——祖國的心髒;(4)本體和喻體複指。如:讓我們對土地傾注更強烈的感情吧!因為大地母親的鐐铐解除了。适當掌握暗喻的這幾種形式,有助于大家準确判斷“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的題型。
借喻與借代。兩者确實難以區分,網上還有許貼子甚至文字一直在讨論“圓規憤憤地轉身”(魯迅《故鄉》)中的“圓規”究竟是借代還是借喻的問題。我們不妨這樣區分:(1)它們的構成基礎不同:“借代”着重于事物間的相關性;“借喻”着重于事物間的相似性。“圓規”,是指楊二嫂“正像一個畫圖儀器裡細腳伶仃的圓規”,注重的是相似性:長而瘦。楊二嫂肯定與圓規沒有什麼關聯性。所以,當是借喻。(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 ,代而不喻;借喻重在“喻”,喻中有代。(3)或者可以簡而化之,我們記住:借喻加上比喻詞,可改為明喻或暗喻,借代則不能。
比喻的構成與效果:
(1)構成(三個内容):本體、喻體與比喻詞
(2)效果(三個方向):
①内容上:描繪了對象的……特點或闡釋了……道理;
②藝術上:形象生動或化抽象為形象
③表達感情上:表達什麼觀點或感情。
例:【2020年新高考卷】19、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4分)
我決定步行回家,我喜歡走夜路,何況此時夜涼如冰,我越過立交橋,走進了二環路西側人行道,這條環路是北京塞車最嚴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紅塵萬丈,車流緩緩,永遠像一條黏稠的河。
參考答案:①句中把塞車的路比作黏稠的河,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狀相似,車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車時汽車行駛緩慢,和河水固雜質多而黏稠時流動緩慢相似。
02
比拟
比拟的概念: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從概念看,比拟分兩種情況,一是“拟人”;直接賦予物以人的屬性;二是“拟物”,又包含兩種情況,把人拟成物或把此物拟成彼物。
如:①人群不顧一切,湧了上來;②火山發出一聲咆哮。①句是把人拟成潮水;②句可以看成是拟人,把火山拟成咆哮的人,也可以看成是拟物,把火山拟成咆哮的動物。
比拟的表達效果:一是啟發想像,更生動、更活潑;二是便于寫出對象的某特征;三是易于抒情。當然,這些效果的套話肯定不能直接形成答案,而應該放在具體的文本中,就事論事。
特别注意:常見的修辭手法十幾種,我們無法把每一種修辭的效果一一記在心裡,說實話,即使能把每一種修辭的表達效果背得滾瓜爛熟,但做題時依然覺得漏洞百出。所以,我們應該從宏觀上把握,大緻了解修辭表情達意上的共性的東西。可以說,幾乎所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都可以從三個角度思考,一是修辭對描寫或抒情對象的作用,如寫出對象的某一特征,二是修辭本身具有一些特點,如生動形象,三是語言上的一些與衆不同的特點,如音韻、節奏等。
比喻(借物喻人)和拟人的區别:
(1)比喻,事物相似,借一事物說明另一事物;拟人,把一個事物賦予了人的屬性(形為、動作、表情、思想與思維等),讓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動。
(2)比喻句必須有本體、喻詞(不出現,但要有)和喻體(必須出現);拟人所寫的事物必須有人的特點,不出現喻詞,也不出現表示人的詞語。
例:(1)勇敢的海燕(拟人);(2)海燕像勇士一樣(比喻);(3)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拟人);(4)花如深夜熟睡的美人(比喻)
【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21.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拟人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5 分)
新疆屬于綠洲農業區,幹旱少雨,為了讓棉花吃好喝好長得好,就要進行科學的水肥管理。 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灌溉等栽培技術的應用,為新疆棉生産的提質增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答案: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長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飯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長,投射了作者對棉花的感情;使表達比較活潑。
03
排比
排比的概念: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内容相關、語氣一緻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增強語勢、強調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種修辭方法。
排比的構成分析。一般要從三個角度分析,一是句子相同或相拟的結構;二是用來排比的句子,在内容上的相關性(即多哪些角度來說描述或抒情的對象);三是語氣一緻。
排比的表達效果(也是從内容、修辭本身特色、語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層次(或并列或遞進);(2)增強氣勢,便于抒發感情;(3)句式整齊,節奏感強,有音韻美。
