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世家《石室秘錄》摘錄

諸淋門 病源 濕熱 氣郁 腎虛 氣虛
夫淋者小便淋瀝而痛也蓋由房勞忿怒醇酒濃味釀成濕熱容于胞中使氣郁不能運化而出故有五淋生焉曰氣淋石淋膏淋血淋勞淋是也法當清解濕熱疏調滞氣分利水道此治之大略也然而腎氣虛弱亦當補益使心腎自交水火既濟而諸淋癃閉自然痊矣。臨病審之
形證
戴雲:淋者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來時作痛皆屬于熱也。
氣淋為病小便澀而常有餘瀝也。
石淋者莖中痛尿不得出則有沙石塊也。
膏淋者尿似脂膏而出也。
勞淋者勞傷即發痛引氣沖也。
血淋者遇熱即發小便淋痛而溺血也。
初起為熱淋血淋,久則煎熬水液稠濁如膏如沙如石也。
脈法
經曰:諸淋脈盛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
治法
諸淋通治先,宜用 八正散加減
氣淋,宜用 木香散 瞿麥湯
石淋,宜用 琥珀丸 石韋散 五淋散 石燕丸
膏淋,宜用 沉香散 菟絲丸 參苓琥珀湯
勞淋,宜用 六味地黃丸 清心蓮子飲
血淋,宜用 當歸散 瞿麥栀子湯 海金沙散 小薊湯
冷淋,宜用 生附散 澤瀉散
作渴而小便不通者,宜用 清肺飲子
陰莖中作痛乃厥陰氣滞有熱,宜用生甘草梢以緩其氣耳
諸淋通治
大黃 瞿麥 蓄 車前子 木通 山栀子 滑石 生甘草
開郁加 郁金 琥珀
行氣加 青皮 木香
破血加 蒲黃 牛膝
滋陰加 黃柏 生地黃
水二鐘燈心二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治石淋澀痛溺下沙石
琥珀 滑石 大黃 葵子 木通 木香 膩粉
一方無大黃 膩粉 有郁金 蓄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用燈心湯調下
治石淋
石韋 葵子 木通 瞿麥 芍藥 白朮 滑石 當歸 甘草 王不留行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治氣淋此行氣藥也。
木香 當歸 木通 槟榔 茴香 青皮 澤瀉 芍藥 官桂 陳皮 甘草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治渴淋小便不通
茯苓 豬苓 澤瀉 車前子 琥珀 木通 瞿麥 蓄 通草 燈心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治石淋血淋
茵陳 淡竹葉 木通 滑石 甘草 山栀 赤芍藥 赤茯苓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血淋石淋
海金沙 木通 滑石 瞿麥穗 通草 杏仁
水二鐘燈心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瞿麥 栀子 生甘草 當歸 蒲黃 牛膝 芍藥 木通 生地黃 黃芩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治血淋
當歸 淡竹葉 麥門冬 烏梅 甘草 木龍 竹園荽
水二鐘紅棗一枚燈心十根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淋尿痛不可忍
通草 滑石 冬葵子 赤茯苓 車前子 黃芩
上為末,每服一錢用熟湯調下
治血淋
生地黃 小薊根 通草 滑石 栀子 蒲黃 淡竹葉 當歸尾 生藕節 甘草梢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治諸淋急痛
海金沙 滑石
上為末,随淋用藥煎湯引下
又方 治血淋
當歸 川芎 白芍 生地 蒲黃(炒) 槐花(炒) 升麻 紅花 地榆 藕節(汁)
治膏淋
人參 茯苓 琥珀 當歸 柴胡 澤瀉 玄胡 川楝子 甘草
用長流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治氣淋澀滞
瞿麥 黃連 大黃 枳殼 當歸 羌活 木通 牽牛 玄胡 桔梗 射幹 官桂 大腹皮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快
沉香 陳皮 黃芪 瞿麥 榆皮 韭子 滑石 黃芩 甘草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清米湯調下
治沙石淋
石燕子(燒紅水淬次研) 滑石 石韋 瞿麥(各等分)
上為末,用面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燈心湯送下
治腎虛勞淋
生地黃 黃芪 防風 遠志 茯神 鹿茸 黃芩 人參 栝蒌 石韋 當歸 戎鹽 蒲黃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滾白湯送下
治膏淋
菟絲子(一兩) 桑螵蛸 澤瀉(各五錢)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空心燈心湯下
方治虛淋久不痊用 六君子東加 黃柏(酒炒) 知母(鹽水炒) 滑石 石韋 琥珀
白水煎食遠服。
治勞淋
生地黃 熟地黃 白茯苓 牡丹皮 懷山藥 澤瀉 山茱萸肉
治勞淋
麥門冬 黃芩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 白茯苓 黃芪 石蓮肉 人參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冷淋
人參 茯苓 益智 萆薢山藥 澤瀉 黃柏(酒炒) 五味子 麥門冬 遠志 菟絲子
治冷淋
澤瀉 姜皮 桑白皮 枳殼 槟榔 木通 赤茯苓


赤白濁門 病源 濕熱 氣虛 濕痰
濁病有赤有白赤乃心虛有熱因思慮而得之白乃腎虛有火因嗜欲而得之河澗所謂濁屬熱如清水作湯則有白腳夏日則水混濁冬寒則水澄清此理昭然明也蓋赤白二濁出自小便尿孔中來澄定則有渾腳其狀旋面如油或如膏糊漸久而成虛損之病治當清其濕熱升提下陷之氣滋水降火自然痊安
治方
治心中煩熱思慮抑郁小便白濁夜夢遺洩澀痛便赤或因酒色皆治
麥門冬 黃芪 地骨皮 車前子 甘草 白茯苓 石蓮肉 黃芩 人參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心中客熱煩躁赤濁或心腎不交水火不濟
白茯苓 石蓮肉 益智仁 遠志 人參 白朮 澤瀉 甘草 麥門冬 石菖蒲 車前子
水二鐘燈心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治思慮過度清濁相幹小便白濁
益智仁 石菖蒲 白茯苓 烏藥 川萆
水二鐘點鹽少許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濕熱下陷小便白濁或赤澀久不愈
黃柏(炒二錢) 蛤粉(一錢) 滑石(一錢五分) 青黛(五分) 茯苓(一錢五分)澤瀉(一錢)
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服
又方 治濕熱便濁
生黃柏(一兩) 炒黃柏(一兩) 蛤粉(二兩) 神曲(五錢) 生地黃(一兩)
上為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滾白湯送下
治濕痰入膀胱下為白濁
白朮(一錢) 茯苓(一錢) 半夏(一錢) 陳皮(一錢) 升麻(六分) 蒼朮(一錢) 甘草(二錢)
水二鐘,姜三片,燈心十根煎八分食前服
治氣虛便濁
白朮 陳皮 黃芪 人參 炙甘草 當歸 柴胡 牡蛎 黃柏 升麻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下元虛寒小便白濁或如米泔凝指
牡蛎(煨一兩) 菟絲子(酒煮焙另研) 韭子(炒各二兩) 龍骨(生用一兩) 五味子(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治夢遺精滑
黃柏(酒浸炒紫二兩) 白朮(一兩) 白龍骨(五錢 ) 枸杞子(一兩) 當歸(一兩酒洗)石蓮肉(五錢) 海蛤粉(五錢) 幹山藥(一兩) 白芍藥(一兩酒炒) 五味子(五錢)白茯苓(
上為末,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鹽湯或溫酒任下
治思慮傷心便下赤濁
白茯苓(去皮) 石蓮肉(去心炒) 龍骨(生用)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柏子仁(炒另研) 紫石英(火煉研細)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 酸棗仁(炒) 當歸(酒洗) 龍齒(以
上各一兩) 乳香(五錢另研)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七十丸,空心用溫酒或大棗煎湯任下
治男子因房勞過度小便日數十次稠如米泔或赤或白心神恍惚瘦瘁減食此因耗傷真氣而得之也。
桑螵蛸(鹽水煮) 遠志(甘草水煮去心苗) 菖蒲(鹽炒) 龍骨( 研) 人參(去蘆) 茯神(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睡用人參湯調下
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旋面如油光彩旋腳澄下凝如膏糊
益智仁 川萆薢石菖蒲 烏藥(各等分)
水二鐘入鹽一撚煎八分食前服
方加 茯苓 甘草
治思慮太過心腎虛損便溺白濁夢寐頻洩 方見消渴門
又方 治虛弱白溺
黃芪(一錢) 人參(三分) 知母(一錢) 黃柏(六分) 白朮(六分) 茯苓(四分) 陳皮(六分)
方 治心經伏暑小便赤濁
人參 白朮 赤茯苓 香薷 澤瀉 豬苓 蓮肉 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用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 治小便白濁出髓條
酸棗仁(炒) 白朮 人參 白茯苓 破故紙 益智仁 大茴香 左顧牡蛎(童便 各等分)
上為細末,加青鹽酒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米湯任下


