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黃芪乃治療慢性腎炎之要藥

黃芪粥調治慢性腎炎

黃芪是一味常用補氣藥,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黃芪煮粥薦春盤”之句。說明早在宋代,黃芪粥即在民間流傳食用了。用黃芪煮粥服食,既可養生,又有一定療疾作用。這也反映了中醫“醫食同源”的道理。
清代醫著《冷廬醫話》中記載過一則黃芪粥治水腫病案: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倍于常,氣喘聲嘶,二便不能,生命垂危,求醫于海甯許珊林。許氏取生黃芪120克,糯米30克,煎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不久,患者喘平便通,全身浮腫消而痊愈。
受黃芪粥能消腫的啟發,現代名醫嶽美中采用黃芪粥治療慢性腎炎而取得很好療效。他在原方的礎基上組方:生黃芪30克,生苡仁30克,赤小豆15克,雞内金(為末)9克,金橘餅2枚,糯米30克。先以水600毫升,煮黃芪20分鐘,撈去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鐘,再次入雞内金、糯米,煮熟成粥,食用。分兩次服完,食後服金橘餅一枚,每日1劑。

結果證明,此方對慢性腎炎、腎盂腎炎殘餘的浮腫,療效較佳,對消除尿蛋白亦有效。不過,黃芪粥對腎陽虛、腎氣衰弱之水腫最為适宜,但腎陰虛者不宜用。古人認為,黃芪有“利水”作用,而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中等劑量的黃芪煎劑能使大鼠、狗産生顯著利尿作用,其利尿效果與雙氫氯噻嗪相近,但比後者利尿作用持續時間更長,且無耐受性。
由于黃芪具有調節免疫、增強造血、強心、降血糖等作用,其使用範圍也越來越廣泛。近年來,黃芪(或以黃芪為主藥)常被用于治療病毒性心肌炎、心衰、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腎炎、胃潰湯等慢性疾病,臨床證明其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家庭醫生報 作者:

黃芪配地龍治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在中醫屬水氣病範疇,以耗損精血,傷及腎氣為其共性。腎氣不足則氣化無權,關門不利,水濕潴留,故氣病水亦病;氣虛則無力鼓動血液運行,絡脈瘀滞,血不利亦可病水。氣、水、血三者互相影響,而以氣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多年來,朱老緻力于“慢腎”治療的研究,确認益氣化瘀為行之有效的法則。在藥物的選用上,受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啟示,篩選出黃芪與地龍相配伍的方法。黃芪每日用30~60克,地龍每日用10~15克。朱老常謂:“慢性腎炎水腫是标,腎虛是本,益氣即是利水消腫,化瘀可以推陳緻新。”又謂:“腎主藏精,乃真陰真陽之寓所。補腎途徑有二:一日填精以化氣,一日益氣以生精。氣病及水,益氣補腎饒有利水之功,故宜先用此法以消退水腫,促進腎功能之恢複,繼則配合填補腎精以鞏固療效。”

補氣以黃芪為主藥,以其能充養大氣,調整肺、脾、腎三髒之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同時兼有利尿作用。化瘀以地龍為要品,能走竄通絡,利尿降壓。兩藥相伍,具有益氣開瘀、利尿消腫、降低血壓等多種作用。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以兩藥為主組成方劑,藥後往往可收浮腫消退、血壓趨常、蛋白陰轉的效果。
顧××,男,22歲,工人。8年前曾患腎炎,經治而愈。近兩月來叉感不适,頭眩腰酸,面浮足腫,尿少色黃,舌尖紅,苔薄膩,脈細弦。尿檢:蛋白(++),紅細胞(+),白細胞(+),透明管型少許。血壓18.1/13.9千帕(136/104毫米汞柱)。腎氣虧虛,瘀濁留滞,拟益腎洩濁為治。
生黃芪30克,廣地龍、澤瀉各12克,生山藥20克,
漏蘆、菝葜、石韋各15克,淨蟬衣6克,仙靈脾、
川續斷各10克。
連進5劑,浮腫漸消,精神頗爽。仍以上方出入加減,共進藥24劑,面浮足腫消退,血壓及尿檢正常,囑常服六味地黃丸善後。

摘自《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