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這篇文章的編号是:0401

全文共有 4400 字

希望能給你一些思考



最近網上有一個詞很流行,叫做「松弛感」。最早的出處似乎是這麼一條微博:博主見到一家人出門旅遊,行李全部被退回,空手抵達目的地,竟然沒人緊張和生氣,而是重新安排好行李後繼續開心聊天,全程非常舒服、松弛。
許多人說:看到這種狀态,就想起自己的經曆,感覺自己恰好相反,一直活在緊繃和緊張之中,對許多事情都很容易過敏,因此特别羨慕這種狀态。
那麼,這種「松弛感」背後的根源究竟是什麼?有什麼方式,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自然、更舒服、更「松弛」呢?
今天的文章,希望跟你分享我的思考和感受。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我們不妨想一想:松弛感的反面是什麼?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夠有松弛感,通常是由什麼因素導緻的?
許多人可能會把它歸因為這麼幾個因素:緊張的家庭關系,過大的工作壓力,過于「内卷」的外部環境,難以控制和處理好情緒,缺乏樂觀的心态和精神……這些種種因素,導緻我們一直處于緊繃的狀态,難以真正放松下來。
也正因如此,許多相關的讨論,會去指責别人:「你活得太緊繃了」「你活得太用力了」「慢下來,讓自己放松一下」……仿佛隻有這樣,才能找到真正的松弛感。
這些說法有道理嗎?也許有,但似乎沒什麼用。畢竟,絕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是相似的,我們都在咬緊牙關努力生活,為自己的夢想奔走。如果說這就是「用力」,這就是「不松弛」,那未免也有點過于雞湯,過于「何不食肉糜」了。
那麼,這種生活狀态,就一定跟松弛感無緣嗎?我們注定隻能活在緊張和壓力之下嗎?
當然也不是。
實際上,松弛感的本質是什麼呢?我更願意用這句話來描述,那就是: 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
松弛感的反面,其實不是緊張,不是壓力,不是疲憊,而是 控制欲 。日常生活中,我們想要控制的事情越多,難以容忍超出我們掌控和預期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陷入緊張、壓力和沮喪之中,殚精竭慮,精疲力盡。
原因很簡單: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要去處理。如果你想控制好每一件事情的話,你就必須對這些事情投入相應的注意力資源,去規劃好它們的路徑、發展和目标。
然後,當它們開始執行的時候,你需要持續投入注意力資源,去監控這些事情的經曆和過程,确保它們始終走在你想要的方向上。
進一步,如果有那麼一兩件事情偏離了方向,你還得繼續投入新的注意力資源,去思考如何及時改變它、引導它,把它引回正軌之上,避免出現不想看到的意外……
于是,我們的注意力資源被持續占用,幾乎沒有哪一個時刻是能夠釋放出來的 —— 一件事情剛完成,另一件新的事情就接踵而至了;一個任務剛清除出去,新的任務就立刻過來占據資源空間。
這就會導緻,我們幾乎每一天,都處于注意力嚴重超負荷的狀态裡,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放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怎麼可能有閑暇和餘力,去關注外面的世界,去享受生命中的美好呢?
我們隻會覺得, 外界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一種「打擾」,它隻會打亂我的日程和規劃,提高事情出錯的概率,為我本就捉襟見肘的腦力和認知資源增加負擔。
讓一件事情一天不出錯容易,讓十件事情一天不出錯可能就很難了,要讓所有事情永遠不出錯,這怎麼可能呢?
真正的「緊繃」,永遠不是因為外界壓力過大,或是自己無法調節情緒,而是 因為我們想要控制的太多,無法真正「放手」,才導緻我們的大腦「後台」持續被占用,不堪重負。
這才是阻止我們去獲得「松弛感」最重要的原因。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事實上,許多時候,我們所面對的壓力,其實并不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
我們總是在追逐「效率」,但為了效率,就不得不去追求對結果的控制 。而正是這種對結果的控制,讓我們始終活在疲于奔命之中,難以得到真正的放松。
舉幾個例子。
十多年前,我跟朋友去旅行,有一位朋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旅行方式是什麼呢?是事先查好攻略,做好詳細的日程安排,細緻到幾号幾點鐘去哪裡、停留多長時間、看哪幾個地方、幾點鐘再去哪裡……他做出來的計劃表,簡直就像項目管理一樣,巨細靡遺。
如果一切順利,那也挺好,問題是,大多數時候其實是沒法順利的,因為你總會遇上各種各樣的未知和意外。因此,一旦遭遇意外,他就會非常生氣,因為他的計劃被打亂了,後面所有的安排都得重新調整了。
