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輕松學《易經》:夬卦第四十三

【周易經文】

夬:揚于王庭,孚号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壯于頄,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九五:苋陸夬夬,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上六:無号,終有兇。

象曰:無号之兇,終不可長也。

【解讀诠釋】

【43.1】 夬:揚于王庭,孚号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白話】夬卦:宣布(小人罪行)于王庭之上,以誠信号召大家戒備危險;告知王之屬邑,不适宜首先動用武力;适宜有所前往。 【解讀】○ 夬卦,下乾上兌,澤天夬卦。夬,讀[guài],《序卦傳》:“益而不已則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增益不止必然會導緻決口外溢,故益卦之後是夬卦。益,坎水自皿中出,益之甚而溢,水溢則堤壩決。○《系辭傳》:“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正義》曰“王庭是百官所在之處”,故“揚于王庭”即“百官以治”,“孚号有厲”即“萬民以察”。揚、号、告,都是用于發布書契命令的用辭。○黃壽祺說:卦辭的基本意義,是喻示君子“決”小人的三方面要領:一是公正無私,宜于在“王庭”上公開宣判“小人”的罪惡;二是谕人戒惕,即以孚誠之心号令衆人戒備“小人”造成的危害;三是以德取勝,說明此時不利于濫用武力,而要通過頒告政令來宣揚美德、使人誠服。準此三端,則處“夬”必能“利有攸往”。○傳本《歸藏》有規卦,朱彜尊、馬國翰、尚秉和、于省吾、王明欽等以為“規”即“夬”,唯廖名春認為“規”為“随”(廖名春:《王家台秦簡《歸藏》管窺》,《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夬,秦簡《歸藏》作

或即“罽”字,讀[jì],與夬、決、玦上古音皆見母月部,“罽”當是“夬”之借字。罽,《說文》“魚網也。從網

聲。

,籒文銳。”按夬決取象于兌卦,兌為附決、為銳。○【《周易》夬卦與玉玦、書契的關系】簡介(專文見于《周易密鑰》):夬卦,下乾為玉為圓,上兌為缺,正是玉玦之象,可見夬卦取象于玉玦。玉玦的曆史非常悠久,8000年前已有玉玦。夬取象于兌卦,兌為悅,“快”從夬,故《說文》:“快,喜也。”兌為決,故“快”引申為急速。兌為附決,凡夬偏旁的字,如決、訣、缺等,都有決裂的含義。《周易·系辭傳》: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這一句話的曆史文獻價值極大,說明上古時期玦、結繩、書契都是治國用的。上古帝王用玉玦代表上天向下屬部落發号施令,玉玦的玉質和圓形代表天子,《說卦傳》“乾為君為玉為圓”,玦的缺口代表開口發言,《說卦傳》“兌為口為附決”,《夬》曰“夬:揚于王庭,孚号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揚、号、告,都是用于發布命令的用辭。帛書《系辭》雲:〔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大有。大有卦初至五互夬卦,今本《系辭》作夬卦而帛本《系辭》作大有卦,由此可證“互體之說”先秦早已有之!帛書《系辭》用大有卦代替夬卦,或是受了蔔辭甲骨的影響。《周禮》:“菙氏掌共燋契,以待蔔事。”《詩·大雅·緜》:“爰契我龜。”傳:“契,開也。”箋:“契灼其龜。”古代在龜甲、獸骨上灼刻文字和灼刻文字用的刀具,皆稱契。大有卦上離互兌,離為火,故為燋為灼,離為龜。《爾雅》:“契,絕也。”決,絕也,兌為決,故為契。兌為巫,乾為天為君,故大有卦正是先王與巫師“契灼其龜”之象。又,夬卦本無結繩之象,而大有上離,離有網罟結繩之象,《系辭傳》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因此帛書《系辭》制器尚象的大有卦可能早于夬卦。秦簡《歸藏》把“夬”寫作