喘門 病源
有寒 有火 有痰 陰虛 氣虛
人之五髒,肺最居上,專主乎氣,喜清而惡濁。經曰:清陽出上竅,或為四氣外感所幹,或因七情内郁,郁而生痰則為喘,喘則氣急促而不能定息焉,然喘有不同有因痰而緻者,有因火而緻者,有因氣而緻者,有因痰而喘者,發則有聲,因火而喘者,肺屬金而惡火,邪火來乘肺而為之也,因氣而喘者,七情之氣幹于肺氣逆上沖而為之也大抵喘皆屬肺治法宜降火清金豁痰抑氣或曰喘有利下而愈之者亦有因下而殂之者蓋視其虛實察其寒溫若汗出發潤而喘者為肺絕汗出如油而喘者為命絕直視谵語喘滿者皆不治其或風邪浸肺久而不散鹽酸傷肺因而不解而為 喘者亦有之嗚呼可不慎哉!
形證
戴雲:喘症不一有痰喘有氣喘有胃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聲氣喘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胃氣虛喘者擡肩撷項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入咽墜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及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勿以胃虛治用燥熱之藥是以火濟火也。
脈法
兒喘病脈滑而手足溫者生脈澀而手足冷者死
治法
一感冒風寒鼻塞聲重咳而喘急者,宜用 三拗湯 華蓋散 小青龍湯
痰喘咽中半有痰聲,宜用 千缗湯 半夏湯 抑痰湯
氣喘因肺氣不清呼吸急促而有聲,宜用 蘇子降氣湯
胃氣虛喘,宜用 人參保肺湯
火炎上而喘者,宜用 瀉白散
老人素有痰喘病遇寒暄則發連綿不已,宜用 蘇沉九實飲 杏蘇散
形實有痰喘熱者,宜用 七神定喘湯
治方
治痰有聲脈沉者
大半夏(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陳皮(二錢) 細辛(三分) 桑白皮(一錢)
水二鐘,姜三片,煎服
治痰喘不得卧
半夏(二錢) 皂角(一寸) 甘草(四分)
水二鐘,姜三片,煎服
治痰喘
紫蘇子 半夏 桑皮 陳皮 甘草 大腹皮 杏仁 青皮 前胡 木香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治憂思傷脾肺作喘脹
紫蘇子 半夏 木香 陳皮 大腹皮 木通 人參 草果 甘草 厚樸 枳實 白朮
水二鐘,姜三片,煎服
治形實有痰喘熱
杏仁 麻黃 石膏 桑皮 陳皮 青皮 甘草
細茶一撮煎服
治痰嗽喘急
杏仁 紫蘇 陳皮 青皮 枳殼 甘草 麻黃 知母 桔梗 前胡 黃芩 半夏 桑皮
姜三片,細茶一撮煎服
治火氣作喘
桑皮 知母 青皮 杏仁 地骨皮 甘草
姜三片,煎服
治胃氣虛邪
人參 茯苓 阿膠 白朮 甘草 杏仁 陳皮 桑皮 五味子 薄桂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方見嗽門 治感冒鼻塞聲重咳喘
方見寒門 治同上
治同上
麻黃 杏仁 甘草
水二鐘,姜三片,蔥白煎溫服出汗
治同千缗湯
栝蒌仁 半夏 貝母
治同蘇子降氣湯
麻黃 杏仁 半夏 片芩 桑白皮 款冬花 甘草 白菜
治同杏蘇散
紫蘇 桑白皮 麻黃 半夏 杏仁 五味子 甘草 烏梅 大腹皮 幹姜 薄荷 陳皮

附哮喘
宜薄滋味治痰為主不用寒涼須帶發散此寒包熱也。
治方
寒包熱作喘
麻黃 杏仁 甘草 半夏 桔梗 紫蘇 枳殼 桑皮 薄桂
水二鐘,姜三片,煎服
劫去
用豬膽七個 硫黃(一兩) 取膽汁同黃熬幹後用慢火煮待硫黃中清汁出傾于瓷器内冷定
為末


關格門
形證并治法
關格者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戴雲:關格者,謂膈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
丹溪雲:關格必用吐法,以提其氣之橫格也。有中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寒在上,熱在下,脈兩手寸口俱盛,四倍以上 有痰,宜二陳東加以升提之藥。


嘔吐門

病源
有寒有熱有食有火有痰有氣
内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火
東垣雲:夫嘔吐哕皆屬于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
聲有物氣血俱病也吐者太陽也少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血病也哕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
聲無物氣病也。
形證
丹溪雲: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有聲無物謂之哕
河間曰胃膈熱甚則為嘔火氣炎上之象也吐症有三氣積寒也皆從三焦論之上焦在胃口上通
于天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氣下通地氣主腐肉水谷下焦在臍下下通地氣主出而不納
是故上焦吐者皆屬于氣氣者天之陽也其脈浮而洪其症食已即吐渴欲飲水大便燥結氣上沖胸而發痛其治當降氣和中中焦吐者皆從于積有陰有陽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其脈浮而長其症或先痛
而後吐或先吐而後痛治法當以峻藥去其積槟榔木香行其氣下焦吐者皆從于寒地氣也其脈沉而遲其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當以峻藥通其秘塞溫其寒氣大便漸通複
以中焦藥和之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外有傷寒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有内傷飲食填塞太陰以
緻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有胃熱而吐者有胃寒而吐者有久病氣虛胃氣衰者聞谷氣則嘔哕者有脾
濕太甚不能運化精微緻使清痰留飲壅滞上中二焦時時惡心嘔吐清水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
執一見也。
脈法
脈訣雲:滑脈居寸多嘔逆陽脈浮緊浮者胃氣虛緊者寒在上二氣相争其人即吐
脈訣雲: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死不吐者死
又曰嘔而脈弱小便弗利身有微熱厥者難治
胃中有熱脈數而滑胃中有寒脈遲而滑
治法
一胃中有痰作嘔者宜二陳東加減用
胃中有寒作嘔者宜治中東加丁香或養胃湯
痰逆嘔吐眩暈者宜旋複花湯茯苓半夏湯
發熱而嘔者宜柴胡竹茹湯
食積作嘔中脘痛者宜香砂養胃湯
胃寒作嘔吐者宜藿香散
肝火逆上嘔吐者宜抑青丸
病患胃虛嘔吐者宜丁香治中湯
内傷飲食填塞胃氣嘔吐不已者,宜用藿香平胃散
痰逆胸滿嘔吐者,宜用溫膽湯
治方
方見痰門治胃中有痰作嘔
方見中寒門治胃寒脈沉而嘔
治胃中痰逆嘔吐眩暈
旋複花半夏陳皮幹姜人參甘草白朮槟榔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脾胃虛弱身重有痰惡心欲吐此風邪羁絆于脾胃之中
白朮茯苓半夏神曲陳皮天麻麥芽
姜三片,煎服
治發熱嘔吐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甘草竹茹陳皮
姜三片,煎服
治食積作嘔中脘痛
香附砂仁陳皮半夏甘草草果山楂厚樸神曲官桂蒼朮藿香
姜棗煎服
治胃寒作嘔吐
藿香半夏陳皮甘草蒼朮厚樸桔梗茯苓
姜棗煎服
方見火門治肝火逆上嘔吐
方見傷寒門治痰逆胸滿嘔吐
治病久胃寒嘔吐
即治中東加丁香
治痰逆嘔吐
半夏生姜
水二鐘,煎服

