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我甯願讓猴子來教他知識!”10歲男孩媽媽狂怼校長,令人唏噓!教育不是折服孩子,而是發現孩子


生活中,麻煩接踵而至,養娃過程虐心勞神、自顧不暇時,你有沒有幻想過,逃離這樣的日子,就像德雷爾一家一樣?

豆瓣上,這一家人既是被豔羨的對象,也是被譽為家庭教育的範本——

“我甯願讓猴子來教他知識!”

《德雷爾一家》由盛産經典英劇的ITV出品,一共4季,每季才6集。

憑借它治愈人心的魔力,4季評分均在9分以上,叫好又叫座。

劇中的每一個鏡頭語言都如同一幅動态油畫。

比如,一家人在海水沒腳的淺灘,享受午餐的這個場景,溫馨滿滿。

帶着溫暖明亮的濾鏡,如果隻把它當成輕喜劇或者生活勵志劇來看,那可不是正确的打開方式。

在這些幸福溫馨的畫面背後,是他們一家一貧如洗的家境,麻煩重重的日常,以及被各種困難突襲,搞得措手不及的窘态。

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

          
       

01

故事要從1935年說起。

人到中年,路易莎的丈夫突然去世,成為單親媽媽的她獨自撫養4個孩子,靠微薄的撫恤金度日。

八年來,盡管她精打細算,節衣縮食,但積蓄已所剩無幾,家中債台高築,入不敷出。

路易莎意識到生活危機與日俱增,一家人都被籠罩在焦慮之下,漸漸失去了鬥志,再不面對,就将無路可退。

于是,她一跺腳一咬牙,賣掉了家裡唯一值錢的東西——房子,舉家搬遷到偏僻的希臘科孚島。

聽說那裡生活成本低廉,景色旖旎。

風景呢,是真的美。

藍天大海、綠油油的橄榄樹、燦爛開放的鮮花,和地中海特色的建築……充盈的氧氣感撲面而來。

生活成本,也是真的低。

當年的科孚島,還沒有通電,照明都是靠蠟燭。

全島隻有一輛私人小汽車,出行要麼靠腿,要麼靠驢馬。

夢想住上的海景房,上島之後,才發現竟然是一座廢屋——

牆體龜裂,牆皮脫落,到處布滿灰塵。

頭頂,天花闆說掉就掉。

眼前,栅欄說塌就塌。

沒個像樣的家具,起初的幾個晚上,一家人隻能将就着蜷縮進敞口的行李箱裡,睡得腰酸背痛。

上個廁所還得看運氣,今天蹲下時碰到的是蝙蝠、貓頭鷹,明天來“偷窺”的就是蛇或者蜥蜴。

這還不算完,家裡這4個熊孩子可是“熊”得“千奇百怪”、“令人發指”。

大兒子拉裡,放浪不羁,嗜酒如命,嘴黑毒舌。

雖然醉心寫作,但總是郁郁不得志,還時不時的因為在家寫作沒靈感而上演離家出走的戲碼。

老二萊斯利,中二粗魯,神經大條。

隻對擺弄槍支彈藥提得起興趣,堪稱麻煩精一個。

三女兒馬戈,剛踏進青春期,活潑開朗,但虛榮愛幻想,智商成迷。

還是妥妥的大花癡一枚,每天最要緊的事就是看帥哥。

小兒子傑瑞,才10歲,天真乖巧又古怪。

他不擅長和人類打交道,隻愛動物,因此在學校裡被老師和同學當成“怪胎”,慘遭霸淩,隻能退學。

一家剛來科孚的時候日子過得超級窘迫,有時隻能喝野菜湯來度日。

即便這麼艱苦,小兒子依然堅持不懈地把各種動物撿回家。

從蜘蛛、巨蟒、大烏龜,到貓頭鷹、信天翁、鹈鹕……

變魔術一樣,把家變成了動物園。

看到前面幾集,你氣得想砸掉屏幕,我萬分理解。

畢竟母親路易莎焦頭爛額之下,也疲于應付。

搬到島上後,她忙前忙後,辛苦地打點一切,煩心事一波又一波,孩子們還沒一個省心的。

可轉頭的功夫,路易莎就能立馬忘記這些,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家徒四壁,生活拮據,絲毫不影響她在破桌子上鋪一塊素淨的桌布,在窗台擺一盆花,把家裡規整得體面有情趣。