,罒同網(離),剡為銳(兌),似乎見證了大有卦(上離)向夬卦(上兌)的轉換。在伏羲六十四卦圓圖中,按順時針,大有卦的下一卦正是夬卦。 【43.2】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白話】彖傳說:夬,是決斷,如陽剛君子決斷陰柔小人;乾健而兌悅,兌決而乾和。“宣布(小人罪行)于王庭之上”,因為一個柔爻乘淩在五個剛爻之上;“以誠信号召大家戒備危險”,柔邪之危才會廣為人知;“告知王之屬邑,不适宜首先動用武力”,上爻的尚武之道才會窮盡;“适宜有所前往”,剛爻才會增長到終點。 【解讀】○夬,決也,剛決柔也:夬是決斷,裁決,是五個剛爻裁決上六一個柔爻。五個剛爻向上發展,最終把上六化陰為陽。○健而說,決而和:“決而和”,先儒以為是“健而說”之引申,王弼曰:“‘健而說’,則‘決而和’矣。”孔穎達曰:“‘健而說,決而和’者,此就二體之義,明決而能和,乾健而兌說,健則能決,說則能和,故曰‘決而和’也。”郭雍曰:“有乾之健故能決,有兌之說故能和。”李守力按:這裡用了《彖傳》的兩種理路:一是自下向上解析卦德,“健而說”,夬卦下乾為健,上兌為說為悅,故剛健而悅服。一是自上而下觀象,“決而和”,兌為附決,乾為和,故決斷而和平。“乾為和”源自《歸藏·說卦》“乾為禾”,朱震《易叢說》、羅蘋《路史注》引《歸藏·說卦》“乾為天、為君、為父、為大赤、為辟、為卿、為馬、為禾、為血卦。”嚴可均曰:“此蓋《說卦》文,殷《易》先有,非始《十翼》。”又乾《彖》曰“保合大和”,故乾為和(三體石經“和”古文為“禾”)。《周易》的《大象傳》都是自上而下觀象,這是源于《連山易》上下重卦的理路。而《彖傳》主要以自下向上的觀象理路,兼用《連山易》自上而下的觀象。當二者兼用時,一般是《連山易》理路在先,《周易》理路在後,如:蒙卦《彖傳》“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山下有險”是自上而下觀象,“險而止”是自下而上觀象;訟卦《彖傳》“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上剛下險”是自上而下觀象,“險而健”是自下而上觀象;蠱卦《彖傳》“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剛上而柔下”是自上而下觀象,“巽而止”是自下而上觀象;恒卦《彖傳》“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雷風相與”是自上而下觀象,“巽而動”是自下而上觀象。夬卦的觀象理路則是《周易》理路在先,《連山易》理路在後,解卦也是如此:解卦《彖傳》“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險以動”是自下而上觀象,“動而免乎險”是自上而下觀象。○《彖傳》用了三個“乃”字,《爾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語。”故“乃”可譯作“隻有君子如何,小人才會如何”。上六雖處窮盡之勢,然九五與之比,九三與之應,上六有應有比,位于宗廟,象一位有宗教和公族勢力的小人,此所以《彖》多警戒危懼之辭者。○《折中》引遊酢曰:“揚于正庭,誦言于上也。孚号,誕告于下也。告自邑,自近而及遠也。”○“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揚于正庭,誦言于上,告知百官。上六卦主,宗廟之位,故曰王庭。夬為書契,兌為口,下五陽,故曰揚,發也,顯也。○“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孚号,誕告于下,以誠信告知民衆。九五君主之位,剛中笃實,故曰孚,兌為口,故曰号。從王庭到民衆,故曰“其危乃光”。此“健而說”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九二為内卦乾主,為王之屬邑,上六為反叛之邑。上六兌主為毀折為伐。九二乾為和,力求轉化上六,“神武而不殺”,故上六“所尚乃窮也”。此“決而和”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五陽繼續前往,則上六化陽,剛長乃終,夬之剛決柔大成也。○【從夬卦與日食的關系釋夬卦卦辭】簡介(專文見于《周易密鑰》):1.夬卦卦辭主語“君子”“小人”辨:“揚于王庭”、“孚号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這三句的主語是君子還是小人,先儒有完全相反的兩種看法。鄭玄、荀爽、項安世、來知德等以為主語是“小人”。班固《漢書》、許慎《說文》、王弼以為主語是君子,孔穎達、程頤、朱熹等從之。由于《周易正義》《周易本義》具有官方的權威性,故從者衆。根據“揚”字的金文,我們可以得出夬卦卦辭的主語一定是君子,因為商周時期隻有君子才有持玉的資格。揚,帛書《易》作“陽”。陽,《說文》“高明也。又日也。”“揚”字的原義也沒有淩越、放肆之意,故鄭玄、項安世、來知德的解釋不合古意。這是忽視了《彖傳》的“乃”字所緻,《彖傳》“乃”意為“隻有君子如何,小人才會如何”。2.從夬卦與日食的關系釋“健而說,決而和”:姤、夬、剝、複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主卦,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中,夬、姤位于圓圖頂端乾卦左右,複、剝位于底端坤卦左右,姤、夬、剝、複對應朔(初一),姤、夬、剝、複的卦象正象日食。