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頒布史上,
曾有過這樣驚人的一幕:
一位獲獎牛人上台發表獲獎緻辭時,
使用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金色大廳,
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語言:
中文。
不顧美國大使的警告反對,
隻為了讓全世界聽到中國話!
有膽,有種,有根,
他是出身中國顯赫世家的炎黃子孫,
名叫,丁肇中。
泱泱華夏五千年,
丁氏一族什麼段位?
山東日照,小鎮濤雒,
站在那一方洛水前,你會看到丁氏百年門庭巍然矗立,刻畫這一顯赫世家的鼎盛榮光:祖上進士、舉人,不勝枚舉,
丁肇中的外祖父,
随孫中山共襄民主大業,
為革命犧牲;
他的父親丁觀海,
是知名的土木工程學家,
母親王隽英,是心理學教授,
他們的風骨蘊含于後輩的名字:
丁肇中,丁肇華,丁肇民,
丁家人,有種!
在戰火肆掠的中華土地,
丁肇中随父母颠沛流離12年,
沒有安靜的書桌,沒有完整的教育,
但在父親的引領之下,
科學的大樹已然根深蒂固,
母親臨終前則告訴兄弟幾人,
“愛祖國,愛科學,雙愛雙榮”。
時代使然,推撥着他漸行漸遠,
1948年去往台灣省,
畢業後又赴美國密歇根大學深造,
出手就是數學和物理兩個學位,
到瑞士日内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轉一圈, 回來年僅33歲,當他的聲音通過全球廣播,
響徹了中國大地,每個中國人心中,
仿佛有種血脈力量在覺醒,
因為他用的竟然是中文!
諾獎有史以來多少年間,
瑞典的這座雲集了歐美面孔的大廳,
就從來沒有聽到過,
有人在獲獎緻辭時用中國話!
這是中文第一次承載着無上的榮耀, 響徹在諾獎頒獎現場!一語驚人,風雲激蕩,
而後人們記住了,
這個讓中國人熱血偾張的獲獎者名字:
丁肇中。
站在歐美的主場,
說出振奮國人的中文力量,
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
可想而知,
背後他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他們同意了他的要求,并且問他:
“您對英文翻譯有什麼要求嗎?”丁肇中擺擺手說:“不用了,這兩門語言我都會。”雖然身在西方世界,
成就和榮譽裹滿全身,
可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在我們科技孱弱之際,
祖國還不夠強大之時,
他的勇氣和信念是如此熾熱:
“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語言之一,
用中文演講,我想讓世界知道,
中國以後一定是科技強國,
未來我也會為中國的科研,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他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根在哪裡,
齊魯大地是他的故鄉,
那裡與他血脈相連,早在1975年,堅冰還未破碎,
丁肇中已經勇敢邁出了一步,
受聘為中國科技大學名譽教授。科技興國,人才強國,他不遺餘力地托舉起這一宏圖大計。 建議中國科學院派遣物理學家, 參加他在德國漢堡, 進行的MARK-J實驗。 這次合作中,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
後來有三任所長,
鄭志鵬、陳和生、王贻芳,
都是他的學生。
有人說,丁肇中是一個自己功力深厚,且高徒滿天下的“奇人”,更是一個行事特立獨行的“怪人”。他的學生王贻芳說過,丁先生的“折磨”一般人受不了,他開會的時候一連串的專業問題,把人問到下不來台,“他永遠可以把你問倒,他問的方式、角度和思路跟一般人不太一樣,他想得更深、更遠,永遠會把最根本的物理問題放在首位。”中國高能物理人才輩出:
他的學生們回國之後,
成功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大科學裝置: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成功開創了我國中微子實驗研究,
成功在粒子物理實驗取得突出貢獻,
多次獲得國際國内大獎。
一個個“丁肇中學者”,
站在他的肩膀之上,
在科學舞台大放光彩,
推動着中國物理科研巨輪滾滾前行。
丁家人有此人傑,源于有此家風:
曆史不會忘記傑出者,
沒有什麼氣勢磅礴的豪言壯語,
有的隻是匍匐在地的拳拳之心,
丁肇中所做一切,世人有目共睹,
以家國天下為己任,
足以告慰先輩!
2011年,丁肇中主持建造的,第二台阿爾法磁譜儀(AMS—02),搭乘奮進号航天飛機升空,開始了它在國際空間站的使命: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AMS,是丁肇中領導的包括中國在内的,
16個國家和地區,
60多個研究所600多位科學家,
參加的大型國際合作,
幾年後 AMS在太空中已收集到,超過1000億條宇宙射線,這些重大發現,再一次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到如今,
86歲的丁肇中已然譽滿天下: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美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科學藝術學院院士
前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德國科學院院士
西班牙科學院外籍院士
匈牙利科學院外籍院士
印度TATA研究院榮譽院士
台灣省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年紀輕輕獲得了諾貝爾獎,
披就滿身的頭銜榮光,
走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
一輩子達不到的人生高峰。
地位、名望、成就,
他什麼都擁有了,
可是有一件事他“永不知足”,
那就是對中國的奉獻,
這件事對他來說沒有盡頭,
耄耋之年他還在關心中國的科研發展,
還在努力地想要為中國再做許多許多。
如果說一切真的有一個終點,
也許是,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他走在科研的荒原之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