孩子頑劣,日子艱苦,也絲毫不妨礙她每天精心打扮一番,頭發梳得一絲不亂,配上她一臉更加明豔的笑容,神采奕奕。

用穩定平和的情緒和不卑不亢的心态,硬是拉着一家人把一地雞毛和瑣碎日常過成了段子。

有一次,好脾氣的路易莎突然對孩子們發了火。

四個孩子默契地躲進房間,圍在一起讨論最近老媽到底為什麼這麼暴躁。

最終,他們得出了一個自認為精辟的結論——媽媽單身太久,需要一個男友……

小兒子傑瑞養的一隻蝙蝠“不幸離世”,家裡人為了安撫他,為這隻蝙蝠舉辦了一場葬禮。

葬禮上,老大悄摸悄聲地跟老媽吐槽,這簡直比自己父親的葬禮還隆重……

拉裡出版第二本書後,銷量不好,出版社編輯就讓他下次換個筆名。

他絞盡腦汁想出兩個筆名後,無法取舍,便征求妹妹馬戈的意見。

妹妹嫌棄他取的名字矯揉造作,就拐彎抹角地挖苦大哥:你是想聽起來像是一個自命不凡的皮條客還是一個蠢蛋,這就看你怎麼選喽。

噎得一貫毒舌的拉裡竟然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兄弟姐妹們打嘴仗、調侃、互怼、吵架,上演了不少的鬧劇,路易莎從不制止。

可一面對原則性問題,她卻非常認真,态度堅定。

剛上島時,一家人食不果腹。

大兒子不想出去找生計,他對老媽說,他要去找朋友借錢。

路易莎怒斥他沒骨氣,自甘堕落:

“你沒有自尊心嗎?我們不需要施舍,我們是一個有本事又獨立的家庭!”

随即,她把孩子們都“趕”出了家門,讓他們發揮所長,自己去找工作,找食物。

在母親的調和和努力下,孩子們慢慢懂事,分擔起母親身上的擔子,生活漸漸回歸正軌。

這棟破破爛爛的小房子也逐漸被修繕完好,裝修成了一座“高級”旅館。

接待和庇護着一波又一波骨骼清奇的異國來客:

革命者、邋遢的流浪漢、落魄商人、美國來的同性戀人、醉心于冥想而從二樓窗戶摔下來的印度人……

同一屋檐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在這個雞飛狗跳、奇葩相聚的環境裡,坦誠相待,無比和諧。

看着他們麻煩多多的生活,卻總是感覺到幸福溫暖,不知不覺地放松下來。

          
       

02

身為母親,路易莎非常“不完美”。

她市儈敏感,又有那麼點高傲,對孩子存在一些“溺愛”的嫌疑。

但你又不得不承認,這位“不完美”的母親屬實是最厲害的。

她了解孩子們的個性,也深知孩子對家庭的氛圍異常敏感。

所以,她從未用客觀的貧窮來限制他們對個人愛好的探索,總是給予孩子們最大程度的耐心和尊重。

大兒子一有新作,就立馬拿給老媽看。

路易莎從不敷衍了事,樂于做兒子的第一個讀者,每次都逐字逐句地耐心讀完,并且誠懇地給出建議。

哪怕兒子并不采納,她也不會多加幹涉。


二兒子行事魯莽,交友不慎,遇到了鎮上的混混,還因此被告上了小鎮法庭。

她始終堅定地站在兒子這一邊,最後果然證明無罪。

女兒馬戈找不到男朋友,吐槽自己像一條失去主人的狗。

她立馬給予安慰并糾正女兒的錯誤思想:

“你不必屬于任何人,你是個了不起的少女。”

小兒子在英國讀書時,被校長用藤條鞭笞,理由是:

“他甯願去闆球館後面喂老鼠,也不願去教室聽課”。

路易莎沖進校長辦公室,質問他憑什麼打孩子,并說出了全劇最高光的台詞:

“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出孩子最優秀的一面,而不是揍到他們怕你為止”。

校長卻不以為然地嘲諷:“毫無疑問,有一位父親的話,他們的缺點肯定會更少一點”。

路易莎掰斷了校長的藤條,盯着校長,一字一句地說:

“我甯願讓猴子來教他知識!”

她認為兒子喜愛動物并沒有錯,是刻闆的學校限制了孩子的興趣發展。

于是,在小傑瑞的竊喜之下,母子二人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學校……

退學後,傑瑞長期沉浸在動物的世界裡,不可自拔。

有一天,路易莎實在忍不住了,便問他:

“我是經常抱怨你的小動物們,但是,你以後真的想從事跟動物相關的工作,對嗎?”