《周易·系辭傳》雲“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姤、夬、剝、複的《彖辭》言“剛柔”、“天行”、“觀象”,正說明其與天象的密切關聯。姤卦對應日食之初日月相遇,故“姤,遇也”,夬卦對應日食即将結束日月分離,故“夬,決也”,“決”有分離的意思。當夬卦之時,太陽的光輝再現,日蝕(日食)帶來的恐懼煙消雲散,故《彖》曰“健而說”;日月分離(決),于是天地又充滿了祥和安甯,故《彖》曰“決而和”。3.“孚号有厲”與救日禮儀:《尚書·胤征》:“瞀奏鼓,啬夫馳,庶人走。”這是夏代的救日儀式。救日儀式來源于原始巫術,原始人認為日蝕是鬼怪吞吃了太陽,經過大半個時辰的擊鼓呼号(孚号有厲),太陽逐漸複圓,危險過去,光明再現(其危乃光也),人們就認為是這種儀式驅走了侵犯太陽的鬼怪。4.“告自邑,不利即戎”與日蝕則人君修德:《左傳·文十五年》:“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于社;諸侯用币于社,伐鼓于朝,以昭事神、訓民,示有等威,古之道也。”發生日食,天子減膳撤樂,在土地神廟裡擊鼓;諸侯用玉帛在土地神廟裡祭祀,在朝廷上擊鼓,以事奉神靈、教訓百姓。表示威儀有等級,這是古代的制度。周朝的日食救日儀式,天子“伐鼓于社”,諸侯“伐鼓于朝”,是為了“責群陰”、“退自責”、“事神訓民”,所謂“告自邑,不利即戎”也。5.“利有攸往”:“利有攸往”的原始義是救日的活動不能停止,直到太陽複圓,所謂“剛長乃終也。” 【43.3】 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白話】象傳說:澤氣升到了天上,這是夬卦的象;君子由此領悟當把利祿施與下邊,若以德自居則為禁忌。 【解讀】○陸績曰:水氣上天,決降成雨,故曰夬。○查慎行《周易玩辭集解》:雲上于天為需,澤尚有待,今澤上于天,一決注便成雨,澤以潤下為義,君子之施祿及下,恩澤下逮之謂也。居徳與施祿相反,居者吝而不施也,人君當施澤于下,不當居徳于上,居徳乃人君所最忌者。○澤天夬卦與水天需卦的區别:需卦《大象》曰:“雲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需,本義為祈雨,需為須,為等待。坎為雨為水,引申為飲食。程頤曰:“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也。”夬卦上卦為兌澤,東漢應劭《風俗通·山澤篇》:“水草交厝,名之為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故澤引申為恩澤、福祿,《莊子》:“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尚書·多士》:“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澤。”夬卦澤上于天,即福祿居上之象,聖人唯恐福祿不能澤及民衆,故誡後之君子“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孔穎達說:“決(夬)有二義,《象》則澤來潤下,《彖》則明法決斷。”《大象傳》是《連山》遺存,夬卦的《大象傳》與卦辭、《彖傳》卦義不同,這是由于《周易》是對《連山》《歸藏》的揚棄,故三《易》卦義有同有異。 【43.4】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白話】初九:強盛表現在腳趾前端,前往不能勝任而有咎害。象傳說:前往不能勝任,故有咎害。 【解讀】○大壯初至五互夬卦,夬卦初九與大壯初九卦爻象完全相同,故與大壯爻辭“壯于趾,征兇”相近。《周易》以初爻為“趾”,大壯初九“壯于趾”,夬卦初九剛爻體乾,剛健好動,剛爻增長比大壯更進一步,故言“壯于前趾”。無應無比,故前“往不勝為咎”。○夬卦卦義“剛決柔”,初九剛爻居剛位,故言壯,壯,盛也,處夬卦之初,離上六最遠,急于冒進“決柔”而不達也。又初九變卦巽為躁,為不果,故“不勝”。 【43.5】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白話】九二:戒惕呼号,夜晚有兵戎之事,無需擔憂。象傳說:有兵戎之事,無需擔憂,因為得乎中道。 【解讀】○卦辭言九五“孚号有厲”,九二“告自邑,不利即戎”,是夬之預防之道。九二爻辭則是上六來犯之時,九二居中,得乎中道,故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九二變卦為離,離為戈兵,故言“有戎”。坎為血為恤,離反坎,故言“勿恤”。(帛書《易》作“勿血”)○張載曰:惕号,能孚号而有厲也。以必勝之剛,決至危之柔,能自危厲,有戎何恤。○夬卦卦辭“揚”(揚)字、九二爻辭“惕”字、“莫”字皆從“日”,于此可見夬卦與日食之關聯。九二爻辭曆來難解,蓋“莫夜”為日蝕之引申,日蝕之時陰氣侵陽,晝如夜也。“惕号”、“有戎”,救日之遺存也,救日時擊鼓呼号、樹旗幡、列兵戎,以壓陰氣,亦“剛決柔”之意。夬卦下乾上兌,坎為惕,乾坎借象,故乾為惕,亦九二守中謹慎之象,上兌為口為虎,號,從口虎,故兌為號,故言“惕号”。《釋文》:“惕,荀、翟作錫,雲賜也。”荀爽、翟玄《本》“惕”作“錫”,訓為“賜”。錫号即賜号令。惕号,楚簡《周易》作

