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湯解決了頭熱與整夜不眠
中醫執業醫師 宋永正
在長沙老年友善醫院坐診時,遇一特殊病人,十付藥取得顯著效果。
患者餘娭毑,80歲,有高血壓。中秋節晚上,餘娭毑氣血上沖暈倒在地,送省會一中醫院治療。她血小闆很低,又有腦梗,醫生認為不好用藥。住了一個多月,收縮壓始終在180一190之間,治療效果很不理想。出院後她轉入長沙老年友善醫院養護中心調養。
10月17日,老人主動跟護理人員提出想吃中藥,養護中心于是請我出診。
面診獲知,餘娭毑每晚七八點時手心、腦袋發熱,腦袋裡像有大火在煮血,血像要燒開了一樣,這種發熱要持續到晚上12點。通晚睡不了覺。血壓高,吃一片降壓藥沒有用。我問診了解到,她頭手雖熱,腳心卻不熱,口很幹,腿腳還怕冷。她腦袋時刻都在暈,隻能躺着,坐着仍暈,不敢走動,怕暈眩摔跤。脈浮大虛數。
我診斷為肝腎陰虛,陰不潛陽,龍雷之火上奔。治此病機的疾病,明末清初醫學大家傅青主有個傅山引火湯名方,我依法開方如下:
熟地90克、鹽巴戟天30克、麥冬20克、天冬30克、茯苓25克、五味子5克。5付。
餘娭毑是高齡老人,血壓高,又有腦梗,治病應更加謹慎。在開方的第三天(即10月19日),我主動回訪,工作人員回複說老人手不發熱了,血壓在正常範圍。但睡眠改善不是蠻多。這是處方對症,我讓她放心吃藥。
10月21日是星期五,藥還隻吃4付。餘娭毑擔心周末醫生休息,不想中斷吃藥,又請我再次出診。此次面診情況是:雖然隻吃4天藥,但晚上手燒腦燒快速改善,由燒四五個小時改善到隻燒一個小時。原來坐着都頭暈,隻能躺着,現在坐着不暈,還能走一走路了。但仍口苦口幹厲害。老人希望下一步能快速解決失眠問題。效不更方,我讓她按原方再服5付。
10月28日,總計10付藥吃完,我第三次面診時了解到,老人晚上手熱腦熱還是有一個小時,但不再大熱,是稍微發熱,不是很難受。吃中藥後血壓正常,收縮壓穩定在120一130。原來整晚睡不着,現在可睡五六小時。原來白天很難睡,現在白天也容易睡了。頭暈好很多了,但還是有。現在走動不擔心摔跤了。口苦口幹也還有,但也改善很多。
老人說最近要出院,希望我在頭暈方面用藥,考慮到她腦梗與高血壓,我在原方基礎上加了生牡蛎、鈎藤、天麻三味鎮肝熄風藥。老人非常開心,說以前不知吃了多少中藥,都不如這10付藥有效。為便于出院後聯系,她還特意記下我的手機号。
至此,對餘娭毑的治療告一段落。之所以當成一個醫案來寫,是想和中醫愛好者一起溫習傅山引火湯。
這個方出自傅青主的弟子陳士铎的《辨證錄》,原方的用藥為: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麥冬30克,五味子6克。
方中重用地黃。地黃又名地髓,顧名思義,是大地精髓所在,最能滋補腎陰,腎陰補足,虛火就不會上炎。
麥冬入胃心肺,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五味子斂肺氣止咳喘,入腎滋腎水固下焦,生津斂汗,安心養神。
茯苓在此方中作用特别。熟地與麥冬在此方中用量大,均滋膩之物,易生濕熱,茯苓健脾可除濕氣,還可引熱邪從小便中走。
巴戟天在此方中非常關鍵,其性溫,與浮越之火同氣相求,引浮越之火重歸原位。在諸多引火歸源方劑中,肉桂與附子常被用到,為何此處不用肉桂?陳士铎的解釋是,重用熟地,水趨下,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勢,且有茯苓前導,再加巴戟天同氣相引,水火均同趨安于腎宮。他認為桂附雖引火于一時,但耗水于日後。巴戟天與桂附不同,其火不烈而持久,其質地柔潤,不溫不燥,既補腎陽又滋腎陰,還能益精填髓,是個陰中求陽的妙藥。
引火湯的“引火”二字,指引火歸元(源),是明代張景嶽最早提出的,即引虛浮之火歸于本源。此火,又稱浮陽、浮火、虛火、陰火,也叫龍火。源,亦作元,主要指腎。腎是水火二宅,陽氣之根,陰火之宅。腎中命門之火,受真陰制約藏而不露(陰平陽秘),行溫煦之職。若真陰不制其陽,此火則離源而起,升騰上炎,而成龍雷之火(肝腎同源,腎水既虧,肝失滋榮,肝中所寄雷火,勢必随腎中龍火上燔,故稱龍雷之火)。
如用肉桂引火歸源,非取溫補之力,隻在滋陰藥中稍用幾分即可。
引火湯在臨床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凡虛火上浮所緻的頭痛、牙痛、齒浮、鼻衄、齒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鳴如潮、口舌生瘡、咽痛如火灼等,均可靈活運用。李可老中醫尤善運用引火湯治疑難雜症,為區别髒腑内生虛火(龍雷之火)與六淫外邪實火,他還将虛火鑒别總結為五點:
1、 雙膝獨冷,上下溫度如常,獨膝蓋部其冷如冰。
2、 來勢暴急,如迅雷閃電,頃刻生變。外感多漸變,火不歸源多突變。
3、随陰陽盛衰之年節律、日節律演變,天人相應現象顯著。如冬至陽生則病,春令陽升轉重,夏至陰生則緩,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緩,入夜自愈。
4、熱勢轟轟,或由腳底,或由臍下,上攻頭面,外感無此病象,若出現此象,按火不歸源論治,誤用苦寒直折則危。
5、 不渴尿多,渴喜熱飲。
聲明:本公衆号所有調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治過程中出現偏差,本公衆号概不負責。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