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30歲前後的職業規劃,看這一篇就夠了(升級篇)

我是Ling,80 後,二寶媽,現居西歐。近20年來在歐美頭部投資銀行管理層摸爬滾打。深刻洞察職場生态圈,擅長全方位高效溝通和規劃個人發展路徑。不定期開放一對一教練,詳情請添加微信(overseecareer)。


好久沒有寫職業規劃的文章了,最近的一些動态,讓我覺得有必要再和大家再深入聊聊這個主題。

2022,對很多人來說,有些一言難盡。而接下來的周期,會更難。


對大部分公司來說,主題就是裁員增效。我的人脈圈裡各個國家地區的500強公司,從互聯網,高端制造,金融等等,都在或者将要裁員,我自己所在的公司上周就宣布了巨大規模的重組計劃。

- 好不容易做出一點成績,但原有的崗位甚至部門都被撤銷,需要在公司内部換崗,或者去外部重新應聘,又要重頭開始,好難;

- 公司效益不好,調整管理層配置,有的人從管理崗調整到普通員工崗,内心失落的同時還得扛更高的KPI,還幹嗎;

- 所在的行業發展前景岌岌可危,同事都陸續離職另尋出路,這個時候是轉行還是死撐?

-年輕人步入職場,好像行業都不景氣,怎麼選擇才不會錯?

在這個時候,啟動職業生涯規劃的“迷你循環”就特别重要了,這是個人加強成熟度、增加适應力、提升創造力的關鍵。

你可能會說,人生充滿極大的偶然性,并不一定會按照規劃的樣子呈現,但可以确定的是,對絕大部分普通人來說,

“人生苦難重重,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

面對現狀做出的規劃,就是自律,積極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無論你有沒有過30歲,都建議讀下這篇深度又實用的職業規劃參考。


1 關鍵思維

職場生涯很長,如何獲得可持續性的職業發展,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我遇到過不少職場人,被動成長,對自我沒有清晰的認知,對社會發展也缺乏深度了解,所以,走了很多彎路,也往往是這樣的人,經常陷入困境:


第一, 就是對自己探索不足,沒有有意識地發展積累自己的核心競争力。容易随着外部環境的變化而被淘汰,公司調整重組,首先裁員的就是這批人。

第二個特征是支持系統弱。支持系統說白了就是資源。父母,親戚,校友,同事,上司,客戶,是否能你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有的人,核心競争力不強,但支持系統強,俗話說的,關系硬。他也能在職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三個特征是,内心能量低。不自信,容易被挫折打倒,情緒化,高開低走,走上了遠遠低于個人潛力的人生道路。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目标,目标轉化為行動,行動帶來結果。

在做職業規劃的時候,思維的轉變是最核心的。個人發展中遇到瓶頸的,基本上都受到短視思維的影響。

短視思維就是沒有目的性的瞎忙,比如:

- 碎片化學習

- 花大量時間做和自己目标工作不相幹的事情

- 逃避,不願意花時間去深度思考最重要的問題

- 不自信,認為自己不行,習慣長期處于心理舒适區,不敢去嘗試

- 不投資自己,甯願花幾萬元去買包買鞋也舍不得花錢去進修,沒有前瞻性。。。

也總有這樣一批職場人,每每遇到困境時,總能華麗轉身,A路徑不行了,還有相當甚至更好的B,C,D路徑他們身上的共同特征就是具備持續性思維,面對外部變化有更大的彈性和适應力,東邊不亮西邊亮


他們都是自己的人生投資規劃師,經常思考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喜歡做什麼,以及不喜歡做什麼。
這幾個問題想清楚了,目标也就清晰和精準了很多,不會亂投資,把浮躁的心靜下來,才能打造出優于常人的能力。

他們會通過自我投資和刻意練習打磨個人優勢,也會展現自我,讓自己鶴立雞群,成為某領域短名單上面的人

這個短名單概念是我的一位前輩好多年前分享的。那個時候我對自己的發展很迷茫也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去向他請教,他說:


