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身上都擁有這種能力!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身上都擁有這種能力!
來源:|作者:pmo088ebc|發布時間:2020-12-31|364次浏覽

有位做HR的朋友,說起公司面試過程中的趣事:

前幾天遇上一位畢業半年的男孩子,面試的時候竟然是父母陪着來的,媽媽甚至想跟着進會議室,被他拒絕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在他的工作中沒少遇見過。

他告訴我,如今的職場環境中,不僅有這樣不夠獨立的年輕人,還有很多“職場巨嬰”,他們幹活挑肥揀瘦,受不得一點批評,而且以自我為中心,經常怨天尤人,逃避責任。

用幾個關鍵詞總結就是:不善溝通、心理脆弱、沒有責任心、情緒管理能力很差。

《奈飛文化手冊》中的第一條為:“隻招成年人”。

所謂的成年人,不是指年齡上的,而是心理成熟度,要有獨立思考和行事能力,不需要别人看着、扶着、哄着就能工作。

這樣的現象暴露了很多家長朋友教育中的短闆:隻看重孩子成績,忽視孩子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引導,導緻孩子畢業後,社會适應能力低下,處處碰壁。

01

長期以來,我們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遠遠大于其他能力,甚至有的父母隻要求孩子能有個好的成績,其他東西可以不管、不學。

于是很多學曆高的年輕人,在與人相處方面表現得特别糟糕,而一些不被大人看好的“中等生”、“差生”,在個人發展上卻能讓人驚豔。

隻有到了社會上才發現,檢驗一個人的标準,學曆隻是一個方面,更多的是綜合性的考察。

孩子的學習成績再好,在學校再優秀,如果品行不佳、又不懂與人相處的規則,在社會上是走不遠的。

教育孩子,真的不能單單隻從父母的角度來看:

以朋友的眼光,我的孩子能受大家歡迎嗎?

以老闆的眼光,我的孩子能在公司踏實工作嗎?

以社會的眼光,我的孩子能安穩地在社會立足嗎?

當你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待孩子的成長軌迹,你才能真正意識到,想要教育好一個孩子,光是寵着他、隻讓他完成學習任務是遠遠不夠的,他還要學着各項規則,适應社會。

看過這樣一則視頻:

有個小孩因為有視力障礙所以看不見,媽媽就教他走盲道,告訴孩子盲道上的豎條代表可以放心直行,圓點突起表示要注意有障礙物或者要轉彎,如果感覺不出來,就要蹲下來摸一摸。

看着那麼小的孩子,用手摸着地,作為媽媽該多麼心疼,但她也清楚,成長是殘酷的,父母保護不了孩子一輩子,孩子終歸會離開父母走上社會,該孩子自己體驗的,一步也不能少。

紀錄片《動物世界》也有這樣一幕:

當小雛鷹慢慢長大,羽毛漸漸豐滿時,母鷹開始“攪動窩巢”,讓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窩巢下面開始露出尖銳的小石子和荊棘,小鷹被紮得疼痛難耐,嗷嗷直叫,隻好忍着痛振起雙翅,離巢他飛。

這樣逼孩子成長的母親無情嗎?

不,剛好相反,這才是父母真正的遠見。

02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

“我們給花澆水、施肥,看它慢慢成長而感到快樂,這是愛。我們把一朵花掐下來,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帶走,這叫占有。”

這種占有不是保護,而是傷害。

身邊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有個大學剛剛畢業的男生,畢業後找到一份工作,但工作經常需要加班,孩子受不了,打電話給爸爸媽媽訴苦。

父母聽着心疼,喊孩子回老家,重新找一份工作。孩子回家以後,一直沒找到合适的,嫌這家公司累,嫌那家公司沒前途,磕磕絆絆找了大半年。

父母有點着急了,到處托人、找關系,終于給孩子在一家單位找到一份工作,但沒想到每一個月,又因為和領導相處不好辭職了。

現在孩子每天都打遊戲,也不提出去工作的事,父母一說,他就跑到床上,拿被子蓋住自己,躲在裡面不出來。

這并不是個例,生活中有很多本科院校畢業的學生,甯願在家啃老也不願意找工作上班,讓人惋惜。

人們看不慣這樣的孩子,但是每一個孩子,都不是生來如此的。

因為在養孩子這件事上,父母一開始的過程就錯了:

5歲,孩子想自己系鞋帶,父母覺得他還小,搶過去代勞;

8歲,聚餐的餐桌上,孩子狼吐虎咽,父母不以為然,甚至還主動把食物移到孩子面前;

10歲,孩子想幫家裡做家務,被大人拒絕:“家裡的事,你不用操心,搞好學習就行了”;

12歲,孩子打哭了别的小朋友,又沖過去替孩子找借口:孩子小,不懂事;

......

父母什麼都包辦,孩子自然什麼事都依賴;什麼社會交往規則都不教,孩子自然什麼都不懂。

一次次的包辦、縱容,讓孩子變得非常自我,出現問題從來不找自己原因,這樣的孩子從來沒有真正的長大過,将來融入不了社會是必然的。

03

培養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除了分數和成績,培養孩子适應社會的能力也是非常關鍵所在。

社會是什麼?

社會是人與環境的總和,孩子能否适應社會,說白了就是能否處理好和各種各樣的人的關系,适應不同環境。

社會适應能力具體包括自我認知、生活自理、自我控制、道德規範、人際交往、環境适應等方面。

不管哪個方面的培養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想起作家凱蒂柯比曾在書中提起他的育兒目标:

“在我心裡,育兒的終極目标是我的孩子可以能夠長大,然後可以給自己準備早餐,而我可以任性地躺在床上打呼噜。”

對于大部分中國父母而言,這個目标過于樸素,但要實現,需要很多的時間,有的父母需要10年,有的甚至需要20年。

想讓它變得簡單,父母就要及時放手,從孩子懂事時就要讓他适應各種新環境,多給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讓他經風雨見世面,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社會适應能力,讓他在一個快速多變的社會中,走得更穩、更踏實一點。

在孩子成人和成才的價值排序上,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否則再優秀的孩子,也很難活得幸福自在。

來源璇紫教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