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至今的趙書洛神賦有好幾本,其中最著名的為故宮博物院藏本、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藏本和天津博物館藏本。
其中,天津博物館藏本是趙孟頫為盛逸民所書的《洛神賦》,寫于大德四年——此時,趙孟頫46歲,完成了破繭成蝶的蛻變。
趙孟頫《洛神賦》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這幾年,幾乎是他人生中書寫狀态最好的幾年,本卷是趙孟頫長期臨摹古人範本後融會貫通形成自己風格的代表作,筆意婉轉,遒媚多姿,幾近于完美的狀态。
清代書法家梁巘在總結曆代書法的主要特征時說: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這種總結可謂是恰到好處。總的看來,還是唐人最高明,晉韻如同海上仙山,渺不可尋;但是畢竟有法度可依,所以唐人掀起一場全民學王的風潮。
因為王羲之有當時的唐太宗加持,推行起來事半功倍。定下一條規矩,所有人都得戴着鐐铐起舞,雖然天資各異,差一些的總也不會偏離法度過遠;
所以在宋人的叙述中,常常認為唐人無不善書,這種觀點雖然誇張,但也客觀上說明了唐人的整體書寫水平不差。
但是宋人就不願意受束縛,他們要掙脫這鐐铐。
蘇轼天縱英才,老夫聊發少年狂,大喊一聲,“我書意造本無法”,應者雲從。
宋人将情感的表達放在重要位置,就不願意辛苦追随法度,這也造成了宋代沒有什麼楷書大家,幾乎全部以寫行書出名。
幸虧中國出了一個趙孟頫,在書法衰敗的關鍵時刻力挽狂瀾,重新提出“師法古人”的号召,力主學習魏晉的氣韻和唐人的法度。
中國書法的楷書四大家有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顔真卿(顔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趙孟頫能掙脫時代的包袱跳過宋人直接和唐人并列,足見其成就之高。
現在對于趙孟頫的學書曆程,以明初宋濂的概括最為人所稱善。
宋在跋趙孟頫書《浮山遠公傳》中寫到:“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乃學李北海。”
學宋高宗應該是少年開始,畢竟他是趙宋宗室,而高宗書法在南渡以來俨然成了趙氏家法,影響其繼任者。且高宗是從黃、米終歸于二王,趙孟頫與他殊途同歸。
學習二王,一直都是曆代書學者的主張,但為什麼隻有趙孟頫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回過頭來看,這與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勤奮與專一有很大的關系。
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王獻之的代表作《洛神賦》,這兩件帖子是趙孟頫下功夫最深的。
今天重點來看趙孟頫臨王獻之的《洛神賦》。
現在我們知道小王的洛神賦十三行,其南宋賈似道的石刻還藏在國家博物館,但在當時,這件作品的墨迹就在趙孟頫手中。因此他常寫《洛神賦》。
當然,王獻之的《洛神賦》是小楷,而趙孟頫的多是行書,他的這種臨習摹寫,非求形似,而是追求晉人神韻。
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洛神賦》是趙孟頫長期臨摹古人範本後融會貫通形成自己風格的代表作,筆意婉轉,遒媚多姿,幾近于完美的狀态。
趙孟頫《洛神賦》天津博物館藏
此處橫屏觀看
【聲明】:本公衆号轉載的所有内容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轉載,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