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廣東潮汕被“一分為三”,最失敗的區劃調整?

潮汕分家

作者|豬豬我來了

責編|Thomas

廣東有21個地級市,是全國擁有地級市最多的省份。
但實際上,廣東原本是沒有那麼多市的,許多是在80年代行政區劃大調整中拆分出來的。

▲地級市這麼多,車牌都用完了
地級市過多造成的問題之一,便是無法“雨露均沾”,各地都在對有限的行政資源進行競争。這一問題的突出典型便是潮汕地區。即現在的廣東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
80年代時,汕頭市管轄整個潮汕地區,是粵東地區的中心城市。但1991年,汕頭被拆分成汕頭、揭陽、潮州三個市。

▲被拆分前的汕頭市
被拆分後的汕頭作為經濟特區,逐步被深圳、珠海兩個特區兄弟超越,“輻射粵東”的能力被大打折扣。
以至于現在汕頭、揭陽、潮州三市在廣東省内經濟排名靠後。

▲如今的潮汕三市
多年來,民間關于“三市合一”的呼籲就不曾停息過,而有人更是把這次拆分說是一次“最失敗的行政區劃調整之一”。
潮汕地區被“一分為三”,為何至今仍産生巨大的争議呢?


一、粵地閩心


潮汕民系是廣東三大民系之一,而潮汕話屬閩南語的一支。

▲廣東三大民系(潮汕和雷州均為閩南文化民系)
潮汕地區深受閩南文化的影響,這與當地獨特地理位置有關。
蓮花山脈将潮汕地區與廣東其他地方隔開,但潮汕地區核心的韓江三角洲平原,與福建的沿海平原緊密連接。

▲東南地形
因此,千百年來,福建人通過這個通道源源不斷地進入潮汕地區。

▲蓮花山脈把潮汕地區和廣東其他地區隔開
雖然現在人們俗稱該地為“潮汕”,但這一詞起源于近代。古代長期的時間裡,該地區都稱為“潮州”。
秦漢最開始在潮州地區設置揭陽縣,當時整個嶺南地區開發緩慢。晉代在揭陽縣地域上設義安郡,治所海陽縣,也僅有一千戶人。
隋唐時期,在義安郡地域置潮州,取“潮水往複”的意思,治所穩定在海陽縣。
潮州雖然屬于嶺南地區,但潮州地緣上和福建更緊密,因此潮州先後五次在廣東(嶺南道)和福建(江南東道)之間搖擺,一直到唐中期後才固定歸屬廣東(嶺南道)。

▲唐時期的潮州
唐宋之間的中原戰亂使移民成為熱潮。潮州不斷吸收着來自福建的移民,人口從唐朝的5萬人上升到南宋的65萬。
移民的遷入促進了發展。潮州靠近廣東、福建、江西,加上韓江河道的開發,三地的瓷器和茶葉都運往潮州一帶銷售,國外商人船客也來到潮州進行貿易。

▲韓江水系
但人口的增多,也帶來了行政管理壓力。
1121年,析治所海陽縣複置揭陽縣,潮州當時下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共四個縣。

▲宋代潮州。梅州在1073年降為程鄉縣,隸潮州
到了元代,潮州潮州路,此時潮州地區已經形成“舶同瓯吳及諸藩國”的繁榮局面。
明代,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從原來的四個縣析置出七個縣,潮州府共轄十一縣,治所海陽縣
這一時期,潮州行政區域基本定型,後來的清朝也延續了潮州府。穩定的建制形成了潮州地區較強的民系和文化認同。
明清時期的潮州府是廣東數一數二的海防重地,南澳島是整個明代唯一的海島總兵府,還是鄭成功收複台灣的基地之一。

▲明代潮州府
明清兩代長時期實行海禁政策,加上人口增長的壓力,迫使海漁為生的居民向周邊沿海移民,形成“下南洋”的熱潮。在下南洋的移民中,95%來自廣東和福建。
潮州人第一次海外移民潮發生在乾隆嘉慶年間。1780到1860的80年間,潮州人的海外移民至少有30萬人,而嘉慶時期(1796-1821)的潮州僅有200萬人。
潮州的海外移民浪潮,在日後培育出人數龐大的華僑群體。

▲中國的東南亞移民路線


二、汕頭崛起


在古代時期,潮州的行政治所和經濟中心都穩定在韓江下遊的海陽縣,并沒有直接面向海洋。
而随着近代的到來,潮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格局開始出現轉變。
韓江入海口處有一個小漁村,因長年泥沙堆積,加上潮汐風浪的作用,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稱為“汕”,汕的開端處叫“頭”。該漁村被稱為“沙汕頭”,隸屬于澄海縣。
汕頭的真正興起是在鴉片戰争之後。根據《天津條約》,汕頭于1860年成為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大量外國進口商品從汕頭進入廣東,再發往全國。
除開貨物,随之湧入的還有外資企業和設備。英國、日本、法國等國直接在汕頭開設航運輪船公司,直達國内沿海口岸和東南亞。
随着汕頭深水港的修建,深水汽船取代淺灘帆船,汕頭到新加坡的時間從一個多月減少到一個周。