你就努力讓自己成為XXX領域短名單上的人,就夠了。

于是我開始探索自己大概率會出現在哪個領域的短名單上,并且進一步強化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積累(知識,能力,口碑,人脈等)。成為某方面的資深員工,學習高效的溝通技巧,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靠譜的印象,多尋求各種反饋,讓自己創造更大的價值。

而且,視野要放,不要局限在本公司,而是全行業。

比如,在當地金融公司有成功上線XXX細分類型項目的負責人,基本上都是個位數了。

幾年後,我的名字經常會在公司高層會議中被提到,“這個項目/工作,讓Ling來做更合适”,有時候點名要我的人不止一位,我還不得不婉拒工作的邀約。想象一下這樣的我,還會對職業發展沒有安全感嗎?

還有一點,是及時止損的思維,如果你在30歲前發現自己的興趣目标和你現在的專業不符,這是你轉換跑道最好的時機(30歲以後更難)。

我在本科讀書時期做了大量探索,和本專業還有目标行業的人了解探讨,最後決定轉去商科。後來我重讀了一個本科才申請到商科碩士,從而獲得進入目标行業(金融或者咨詢)的敲門磚。

看上去我比同齡人晚幾年進入職場,但在前期瞄準适合自己發展的目标,比那幾年毫無目标或者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經驗更重要。

有個朋友35歲(從外貌上絕對看不出來),在某大型銀行做了10年軟件測試,最終發現自己再努力都愛不上計算機。技術知識可以靠死背下來,但是非常痛苦終于崩潰,不想消極怠工也不想下半輩子都這麼痛苦。

前年下定決心辭職出國念了金融碩士,去年畢業了回國找工作,才發現投簡曆根本沒有人搭理。

國内銀行基本隻招應屆畢業生,35歲以上幾乎隻招行長。投資銀行,非應屆生沒投行工作經驗不要。那就先從實習做起吧。但是,有工作經驗的不符合實習生條件,不要。

關鍵是,她在前10年也沒有積累什麼長期職場關系,找個内推都很難。最終她隻有認清現實,回到讓自己很痛苦的軟件測試工作。

大腦在你20幾歲時為了适應成人期,會達到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成長期的高峰,這就說明無論你想改變你的什麼,現在就是改變它的時間

如果到了30多歲你的職業生涯停滞不前時,也要學會改變節奏或者改變戰場。比如我的好幾個同事在這個時期離開金融行業,去從事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個非常要好的女同事轉行去了教育行業,這讓她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而且她老公已經做到高管,所以經濟上沒有太大負擔;

有個特别喜歡烹饪的同事就開了自己的小吃店,生意蒸蒸日上,公司同事也會經常去捧場,其樂融融;

還有一個做了舞蹈工作室,在街上遇到她,整個人神采飛揚。

從收入上來說可能不如金融業,但是他們經過前一階段的積累,更成熟更有底氣走出舒适區,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事業獲得了更多的人生樂趣。

這裡我要說明一下,阻止提升能力的常常不是缺乏渴望,而是缺乏認知。遺憾的是,人正常的自身的覺察水平相對較低,僅僅依靠自身的努力琢磨,我們可能會花費很多的時間做重複的事情,并開發一些好壞參半的方法,結果成了壞習慣。

因此,我們需要他人(導師,專業教練,有閱曆的前輩等等)的協助來提升覺察,直到我們開發出自我教練的能力之後,那麼我們就可以持續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現。

如果我們有個好的職業規劃,主動地盤點和積累自己的核心能力,花時間去經營人脈資源,有意識的提升情商的逆商,獲得持續性的職場發展就不是那困難了。

2 關鍵能力盤點

生活中,總是會有很多事情不斷地占據我們的精力和時間,怎樣分配資源才能更好的滿足自己的目标呢?我們首先來對職場人士的必需能力做一個盤點(如下圖),這也是公司招聘和評價員工的參考:

