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聽育兒:當代父母最大的悲哀:态度上是孩子的「主子」,生活上卻是孩子的「奴仆」┃片片飛紅

作者┃片片飛紅 朗讀┃靜茉

指導┃郭新愛 編輯┃丄學号

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寫過一段話:

中國的家長相當可憐,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屬,始終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位置。”

深以為然。當代很多父母就是如此:

态度上是孩子的“主子”:孩子的事情,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幹預;孩子的選擇,無論大小都是父母說了算。

生活上呢?卻是孩子忠心的“奴仆”:照顧周到、随傳随到,不舍得孩子受丁點兒的苦,事事都替孩子包辦完成。

既然生活上不用操勞,思想上又被人控制,怎麼着都沒有我使力的地方。于是,孩子幹脆什麼都不幹,什麼都不想。不聞世事,一痞到底。

由于父母的不願放手,很多中國版的“巨嬰”就這樣被塑造成功了。Ta 們言聽計從地執行着父母的指令,理所當然地享受着父母給予的一切。

而一些自主意識強的孩子,TA們不甘願活在父母的“影子”下,TA們壓抑着自己。在将來的某天,壓抑的情緒終究會以更為惡劣和醜陋的方式爆發出來。


父母越「關注」孩子

就越容易毀掉孩子


前幾天,一則新聞看得人甚是痛心難受,一名17歲的花季少女在濟南大學宿舍服毒自殺了,她的遺書詳細記錄了她父親對她的種種折磨。

從女孩的遺書中,可以看出她的父親控制欲極強,而且極端偏激專制,女孩的一舉一動包括穿衣打扮都被她父親牢牢盯死。

一到寒暑假,女孩絕對不敢跟朋友出去玩,因為她父親不喜歡。隻要女孩的言行稍稍不合她父親的意願,她父親就會暴力懲罰女孩。

而壓死女孩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近日她想考研,但她父親不贊成,他讓女孩考選調生。

一直按父親的“旨意”苟且活着的她,内心是何等的壓抑和痛苦,她自盡時甚至沒有一絲猶豫。

《無聲告白》裡有句話:“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父母過多地幹涉孩子,甚至限制孩子的行動和思想,不僅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更多的是會讓孩子以後無法自理地生活。

而最悲哀的是,孩子不但不會感激你,甚至會憎恨你,更甚還會做出極端偏激的報複。

還記得青島那個15歲的女孩小瑤,她是别人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女孩。但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孩,借給媽媽按摩的幌子,突然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将媽媽勒死了。

“我用的繩子是物質的,你用的繩子是精神的。你被窒息的是心跳,我被窒息的是心而已。”這是小瑤事後寫給她死去的媽媽的一段話。

15年來她媽媽雖無微不至照顧着小瑤,但在精神上卻絕對控制着她。她必須活得無比優秀和聽話,才能滿足她媽媽争強好勝的需求。

孩子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的兒女。如果孩子都不能做自己,TA們的人生還有什麼未來和幸福可言?


父母學會做「

孩子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相信每個父母為孩子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孩子是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是成為父母心目中更好的工具。

父母要學會“忍”,忍着不出手、不吭聲、不幫忙,适時制造機會和平台讓孩子獨自面對困難和生活。當孩子沒有依靠時,才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和困難。

在不斷的實戰中孩子的能力會越磨越強,孩子會更有自信獨立面對未知的世界和風險,這才是孩子将來行走江湖最好的武器。

01

父母着不出手

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

生活上的事情,父母要學會“忍”着不出手,孩子自己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要什麼都替孩子完成。

前段時間,江蘇淮安有個34歲被診斷為“成人幼稚病”的陳女士,她已經是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但她仍然覺得自己還沒長大。

不但房間貼滿了美少女戰士、蠟筆小新的貼畫,穿衣風格也非常幼稚。更甚的是,陳女士在生活中,依然依賴自己的父母,讓父母幫忙做飯洗衣。

陳女士是家中的獨女,自小她的父母什麼都替她包辦。女兒習慣了被照顧,習慣了父母的庇護,所以她甯願不長大,永遠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

自理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習慣,是從小培養而來的。

父母“忍”着不出手,盡早讓孩子學會生活自理。孩子将來長大後,即使沒有什麼輝煌的成就,但最起碼孩子能照顧好自己,TA們的生活品質也不會太差。

02

父母氣吞聲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你該這樣做”“我是你爸/媽,你難道不應該聽我的?”“你這樣做怎麼可以?”……曾幾何時,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說過類似的話。

父母那種說一不二的态度和語氣,很多時候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為什麼父母的話我必須無條件服從,難道我自己的意願就不能被尊重?

再且孩子的事都由父母說了算,長此以往孩子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辦事的能力。

作為一名優秀的家長,要學會“忍”着不吭聲。父母要意識到,孩子并不是跟你唱反調,隻是TA們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想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認可而已。

父母可以建議或跟孩子商量,而是否執行,就交由孩子自己決定。用商量代替命令,不僅能鼓勵并引導孩子自由表達思想,而且還能體現父母對孩子的尊重,同時也能有效培養孩子的積極性。

03

父母心不幫忙

讓孩子自己承受後果

華人首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钜和李澤楷,當年以優異的成績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

他們想進入父親的公司大展拳腳時,遭到了李嘉誠的反對,他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希望你們先去打自己的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有資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父母即使有萬貫家财,都跟孩子無關。父母“忍心”不幫,孩子沒有後路,才能盡早自強自立。

很多時候,父母總為孩子準備好了退路,孩子即使失敗了,都有父母無條件在後兜底。孩子不用承受後果,自然就學不會承擔責任,這樣孩子就永遠沒辦法長大。

美國總統林肯曾說: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練自己。”

父母要磨練孩子,隻需忍下心來不幫忙,多鼓勵孩子自己去闖蕩和嘗試,孩子多摔幾個跟頭,總有一天會摸索到适合自己走的路。


跟孩子最好的相處位置

是彼此保持适當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并不是一件好事。朋友之間需要保持合适的距離,愛人之間也需要彼此自由的空間,對于親子關系來說,更應該維持适當的邊界。

父母緊緊把孩子揣在懷中,孩子沒機會成長,怎麼能獨立?父母适時放手,讓孩子有自由探索的空間,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你是孩子的光》的作者張小桃在書中說過一段話:

育兒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父母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自己并不是裁判,也不是老師,而是和孩子互相信任的合作夥伴。”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屬品,TA們是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隻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合作夥伴,雖然有責任和義務教育孩子,但無法代替孩子走往後的路。

孩子以後該摔的跟頭,該踩的坑,還是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和實踐。父母隻需信任孩子,與孩子保持合适的邊界,讓孩子自己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孩子才能真正學會自主獨立。

作者:片片飛紅,一對雙娃的寶媽,一名會計師、稅務師。閱讀使我快樂,寫作使我成長,一直踐行寫出走心的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