▲汕頭進口大宗為棉紡織品,出口為蔗糖,進出口比重極不平衡
19世紀末20世紀初,汕頭已經逐漸成為潮州最重要的港口和廣東第二的經濟中心。年貿易總值在全國排名前十,次于廣州、上海、膠州、漢口等地。
潮州的治所海陽縣,并沒有因汕頭的崛起而被搶了風頭。得益于靠近韓江水道,海陽縣的傳統貿易進一步發展,蔗糖、竹木等成為海陽縣貿易大宗。
19世紀末,海陽縣村莊數量也從清中期的118增長到646個。通過兩地分工,海陽連接着内陸商業,汕頭負責對外貿易。
1904年,在當地華僑的推動下,潮州成立鐵路公司,修建海陽和汕頭兩個貿易中心之間修建鐵路。因海陽由是潮州府城,公司和鐵路分别名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和“潮汕鐵路”。
潮汕鐵路是當時中國營業狀況最好鐵路之一,“潮汕”一詞也随着鐵路這張流動的名片而傳播開來。

▲潮汕鐵路,中國第一條商辦鐵路(海陽縣1914年改名潮安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全國各地廢除“府”,由省直接管理縣。
此外,全國各地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興起“設市”風潮,首先在廣東省。1921年,廣州市成為中國第一個建制市(民國時,市與縣依舊平級)。
1930年,汕頭成為廣東省第二個建制市(由澄海縣析出),可見汕頭地位之重要。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每年來往洋船舶和艘次都居全國第3位,僅次于上海、廣州,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和商品集散地。
民國成立後,汕頭已經逐步實現從清末的小漁村到潮州地區政治經濟中心的轉變。

▲汕頭港30年代的貿易(單位:國币元)
新中國成立後,恢複了古代時期的“府”級建制,省與縣之間新設“專區/地區”,即“省-專區/地區-縣”的三級體制。
原潮州府地區則設置“潮汕專區”,治所潮安縣(海陽縣與1914年改名潮安縣)
雖然汕頭不是專區治所,卻是當時廣東唯二的省轄市,不歸潮汕專區管轄。
此外,從“潮州”到“潮汕”名稱的變動,打破了古代單獨以“潮州”作為府/地級單位的名字,首次在行政名稱中使用了“潮汕”
1956年之後,潮汕專區改汕頭專區,治所轉移到汕頭,此時“潮”字已在地級名字中消失。标志着潮汕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已經完全轉移到了汕頭。

▲50年代的汕頭專區,治所汕頭
在接下來30年多次行政區劃的更改中,汕頭專區/地區的面積也在不斷變化。但汕頭都作為行政駐地所在。
由于行政管理體制較為混亂。1983年,廣東全省進行“地市合并”,即合并地區與省轄市,統一變成地級市。
因此汕頭地區被撤銷,汕頭地區和汕頭市合并為新的地級汕頭市,轄八縣一市:揭西、普甯、惠來、揭陽、潮陽、澄海、饒平、南澳和縣級市潮州(潮安)。
但汕頭市的體制還沒“屁股坐熱”,就碰上了一些新的機遇、新的問題……

▲80年代的汕頭市,轄八縣一市


三、潮汕分家


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領頭羊,分别設立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

▲位置極佳的珠海和深圳
深圳、珠海由于臨近港澳,貿易環境極佳。但汕頭則有些特殊,是廣東唯一不鄰近港澳的特區。
汕頭被選為特區,首先經濟實力,汕頭是當時廣東經濟前三大城市。其次是龐大的潮汕華人華僑群體,據預計當時潮汕籍的海外華人華僑至少有1000萬人。
更特殊的是,與深圳、珠海兩個面積較小的“微型”城市相比,汕頭市全域面積達11000平方公裡。而汕頭市被劃分為經濟特區的面積處于末位,特區範圍小和行政管理亂,逐漸限制了經濟增長速度。
1991年,深圳、珠海、汕頭特區面積分别為396、121、52平方公裡。深圳、珠海基本實現市區(市委、市政府)和特區(管理委員會)的重合,即“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而汕頭特區則隸屬汕頭市,沒有實行一套班子。汕頭市不僅需要管轄52平方公裡的特區,還包括非特區的八縣一市及城區,和其他兩個特區兄弟大相徑庭(深圳轄特區和寶安縣,珠海轄特區和鬥門縣,廈門轄特區和海滄縣)。