例1:很少人知道構樹。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樹木:青褐色的枝幹,濃密的樹葉,蓬生的樹體,論形體,不足以觀瞻;論氣味,無香無臭;論身姿,散倚無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靜處,無花無蝶,恰如鄉裡人家,無酒無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卻時常走到樹邊。我喜歡端詳那一片片漢服——自然是指它的葉子,一律地往前生長,葉片肥大,自中間主莖向兩邊各開兩個岔口。美感便在這岔口上呈現出來。你再仔細端詳,那就是漢服啊——青色的漢服,凝結了許多時間。我甚至覺得,那葉片背後,還正行走着一個個身影。
5.請簡要分析畫線句中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5分)
參考答案:運用排比,分别列舉了構樹的形體、氣味和身姿,借此強化了它少有人知道、冷清寂寥、平凡不起眼的特點。句式整齊,讀來朗朗上口,同時抒發了作者對構樹的特殊的感情。
例2:從踏入西安城門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進入了一座中華曆史博物館,這裡有古樸滄桑、曆經千年的青石磚牆,有“抖落黃塵舉世驚”的秦兵馬俑,還有見證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鐘……
周禮秦制、漢唐風韻,無數遠古神話、史書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遺址,賦予了這座城市無與倫比的氣質。在一個又一個的曆史坐标簇擁下,西安沒有沉醉其中故步自封,而是無比自信地敞開胸懷擁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與時俱進,古典與現代并存,傳統與時尚同在。
5.文中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①結構相同,使用了“有……有……還有……”三個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關,“青石磚牆”“秦兵馬俑”“雁塔晨鐘”都是西安城的曆史遺迹;②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加強語勢,突出強調西安城深厚的曆史和文化氣息。(5分。答出①給2分,答出②給3分。意思對即可)
例3: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洛神水賦》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撥裙回轉,或剛勁有力,或娉婷袅娜,整個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願景與驚豔衆人的視覺效果高度統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遊”的其他節目如《龍舟祭》《麗人行》等也讓人歎為觀止,帶給受衆耳目一新的觀感和回甘綿長的餘韻。
5.文中畫線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1)構成:結構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領起的四字短語;意思相關,多角度描寫舞者的動作;語氣一緻,表現出對舞者的贊美之情。(2)表達效果:句式整齊,語言凝練,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有助于凸顯舞蹈之美。(第一點3分,第二點2分)
04
誇張
誇張的概念: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誇大或縮小的修辭方式。誇張一般分為三種情況:誇大;誇小與超前誇張。
超前誇張,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來了。
誇張的表達效果(也是從内容、修辭本身特色、語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突出事物的本質;(2)加強作者的某種感情(強調語氣、烘托氣氛);(3)引起讀者的聯想和強烈共鳴;(4)有些誇張,有反諷的意味。
例1:下列詩句中,沒有使用誇張手法的一項是
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B.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C.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裡凝
D.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參考答案:A
例2:
收納山中白雪贈人,聽起來至少也不算枉費心思。但是你聽過贈送雲朵的嗎?清代《秋燈叢話》裡有一個故事。黃山雲海翻騰,尤以天都峰上蔚為壯觀,傳為天下第一。遊客慕名而來,常常随身攜帶一隻裝飾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開盒子,收納雲氣,緊固盒口。等到下山返鄉,這個負離子滿滿的木盒便成為贈送親朋好友的地道“旅遊紀念品”。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幕:親友們好奇而鄭重地掀開盒蓋,“雲氣”瞬間“結成峰朵,直沖霄漢”,引來啧啧贊歎。這奇觀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過時人千裡送雲,想必本來也就在于一份情懷吧。
5.誇張的特征是用誇大的詞語來形容事物,請說明文中畫線的句子中有怎樣的誇張。(5分)
參考答案:①一隻木盒子裡有“雲氣”,②盒子裡的空氣能被看到,③盒子裡的些許空氣能形成雲氣的“峰朵”,④“雲氣”瞬間會結成“峰朵”,⑤盒子裡的“雲氣”能“直沖霄漢”。
05
對偶
對偶的概念:字數相等、結構相同的一對語句表達相反或相關的意思。
從概念看,分析對偶的構成應該包括三個方向:詞性相同;結構相同;内容相關(相近或相反)。具體來說,就是要分析,哪個詞與哪個詞對(拆分以短詞為主),為什麼能對(詞性或短語的結構類型相同)?意義上有何關聯(相反或相同)?
