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為何不全部劃給上海?

長江入海口有一個神奇的小島——崇明島,它的面積僅次于台灣島和海南島,在我國的島嶼面積中排名第三,而且這裡土地肥沃,自古就是魚米之鄉,現在更被定位成綠色生态農業示範區。

不過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你花錢在崇明島買房子,以為能落個上海戶口,可是等到房子下來的時候你才發現,房屋所在地卻有可能赫然寫着“江蘇南通”的字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與内陸不同,崇明島不是原始大陸漂移形成的,起初并不存在,因為這裡是長江入海口,河水的流速會突然變緩,内陸河帶來巨量的泥沙便在此處沉積。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一座由泥沙沖刷出來的小島便出現了,直至今日,崇明島的面積依然在逐年增長。

唐代以前,長江口北嘴在如東,南嘴在南彙,兩嘴距離150公裡,呈開放的喇叭形,中間并沒有任何像樣的沙洲。

崇明島最初形成于李淵開國時期,據《中國國土資源報》考證,公元618年(武德元年),當時海中突然憑空出現了兩個沙洲,不仔細看還以為是露出水面的礁石呢,誰能想到這就是中國第三島崇明島的雛形。

到了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年),沙洲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附近的漁民覺得這是個歇腳的好去處,一來二去,索性在此修建房屋住了下來。

而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之時,随着這裡定居的人越來越多,便在西沙洲上設置了崇明鎮,納入朝廷的行政區劃。

當然,民間關于崇明島的由來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五代十國時期,南吳第二代君主楊溥東遊,見“崇明島”後便将其設為“崇明鎮”。取義:山大而高為“崇”、日月晴朗為“明”,釋為:山高出水的明鏡之地。

“崇明”一詞到底何時由來已無确切考證,但是可見,“崇明”的叫法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曆史。

而到了宋朝,宋開禧三年(公元1207年),“崇明鎮”被更名為“天賜場”,設監察司、提督司(管理)各一人。此時“天賜場”的主要用途就是曬鹽。

到了元朝,崇明島被更名為“崇明州”,元朝的一州和現在的一縣差不多。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對崇明島很有興趣崇明島旅遊,多次到附近的海岸觀賞,還對這座島的不斷生長啧啧稱奇,禦筆為其題名“東海瀛洲”。

古人迷信,也沒學過地理,自然認為能夠生長的島必定有神明的庇佑,能夠登島的人也一定都會長生不老,皇帝自然是最希望自己壽與天齊的。

從地圖上看,江蘇和上海之間的崇明島,就好像是孕育在貝殼裡的一顆明珠,它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千百年的歲月沉積和不間斷的泥沙作用,因此崇明島的面積一年一個樣。

建國之初,國家對崇明島的面積進行了一次計算,當時不過600平方千米。但是到了1984年,崇明島的面積足足增長了一倍,約為1200.68平方千米。

而且近幾年崇明島的面積也在不斷增長,但是漲幅有所下降。

2020年崇明島面積為1267平方千米,2021年為1269.1平方千米。照這種面積增長趨勢,估計目前該島實際面積已經超過了1270平方千米了。

而這也讓崇明島超越香港島(1106.66平方公裡)成為我國第三大島,人口82.15萬,被譽為“長江門戶”。

江蘇自古就是魚米之鄉,上海更是世界公認的宜居城市,同比可證,崇明島的生态環境也絕對是世界一流。

在這座沖積島上,最具特色的自然地貌就是濕地和湖泊,當地政府和人民充分利用崇明島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農業和旅遊業,成效顯著。

濕地是全球公認具有多重功能的生态系統,可以沉澱、排除、吸收、降解各種有害物質,讓本來有害的物資經過大自然的一系列轉化變成珍貴資源。

濕地生态系統還有涵養水源的功能,遇到長江汛期發洪水的時候,濕地土壤的草根層和泥炭層疏松多孔的特點,能夠起到蓄洪洩洪的作用。

生活節奏較快的上海人小長假最喜歡去的地方,一是有西湖城市綠肺的杭州,另一個就是崇明島濕地生态公園。

大多數人認為,崇明島是完全屬于上海管轄的,但實際上崇明島還有一小部分劃在江蘇境内。

曆史上江蘇和上海都有“崇明島”的監護權,新中國成立後,崇明島首先歸屬江蘇省管轄。

但是在1958年“一五計劃”時期,國家把經濟發展作為重點,而上海這個老工業重鎮自然成為了發展的“領頭羊”。

但此時卻有一個問題凸顯了出來,那就是上海面積太小了,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工業的進步。

而鄰近上海的江蘇的崇明島,不但是天然的優良港口,為工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而且還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上海市面積不足的問題。

所以,1958年10月30日,國務院批複同意:

川沙、青浦、南彙、松江、奉賢、金山、崇明等七縣劃歸上海市管轄。

12月正是落實實施。

那我們不禁要問,既然當年崇明島都給了上海,那為何現崇明島上還有江蘇的地盤呢?