,即“帝号”,帝之号令。郭店楚簡《六德》簡四有“寝四鄰之帝

”,李銳認為是“寝四鄰之惕号”。無論是賜号令還是帝之号令,都與夬卦玉玦、書契的功能相一緻。莫,“暮”的古字,《說文》“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段玉裁:“日且冥也。且冥者,将冥也。”夬卦上兌下乾,日臨西方、西北,自日落而黃昏,“日且冥也”,故言“莫夜”。○《朱子語類》:王子獻蔔,遇夬之九二,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吉。蔔者告之曰:“必夜有驚恐,後有兵權。”未幾果夜遇寇,旋得洪帥。○《太平廣記》:唐昭宗時,有黃賀者,自雲鞏洛人也。因避地來,涉河遊趙,家于常山,以蔔筮為業。而言吉兇必效。……行軍司馬路晏,曾夜适廁,有盜伏焉。晏忽心動,取燭照之。盜即告言:“請無驚懼,其禀命有自,察公正直,不忍待刃。”即匣劍而去。晏由是晝夜警惕,以備不虞。召黃生筮之,卦成,賀曰:“‘惕号,莫夜有戎,勿恤。’察象征辭,人有害公之意,然難已過矣。但守其中正,請釋憂心。”晏亦終無患也。 【43.6】 九三:壯于頄,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白話】九三:強盛表現在面頰上,有兇險。君子決而又決,獨自前行,遇到陰陽和合之雨,沾濕了衣服,同侪有怨恨,沒有咎害。象傳說:君子決而又決,最終沒有咎害。 【解讀】○釋“頄”[kuí]:王弼注:面權也。《釋文》:頄,顴也。翟雲:面顴頰閑骨也。鄭作頯[kuí]。頯,夾面也。蜀才作仇。《章太炎全集》“壯于頄解”認為“頄”為胫:《易·夬》:九三,壯于頄。鄭作頯,注:夾面也。翟同注,頯,面顴頰閑骨也。謂上處幹首之前稱頯。王弼注:頄,面權也。謂上六也,最處體上,故曰權也。王肅音龜,江氏音琴威反,蜀才作仇,雲以上為三之仇匹也。蒙案:初九雲:壯于前趾。則此壯于頄文例當同,若讀為仇,于例刺謬矣。鄭、翟、王皆以面權,然初九稱前趾,九四稱臀,九三在其間,不應言面權,亦失之。案:鄭本作頯,為最古。《說文》:頯,從