洩瀉門
病源
洩瀉有濕有火氣虛痰積食積
經曰:濕勝則濡洩,太陰者脾也,脾惡濕,因寒濕之氣客于脾土,不能與胃腐熱水谷,緻使清濁不分。水入腸間則洞洩如水,随氣而下,故小便不利,為濡洩也。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洩夫脾胃土也其氣沖和傳化水谷令清氣下降而不升因春傷風邪久而幹胃,是木賊土也。使沖和之氣不能運化,緻令完谷而出,所謂春傷于風,夏必飧洩者是也。至如飧洩洞洩,腎洩濡洩溏之類,名雖不同,未有不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及外來四氣所傷而緻也。治當分其所受因,脾濕自勝則燥濕,利水因風下陷則升提其氣,因食傷脾胃則消導理脾,不可使用參朮之藥以補之,切恐邪氣得補愈增其勢,而欲取效者,戛戛乎其難矣。
形證
戴雲:凡水瀉腹不痛者,是濕食入于胃即瀉,完谷不化者是氣虛,瀉水腹痛鳴痛一陣者瀉一陣者是大,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痰積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
經曰:洩凡有五,有胃洩,有脾洩,有大腸洩,有小腸洩,有大瘕洩,胃洩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洩者腹脹腫滿洩注食即嘔逆,大腸洩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洩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洩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洩也。
治法
一濡洩者是濕身重洩下如水,宜用五苓散加蒼朮
飧洩者,水谷不化濕兼風也,宜用防風蒼朮湯
大洩者,腸鳴切痛陣痛陣瀉急迫者,宜用四苓散加黃芩黃連
食積洩者,腹痛甚則洩洩後則痛減宜利利後用胃苓湯加神曲麥芽青皮或調中散
虛寒洩者,久下不止氣虛脈沉,宜用四柱散理中湯
痰積洩者,宜用二陳湯加海粉神曲蒼朮白朮之類
酒積洩者,晨起即洩色黃腹痛,宜用黃連丸姜黃散
脾虛久洩者,宜用參朮養脾湯啟脾丸參苓白朮散
脾腎洩者每至五更便洩,宜用五味子散或四苓散二神丸
久洩腸滑不固者,宜用固腸丸豆蔻散
洩瀉之症,雖分濕火寒虛痰食六者之殊,必以滲濕燥脾為主,而随症以治之,濕則燥之火則清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痰則豁之食則消之是其治也六症既明三虛不可不察有脾虛有腎虛有肝虛脾虛者飲食之所傷也腎虛者色欲之所傷也肝虛者忿怒之所傷也飲食傷脾不能運化色欲傷腎不能閉藏忿怒傷肝木邪克土皆令洩瀉然腎洩肝洩間或有之而脾洩恒多蓋人終日飲食一或有傷洩瀉必矣。
治方
治受濕濡洩
茯苓白朮豬苓澤瀉官桂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風濕所傷飧洩不化
防風蒼朮升麻木香陳皮神曲麻黃芍藥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火洩一治脾腎洩
豬苓澤瀉白朮茯苓
姜三片,煎服
治食積洩加味用
治同上
砂仁蓬朮陳皮官桂蒼朮神曲甘草麥芽幹姜藿香草果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方見中寒門治虛寒洩
治同上
人參诃子木香茯苓
姜三片,煎服
方見痰門治痰積洩加味用
治酒積
川黃連(一斤)四兩酒煮四兩砂仁煮四兩吳茱萸煮四兩姜汁煮煮後炒幹去砂仁茱萸姜汁糊為丸
治同上
片姜黃蓬朮紅花桂心川芎玄胡索牡丹皮芍藥當歸甘草
姜三片,棗一枚,煎不拘時服。
治脾虛久瀉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薏苡仁肉豆蔻神曲
不用引煎服
治同上
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肉(各一兩)陳皮澤瀉甘草山楂(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
方見脾胃門治同上
治脾腎洩
五味子(二兩)吳茱萸(五錢)
二味炒香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
治同上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
上為細末,用大棗四十個同生姜四兩煮爛去核與姜不用将棗肉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湯送下
治洩久腸滑不固
诃子人參赤石脂白朮龍骨枯礬木香
治同前
豆蔻附子陳皮幹姜白朮麥芽茯苓甘草诃子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脾胃虛弱風濕下陷飲食不思腸鳴腹痛四肢困軟
升麻柴胡防風神曲澤瀉豬苓蒼朮陳皮甘草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痛洩
白朮(土炒)芍藥(酒炒)陳皮防風甘草
不用引煎服久洩者加升麻
治腎洩久不愈脈沉細無力
破故紙(炒香)肉豆蔻(用面裹煨去油為末各等分)
上為細末,空心米飲送下