前文說了,崇明島面積不斷擴大,而其實長江入海口面積擴大的島嶼又何止崇明島一座?

在20世紀30年代之時,長江入海口崇明島北部,又突然出現了一座島嶼,當時命名為“石頭沙”,原因就是這座島嶼腳踩上去不留一絲印痕,像石頭一樣。

後來因為該島位于江蘇永隆鎮以南,民國政府就将其更名為“永隆沙”,并劃歸江蘇,建國後依然延續。

而在永隆沙東部,還有一座與其相似的神奇島嶼。

建國之初,永隆沙的東部就形成了一座水下島嶼,随着波浪若隐若現。

但是等崇明島被劃歸上海後,這座島嶼露出水面的部分竟然越來越多。

因為起初像根黃瓜一樣,所以當地人稱為“黃瓜島”,并劃歸江蘇。

到了80年代,“黃瓜島”面積越來越大,甚至與它的前輩永隆沙的面積不相上下了,于是就将該島取了一個較為正式的名字“興隆沙”。

而無論是興隆沙還是永隆沙,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

起初,江蘇管轄的永隆沙和興隆沙兩塊沙洲與崇明島的主島距離較遠,隻是兩塊獨立的沙洲。

從地理位置上說,這兩塊沙洲離江蘇要比上海近的多,所以當年在将崇明島劃歸上海的時候,本身就沒帶這兩塊沙洲一起劃過去,而是繼續由江蘇省管轄。

滄海桑田,非人力可為。永隆沙和興隆沙這兩塊沙洲不斷生長,逐漸向西擴張。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這兩塊沙洲竟然鬼使神差地與崇明島主島連成了一片,在物理上實現了與主島的合并。

正是因為這兩塊沙洲的野蠻生長,讓原本毫無争議屬于江蘇的地盤強行連接了原始的崇明島,導緻崇明島既是都劃給了上海,也沒有都劃給上海,因為此時“崇明島”并非彼時的“崇明島”。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說再過個三五十年,崇明島很有可能會跟長江北岸的江蘇南通連成一體。

這個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因為從地圖上就能看出,崇明島其實與北部江蘇的距離更近。

而且長江入海主口在崇明島與上海之間,而崇明島北部的長江入海支流不但細長,且常年是泥沙淤積的好去處。

所以三五十年後崇明島與江蘇連在一起并非無稽之談,到時候還會不會有第二輪江蘇上海的崇明島之争也未可知。

很長時間以來,崇明島一個島上有兩個省(上海、江蘇)三個鄉區(崇明區、海永鎮、啟隆鎮),其中海永鎮、啟隆鎮又歸江蘇管。

這就給崇明島的管理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上世紀很長的一段時間内,貌似江蘇、上海誰都能管,可是誰也管不了,或者多頭管理的問題時有發生。

這就使得生活在同一座島上的人竟然不屬于一個省。而且身份證上的信息也不一樣,經常出現小業務要跨省辦理的場面。

但是海永鎮和永隆鎮的行政關系上仍屬江蘇省管轄,雖然他們和上海崇明區的人可能是鄰居,但依然隻能落江蘇的戶籍,不能享受上海人的福利待遇。

但是對于生活在海永鎮和啟隆鎮上的人來說,這個消息卻未必是他們願意聽到的。

雖然江蘇也是魚米之鄉富庶之地,可是跟十裡洋場的上海一比還是落了下風,因此就有人大代表呼籲,幹脆把這兩個鄉鎮都劃給上海好了,不但方便管理,他們手裡的江蘇戶口搖身一變也能變成上海戶口,這不是公私兩利的好事嘛。

并且2018年網上還有人傳言,說國務院已經批準了,把海永鎮、啟隆鎮(甚至江蘇整個啟東市)劃給上海,建設崇明新區。

但到今天已經顯而易見,這就是一個謠言。

對于厭倦了鋼筋水泥現代化都市生活的上海人來說,如果能擁有崇明島這一整塊自然環境優越的綠地花園,不但是逢年過節郊遊的好去處,還能就近享用這裡出産種類多樣的農産品,這會讓他們的幸福指數提高不少。

無論是上海還是海永鎮、啟隆鎮,都希望這兩塊小沙洲并入上海崇明區,上海擴大了自己的行政面積,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兩鎮居民還能順理成章地成為上海人,享受上海這座國際化都市的發展紅利。