聲,此當借為䟸[kuí]雲胫肉也。一曰曲胫也,讀若逵。䟸又同

,《說文》雲

,持弩拊。從廾肉。讀若逵。……又于消息,《夬》為辰,月辟卦。九三爻辰又屬辰上直壽星角亢。……文章最後又征引《履》《艮》《兌》《剝》諸卦以對比說明之。可惜太炎先生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他忽視了“頁”為頭,帶頁旁的為頭頸屬,帶足止旁的為足類屬,所以論證的根基已錯。後邊引《夬》九三爻辰為角亢,角亢,頭頸也,可惜又展轉失之。李守力按:九三體乾,乾為首,純陽則多骨,頭面顴骨處是也。《禮記正義》孔穎達曰:“帶骨為陽”,《周易集解》引崔憬曰:“骨為陽,肉為陰。乾純陽爻,骨多”。○夬夬:“夬,決也,剛決柔也”。夬夬,夬之決也,言夬卦剛爻中能決上六柔爻者。九三與上六相應,故可決柔,九五與上六親比,亦可決柔,故三、五皆言“夬夬”。○獨行遇雨:下體三爻,唯獨九三能上行與上六陰陽相應,陰陽二氣相遇交和而成雨,故曰“獨行遇雨”。○若濡:九三與上六陰陽相遇而為雨,又九三下處乾為衣,上接兌為澤,衣遇澤而沾濕,故曰“若濡”。《系辭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是以乾為衣、坤為裳。○有愠,無咎:九三“獨行”,與上六相會,“遇雨”而“若濡”,似被小人所沾污,故為同侪所不悅,但終能決除小人而無咎害。○九三爻辭有兩句,“壯于頄,有兇”為一句,此言九三自性之象,與初九類似,剛爻居剛位,“壯于頄”喻其決小人而怒形于色,劉沅所說“事未發而機先洩,兇之道也。”後句言九三之他性之象,獨自往應上六,猶如暫與小人周旋,待時而決。雖或有被小人所沾污,而為同侪所不悅,但終能決除小人而無咎害,可謂“善決”者也。 【43.7】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白話】九四:(由于馴羊時硬碰硬,)臀部碰破了皮,緻使行走趑趄;(長者告訴他:)“牽羊當用順縱之法,如此悔恨則會消失。”可惜他聽到這些話而不信從。象傳說:行走趑趄,因為位置不當;聽到這些話而不信從,盡管聽到了卻不去審明事理。 【解讀】○臀無膚,其行次且:李光地曰:臀者,與陰相背之物也。夬四姤三,皆與陰連體而相背,故皆以“臀”為象。李守力按:臀,位于與陰部連體而相背之處,夬卦九四體兌,兌陰卦,陰爻在上,故下爻為臀;姤卦九三體巽,陰爻在下,故上爻為臀。困卦初六“臀困于株木”,此站立以初爻為足,困之而坐,臀部着地,故以初爻為臀。骨為陽,肉膚為陰,陽多侵陰,故“臀無膚”。次且,讀[zījū],即趑趄,行止困難之狀。上六為夬成卦之主,九三應之,九五比之,兩爻為“剛決柔”之主,爻辭皆雲“夬夬”,九四獨處三五之間,《象》曰“位不當也”,與上六無應比,因而行走趑趄難進。夬卦與姤卦互覆,夬卦九四似姤卦九三,故爻辭皆有“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屈萬裡認為“牽羊”表示降服(實為馬其昶先行提出):夬九四辭:“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其人臀已無皮,行動踯躅,明是被撻緻傷。或告之曰:“牽羊則悔亡。”而其人聞言乃未之信。牽羊何以悔亡?自來解者紛紛,或謂羊為羝很難移之物,以喻九五,雲牽于五則可悔亡;或謂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随其後,則可以行。若斯諸說,胥費索解。知其非易辭本旨也。