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陳軍帆,男,浙江溫州人,中醫學碩士,執業中醫師,出生于五代中醫世家,方證學者,主要研究《傷寒論》、《金匮要略》,講學與臨床一緻,不喜故弄玄虛,隻求客觀療效,另對日本漢方醫學及腹診亦微有涉略。
前言:為醫者,先善醫技,尚能談醫理,否則徒為紙上談兵耳。臨床實用口訣的特點,便是拿來就可以直接用之臨床,筆者在跟診良師、會談同道、研讀典籍過程中對臨床口訣多有記錄,故分享于此。
1桂枝茯苓丸是治療瘀血性痛經的常用方,但如果其疼痛不隻出現在月經期前後,甚至不是月經期的時間裡仍有少腹部的疼痛,提示這是已經從亞急性發展成慢性階段,根據《漢方診療醫典》記載,此時應該用桂枝茯苓丸的變方——折沖飲,處方為桂枝茯苓丸去茯苓加川芎、當歸、桃仁、紅花、延胡索和牛膝,從加減上來看是明顯的止痛力量,由此可以将折沖飲看做是一張止痛版本的桂枝茯苓丸。
2.屬于瘀血證的皮膚病,有時不會表現全身的瘀血指證,比如舌暗、脈澀、少腹壓痛等,在某些情況下其局部的表現有一錘定音的作用。曾有一29歲男子,患頑固性濕疹,瘙癢,無分泌物,為幹性濕疹,根據以往經驗,這種皮膚表面幹燥、粗如樹皮、瘙癢劇烈者都用溫清飲(黃連解毒湯+四物湯),但服用1個月無變化。雖然患者腹診也無瘀血證,但根據其皮膚那種粗糙、污穢不堪的樣子,又屬于瘀血的表象,用驅瘀血丸1個月,全身濕疹消退。
3.河南李發枝教授治療長期的泌尿系感染疾病、糖尿病腎病,常用的方劑組合是瓜蒌瞿麥丸合黃芪赤風湯,前者是《金匮要略》消渴病的方劑,治療口渴口苦、小便不利兼怕冷足涼等寒熱之方,後者出自《醫林改錯》,由黃芪、赤芍、防風3味藥組成,其中黃芪起到提高免疫力,減少發作次數的作用。其常用劑量為山藥60g 瞿麥30g 茯苓30g 天花粉20g 炮附子10g 黃芪60g 赤芍20g 防風10g
4.用腦過度或者勞力過度導緻出現疲勞倦怠的情況,休息後并無緩解,可以用幹祖望之三仙湯(仙鶴草、仙茅、仙靈脾)補充腎精就可以了,不需要黃芪、黨參等補氣藥。
5.柴胡桂枝湯是治療胃脘痛、上腹部疼痛最常出現的一張方,其有兩個加減法,如果偏寒者,加牡蛎、小茴香;偏熱者,加栀子、蒲公英。
6.腎着湯治療寒濕性腰痛最為常用,但方中白術量要大,并且還有加上幾味針對腰腿部的藥物,常用組方為:生白術60,幹姜15,炙甘草10,茯苓30,懷牛膝20,桑寄生60,杜仲20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