但是這麼一生氣,就把一天的心情全都破壞了。哪怕接下來能夠繼續奔赴下一個景點,還有心情欣賞和體驗嗎?恐怕都沒有了。
另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遊戲。由于興趣原因,我會去關注一些遊戲的社群,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反饋:要麼,是吐槽遊戲太肝,每天拿滿獎勵需要打多少個小時,比上班還累;要麼,是拼命趕進度,一個活動剛出來,明明時間還非常長,但就想馬上把它做完,一天也不想比别人晚。
我一直很想問他們:每天拿不滿獎勵會怎麼樣呢?活動晚幾天再做會怎麼樣呢?會有實質性的損害嗎?這究竟是你在玩遊戲,還是被遊戲玩?
這種「把玩遊戲當成任務」的心态,本質上還是「追求效率」在作祟。我們難以容忍自己「做無用功」,難以容忍觸手可及的收獲卻得不到,一定要精打細算,用最短的時間,去得到最多的收益。
同樣,經常有人問我,我是怎麼做計劃的。我總會告訴他:我很少做計劃,至少很少做那種非常精确、非常詳細、非常嚴謹的計劃。我不會要求自己每天要讀多少頁書,寫多少字,推進多少進度的項目。我隻會給自己定一個大緻的框架和目标 —— 比如「今年要完成哪幾件事情」,然後把它内化到每一天的習慣裡,讓自己靈活地安排時間。
原因也是一樣的。你把計劃做得越精确、越詳細,就意味着什麼呢?你會被日程表推着走,每一天都在忙于完成自己為自己設定的規則和任務。這就很容易落入「計數器陷阱」之中,為了趕進度、出結果而去行動。
這就是一種對結果的控制欲。我們希望結果是可控的、确定的,希望每一條路徑都是最短路徑,難以容忍「浪費時間」這件事情。
它實質上是什麼?是一種異化。旅行也好,遊戲也好,還有生活中種種事物也好,明明 應該是以我們為主體 ,是我們去享受它、使用它,但這種對結果的控制欲,卻反過來把我們變成它們的奴隸,讓我們為了某一個結果去追逐,失去自由。
生活是什麼?我們是通過生活,去經曆一件件事情,得到各種不同的體驗,從中獲得成長 —— 而不是人為地給自己設置一個個計數器,再把這些計數器填滿。
但現實中,我們卻經常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會認為,生活的目的,就是要達成某些特定的結果;為了達成這些結果,我們才「不得不」去做種種事情。
這就導緻了,我們為了那些占據生活中極小比例的「結果」,而讓占據了極大比例的「過程」成為一種不得已的、被迫的狀态,為了達成這些結果讓自己疲于奔命、不斷奔走。
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許多研究都發現,這種追求對一切事物的控制欲,害怕事物失去控制的心态,會對我們造成許多隐性的損害。
牛津互聯網研究所2022年發表過一份很有意思的報告。他們發現:當一個人是出于興趣和愉悅感去玩遊戲時,遊戲其實不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任何損害;但當一個人是「被迫」去玩遊戲時 —— 比如陪朋友一起玩遊戲、為了完成任務去玩遊戲……遊戲才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換句話說,當你為了達到某個結果,而「不得不」讓自己「被迫」去做一些事情時,哪怕是遊戲這樣輕松愉快的事情,也會對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2022年一篇研究發現:控制欲較高的人,在生活中會經曆更多的壓力和焦慮。對他們來說,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失去控制,甚至隻是「感受到」失控,都會造成血壓升高。
同樣,2009年的一篇研究發現:當事情沒有如期發展時,那些控制欲較高的人,會比控制欲較低的人,經曆更強的沮喪和痛苦。
其他大量研究也發現,在生活中,控制欲較高的人,對生活整體的幸福感會比控制欲較低的人更低。因為他們會更容易關注到事物失控的風險和可能性。一旦失控,他們會感受到更強烈的負面情緒。
但反過來,當一切事物進展良好時,他們往往也不會特别開心,而隻是感到「如釋重負」 —— 因為他們沒有多餘的資源和空間,可以用來承載「開心」。
此消彼長,這就導緻了, 他們的生活就像走鋼絲,時時刻刻都在竭力維持着平衡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可能是對他們生活最好的描述。
但是,這種戰戰兢兢真的是必要的嗎?真的隻有一切事情都按照規劃發展,不越雷池一步,才是「安全」的嗎?
很顯然不是。生活中有大量的瑣碎小事,并不值得我們如此嚴肅、隆重去對待。許多時候,它們發生一些微小的意外,并不是什麼大問題,反之, 恰恰是為我們的生活注入動力、新鮮感,讓我們體驗到不一樣的色彩的機會。
不要去拒絕這些機會,不妨敞開心扉,試着去接受它們。
當然,控制欲和松弛感,在一定程度上跟性格是密切相關的。以大五人格為例。高盡責性的人,往往就比較容易有更高的控制欲,因為他會希望一切都穩定、整齊、有序,這是他們的性格使然。
同樣,高神經質的人,也會更容易活在緊繃之中。因為對常人來說很多小事的失控,都會造成他們更大的情緒反應和起伏,從而經曆更多的恐懼和焦慮。