今按古者戰鬥之際,以牽羊示降服,《春秋·宣公十二年·左傳》:“楚子圍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杜預注雲:“肉袒牽羊,示服為臣仆。”《呂氏春秋·行論》:“楚莊王圍宋,宋公肉袒牽犧,委服告病曰:“大國若宥圖之,唯命是聽。”《史記·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釋微子。”凡此皆以見先秦有“肉袒牽羊,示服為臣仆”之俗。至于降服何以牽羊,昔人無說。蓋古者有以俘虜與祭品之習,等人于犧(說詳前用俘祭祀節)。意牽羊者殆所以示代己為犧,祈免己于死乎?此夬九四:“牽羊悔亡”之語,蓋即“降服則悔亡”之義。彼臀無膚而行次且之人,必系鬥争失敗,故或人勸其降服也。至其人聞言不信者,象傳以“聰(古與聽字通用)不明也”說之,是否固毋庸深究矣。(屈萬裡《周易爻辭中之習俗》,《文史哲季刊》第1卷第2期1943年)屈先生把夬卦九四爻辭解讀為:“彼臀無膚而行次且之人,必系鬥争失敗,故或人勸其降服也。至其人聞言不信者,象傳以‘聰(古與聽字通用)不明也’說之”,此與原文似乎很協和,但是與夬卦“剛決柔”的卦義、卦爻象并不合。屈萬裡先生在其《《周易》卦爻辭成于周武王時考》一文說過,卦爻辭有其一貫之體例,并非如餘永梁、李鏡池諸君謂《易辭》由舊有蔔辭編纂而成(《文史哲學報》(中國台灣)第1期1950年),所以必須要在整個夬卦的卦義、卦象、爻位背景下理解九四爻辭。夬卦九四爻辭形象地描述了馴羊的情景,如果不熟悉畜牧,不會寫出如此貼切的爻辭。筆者小時候家裡曾經養過一隻羊,哥哥經常牧羊,我也放過幾次,而且還再現了“臀無膚,其行次且”的真實場景,當時哥哥在旁邊喊道:“到羊後邊去,不要硬拽!”這句話竟然是三千年前“牽羊悔亡”的現代版。羊發起飙來絕對不好惹,緻使我好幾天走路一瘸一拐的。商周時期,農業與畜牧業并重,文王、周公有親身畜牧牛羊的經驗,如《楚辭·天問》雲“伯昌荷蓑,秉鞭作牧”,伯昌,西伯侯姬昌,文王也。我想,九四爻辭的本旨,學者們所以難理解它,就是沒有放過羊的緣故(一笑)。易辭本旨在于觀象系辭,九四卦爻象與爻辭的關系再貼切不過了。九四進入上卦,上卦兌為羊,兌卦的主爻是上六,夬卦的卦義是“剛決柔”,羊本是柔順之畜,然其發飙時正象上六之小人,兌卦有上中下三爻,上爻陰爻偶數為頭之雙角,中爻為前身,下爻為後身,九四處後身正是馴羊之“關鍵”,馴羊不可當其前挽拽,而是從後鞭策而縱之,所謂順水行舟、順手牽羊,故《彖》誡以“告自邑,不利即戎”,剛決柔,可順而不可逆也。“牽羊悔亡”,帛書《易》作“桑羊悔亡”,楚簡《周易》作“喪羊悔亡”,喪與桑同源,喪字早期甲骨文為桑字加兩個口。此“喪羊悔亡”正是縱而順之義,放縱則喪亡矣,羊亡則柔決矣。然而這位九四小子位于柔位而失正,象征是個生手,剛爻冒進,遂導緻“臀無膚,其行次且”而後悔。下乾為長者,上兌為言,變卦坎為耳病,九四不中不正,無應無比,于嘉言充耳不聞,故《象》曰“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43.8】 九五:苋陸夬夬,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白話】九五:像除苋陸草一樣決而又決,居中行道則無咎害。象傳說:居中行道則無咎害,是說九五的中正之道尚未光大。 【解讀】○苋[xiàn]陸:《周易正義》曰:“苋陸,草之柔脆者,子夏《傳》雲:苋陸,木根,草莖,剛下柔上也。”苋陸即商陸,根是木本,莖是草本,剛下柔上,九五喻根,上六喻莖。“剛決柔”,除上六也,上六苋陸草莖易除,而根在九五,九五與上六親比,《象》曰“中未光也”,此難除之由也。欲除上六,當從九五自身下手,故誡之“中行無咎”。