▲廣東特區發展情況
汕頭領導層希望能将特區面積擴大,最好能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
1991年4月,上級在汕頭特區擴大範圍的批複中指出: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市區後,現行的汕頭市全域行政區劃需作相應調整。但沒有指出具體怎麼調整。
經向上級的請示,汕頭得到一條“不成文規定”:特區範圍可以擴大到整個市區,但汕頭除了市區外,隻能附帶一個下轄縣。深圳、珠海、廈門特區都是如此。
在這個不成文規定的前提下,汕頭開始提出了行政區劃方案。最初拟出了兩個方案。
第一個是将汕頭市“一分為二”,即拆分兩個地級市。毫無疑問,鑒于潮汕地區古代史長期的中心都是潮州市(潮安),因此兩個地級市名額隻能是汕頭和潮州。
但該方案導緻原汕頭市東西兩端(饒平縣和惠來先)幾乎被汕頭隔開。當時汕頭城區為潮汕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假如惠來去潮州辦事,還得經過汕頭。因此方案還有待優化。

▲一分為二的話,惠來去潮州(潮安)辦事不方便
第二個方案則是将汕頭市“一分為三”,汕頭和潮州毫無疑問地占據兩個地級市的席位,剩下的一個席位成為各縣争取的目标。
其中揭陽、普甯、潮陽三縣最具資格,經濟實力也不相上下,三縣之間的争奪也已經是半公開化。
1991年10月,在主政官員考察下,認為潮陽距離汕頭市區太近,不宜單獨設市。揭陽自身有港口,還可通過榕江進入汕頭港出海。而當時普甯縣城規模較小,無港口。因此,最後一個地級市的席位被揭陽縣成功拿到。

▲揭陽市,榕江穿城而過,可直達汕頭港
經過各方多次讨論、妥協、調整,“一分為三”的具體方案出台。

▲得到批複
1991年12月,方案得到落實,成立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汕頭特區擴大到城區,達234平方公裡。
21世紀後,汕頭隻留下一個海島縣——南澳縣,其餘地區均完成縣設區,也算是遵守了這套“不成文規定”。

▲1991年“一分為三”後的行政區劃


四、“弱弱”聯合


随着原地級汕頭市被“一分為三”,汕頭特區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實現“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汕頭特區成立之初,經濟總量(GDP)領先于深圳和珠海,吸引了許多華僑商人投資建設。1981年,在潮汕商人李嘉誠的投資下,設立汕頭大學。
在當時的預期下,本以為“潮汕分家”之後,汕頭能集中精力發揮特區的作用,但案頭後來的經濟一直低速增長。汕頭GDP的增長倍速一直落後于深圳和珠海。

▲廣東三個特區GDP
汕頭經濟增長速度不如省内其他兩個特區。首先是客觀因素,深圳珠海擁有直面港澳的地緣優勢。
其次是一些主觀因素,例如改革開放力度不夠,營商環境改善不佳等。
而汕頭市“一分為三”,也對汕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副作用。因為改革開放後汕頭直接吸收的外資中,70%-80%是潮汕籍僑資。

▲潮汕地區的燈光亮度
而分家後,三市各自去遊說招商引資,自成中心,導緻資源無法集中,加劇三市對有限資源的競争。
在行政上,汕頭市(特區)再也無法代表整個潮汕,對潮汕華僑的吸引力也随之減半。因此也削弱了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的功能。

▲2021年,三市GDP均排在廣東中下遊水平,汕頭11位,揭陽13位,潮州20位
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由于人口經濟體量差距不大,無法相互吸引人口。導緻粵東地區失去經濟吸引力,大量潮汕人幹脆直接流向珠三角。目前,粵東地區整體人口以流出為主。
當地人戲稱:“1860年開埠的汕頭領先其他特區一百年,卻在一夜之間拆沒了,特區變成特困區。”

▲潮州、汕頭、揭陽以人口流出為主,紛紛跑去珠三角
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小城市互相發展、競争資源,導緻“1+1+1<1”的局面。重新合并潮汕地區的呼聲逐漸興起。

▲機場位于三市之間
如2003年,廣東省15名政協委員提出“合并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振興粵東經濟”的提案,2010年廣東省11名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合并潮汕四市(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振興粵東經濟的建議》。
但改革開放數十年來,各種利益關系錯綜複雜,調整行政區劃牽一發而動全身。許多提案和民間呼聲往往都不了了之。
目前,潮汕三市主要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行同城化。三市共用的機場——揭陽潮汕機場(位于揭陽市)為廣東第三大樞紐機場,大緻位于三市的衷心地帶,由原汕頭外砂機場(位于汕頭市澄海區)整體搬遷而來。
而潮汕三市的主要高鐵站——潮汕站則位于潮州市,也地處三市的較中間位置。雖然機場與高鐵站地處三市中心,方便潮汕人民“共享”,但實際上也是“分家”後三市行政上相互制衡的結果。

▲三市打造一小時生活圈
誠然,潮汕地區“一分為三”是當時為經濟特區發展而不得不做出的決策。
但如今,汕頭特區的發展效果大打折扣,機場與主要高鐵站等樞紐都位于“市外”,汕頭也無法很好發揮粵東中心城市的功能。
用事後人的眼光來看,算得上是“90年代最失敗的區劃調整”。
長期作者|豬豬我來了
甯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本文系「環球情報員」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