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 > 正文

學以變化氣質

通過學習改變氣質之性中惡的成份,使之恢複先天的本然的善性,即天地之性。北宋張載人性論的重要命題。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兩層。天地之性是禀賦太虛之氣而成,太虛之氣的本性即人和物的共同本性,是先天的善的來源;氣質之性是在人生成之後,由于禀受陰陽二氣之不同而形成的特殊本性,“形而後有氣質之性”(《正蒙·誠明》)。氣質之性對外物有所追求,張載又稱為攻取之性:“攻取,氣之欲。口腹于飲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同上)所謂攻取之性是指人的嗜欲和飲食男女等物質的和生理的欲望,對于人的這種欲望,張載認為是不可以消滅的:“飲食男女皆性也,是烏可滅?”(《正蒙·乾稱》)但必須加以限制,不能一味追求,他說:“氣質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正蒙·誠明》)氣質之性是不可以認做性的,如果把氣質之性也當做性加以追求,那就是以嗜欲累其心,而成為性累,蔽塞了天地之性,是為惡。張載認為,氣質之性雖然有惡,但經過學習和道德的修養,可以使氣質之性發生變化,因此提出了學以變化氣質的學說。張載說:“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張載集·語錄中》)“如氣質惡者學即能移,今人所以多為氣所使而不得為賢者,蓋為不知學。”(《張載集·氣質》)通過學習可以使性不美轉化為美,使惡轉化為善,以克服氣質之性的蔽塞,恢複先天的本然的善性,這稱做“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誠明》)。張載變化氣質是以禮作為标準的,“但拂去舊日所為,使動作皆中禮,則氣質自然全好”(《張載集·氣質》)。“成性須是知禮”(《張載集·橫渠易說·系辭上》)。張載變化氣質的學說,強調後天的學習、環境的作用,強調“天資美不足為功,惟矯惡為善,矯惰為勤,方是為功”(《張載集·氣質》),對後世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