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

儒家倡導知識的**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蘊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二、做人标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對于做人标準要求很高,共九點。仁是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義原指'宜',即行為适合于'禮'。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範疇。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範疇。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緻的态度。恕是指寬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與人交往中的老實忠厚。孝是對父母的尊重。悌是對兄長的敬愛。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

“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有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于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隻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也是利用了轉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輪回觀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報,幹壞事便要嘗壞果。所以佛家倡導信徒慈悲為懷,多積善果。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論語·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就是對儒家人生觀的最佳闡釋,人三十當立,該當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順其自然觀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絕非簡單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規律就需要多思考觀察和學習,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衆生、無私奉獻

佛家文化中有業報觀,講求對世間萬物都報以同等的慈悲,無私奉獻,超凡脫俗。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

儒家文化重視人才,鼓勵人們追求知識。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也是為了給有思想有才華的人提供知識基礎,讓他們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

道家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着自然界自身所擁有的一套平衡系統,所以要重視自然界的各種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佛家文化偏向于唯心主義,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強調心靈的純淨,隻要心靈純淨,那麼所看到的世界也就變得純淨。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我們創造物質财富額精神财富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儒家倡導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做服務的。

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進社會的和諧

道家在治國思想上的無為而治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治國方式,所以這就對人民的素質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

為他人獻愛心、做好事是主張慈悲為懷的佛家最提倡的,在獻愛心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和靈魂都會得到升華,獲得真正的快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種文化,追求知識,培養道德,積極向上等等,都讓我們“入世”,讓我們更好地适應社會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脫凡塵俗世,不計較得失,順其自然,淡泊名利,這些都是能讓心靈沉靜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處事态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可以說是有了超脫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導入凡世做好事,幫助他人。

儒、釋、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區别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

儒家文化适合當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貼近生活,隻要努力和堅持就能夠達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動後,你能有效感受到思想給自己帶來的提升和幫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

道家文化适合取裡面一些觀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十分困難,順其自然對于改善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好處,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數。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學習也很困難,可以學習其中的精神,不懼于奉獻,樂得奉獻,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甜蜜。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