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曉錦源:經濟學十大原理有多荒唐

經濟學十大原理:人的行為是有目的的,隻有個體才有能力決策,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人是在邊際上做選擇,自由交換是互利的,分工是進步的源泉,結果比動機更為重要,自由競争是件好事情,制度比人強,世界是不确定的,企業家是重要的。

以上十條是構成經濟學的基石,被經濟學家稱為10大原理。

我們知道,按照數學的證明條件,隻要一條站不住,這種經濟學大廈就轟然倒塌了。

1、

以 結果比動機更為重要來說:

經濟學家一般這樣說: 人的行動既有動機,也有結果,而結果和動機之間往往存在着不一緻。那麼,當我們評價人的行動時,應該更看重動機,還是更看重結果呢?在經濟學家看來,應該更看重結果。

   在現實中,人們常常以某項行為的出發點來判斷某項行動的好壞;但經濟學家卻認為,即使一項行動的出發點是利己的,隻要它的結果是利人的,那麼這項行動就符合市場道德,值得肯定。

   亞當·斯密曾在《國富論》中論述道:“我們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于屠戶、釀酒師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的自利的打算。”這裡,屠夫、釀酒師和烙面師雖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觀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贊許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動機導緻的損人後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視。例如,政府希望實現充分就業,讓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幹,這個目标當然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政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規定所有企業一旦雇用職員就不能解雇,那麼企業雇用員工時就會更加慎重,反而讓更多的人難以找到工作。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曾說過:“通往地獄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鋪就的。”這一忠告我們應時刻謹記。

2、

論語記載了這麼一個小故事。

孔子的徒弟子貢救了人,有個富人要送他牛,結果被他拒絕了,于是孔子把他罵了一頓,說:

并不是人人做好事不要補償不留名的,今天你不要這個牛,就為别人樹立了一個做好事不要補償的标杆,這樣做好事的人就更少了,看似做了好事,實際上還做了錯事。

看到這則故事,真的很佩服孔子洞悉人性的眼光和思想。

老百姓的行動靠什麼來驅使?當然是好處嘛。沒好處的事情誰會去幹呢?幹了也是俗人眼裡的“傻子”。孔子教育子貢的目的是讓大家都去救人,那麼,孔子教育的責任動力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肯定子貢救人的行為是大我行為,因為救人不是一件随便出手就能幹成的事兒,

他需要一個人非常努力的做好義務做才能幹成。

這個努力過程體現了子貢(責任主體)具備高尚的道德觀,甚至仁者愛人的崇高信仰。

其次,孔子讓子貢接受饋贈就是在降低對人精神層面上的要求,畢竟世上俗人多多。

降低要求後的行動更容易讓他人判斷(評價)。比如,有能力的人你救的人越多,

獲得獎勵也就越多;就算救人的能力不足也不要緊,如果你看到有需要救的人,

趕快跑去告訴有能力的人,也是值得贊揚的。

有了明确的判斷标準,也就有了價值(好處)交換的基礎。最後,經過孔子的教誨,

世人有了更晰的行動準則,好處交換一:

你可以為赢得口碑做點救人的好事,

好處交換二:

也可以為了獲得獎勵努力多救人,

最終,社會價值終可以最大化。

3、

康德認為,一個人動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你的動機是利己的,那即使你所做事情的結果是好的,那也稱不上道德。

現實中,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某些人在做慈善,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說他們這樣做是自私的,是做樣子的,如果沒有記者他們才不會去做慈善。

世事無絕對

事物不斷在運動 不同的時間地點事件 需要不同的思路

但長期來看動機重要 短期而言 結果重要

一次被視作好的結果可能是不可預測的 但如果動機與現結果有偏差 則當下的結果隻是暫時的 就個人而言 影響最深的是其動機
動機也可以視作立場 假設立場堅定 即使現結果與預期有出入 但因為動機的不移 個人的思維與行動都與動機吻合 結果也會傾向于與動機相符 這需要看個人對事件的影響度
動機可以擺在結果之上 但鑒于結果的不确定性 兩者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轉變關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