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遠山而言,秋天,是一個層林盡染的季節。對袅袅升起在遠山上空的炊煙而言,秋天,是一個靜谧、豐收的季節,是當地人“曬秋”的好時節。
随着葉子愈發泛黃染紅,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對“賞秋”的迫切心情愈發明顯。
每年深秋,祖國山河,遍地是賞秋勝地,但尤為“凸出”的秋天打卡地更是令人們趨之若鹜。
如新疆的喀納斯、北京的香山紅葉、南京的中山陵、婺源的石頭村、四川的九寨溝、黃山的塔川村等等。
這些地方,分别演繹着秋季裡的不同色彩與風情,因地理和文化的差異,而各顯魅力。但在安徽黃山,卻有這麼一個地方令我念念不忘。自2014年起,它就一直定格在我的腦海裡:陽産土樓。
提起土樓,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土樓是福建一帶的圓形或方形的建築。幾年前的一部《大魚海棠》,更是将土樓的形象搬到了大熒幕上,令人們對此類傳統建築有了新的認識,并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掀起了一陣“打卡福建土樓”的熱潮。
但在安徽,陽産土樓絕并非是高大圓形或方形的,它看起來與一般房屋并無區别,但因房屋的建築材料的“特殊性”而顯得獨特。
陽産土樓位于黃山深渡鎮,掩藏在皖南山區的群山之中,是一個依山而築的小村落。
由于村落所在位置地勢較高,加之過去交通不便,生活在這裡的山民就地取材,采周邊青石鋪路架橋,取紅壤木材築巢而居,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渴飲山泉,餓食五谷的“桃源生活”。
随着時間的推進,陽産逐漸形成了鱗次栉比、錯落有緻、質樸壯觀的土樓群。
早在2014年的時候,這裡就成為了一群攝影愛好者的創作勝地之一,有些村民的經濟收入除了依靠農作物,還有的就是對外地遊客的食宿接待。雖然住宿條件簡單,但地道風物令人贊歎連連。
陽産土樓曆史悠久,據查資料,已有300多年曆史,為鄭姓居地。在古人的眼裡,陽産村四面環山,山泉清澈,古木參天,是塊風水寶地。當年鄭姓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遷移定居陽産。
站在山的另一側,遙望土樓群,一座座,一排排,一幢接一幢,不論是清晨山霧起,還是傍晚餘晖中,依山就勢的陽産群體現了獨特的畫境美、意境美、雄渾美、氣勢美。
這種人與大自然的建築構造,堪稱是徽派建築中的另一朵奇葩。
可即便如此,陽産村依舊很安靜,大多數村民都搬了出去。 這在外人眼裡的“勝地”處處透露着現代生活的不便。尤其是對當下的年輕人來說,外賣送不到,滴滴用不上,沒有奶茶店、咖啡館、電影院、購物商場、遊樂場。
但對初來乍到的城裡人而言,這裡又是“避世的天堂”。
出了門,擡首是靜谧的天,低眉是青石闆小路,放眼望去,遠山與竹林勾勒出一幅中國山水畫。偶爾飛鳥劃破寂靜的山林,樓台小院裡曬着的柿子和五谷散發着秋天的氣味。
大概正是如此,陽産土樓的秋天猶如塔川秋色一般,吸引着無數攝影愛好者的到來。然而,比起更加成熟的塔川村,陽産村的幽靜和古樸還是更加令我感到向往。
——————————————
前往陽産土樓,建議自駕。土樓的山腳下,如今已有一個遊客中心,自駕此地後,需換乘景區的面包車前往山腰上的陽産村,一人30塊錢,但陽産村不收門票。
由于上山的道路堪比曲折的羊腸小路,這對不熟悉路況的外地駕駛員很不友好。如果開放自駕車輛上山,會直接導緻山路的交通崩潰。
如果不想轉乘景區面包車,也可選擇步行上山。但我個人不建議這麼做。一是山高路遠,二是如果要在山上留宿,提着行李實在麻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