前邊已論述夬卦與日蝕有密切關系,按照古代天文學,日蝕與君王九五相應,《開元占經》引《春秋·運鬥樞》曰:“人主自恣不循古,逆天暴物,禍起則日蝕。”《禮·鬥威儀》曰:“君喜怒無常,輕殺不辜,戮無罪,慢天地,忽鬼神,則日蝕。”《春秋·保乾圖》曰:“日蝕,主行蔽明壅塞,改身修政,乃黜不法,又曰日蝕治亂。”李淳風《乙巳占》:“日蝕,則王者修德。修德之禮重于責躬。是故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 【43.9】 上六:無号,終有兇。 象曰:無号之兇,終不可長也。 【白話】上六:沒有王庭号令,終究會有兇險。象傳說:沒有王庭号令,将引起兇災,但最終不會長久。 【解讀】○上六居夬之極,小人居群陽之上,衆所共棄,陰霾既去,日月複光。君子道長,小人必兇。夬為書契,君子之器也,非上六小人所用。小人不能悅服百官,不能孚号萬民,故曰“無号,終有兇”。象曰“終不可長也”,對應《彖傳》“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夬卦總結】 夬卦的卦辭與整個《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密切相關,夬卦是日食卦,它在《周易》卦序中是最重要的節點。夬卦的爻辭雖然也與日食有關,但着重闡述的是君子決小人之道,夬卦以五君子決一小人,看似易如反掌,殊不知上六小人,位于宗廟之位,代表掌握着政教話語權,彼與九五親鄰,倚仗君權,下應九三,代表有内應,故上六象征危害社稷的大奸雄,非等閑之輩也。如此看來,衆君子欲去此小人,不惟不易,反有危險。初九在下離上六最遠,象征基層的君子,一腔熱血,急于冒進,“往不勝為咎”。九二守中,故時刻保持警惕。九三剛爻處剛位,故怒形于色“壯于頄”,因上六小人應與,故和光同塵。九四近君之臣,為清君側,不能知彼小人情勢而冒然決之,隻落得“臀無膚,其行次且”。九五天子既中且正,卻與上六親鄰難隔私情,如苋陸之根,随斷随生,《象》曰“中未光也”。上六日蝕之時,蒙蔽群陽,王綱解體,生靈塗炭,陰極生陽,“無号之兇,終不可長”。陳夢雷曰:“全卦于君子去小人之道,言之最為委曲詳盡。參之前史,君子小人消長之際,乃知聖人因理數之自然,立言以垂訓萬世者,至深切也。”在中國曆史上,“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趙高“指鹿為馬”、梁冀“跋扈”,董卓“進京”,來俊臣“羅織”,李林甫“口蜜腹劍”,秦桧“莫須有”,劉瑾“成就”王陽明,嚴嵩“書法”甲天下,魏忠賢“生祠”遍地,“和紳跌倒,嘉慶吃飽”,近代有文革十年“鬧亂君臣百萬般”,古今中外整個人類曆史上一直在上演着驚心動魄的夬卦悲劇,而未來的“君子小人消長之道”都将繼續按照夬卦的規律反複再現。“《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象數為本,發為義理,“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中國哲學的理路是通過象數以窮理,窮盡理性以修命,正命合天以成聖。夬卦的象數規律表明小人乃是君子應化而生,小人是君子德性瑕疵的外應,“聖人因理數之自然,立言以垂訓萬世者,至深切也”。(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釋》,最新修訂日期為2019年9月25日 ,為文化傳統平台原創發布,本鍊接可用于個人學習分享。)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