可是江蘇省就不樂意了,雖然這兩個沙洲的面積不大,可是也不能白白拱手送出去啊,何況在曆史上,江蘇省已經為上海市的發展作出了太多讓步,僅1958年一年,江蘇就劃出了7個縣給上海,你要說江蘇省的領導和人民不肉痛那是騙人的。

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沒多久,又趕上計劃經濟時代,江蘇省隻能顧全大局,承認這個既成事實。

可是如今我國長三角的發展已經比較均衡,江蘇省一個省份就有4個地市突破萬億GPD大關,在GPD百強城市排名裡,江蘇的所有地市也都榜上有名,完全可以跟上海叫闆。

所以今天上海想要來免費圈地,江蘇省絕對不會答應。

換個角度想,如果崇明島上到處都是沙漠、鹽堿、戈壁,江蘇省的反應絕對不會這麼大,可是崇明絕對是一塊人人争搶的“寶地”。

崇明島屬于氣候溫和、四季鮮明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濕地、湖泊星羅棋布,空氣環境優良,當地不但擁有充沛的水資源,灘塗資源和生物資源也極其豐富。

當地的植物種類豐富,常見的有蘆葦、關草和絲草,以及遍布全島的藥用植物,相傳這裡的植物可以做出近百味中草藥,經濟價值非常高。

此外,崇明島還是鳥類的栖息地和保護地,這裡鳥類品種繁多,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

不僅如此,崇明島的四周都是漁場,漁業非常發達,盛産各種河鮮、海鮮。

崇明島的支柱産業是生态旅遊,最有特色的旅遊項目就是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

這個地質公園跟其他城市的地質公園大不相同,公園沒有圍牆,可以整個的崇明島都是公園,你可以說它是城市裡的公園,也可以說它是公園裡的城市。

其中,崇明的西沙濕地和東灘濕地自然保護區是享譽國際的濕地公園,有着“地球之腎”的美稱,擁有強大的生态淨化作用,使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

在這座中國最大的地質公園裡,你可以看到“五區一館三線”的分布格局,各種大型木質觀賞平台和10餘座濕地科學實驗站。旅遊與科研相結合,休閑與科普于一身,每天都在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學者到崇明島參觀、學習。

2022年的春節假期,即使備受疫情困擾,崇明島依然接待了國内外遊客106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23億元。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故宮一年的門票收入才9個億,這麼一比的話,崇明島一個月的旅遊收入就快頂得上故宮一年的門票收入了崇明島旅遊,可見上海對崇明島的規劃布局還是非常成功的。

上海市和南通市希望來崇明旅遊的人都能看到最純淨的天空,嗅到帶着甜味的空氣,為此不斷調整崇明島的産業結構,每年都會淘汰掉一大批環保不合格的重污染企業,盡量減少工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此外,上海也在依托崇明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積極發展當地的休閑體育文化産業。

2019年,上海崇明體育訓練基地正式啟用,該項目位于崇明島的陳家鎮,占地面積55萬平方米,設有籃球、乒乓球、現代五項、武術等14個運動項目,還有運動康複醫療中心、運動員膳食營養基地,可以同時滿足最多2100人的使用需求。

今年冬訓期間,我國乒乓球隊和羽毛球隊的部分成員就是在這裡訓練和生活的,其中就包括國内人氣很高,人稱大蟒的乒乓球名将許昕。

奧運冠軍和世界拳王鄒市明也把他的拳擊訓練基地建在了崇明島綠華鎮綠港村,他會經常到這裡指導青年運動員,力争培養出更多跟他一樣的“世界拳王”。

崇明島的經濟發展有了新突破,産業發展出現了新格局,這是江蘇和上海都非常樂于看到的,不管未來崇明島的歸屬如何,雙方把崇明島做大做強的目标是相同的。

2019年2月28日,上海崇明區政府與南通市政府簽署了一份全面合作戰略框架協議,主題為:

加強雙方互聯互通,共同建設長江口生态保護戰略協同區。

上海和江蘇南通對崇明島規劃建設的主題是:

“生态和環保”,“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這也與我國低碳綠色健康發展的主旋律不謀而合。

雙方按照崇明生态島的功能定位,結合當地優勢産業資源,不斷開發出新的旅遊景點,大力發展三産旅遊業。

此後,兩省遵循《東平-海永-啟隆跨行政區域城鎮圈協同規劃》,不斷深化區域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引入雙方的優勢資源和先進經驗,齊抓共管,促進雙邊人才深度交流,挂職鍛煉,為當地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所以說,崇明島不完全屬于上海并不是遺憾,反而是件美事,它可以兼容并蓄上海與江蘇的發展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新發展模式。都說吃“百家飯”長大的孩子壯實,有兩個媽的崇明島,也絕對未來可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