傑瑞不假思索地點了點頭。

從此,她再也沒有多啰嗦一句。

在母親無條件的支持下,4個孩子都找到了那個獨特的自己——

大兒子拉裡,悶頭寫作,筆耕不辍,在島上的4年,他完成了3本小說,都得以正式發表。

賺到的稿費寥寥,但解了家裡的燃眉之急。

老媽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很自豪,更加堅定了成為作家的理想。

二兒子萊斯利,經曆了幾次挫敗之後,漸漸長了教訓。

他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溫和從容地相處,性格變得越來越踏實,不再惹是生非。

女兒馬戈,靠着自己的“三分鐘熱度”學習了不少手藝,還曾重返過英國,找到了工作,變得更加成熟獨立。

小兒子傑瑞,雖然不用上學,但并沒有虛耗時間。

當初,天花闆掉渣,母親撐着傘也要給他補課。

後來,他還在島上認識了博物學家,西奧多·斯特凡尼季斯。

傑瑞跟随這位善良的博物學家一起學習,更加專注地研究動物。

更可貴的是,路易莎并沒有因為自己是母親,就表現得那麼無堅不摧、無所不能,她也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

她為情所傷,難過不已的時候,是吊兒郎當的大兒子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

就連最不希望媽媽戀愛的二兒子萊斯利,為了媽媽能夠獲得幸福,也想盡辦法,雖然想出的都是馊主意。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下,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都在蓬勃成長。

我們總說父母與孩子應該是互相尊重且平等的,但怎樣才算是“尊重”,怎樣才算是“平等”呢?

大約就是他們這樣。

          
       

03

更傳奇的是,這部劇的故事并非杜撰,而是由講述真人真事的回憶體散文故事《希臘三部曲》改編而來。

它的作者正是德雷爾家的小兒子,傑瑞。

傑瑞的全名是傑拉德·德雷爾。

這個“怪胎”,長大後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動物學家。

他将一生都奉獻給了動物保護事業,足迹遍布亞、非、澳、美洲大陸。

并于1959年,用自己的積蓄開設了專門繁育和保護瀕危物種的動物園,常年虧本運營。

很難想象,小學沒讀完的傑拉德,一生還完成了37本著作、12部電視專輯。

其中,他創作的《希臘三部曲》更是以豐富的幽默感、溫馨卻爆笑的筆調,大獲成功,堪稱全世界最快樂的童年筆記。

而傑拉德的寫作天賦,最早還是大哥拉裡發現的。

拉裡不斷鼓勵弟弟傑拉爾德拿起筆杆子。

離家後,他每次寫信給弟弟,都會反複提醒:“看在上帝的份兒上,寫寫你的冒險經曆。”

當然,拉裡的寫作成就也不遑多讓。

離開科孚島後,拉裡前往埃及的亞曆山大體驗生活。

這個城市帶給了他豐富的寫作靈感,促使他完成了《亞曆山大四部曲》,從此名聲大噪。

并于1961年和1962年兩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成為英國最引人矚目的作家之一。

相比老大和老四,老二和老三沒取得什麼“成就”,但他們找到了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度過了精彩的一生。

二戰爆發後,二兒子萊斯利,本想參軍入伍參加反法西斯戰争,因為身體條件不适合而放棄。

1952年,萊斯利和他談了很久的女朋友多麗絲·霍爾結婚。妻子多麗絲為人心胸寬廣,豪爽大方,與萊斯利性情相投。婚後,他們前往肯尼亞,安靜專注地經營農場,相守終老。

最為開朗的老三馬戈,一輩子敢想敢做,活得轟轟烈烈。

因為曾經在科孚島參演過大哥拉裡指導的話劇《奧德賽》,她迷上過表演。

50多歲時,她的演員夢再度燃起。

按照她“想到就去做”的個性,很快,她就在一艘穿越加勒比海的希臘郵輪上找到工作,暢遊世界,為人們表演,帶去歡笑。

          
       

04

心理學家河谷隼雄在他的著作《什麼是最好的父母》裡說:

人們雖然嘴上都說着'重視個性’,卻沒有能看到孩子個性的慧眼。
認同孩子的個性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到了孩子的事上,家長們總會容易太過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但眼前卻總想把孩子塞進确定的形狀裡。
因為靠眼睛看不到的東西來讓自己安心很難,所以家長就隻好去關注那些眼睛能看到的東西,以此來獲得安心。

路易莎不是教育家,她自然沒研究過這些教育學的大道理,可她擁有的恰恰就是一雙“能看到孩子個性的慧眼”。

她堅信,教育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一個孩子的天資和潛能,接納孩子的與衆不同;

面對幾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她把握得住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沉得住氣,不急不躁;

不論是對于家人還是朋友,她隻反饋自己的想法,就事論事,而不幹涉個人選擇;

她善于體察孩子的情緒,又不妄加非議;

自己無能為力之時,在孩子面前,她也懂得怎樣向孩子示弱求助。

所以,孩子不會害怕告訴這樣一個媽媽,自己犯了什麼錯;

不會抗拒在這樣一個媽媽面前抒發情緒,痛哭流涕;

更不會擔心與這樣一個媽媽傾訴時,會等來任何偏見性的評判。

今天我們在教育中總說:“要喚醒孩子的内驅力。”

而最好的方法我們在路易莎身上就可以窺見

發現、尊重孩子的個性,引導孩子的興趣、所長。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作者簡介:青榄家長地帶(ID:educool):100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傳播科學的教育理念、實用的教育方法,讓育兒變得更輕松;研發并提供各學科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