痢門
病源
食積濕熱風毒下陷暑熱白屬氣赤屬血疫痢
痢者,滞下也。本自脾胃所受飲食内傷,留滞不行,至于秋時,調養失宜,感受風寒暑濕之氣,濕熱内蒸而成痢矣。其症腹痛急迫,後重,如廁不能縱行者是也。蓋肺主氣,與大腸通為表裡,因肺氣留陷于大腸,不得升提,是故裡急而後重也。然四時感受之不同,必求所因而治,因風而緻者,純下清血,因濕而得者,下黑豆汁,因寒積于内而成者,寒久而變熱,怫熱内而成赤白矣。又有脾胃虛弱,為寒所凝,以緻身冷汗利如魚腦者,治當溫之,此水火陰陽偏勝之不,豈可執一而以熱論哉,治法當先疏通積滞,分利陰陽,補養脾胃,不可使用止澀之藥,況郁毒未散,止澀太早而成噤口者多矣。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形證
丹溪雲:濕熱傷氣則成白痢濕熱傷血則成赤痢氣血俱傷則成赤白痢其症臍腹痛或下赤白黃黑五色者或下如黑豆汁如魚腦如屋漏水或下清血或大孔痛頻欲登廁日夜無度皆是候也。
戴雲:痢雖有赤白二色亦無冷熱之分皆是濕熱但新久更量虛實與赤白帶同又雲赤自小腸來白自大腸來。
内經曰:身熱則死身寒則生此大概之言必兼形勝察之可也豈無身熱而生身寒而死者哉又曰先
不治症
如魚腦者兇如塵腐者死純血者兇如屋漏水者死肛門空陷者死身熱煩渴者死
脈法
脈訣雲:下痢微小卻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治法
河間雲行血則便膿自愈和氣則後重自除宜芍藥湯
痢病後重者宜下腹痛者當和身重者除濕
痢本濕熱首先除濕清熱開郁化積行氣和血為主
痢病一二日間元氣未虛先用推逐之藥,宜用調胃承氣東加減
三五日後脾胃漸虛當用消導化滞之藥,宜用導氣湯化滞東加減
病久挾虛當用滋補收澀之藥,宜用真人養髒東加減
痢初起不問陰陽赤白者,宜用胃苓東加減
傷暑下痢脈微細者,宜用黃連香薷散加減
因風而痢者下如黑豆汁或如濁酒,宜用胃風東加木香黑豆陳米
因寒下痢如魚腦肚腹疼痛四肢逆冷口中如霜雪此為冷痢,宜用理中東加減
未經止澀噤口不食者是乃毒氣充塞心胃之經,宜用倉廪湯香連丸同蓮肉人參服
大孔痛是毒氣流陷于大腸也宜溫之清之久病身冷脈小者宜溫之用當歸肉豆蔻
升麻之類暴病身熱脈大者宜清之用黃連黃芩木香槟榔之類
噤口痢用封臍法引火下行用田螺搗爛入麝香少許封臍
有時疫作痢一方一家大小傳染相似必須明速氣之勝複以治之
後重者初起宜下日久宜升提調氣經曰:調氣則後重除
痢病小便不通,宜用木香滑石車前子澤瀉之類
赤痢宜香連丸歸連湯
白痢宜蒼朮芍藥湯
治方
方見寒門治痢一二日元氣未虛
治赤痢初起
芍藥當歸黃芩黃連木香槟榔甘草陳皮大黃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白痢初起
芍藥當歸黃芩黃連肉桂槟榔甘草木香大黃
不用引煎服
當歸芍藥陳皮茯苓蒼朮白朮豬苓澤瀉厚樸甘草
不用引煎服
治白痢
蒼朮芍藥官桂陳皮甘草厚樸當歸茯苓
不用引
芍藥湯主藥
芍藥當歸黃連槟榔木香官桂大黃黃芩甘草
治病久挾虛滋補收澀之藥加減用
罂粟殼人參當歸肉桂诃子皮木香肉豆蔻白朮白芍生甘草
治痢初起不問陰陽赤白加減用
陳皮蒼朮厚樸甘草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官桂
治傷暑下痢脈微細者加減用
香薷厚樸黃連扁豆甘草
治因風下痢清血
防風當歸羌活川芎芍藥白朮茯苓黃連泰米
治因濕痢如黑豆汁或如濁酒加味用
當歸川芎炒白芍人參白朮茯苓肉桂
治因寒痢如魚腦腹痛四肢逆冷加減用
人參幹姜白朮甘草
治未經止澀噤口不食者
柴胡前胡羌活獨活甘草桔梗人參川芎茯苓枳殼倉米黃連
姜三片,煎服
治赤痢
當歸芍藥黃連木香槟榔黃芩甘草
當歸導氣湯
當歸芍藥甘草青皮槐花生地黃
不用引煎服
粟殼當歸芍藥榴皮甘草地榆
不用引煎服
木香(三錢不見火)豆豉(一兩)巴豆(四十九粒一半用生的一半用針穿向燈頭燒過)
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赤痢者甘草湯下白痢者姜湯送下
治白痢後重
蒼朮防風白朮芍藥茯苓
不用引
治血痢發熱
白朮茯苓黃連黃芩黃柏芍藥
不用引
治腸風血痢方用鲫魚一尾破開去腸入白礬三錢用紙封燒封性為末米飲下
治下痢純血
槐花黃連粟殼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
不用引
治赤痢腹痛
阿膠黃連芍藥白朮當歸生地黃甘草陳皮升麻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白痢
白朮茯苓陳皮甘草芍藥山藥诃子肉豆蔻人參升麻蓮肉
不用引煎服
木香(四兩)黃連(二十兩)先用烏梅湯拌浸曬幹即用姜汁拌潤曬幹次用芍藥同浸再曬幹,去芍藥不用,再用吳茱萸十兩,同拌用湯濕潤同炒,仍去茱萸不用。共為細末用雞子清少入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送下
方加肉豆蔻(一錢)名香連豆蔻丸
治痢疾口淡無味
烏梅肉蓮肉人參茯苓
為細末蜜丸
治痢久不止
肉豆蔻(曲炮一錢)木香(五分)人參(一錢)砂仁(五分)白龍骨(一錢)赤石脂诃子肉枯白礬
上為末,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用清米湯送下


附類狂心門
病源
丹溪雲:大率多因痰結 郁怒 風熱 中邪 夫癫狂之病亦名心風蓋為驚憂郁怒心受風邪
或因思想以逆其氣或因心虛以中其邪而有積熱生痰結于心肺之間以緻神不守舍精神恍惚妄言
狂叫歌笑不已罵詈奔走甚則不避親疏舉止失常此皆痰迷心竅而然也若證見一二速當求治否則經
形證
經曰癫病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狂之始發少卧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
樂妄言不休是也此患蓋因痰熱熱盛而類風也故名心風治宜順氣降火豁痰養心甚則大吐以去其痰或大下以通其氣使痰清而心自甯矣。
脈法
丹溪曰風狂之脈虛浮者易治實大者難痊 重陽者狂謂陽部中有見洪大滑數之脈者是重陽
脈也病必發狂 重陰者癫謂陰部中有見沉澀微短之脈者是重陰脈也病必發癫
脈訣雲:寸口滑疾痰蓄于心發為心風又曰中邪之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
治法
一癫風狂病先量人元氣虛實得病久近用藥庶不混治亦無差失
狂病眼斜妄言狂走形盛氣實者先宜吐痰用藜蘆散 三聖散
心風是心受邪熱精神昏亂狂笑多言此因積想以動心火而生熱熱盛生痰宜用 清心養神
湯追風祛痰丸
狂風形實叫罵奔走不識親疏形體不避宜大下之用 滾痰丸 瀉心湯 保命丹
癫狂痰盛不識人歌唱不已神昏狂亂不避水火先宜吐痰後用 定志豁痰湯 牛黃清心丸
風癫病發則目瞪作吐耳如蟬鳴此心虛血少宜養心化痰用 養心湯
因驚怒發病狂亂無時神不守舍恍惚不甯宜用 引神歸舍丹
心風狂亂日久吐下之後心膽虛怯語言不定神衰脈弱宜用 補心湯合 溫膽湯
氣心風因惱怒郁結日久生痰邪于心肺妄言狂叫胸悶亂不饑目常斜視而語中多怒此肝氣
傷于心經宜用 平肝順氣湯
心風邪病須用灸法
治方
藜蘆散 治狂病吐藥
藜蘆 白礬 豬牙皂角 雄黃 瓜蒂 上為細末水調服。
三聖散 吐藥 方見前中風門
清心養神湯 治心風精神昏亂狂笑多言
黃連 郁金 南星 生地黃 天麻 茯神 陳皮 甘草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追風去痰丸 治諸風痫暗風
防風 天麻 僵蠶(炒去絲嘴) 白附子(煨各一兩) 全蠍(去藍毒) 木香(各五錢) 朱砂(七錢五分另研為末) 牙皂 白礬 半夏(湯泡七次六兩作末一分姜汁作曲一分皂角洗漿作曲) 南星(三兩一半化白礬水浸一半用皂角漿浸共一宿) 上為末,用生姜汁打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臨卧用姜湯或薄荷湯送下。
滾痰丸 方見痰門 治同上
瀉心湯 治狂風形實罵詈奔走宜下之
枳實 黃連 大黃 黃芩 栀子 樸硝 薄荷 甘草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保命丹 方見小兒門 治同上
定志豁痰湯 治癫狂痰盛不識人歌唱不已
陳皮 半夏 南星 茯苓 枳殼 黃連 遠志 甘草 石菖蒲 防風 薄荷 黃芩 水二鐘
牛黃清心丸 方見前中風門 治同上
養心湯 治風癫
人參 當歸 生地黃 半夏 陳皮 茯神 天門冬(去心) 甘草 竹茹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引神歸舍丹 治驚怒發病神不守舍
朱砂 白附子 雄黃 膽星 生甘草
上為末,用豬心血和丸如大每服二十丸用萱草根煎湯下
補心湯 治心風狂日久吐下之後心膽虛怯
茯神 生地黃 遠志 酸棗仁 麥門冬 當歸 人參 柏子仁 川芎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平肝順氣湯 治氣心風因惱怒郁結此肝氣傷于心經宜用此平之
青皮 青黛 陳皮 茯神 川芎 甘草 柴胡 黃連 龍膽草 半夏 枳實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溫膽湯 治同補心湯合用
枳實 橘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竹茹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服
灸法 縛兩手大拇指甲合縫灸之及 間使人中合谷俱宜灸
治驗
一人患瘋狂,日久語言狂妄,不肯服藥。予思頑痰郁結,藥不能入,何以去,非大吐其痰,不得保全。以桐油和面,納入砂糖,做成餅子,焙香與食數餅,少頃吐出頑痰如膠者,盈盆昏睡一日方蘇,大勢已定,後用調養胃氣之藥,旬日而安。


