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樓
其
書
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後四十回作者不詳,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續作者高鹗和程偉元可能隻是整書的編輯整理者。前八十回作者曹雪芹,生卒年尚未定論,可以确定的是出身于貴族曹家,成長于貴族的沒落時期,受到傳統儒家教育并精通于佛道思想,熟悉醫學、服飾、飲食等多方面知識文化。但無論作者是誰,我們都可以看到,作者在講述家族興衰故事的同時滲透的儒釋道三家的倫理思想和宗教的智慧。
1
儒家
代表人物賈政。賈政可謂是《紅樓夢》全書最儒生的儒生,擁有儒家要求的克己複禮、忠孝兩全等諸多品格,很多時候又有難以忽略的迂腐固執。他恪守儒家禮義,為身邊遇到的落魄儒生開一扇方便之門,例如接濟當時走投無路的賈雨村;自己的女兒出宮歸省,依然按照參見貴妃的禮節與元春見面;雖然日常是個嚴肅的“大家長”形象,但還是拿出“老萊娛親”“斑衣戲彩”的勁頭,在中秋之夜給賈母講笑話;面對寶玉,又換上傳統嚴父的臉色,拿棍棒和叱罵代替一切慈愛和期望的表達。
但同時,他馳騁官場,官居高位,卻一直難掩一點貪玩樂的童心,這使得他在穩重的形象是個“人”而非一個工具和木偶。賈政在全書裡出場次數不少,但是大面積戲份的地方不多,比較能體現他傳統儒生氣質和“反差萌”的是以下幾處:大觀園試才、姽婳詞和寶玉出家。前兩個情節裡展現的是一個浸淫在儒學規範裡還偶爾出來透氣的賈政。大觀園試才題匾額,他帶着傳統儒學對浮華詞藻的蔑視對寶玉的作品加以批駁,但還是欣賞他新穎的才思;在面對稻香村茅檐稻田之時,他倒是罕見地真誠一次,說出歸隐之意,隻是愛子寶玉完全沒理解,明裡暗裡嘲諷自己老爸不懂“天然”,暴殄天物。姽婳将軍原本就是一段奇說,哪有皇帝會真的把自己的後妃訓練成上戰場的軍隊呢。賈政拿這個故事來考試子侄,就很有離經叛道的意思,有種高考作文要求人寫小品的诙諧感。更有趣的是他對寶玉拿出古體應作的想法十分推崇,還倒逼寶玉寫出“丁香結子芙蓉縧,不系明珠系寶刀”這樣新鮮又貼切的句子。當寶玉出家、在老渡口與賈政道别,穿着舊日裡在家的大紅猩猩氈鬥篷,伴着一僧一道和賈政揖别,賈政心疼又不舍,在渡口哭得凄慘。但在寄信回家之時,還是為了禮節克制悲傷,把刻在血液裡的儒家行為傳統表現出來,拿“飛升成仙也是光宗耀祖”這樣的話安慰家人。可見,賈政這個儒生形象在大部分情況下還是多元且相對正面的,他體現的儒家的“禮”和“義”在作者這裡還是以一個道德标準的形象出現的。
打開看點快報,查看高清大圖2
佛家
代表人物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代表地點太虛幻境。幾乎在所有賈家和賈寶玉生死存亡的關頭都會有這位情僧出現,他也從這一段故事裡“由色悟空”,改書名為《情僧錄》。佛家的色空觀念可以這樣理解,“色”就是天地萬物表現出的形态,大千世界便是由這樣的色相組成,而“空”就是這些色相背後都是虛無,有如泡影。就像甄士隐注解的《好了歌》,最好的結果便是了卻一切,但是太多人“反認他鄉是故鄉”,迷戀于對“色”的追求而忘記了“空”的本質。《紅樓夢》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就是“虛無”,這或許也代表了作者從佛家發展出的處世哲學。對于“太虛幻境”這樣一個起名都體現着“空”的地方,賈寶玉兩次遊曆,初次見“色”,見美人美酒;再去見“空”,他沒再見到仙女酒馔,而是理解了那些象征結局空空的判詞。最後他摒棄人間的情愛遁入空門,是完全看破色相,了悟空空。
《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設定也透露着濃重的佛家倫理。寶玉前世是神瑛侍者,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仙草為了還淚下凡,補天石為了曆盡繁華跟随而來。寶玉帶的玉上的字和寶钗金鎖上的銘文也是一對,這樣的伏筆都是前世的“因”,今生的錯過和遇見都是“果”,這樣因果循環、前世今生的宿命觀念也是佛家的重要觀點之一。
打開看點快報,查看高清大圖3
道家
相比于儒釋二家,道家在《紅樓夢》裡的代表形象仿佛更加多面,代表人物有妙玉、王道士、馬道婆。這三個人在分别從正反兩面去展現一種“無欲”的境界。妙玉按理說是最虔誠的,自小就出家皈依,但她并非“無欲”,相反,她有很多塵事要求。對劉姥姥貧苦人的那點鄙夷,對寶玉又有難說明的感情,或許是因為她沒有做到“無”,續作者才忍痛給她一個泥淖裡的結局。馬道婆更是如此,利欲當前,不惜禍害人命,除去寶玉和王熙鳳,還有多少人曾被她陷害,不得而知。但是看上去油嘴滑舌的王道士卻是個真正清淨無欲的人,從他推薦給寶玉的“療妒湯”就能看出,一碗冰糖雪梨,好吃又敗火,吃到死也無妨,橫豎死了就沒有什麼可嫉妒了。王道士透露出的生死觀處處都是“無”的概念,死了就是“無”,那麼活着時的一切也是“無”,既然無所有,也就不必在意挂懷;由情愛産生的一切留戀嫉妒好壞情緒,也都是沒有必要。