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種特殊的對偶叫“對聯”,若分析對聯的構成,則除了分析對偶的構成外,應該還要加上對聯“仄起平收”的特點。
對偶的表達效果:(1)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節奏感強;(2)内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集中地概括了對象的某特點;(3)感情上,抒發……感情。
例【高考原題】:
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火樹銀花踏歌行,古風新韻頌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20.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①意義緊密相連。“剪紙燈謎”和“秧歌花鼓”都是傳統民間藝術名稱,兩兩相對;“描繪”和“傳播”、“城鄉”和“時代”、“風物”和“精神”也都是兩兩相對。②形式整齊,節奏感強,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節日的歡快氣氛。
例2
某班級教室牆上挂着一副對聯:“有夢少年存志遠,無聲春雨潤花紅。” 請簡要分析這副對聯構成和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①構成:該對聯“有”“無”相對,都是動詞;“夢”“聲”相對,都是名詞;“少年”“春雨”相對,都是名詞;“存”“潤”相對,都是動詞;“志遠”“花紅”是主謂結構的短語。上下兩句對仗工整,結構一緻,且仄起平收,音韻協調,構成一幅對聯。②效果: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頓挫感強内容上,凝練集中,概括力強。内容上,突出青少年要有理想,志向高遠,并為之而奮鬥的精神風貌。
06
反複
反複的概念: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子或者段落等。
反複這一修辭,包括兩種情況:①連續反複。接連重複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沒有其他詞語間隔。②間隔反複:重複運用的詞語或句子中間間隔其他詞語或句子。
反複的構成分析。分析反複這一修辭的構成,除了簡單找出重複使用的詞語或句子之外,還要認真琢磨,看是否有意義上的重複強調。
反複的表達效果(也是從内容、修辭本身特色、語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強調,增強語氣或語勢;(2)起反複詠歎,表達強烈情感;(3)使語言整齊有序而又回環起伏,有音韻美。要注意的是,答題是務必詳細指出,強調了什麼内容,詠歎了什麼感情。
例1:《我的叔叔于勒》選段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隻滿是皺紋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裡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我給了他十個銅子的小費。他趕緊謝我:“上帝保佑您,我年輕的先生!”
5.畫線句使用了反複的修辭手法,請分析其構成及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①構成:用“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三個句式,反複強調“叔叔”的身份,且意義上形成遞進;②效果:運用反複的修辭手法,強調了于勒與“我”、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表現了“我”對父母這種自私冷酷态度的強烈不滿,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題。
07
借代
借代的概念: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這種修辭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注:借代這一修辭,“本體”一定不出現句子中)。
要牢記:借代的本質的特征是“相關性”!
借代的多種形式。借代有多種形式,比較複雜,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部分代整體。如:我們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一草一木,代學校的所有東西;
(2)具體代抽象:我們不要多費口舌了。句中的“口舌”這一具體的器官,代替語言。
(3)專名代泛稱: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句中的“諸葛亮”,代指“像諸葛亮一樣聰明的人。
(4)特征代本體:“要多少錢?”“來張大團結。”
(5)結果代原因:“好吧,咱們多勒勒褲腰帶吧!”
(6)産地代本體:“你怎麼不把龍井沏上?”
(7)形象代本體:一隊紅領巾唱着山歌走下來了。
(8)材料代本體: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将白發對青銅。(青銅是古代制鏡的材料,在此用來代鏡子)
借代的表達效果(也是從内容、修辭本身特色、語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2)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于變化和幽默感;(3)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例1:下列熟語中,沒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項是
A.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B. 人皆可以為堯舜
C. 化幹戈為玉帛
D. 情人眼裡出西施
參考答案:A
例2:
獅子在西方文化裡是兇殘暴躁的,代表強權和威嚴,來到中國後,起初也被奉為權威、莊嚴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煙不斷,獅子慢慢地像“王謝堂前燕”一樣從廟堂走入尋常百姓家。久而久之,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導,人們對獅子的态度也發生了轉變。民間把想象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獅子乖巧祥和,最終成為中華瑞獸。獅子躍舞在佳節吉時之際、雄踞于高閣貴府門前,寄托着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看似入侵了中華文化的西方獅子早就實際上被中華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進了全新的文化内涵。
5.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請指出借代内容并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5分)
參考答案:①句中用“烽煙”代指戰争、戰亂,用“廟堂”代指朝廷。(2 分)②“烽煙不斷”是指唐朝末年,戰亂頻發,社會動蕩,“從廟堂走入尋常百姓家”意為本是宮廷貢品的獅子逐漸被民間大衆所熟知。借代的使用讓句子表達更形象具體、更簡潔生動。(3 分)
08
其他修辭
(一)反問與設問
反問:無疑而問,答案在疑問中。
設問: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反問的作用:可以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設問的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加強作者想表達的思想。
(二)頂真
頂真(頂針),亦稱聯珠、蟬聯,是指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用以修飾兩句子的聲韻的方法。
效果:(1)上下文聯系嚴密;續接(正或反)或強化内容;(2)反複吟唱,強化語氣;(3)句式整齊,音韻和諧。
例:
文化要傳承,傳承需創新;文化要共鳴,共鳴需互動。《國家定期》節目将文物背後的故事徐徐展開,一次次播放點贊,一條條留言評論,觀衆既成為走進傳統文的接受者,又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曆經歲月洗禮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載的當代觀衆也由此徜徉在豐富的文化寶庫。
5. 文中畫線的句子可在改寫成“文化需要傳承與創新也需要互動與共鳴”,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麼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5分)
參考答案:①原句使用整句,句式更加整齊。(2 分)②原文使用頂真修辭,更具音韻美;③原文點明傳承與創新以及共鳴與互動各自的邏輯關聯,表達更嚴密。(答對一點2 分,兩點4分,三點5分)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