瘧門
病源
有風 有暑 有食 有痰 有虛 有邪 有瘧母
瘧病何為而緻也?經曰:夏暑已甚,腠理空虛,風暑之邪乘虛而入,秋陽複收,兩熱相攻,此瘧之所由生。也有因脾胃氣弱,内傷生冷油面之物,郁而不散則土虧,土虧不能行濕,濕熱久留則生痰也。當分内外,各從所因,以施方治,從外而入及新發者,宜發散而解之,因内傷及久發者,宜消導理脾為主,大抵此疾多因暑月腠理不密,邪留經絡,與營衛偕行,并于陽則熱,并于陰則寒,邪正相交則病作,邪正相離則病安,淺則日作,深則間日而作,然類各不同也。有風瘧、瘅瘧、老瘧、虛瘧、食瘧、邪瘧,臨病當稽其類求其本,審其感以權其方斯可矣。
形證
東垣雲:太陽經病發寒瘧陽明經病發為熱瘧少陽經病發為風瘧三陰經病總為溫瘧此言雖是但三陰經分說未明凡作于子午卯酉日者少陰瘧也寅申巳亥日者厥陰瘧也辰戌醜未日者少陰瘧
也發于陽分者易治發于陰分者難治
日一發者受病一月 間日一發者受病半年 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 二日連發住一日者氣血俱病。
脈法
脈訣雲:瘧脈多弦弦遲多寒弦數多熱
心法曰瘧脈多弦熱則弦而數寒則弦而遲亦有病久而脈虛微無力似乎不弦但虛數之中略有
弦而不搏手耳
治法
一瘧病子時至午發者邪在氣分(屬陽) 午至亥時發者邪在血分(屬陰)
邪在陰分夜間發者,宜用 夜瘧散
夏秋病瘧初因外感内傷陰陽未分寒熱交作惡心頭疼先宜發散用 藿香正氣散 二香散人
夏暑汗不出者發為風瘧宜發散以解之用 二香散
太陽經病瘧寒多不熱者名寒瘧,宜用 桂枝芍藥湯 養胃東加桂枝
陽明經病單熱不寒者名瘅瘧作渴,宜用 白虎東加 柴胡 不渴用 黃芩葛根湯
少陽經病寒熱交作者,宜用 小柴胡湯 柴苓湯
三陽合病寒熱甚者,宜用 桂枝黃芩湯
三陰經病寒多熱少者名溫瘧,宜用 柴胡桂枝湯
感時氣先熱後寒亦名溫瘧,宜用 小柴胡東加減用
瘧病寒熱交作通宜 清脾東加減用
瘧病日久不愈者名為老瘧,宜用 老瘧飲 四獸飲 四聖散 阿魏丸
瘧發作日久不止元氣虛弱脾胃虧損食少自汗先服祛瘧飲後用補中益氣湯
瘧病熱多煩渴者,宜用 柴胡栝蒌根湯
元氣盛發五七次不止者,宜用截法 常山飲 七寶飲 露星散
瘧病煩熱頭疼者,宜用 柴胡石膏湯
元氣虛發不止者,宜用 四聖散 截住後用補中益氣湯
瘧病發熱作瀉者,宜用 柴苓湯
有元氣素虛為邪祟所侵寒熱如瘧狀謂之邪瘧邪退則止
治瘧病脅下有痰塊名曰瘧母,宜用 鼈甲飲
瘧病煩熱作渴大便不通者,宜用 大柴胡湯
痰瘧為病胸滿惡心有痰寒熱者,宜用 鬼哭丹
食瘧惡食胸悶或有積塊者,宜用 阿魏丸 紅丸子
鄉野無藥處有發瘧者用 生姜四兩連皮搗汁,露過夜,和童便溫服随效
治方
方見胃寒門 治瘧初因外感内傷
方見傷寒門 治同上
方見暑門 治同上 一治風瘧暑不汗
治寒瘧寒多不熱 方見傷寒門
治瘧寒熱交作 加減用
青皮 厚樸 白朮 半夏 黃芩 柴胡 草果 甘草
姜煎食遠服。
方見傷寒門 治瘅瘧熱不寒渴加柴胡
治瘅瘧不渴
黃芩 柴胡 麥門冬 甘草 幹葛 茯苓 白朮 天花粉 知母 黃柏
水二鐘,姜三片,煎服
方見傷寒門 治少陽經病,寒熱交作,一治溫瘧感時氣,先熱後寒加減用
即小柴胡湯合五苓散 治寒熱交作 一治瘧發熱作
治三陽合病寒熱盛
人參 甘草 黃芩 柴胡 半夏 石膏 知母 桂枝
不用引煎服
治瘧日久不愈
蒼朮 草果 桔梗 青皮 陳皮 良姜 白芷 茯苓 半夏 枳殼 甘草 桂心 幹姜 紫蘇 川芎
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治同上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 半夏 草果 烏梅 甘草
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同上
常山 槟榔 知母 貝母
水一鐘酒一鐘,煎一鐘露一宿清晨空心溫服
方見内傷門 治瘧久元氣虛弱,先服祛瘧飲,後用此
治瘧熱多煩渴
柴胡 黃芩 天花粉 人參 甘草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瘧煩熱頭疼
柴胡 石膏 知母 黃芩 甘草
不用引煎服
截藥治元氣盛發五七次不止者
常山 知母 草果 甘草 良姜 烏梅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同上
常山 厚樸 青皮 陳皮 甘草 槟榔 草果
水一鐘酒一鐘,煎一鐘露一宿隔日清晨溫飲
治久瘧有塊 名曰瘧母
草果 鼈甲 黃芪 白朮 芍藥 厚樸 槟榔 陳皮 川芎 甘草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痰瘧
常山(用醋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 槟榔(各四兩) 半夏 貝母(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雞子清熬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臨睡冷酒一口吞下
治食瘧惡食胸悶或有積塊
青皮(炒三兩) 阿魏(醋化二錢五分) 蓬朮(醋煮) 三棱(醋煮各二兩) 胡椒(一兩)
上為細末,用陳倉米阿魏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送下。
治一切寒熱瘧疾胸膈停痰發散不愈
槟榔 常山
上為末,用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當發前一日臨睡時用冷酒一口吞下
治元氣盛發五七次不止者
甘草(五分) 槟榔 茯苓 常山(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一鐘,浸露一宿,臨發日五更,空心溫熱,去渣服。
治見前合小柴胡湯用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官桂
治瘧疾日久不止有瘧母
阿魏 栗瓣者不拘多少,研為細末,用面糊和丸,如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五丸臨作日空心用
人參煎湯送下 量人大小加減丸數用
治瘧疾發久,元氣虛弱,不得止者,用此截即住,随服補中益氣湯。
白朮 青皮 厚樸 常山 草果 槟榔 人參 黃柏 知母 黃芩 甘草 陳皮
水二鐘,姜三片,烏梅一個去仁,煎至八分,臨發日空心溫服。

痛風門

病源
大率有痰 有風熱 有濕熱 有血虛
痛風者百節走痛古方謂之曆節風是也。
形證
痛風者是百節走注疼痛或痛處作腫或發熱手足不能舉動謂之曆節風是也蓋因感受風濕之
邪郁于經絡入而生熱津化為痰治當分其上下辨其風濕以豁痰養血痰自瘳矣。
脈法
風熱脈浮數 濕熱脈沉數 濕痰脈沉滑 血虛脈濡弱
治法
因風而作痛者宜用 小續命東加減
因濕而作痛者宜用 當歸拈痛湯 蒼朮複煎散
因痰而作痛者宜用 二陳東加減
因血虛而作痛者宜用 四物湯加減 或當歸活血湯
痛因上中下用藥