這幾項能力是不管你從事任何工作,在任何行業都需要的。它們并不是孤立發展的,它們結合在一起才起作用。

首先,你的能力是分層建立的。創建一個夯實的基礎,你可以将你的人生建立其上。這就好比将一所房子建立在一層層堅硬的岩石上,而不是松軟的沙子上。它可以承載重量,你可以建立一個沉重的大型結構,這樣它才有可能矗立很長時間。

能力的核心是自我管理,這是你不斷成長的關鍵。它尤其像手機的底層操作系統。您需要有意識地首先升級底層操作系統,以便承載更多的内容。

而一項最值得培養的早期習慣是高效溝通。不管我們身處什麼樣的角色和行業,我們溝通的方式最能決定我們在他人眼中的印象。利用職業生涯早期的每一個機會磨煉你的溝通技能,這不僅限于你說什麼,而且包括你怎麼說和在哪裡說。

大多數人都是糟糕的溝通者,如果成為能溝通且能把故事講得精彩的少數人之一,那你就能脫穎而出,這就能讓你領先于世界上80%左右的人。

我開始工作後,陸陸續續向公司申請了價值人民币幾十萬的培訓基金,專門打磨我的溝通能力,回報對我個人和公司都是巨大的。關于這方面的文章我寫了很多,大家可以在公衆号内搜索查看。


3 個人商業模式

學習擇業從業再學習再擇業再從業,不斷的循環,累麼?是否知道為什麼自己總是為了微薄的薪水不斷地更換工作,一把年紀了,還在投簡曆找工作,我想,你也許根本就沒有思考清楚自己的角色。

說白了,大家都是出來賣的,别人出錢買你的時間,那你也必須清楚你的價值是什麼。也就是說,你出售的的是你的個人價值來換取金錢的。你拿什麼來賣?賺什麼錢?這個就是你的個人商業模式,大到公司小到個人,其實都逃不出商業模式這個邏輯。

對個人的商業模式的思考,有利于我們站在上帝的高度來用上帝視角來看自己的完整的職業生涯,提高我們的思維高度,去思考自己的個人戰略及執行策略的問題,可以解決你當下的職業困擾,可以讓你更清晰你該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甚至可以規劃你的一生。

在如此不穩定的時代,我認為要把斜杠當做一個狀态。《哈佛商業評論》曾說:“新經濟的單位不是企業,而是個體。" 面對内卷,大廠的裁員,以及經濟的變化,以及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自由,個人商業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就算你現在正在做全職的工作,也應該為自己保留 20% 的時間,去連結正職以外的外部社群,慢慢累積自己的兼職人脈、第二專長。

這個累積的用意,并不是非要為自己創造多元收入,而是在正職之外,挪出時間去探索自己還有哪些感興趣的事物。

另一方面,挪出 20% 的時間給自己,其實對原來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好處,因為現在無論做任何工作都強調要能跨領域思考,斜杠所獲得的經驗,有時對本職也會有意外的觸發與想像。

其次,如果有一天厭倦本職的工作,想要暫停,有些人會選擇出走。但在籠裡待久了,忽然打開大門,往往會有天地之大,該往何處去的茫然,就算休息了一段時間,回來後也不知道該如何下一步。

這時,過去在正職之外所累積的社群人脈,無論是留職停薪,或是辭職壯遊,很多社群都可以接着你,你會知道可以去哪裡,不會覺得好像忽然很茫然。

此外,原本隻留 20% 的時間給自己發展興趣與人脈,在離開正職之後,20% 的時間可能被放大成 60%以上,甚至成為下一份新工作的契機,這時也會覺得自己工作的價值并沒有轉向,隻是改變一個方向,仍能達成同樣的價值。

點贊過百,繼續談中年職業轉行的話題。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