其實薛寶钗的一生是對道家的精彩演繹,完全的無欲無求。很多讀者認為薛寶钗嫁給寶玉是失去一切,但實際上,無所求,也就不存在所謂失去。這邊是道家“無”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紅樓夢》全書中多次傳遞出道家的“替身”思想 。這種古老的宗教思想現在已經幾乎絕迹,但在《紅樓夢》的年代盛行已久。身體不好、多災多難的孩子,父母長輩會在道觀裡為他燒紙紮成的紙人“替身”,為孩子帶走病痛;如果這樣還是沒有效果,就讓孩子自己出家,或者找一個孩子替他出家,以完成病痛災禍的轉移和消除。《紅樓夢》中的道士“張爺爺”是寶玉祖父的替身,在賈家地位很高;妙玉在出家前也是多病,“燒了多少替身兒皆不中用,隻得姑娘親自入了空門才好了”,黛玉小時候也被告誡過要跟僧人出家雲遊才能緩解多病的情況。這樣的“替代”思想帶來的是很多人命運的改變,比如妙玉自己,比如成為“替身”的張爺爺以及其他很多人,這些人的生活就此脫軌。
打開看點快報,查看高清大圖4
三教交流
《紅樓夢》裡處處體現的是三教思想智慧的交流融合。賈家的成員裡,賈政是儒學的代表者;賈敬早早棄官修煉,修仙煉藥,代表道家;寶玉最後出家,代表佛家。另外,寶玉曾經寫過注解《道德經》的詩作發洩心中苦悶,被姐妹們嘲諷是“作踐南華莊子因”;妙玉皈依佛家,卻會扶乩(扶乩,與紫姑神通靈,訊問占蔔,現代請筆仙碟仙什麼的操作可能來源于此);賈母生日讓家中衆姐妹抄寫《心經》、施舍糧食,這些是佛家的說法,但她同時也相信道家長生的說法,也相信佛家的因果理論。其實這也反映了很多中國人的傳統宗教觀,很少堅定地對特定的某一種宗教進行信仰,不分宗教派别,什麼靈就信什麼,有一種“靈則信,信則靈”的觀念,信仰更具功利目的。
另外,《紅樓夢》中好像沒有很刻意地強調這三者之間的界限, “空空道人”“情僧”這樣兩個分屬于佛道兩派的名字其實就是一個人;在賈家危難之際必然會出現、帶領寶玉出家雲遊的一僧一道。儒生标杆賈政也跟随賈母信仰宗教,跟着去往各種寺廟道觀,雖然對一僧一道的來曆存疑,但依舊相信他們,根據他們的指點救寶玉的性命。這些場景反映出至少在清代,三教的融合和交流已經非常深入,至少在百姓看來,這三者之間沒有明顯的對立和尖銳的矛盾。這樣的交流和融合不僅源于百姓的宗教觀念,更是本土宗教、本土思想和外來宗教的共同妥協。儒家作為一種宗教感極弱的思想智慧,并不禁止其跟随者信仰宗教;佛家在傳入中國的千百年來,無論是從宗教神佛形象還是宗教儀式和思想上都有極多本土化的改良,更加趨近中國人的宗教習慣;道教自不必說,百姓信仰培育成的本土觀念,在群衆基礎上頗具優勢,但也因為佛教的盛行和傳播而做出改變,吸收了佛教一些适合的觀點。這些融合和改變無一不展示着這些思想和宗教在曆史長河中的和平演變與發展。
打開看點快報,查看高清大圖5
三教碰撞
但就《紅樓夢》的内容來看,這三教的思想還是有一定相對立的地方。就時空觀念來看,儒家不強調時間的走向和概念,隻強調現實生活;而佛家則着重于“前世今生”的時間走向和“因果循環”的命運觀念,宣揚的“因果”論帶來積德行善以換取來世的順遂的主張;道家則不強調某一世的概念,因為道家追求的是長生不老,無限擴大一世的時間以完成目标。就傳播思想和獲取知識的方法而言,佛道兩家都主張“遊曆”,僧人和道士雲遊四方是傳遞宗教思想的普遍方法;而儒家則很強調“父母在不遠遊”的鄉土觀念,重視家庭,主張穩定,學習知識的途徑也逐漸摒棄了“遊學”的方式,以完全的私塾制代替之。!
記錄本不是《紅樓夢》書寫的目的,當時的思想智慧也不是作者傳遞的重點,但從其包羅萬象的内容中,我們依舊發掘出了他字裡行間滲透的思想智慧的結晶遺存。《紅樓夢》中所蘊含的生活和思想的智慧是無窮的,無論後代人能否完全發掘出它的美和蘊含,它都絕對是極其富有智慧和内涵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中對于中國傳統思想智慧的展現當然遠不止我寫出的這些部分,抛磚引玉,《紅樓夢》的美仍然封存在書中,等待後來人品鑒。
【參考文獻】
[1]李娜. 《紅樓夢》儒釋道倫理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
[2]付浏麗.賈寶玉——儒釋道三教雜糅的人物[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191.
[3]施海英.《紅樓夢》大觀園蘊含的儒釋道思想探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73-75+110.
[4] 曹雪芹,高鹗.紅樓夢[M].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讓倫理大課成就倫理大學
打開看點快報,查看高清大圖 打開看點快報,查看高清大圖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