上部多從于風治用風藥 川芎 防風 羌活 獨活 威靈仙之類

中部血虛宜用養血活血之藥 當歸 生地黃 桃仁 乳香 紅花之類

下部多從于濕治用濕藥 蒼朮 木瓜 牛膝 薏苡仁 防己之類

痰飲為痛宜用 活痰順氣之藥 陳皮 南星 半夏 白芥子之類
濕熱為痛宜用 酒黃芩黃柏之類
濕寒為痛宜用 官桂附子之類
肩脊痛不能回顧者是太陽經氣郁而不行宜用風藥以散之宜用 防風通聖散
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宜用 羌活勝濕湯
凡肢節痛必須用薄桂引至疼痛之處或用酒炒方得入經絡
治方
治因風作痛加減用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川芎 杏仁 甘草 肉桂 附子 防風 姜三片,煎服
治因濕作痛
當歸 知母 茯苓 澤瀉 豬苓 白朮 苦參 人參 葛根 升麻 茵陳 黃芩 羌活 甘草 防風 蒼朮
治因痰作痛加減用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治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羌活 獨活 本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甘草 濕重加蒼朮
方見中風門 治血虛作痛加減用
方見濕門 治同上
治濕作痛
蒼朮(二兩) 羌活 升麻 澤瀉 柴胡 本 白朮 黃柏 紅花 先将蒼朮用水煎熟 去渣方入各藥再煎一二沸服
治脊肩痛不能回顧
羌活 獨活 本 防風 甘草 川芎 蔓荊子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走注疼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草烏 蒼朮 白芷 乳香 沒藥(各三錢另研)當歸 牛膝
上為末,酒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
治走注曆節諸風
草烏(去皮二兩) 熟地黃(或生者) 南星 半夏曲 僵蠶 烏藥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治痛風肢節疼痛作腫發熱
秦艽 羌活 陳皮 威靈仙 黃芩(酒炒) 當歸 茯苓 半夏 防風 防己 牛膝 木瓜薄桂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中火門

病源
内經曰::諸熱瞀螈暴喑昏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腫痛氣逆沖上禁栗如喪神守嚏嘔瘡癢喉閉耳聾耳鳴湧溢吐食目昧不明 螈暴病暴死皆屬于火。
丹溪雲:人具五行各一其性惟火也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焉寄乎肝腎二髒之間經所謂二火也。
諸動屬火五者之性感物而動經所謂五火也相火易起五火相煽則妄動矣。火起于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
形證
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腳下起入腹者虛極也煩而渴
者肺火也渴而能食者胃火也手心發熱郁火也煩燥發熱者氣随火升也亦三焦火也人壯氣實癫狂
者實火也人虛氣衰發熱煩躁者虛火也。
脈法
脈浮數而無力者虛火也脈沉實而大者實火也洪數見于左寸為心火見于右寸為肺火見于左關為肝火右關為脾火兩足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足洪大者必遺精陰火勝也。
治法
丹溪雲:陰虛火動者難治 郁火可發看在何經輕者可降重者則随其性而消之 實火可瀉虛火可補 小便降火極速
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之藥必須溫以散之
飲酒之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之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用地骨皮麥門冬之類
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内宜發之用 東垣升陽散火湯 或火郁湯之類
陰虛發熱者宜用 四物湯加炒黃柏是降火補陰之妙劑 補陰丸
手心發熱者是火郁土中宜用 火郁東加炒栀子
實火可瀉宜用 黃連解毒湯 三黃丸 此苦寒瀉實火
虛火可補宜用 參朮黃 甘草之類 此甘溫能瀉虛火
四肢發熱肌肉髓筋困熱如烙扪之烙手此陽氣郁遏于土中火郁則發之宜用 升陽散火湯 瀉陰火升陽湯
治法
瀉心火 黃連
瀉肝火 黃連 人中白 柴胡
瀉脾火 白芍藥
瀉肺火 山栀 枯黃芩 麥門冬
瀉胃火 軟石膏
瀉腎火 黃柏
瀉小腸火 木通
瀉膀胱火 黃柏 細辛
瀉肝膽火 黃連(用豬膽汁拌炒)
瀉五髒之郁火 青黛
瀉無根之遊火 玄參 山栀子仁炒能降火從小便中洩出其性能屈曲下行
治方
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熱肌肉熱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火郁于土中
升麻 幹葛 獨活 羌活 防風 柴胡 甘草 人參 芍藥 不用引不拘時服。
治五心煩熱或氣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食冷郁遏陽氣于土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藥 人參 柴胡 甘草 防風 蔥白 不用引煎服
治陰虛發熱
黃柏(鹽酒炒半斤) 知母(酒炒) 熟地黃(各三兩) 龜闆(酥炙四兩) 白芍藥(炒) 陳皮 牛膝(各二兩) 鎖陽 當歸(各一兩五錢) 虎胫骨(酥炙一兩)
上為末,酒煮羊肉丸鹽湯下冬加幹姜五錢
治實火并一切火熱狂躁心煩口燥咽幹目睛赤
黃連 黃芩 黃柏 栀子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三焦火盛消渴并實火
大黃 黃連 黃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滾白湯化下
升陽散火湯
升麻 幹葛 獨活 羌活 防風 柴胡 甘草 人參 芍藥 不用引不拘時服。
治肌體煩熱面赤痰盛右脈虛浮
羌活 甘草 黃 蒼朮 升麻 柴胡 人參 黃芩 黃連 石膏 不用引煎服
治發熱癫狂煩躁面赤咽痛
栀子仁 大青 知母 升麻 黃芩 赤芍藥 石膏 杏仁 柴胡 豆豉 生甘草 不用引
治渾身壯熱脈長而滑陽毒發渴
地骨皮 茯苓 柴胡 黃芩 知母 生地黃 石膏 羌活 麻黃 姜三片不拘時服。
治實火煩熱作渴
大黃 樸硝 甘草 連翹 栀子 黃芩 薄荷
水二鐘淡竹葉五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風熱蘊積時發驚悸搐搦神昏不甯營衛壅滞頭目昏眩腸胃燥結躁擾狂越火熱等症
當歸 龍膽草 栀子(炒) 黃連 黃芩 大黃(各一兩) 青黛(五錢) 蘆荟(五錢) 木香(二錢) 麝香(二分) 青皮(一兩)
上為細末用神曲作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滾白湯
治三焦火熱寐汗切牙睡語悸惕溺血淋閉煩熱口瘡咽痛
大黃 黃芩 黃連 黃柏
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滾白湯送下
治肝火
川黃連(不俱多少用姜汁炒紫色)
上為末,用粥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滾白湯送下
左金丸 瀉肝火
黃連(六兩) 吳茱萸
上為末,用粥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白湯送下
治胃火并食積痰火
軟石膏 為細末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送下
滋腎丸 降腎火
黃柏(酒拌炒二兩) 知母(酒浸二兩) 肉桂(一錢不見火)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滾白湯送下
治陰火方見虛門