反過來,高經驗開放性的人,則更容易從意外和變化中感受到樂趣和收獲,從而更加容易把變化視為一種正面的反饋,而非「出錯」。
那麼,除了性格的因素,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思維方式,可以讓我們擁有更多的「松弛感」,避免緊張和壓力呢?
我想跟你分享我的3個心得。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第一個心得,是 重構事物的因果線。
這個世界永遠是不确定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概率的世界裡,而不是一個穩定的世界。今天存在的規則,明天可能就會發生變化;以前奏效的行為,換了一個場景就未必依然有效;沒有人能獲得所有的信息,因此我們能控制的隻有過程,而非結果。
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行動想象成播種。播下一顆種子,悉心照料,等着它發芽生長。它一定能長出來嗎?一定能有收獲嗎?不知道,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溫度,環境,光照……這些都是我們難以控制的。我們能夠控制的,是通過我們的行為,去影響這些因素,幹預這些變量,而不是完全控制這些變量。
因此,對于我們的一切行為,不妨把目光從結果轉移到過程上。去關注「我能做些什麼」「我能影響什麼」,而不是「我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結果」。
傳統的因果關系,可能是一條「行為 - 結果」的直線:我做了什麼事情,就會有什麼結果;如果沒有達成這個結果,就一定是哪個環節出錯了。但這隻是一個理想情況,在這個極度複雜和多變的現實世界中,其實是不适用的。執着于這種思維,隻會讓我們被控制欲綁架,陷入疲憊之中。
更好的方式,是把因果關系想象成 「行為 - 因素 - 可能性」的一棵樹 :我做了一個行為,它可能導緻可能性一、可能性二、可能性三……而這些可能性,又會受到因素一、因素二、因素三……的影響。
所以,我能做的,是控制這個行為,同時去幹預這些因素,希望降低出錯的概率,讓事情盡可能向着我希望發生的可能性去演變。
這才是更好的思維方式,也是更符合現實的方式。
第二個心得,是 保持心智的開放性。
什麼是心智的開放性?其實很簡單,如前文所說:不是去排斥和拒絕「意外」,而是把意外視為一種活力,一種新鮮感,一種讓自己探索到「不同」的機會。
我們的天性都會排斥意外,因為意外就意味着要去消化,去重建我們的框架,這是十分消耗資源的事情。但是,一味地固守我們的軌迹和框架,隻會慢慢地讓我們的心智世界變得越來越狹窄,成為一個小角落,無法真正地拟合現實世界。
這時,适當地引入新的事物、新的變化,就是一個打破固有心智世界的契機。
因此,我建議大家:隻要不是特别嚴重的事情,都不要太追求完美和可控,而是留出一定的變化空間。讓自己去接納意外和未知。把外界的變化,變成為我所用的養料,充實自己的心智世界。
這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充滿彈性和靈活性,也更加具備生命力。
第三個心得,是 容許自己的出錯。
前兩個心得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要容許自己的出錯,不要追求凡事都做到完美,毫不出錯。
事實上,緊張、壓力和焦慮,很大程度上正是來源于過度的完美主義。不能接受自己出錯,不能接受自己的「理想形象」被破壞,會更容易激活我們的自我監控機制,讓我們時時刻刻處于高耗能的應激狀态之中,反而會影響我們的表現。
但是,成長思維告訴我們:出錯并不可怕,它隻能說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你的「經驗值」又增長了,你又離「更好的自己」近了一步。
過度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過度苛求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但非常不現實,也會讓自己一直活在慢性壓力之中。
隻有當你能夠放下這個執念,能夠放下對一切事物的控制欲時 ——
你的心靈,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如何過有「松弛感」的生活?


—— 閑聊時刻 ——
我很少關注網絡上的讨論,但對「松弛感」這個概念,我自己也很感興趣。因為這也是我很提倡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希望把我的思考和感受分享給大家。

希望你的生活,少一分控制欲,多一分輕松。

我的第一本書《打開心智》已出版。點擊下面圖片,即刻購買:


我為這本新書做了一個答疑通道,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在裡面提出;有任何更新,我也會同步更新在裡面。

點擊公衆号菜單欄左下角「書的答疑」,進入答疑通道。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