中燥門病源

内經曰:諸澀枯幹涸勁皺揭皆屬于燥原病式曰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燥濕少異故火熱盛則
形證
丹溪曰:皮膚皺揭折裂血出大痛或肌膚燥癢皆火燥肺金燥之甚也。
脈法
脈緊而澀 浮而弦 芤而虛
治法
燥是火熱,因火盛傷金,宜用血藥,以四物湯減川芎加天花粉 麥門冬 黃柏之類,以潤其燥.
血虛肺燥皮膚折裂及肺痿宜用 天門冬膏
治諸燥宜用 白蜜同生地黃汁調服
口燥舌幹肌肉消瘦宜用 和血益氣湯
膚燥津涸口幹宜用 辛潤緩肌湯
大便燥結腸胃幹涸宜用 潤燥湯 潤腸丸 通幽湯
治方
治肺燥有痰咳血及皮膚幹燥
天門冬 新掘者不拘多少 去皮心 用将此一味淨洗細,搗取汁,濾去渣,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用滾白湯調下.
治口燥血幹肌膚消瘦
柴胡 甘草(生炙俱用) 麻黃根 當歸尾 知母 羌活 石膏 生地黃 漢防己 黃連 黃柏 升麻 紅花 桃仁 杏仁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膚燥津涸口幹
生地黃 細辛 石膏 黃柏 黃連 熟地黃 知母 柴胡 升麻 防風 生甘草 杏仁 荊芥 小椒 桃仁 當歸身 紅花 不用引 食遠服。
治大便燥結腸胃幹涸
當歸(二錢) 芍藥 生地黃(各一錢) 大黃(一錢) 桃仁(去皮尖一錢) 熟地黃(一錢)
不用引,食前服。
治同上
桃仁(去皮尖) 麻仁(各一兩) 歸梢 煨大黃 生地黃 枳殼 羌活(各五錢)
上除二仁另研,餘為末,煉蜜丸,白湯送。如風加皂角(煨去皮) 秦艽如脈澀
治同上
當歸 桃仁 生地黃 熟地黃 升麻 紅花 甘草
治血少膚燥搔之有屑作癢出血手足枯瘦
生地黃 熟地黃 川歸 黃芪 蒌仁 天門冬 麥門冬 紅花 升麻 甘草 五味子 片黃芩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中濕門 病源有外受有内生
濕乃地之體風雨蒸氣流行于四時而于秋則為正令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蓋濕本
屬土脾主肌肉故也或為風雨所襲或卧卑濕之地或感山岚蒸氣皆令人一身盡痛身目俱黃肢體沉
重不能轉側聲如甕中出此皆外氣而受之也外氣郁久變而為熱濕熱傷血不能養筋故大筋 短而為拘攣小筋弛長而為痿弱矣。又有内傷生冷濕面醪酪灸爆濃味傷于脾土脾受怫郁濕熱之氣不能
發越而為腫滿經曰:因于濕首如KT 此由内傷而緻也大抵濕病有熱有寒又當以脈證辨之若脈
數小便赤引飲身熱者為濕熱宜清利之脈沉濡而小便清大便洩身痛不熱者宜溫補之按氣察色切
脈酌方則疾可以瘳矣。
形證
經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或卧卑濕之地或感山岚蒸氣令人一身盡痛身目俱黃肢體
沉重此外氣之所傷也又曰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土其症 腫體重腹脹浮腫肉如泥按之不起小便不利此因内傷而受之也從外而受者宜汗從内而緻者宜疏通滲洩又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謂
開鬼門潔淨府此治濕之大略也。
脈法
經曰:中濕之脈沉濡而弱浮而緩者濕在表也沉而緩者濕在裡也。
治法
濕症脈沉數而小便赤少作渴而為濕熱宜清利之佐以柏皮酒芩之類
濕症脈沉濡小便清大便洩身疼不熱宜溫暖之佐以附子姜桂之類
濕病身目俱黃内熱小便赤少宜用 五苓散加茵陳
腎氣虛弱之人當風取涼久卧濕地腰背拘急筋攣骨痛腳膝冷痹行步艱難宜用 獨活寄生湯 當歸活血湯
内傷脾氣浮腫者宜用 五苓散 五皮湯 橘皮湯
濕症身重痛胸不快惡心大便溏宜用 除濕湯
因風雨卑濕感受渾身重痛腰冷如坐水中此為腎着宜用 腎着湯 滲濕湯
受寒濕腰痛者宜用 生附湯
六七月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濕熱相合而刑庚金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兩足欹側宜用 清燥湯
項似拔腰似折頭疼脊強宜用 羌活勝濕湯
治方
治感氣濕腰背疼痛腳膝冷麻無力拘急筋攣
獨活 桑寄生 杜仲 牛膝 細辛 秦艽 熟地黃 茯苓 桂心 防風 川芎 人參 甘草 當歸 芍藥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治人年老腰胯冷痛不能舉動夜痛尤甚左脈微弱此血衰之故當歸 芍藥 川芎 牛膝 玄胡索
乳香 沒藥 肉桂 甘草 熟地黃
水二鐘,姜三片,不拘時服。
治濕病足腫洩瀉小便不利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官桂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受濕浮腫腹脹
大腹皮 五加皮 地骨皮 伏苓皮 生姜皮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内傷脾氣浮腫
槟榔 茯苓 官桂 白朮 澤瀉 橘皮 甘草 木香 滑石 豬苓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治濕症身重痛胸不快大便溏
半夏 厚樸 蒼朮 藿香 陳皮 茯苓 白朮 甘草
水二鐘,姜七片紅棗一枚煎八分前服
治腎虛腰重如坐水中
幹姜 甘草 茯苓 白朮
治坐卧卑濕或風雨蒸襲身重腳弱關節疼痛小便澀大便滑
白朮 幹姜 芍藥 附子 茯苓 人參 桂枝 甘草 姜三片,棗一枚,煎服
治受濕腰胯疼痛
附子 牛膝 厚樸 幹姜 白朮 茯苓 甘草 蒼朮 杜仲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治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行兩足欹側
蒼朮 黃芪 五味子 白朮 陳皮 當歸 黃連 麥門冬 神曲 甘草 人參 黃柏 生地黃 豬苓 澤瀉 柴胡 升麻 白茯苓 不用引食遠服。
治項似拔腰似折頭疼脊強
羌活 獨活 本 防風 蔓荊子 川芎 甘草 濕重加蒼朮 不用引食遠服。
治患濕熱曆節作痛痛處紅腫身微發熱
秦艽 羌活 當歸 防風 茯苓 黃芩(酒炒) 薄桂 防己 獨活 甘草 柴胡
水二鐘,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形肥人患右胯疼痛惡心不食此濕痰為病
蒼朮 半夏 南星 陳皮 牛膝 白芥子 當歸 羌活 茯苓 甘草
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中暑門 病源
暑者夏之令也火熱之氣行于天地之間斯時也人能謹謹不妄作勞精氣内固飲食和調則暑熱
之邪自不能傷若夫辛苦之人日中之勞苦饑餓以遠行使暑熱之邪乘虛而入乃中熱之病亦名中
其症頭痛發燥熱大渴引飲此動而得之有餘之熱病也治宜清解設或安逸之人避暑于深堂乘涼于
大廈使陰寒之氣郁 于内不能發越乃中暑之寒病其症惡寒拘急肢節煩痛發熱無汗此靜而得之
乃表虛之寒症也治宜發散又有熱傷元氣令人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言語身熱心煩食少自汗乃
暑傷元氣之病也治宜補養蓋暑病有三曰冒曰傷曰中治各不同臨病之際宜分辨輕重而求治焉
形證
暑之為病有傷暑有中暑有冒暑冒暑者胃與大腸受之其症惡心嘔吐腹痛水瀉傷暑者熱傷肌
肉其症身熱頭痛面垢煩躁身如芒刺口幹作渴中暑者熱傷肺金其症身發寒熱自汗咳嗽四肢痿弱
五心煩熱症雖有三熱則一而已矣。又有夏月猝倒不省人事手足逆冷名為暑風因相火發動痰飲阻
塞心竅故手足不知而猝倒也
脈法
經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又曰傷暑脈緩傷暑脈弦細芤遲皆虛脈也浮緩無力冒暑之脈弦細芤
遲傷暑之脈微弱隐伏中暑之脈
治法
傷暑玄府開張暑氣盛行熱傷肌肉頭疼身熱煩躁嘔吐不甯面垢大渴宜用 白虎東加幹葛

傷暑煩躁不眠小便不利宜用 五苓散
傷暑與中熱少異
中熱因辛苦日中勞役其病苦頭疼發燥熱不惡寒大渴引飲宜用 白虎東加竹葉 人參
麥門冬
中暑因靜而中頭痛惡寒拘急咳嗽無汗惡心胸滿身熱倦怠宜用 六和湯
冒暑因元氣不足之人脾胃氣弱不能運化水谷暑濕相搏其症頭暈惡心惡寒發熱吐瀉胸膈
不利宜用 二香散
暑傷元氣經曰炅則洩暑熱之氣脾肺受傷令人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言語胸滿氣促身熱
心煩小便黃數大便溏頻食少自汗或渴體重宜用清暑益氣湯
嘔吐腹痛洩瀉宜用 胃苓湯
頭痛自汗脾胃不和宜用 十味香薷飲
預防卻暑毒宜用 香薷飲
暑病煩渴胃中有熱宜用 益元散
夏月病暑身如火燎若有芒刺在背心煩作渴自汗此乃熱傷肌肉宜用 白虎東加人參 黃芪
麥門冬 天花粉 黃連 柴胡
暑月因飲冷卧風偶病腹痛四肢冷逆吐瀉脈微宜用 附子理中湯
夏月忽然猝仆不省人事蓋體素虛有痰痰因火動故猝倒也脈必虛浮名曰暑風宜用 香連
橘半湯
暑風猝仆昏沉宜用 蒜搗水灌即蘇
治方
治傷暑頭疼身熱煩渴嘔吐面垢大渴
石膏(七錢) 知母(三錢) 甘草(五分) 粳米(一撮) 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治傷暑煩躁不眠小便不利
茯苓 白朮 豬苓 澤瀉 官桂 上為細末姜棗湯調服水煎亦可
治因靜中暑咳嗽頭痛惡寒拘急惡心胸滿身熱倦怠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赤茯苓 藿香葉 木瓜 香茹 白扁豆 厚樸 甘草 水二
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
治冒暑頭疼發熱吐瀉
陳皮 藿香 厚樸 蒼朮 紫蘇 白芷 大腹皮 香茹 桔梗 茯苓 甘草 白扁豆 半夏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暑傷元氣精神短少懶于言語胸膈飽悶氣促身熱心煩
黃芪 蒼朮 升麻 白朮 人參 神曲 甘草 陳皮 黃柏 麥門冬 當歸 幹葛 澤瀉青皮 五味子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暑月腹痛吐瀉
蒼朮 厚樸 陳皮 甘草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官桂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冒暑頭疼自汗脾胃不和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朮 黃 白扁豆 甘草 厚樸 木瓜 赤茯苓 水二鐘,姜三片
煎八分,食遠服
香薷飲 預防暑毒并一切暑氣
香薷 厚樸 白扁豆 甘草 水煎冷服加黃連名黃連香薷飲加烏梅一個同煎服亦好
治傷暑煩渴胃中有熱
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涼水調服加辰砂名辰砂益元散
治暑月飲冷卧風腹痛四肢逆冷吐瀉脈微
即理中東加附子煎服(理中湯方見中寒門)
治夏月忽然猝仆不省人事
防風 黃連 木香 陳皮 半夏 香薷 茯苓 白朮
治伏暑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五苓散加人參 柴胡 麥門冬 水二鐘燈心十根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暑傷元氣四肢困倦手指麻木
黃芪 甘草 升麻 芍藥 人參 五味子 柴胡 水二鐘,煎六分不拘時服。
治熱傷肌肉身如芒刺煩躁作渴自汗脈數
人參 黃芪 知母 石膏 黃連 天花粉 甘草 柴胡 麥門冬(不用引子)
治日中勞苦頭疼壯熱
石膏 人參 麥門冬 甘草 知母 竹葉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驗
一人于暑月日中勞苦忽然暈仆其氣将絕予思内經雲: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
厥是中暑暈厥之候也速移病者于陰處徐以溫湯灌之尚有微息仍煎生脈散灌之方醒
新婦于暑月偶患腹疼肢冷脈微不能言語衆作陰寒症治七日不解惟唇紅面赤後命以涼水
飲二小杯即醒能發聲此因暑伏心氣故不發聲仍用麥冬飲子數服而安


中寒門 病源
寒為殺厲之氣水凝氣結萬類深藏冬則見之善攝生者事身周密則不犯此若夫體虛之人調護
失宜為寒所襲猝中人五髒經曰陰受之則入髒其症忽然猝仆不省口噤失音肢冷強直灑灑惡寒翕
翕發熱臍腹痛甚吐逆冷氣渾身冷汗六脈沉遲皆是候也或有甲青舌卷卵縮者難治蓋人以腎為根
本腎水也陰也其性寒惟寒則傷腎腎氣一虛外邪交作所以舌卷甲青而莫收療治之功也甚哉腎乎
其或養之不充不特冰霜之時有寒以入之雖于暑月沖風卧地寒亦自皮膚而入經絡自經絡而入髒腑病亦生焉故曰人以腎為根本也其或口噤急痛厥逆昏迷謂之中寒治宜理中四逆溫之頭痛惡寒
拘急腹中微痛謂之感寒治宜五積正氣散之又有如 痛唇青肢冷而危急者可速灸臍下丹田穴以
肢暖為度噫治斯候者酌其輕重而随變以應之斯可矣。
形證
戴雲:中寒為身受肅殺之氣或口傷生冷之物因胃大虛膚腠空疏猝中而即病也其症手足逆冷
身倦息微心腹疼痛六脈沉細或雖熱亦不渴倦于言動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矣。此與傷寒熱病
若似而實不同如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誤則殺人
寒之傷人有感有中感者微而中者甚中者中也寒入五髒令人臍腹絞痛四肢逆冷六脈沉遲身
如被杖吐利冷汗此中寒之陰症也甲青舌卷卵縮者難治有如頭疼腹痛灑灑惡寒翕翕發熱吐逆冷
汗此感寒症也
脈法
脈經曰沉遲為寒沉者重按至骨脈來三至為遲此寒冷所中之脈也又曰沉緊心中逆冷痛沉而有力者易治無力者難痊
治法
一寒症惡寒發熱腹痛惡心肢冷自汗宜用 五積散 正氣散
寒氣結于腸胃之間令人四肢逆冷嘔吐腹痛或瀉脈沉宜用 理中湯 四逆湯
寒氣客于胃脘氣逆作嘔脹吐肢冷宜用 治中湯 姜附湯
虛寒無陽胃弱嘔吐宜用 沉附湯
中寒脈沉緊胃中作痛胸膈飽脹手足逆冷身體拘急宜用 溫中湯 理中湯 或理中丸
治方
治寒症腹痛肢冷惡寒發熱自汗
白芷 陳皮 厚樸 甘草 桔梗 枳殼 半夏 蒼朮 當歸 川芎 芍藥 茯苓 幹姜

治寒冷所傷憎寒惡風嘔吐
半夏 厚樸 甘草 白朮 陳皮 藿香 水二鐘,姜三片黑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寒中五髒口噤失音四肢逆冷心腹痛甚
人參 幹姜 白朮 甘草 水二鐘,姜三片紅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陰寒腹痛
甘草 幹姜 附子 水二鐘,煎六分不拘時服。
治寒氣攻心吐逆作痛
即理中東加青皮 陳皮 水引同
治虛寒傷胃嘔吐作痛
附子(炮一錢) 沉香(五分) 白朮(二錢) 幹姜(炮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鐘姜五片煎八分食遠熱服
治胃寒吐逆作痛
幹姜 附子(俱炮等分) 水二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治寒傷中脘作脹疼嘔吐
丁皮 厚樸 幹姜 白朮 陳皮 丁香 水二鐘,姜三片蔥白二根煎八分服
方見前 治同上
即理中湯料作末用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姜湯化下
治三陰中寒一切腹痛四肢逆冷自汗脈微
食鹽(四兩) 麥麸(二升) 蔥白(二十根細切)
上三件入水一鐘拌勻分作二次于鍋同炒極熱用布包熱熨臍上如冷更易一包冷則再加水炒依前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