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有較多的空閑時間,尤其是大塊的、未被打散的時間,正适合整本地看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安排閱讀的計劃。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閱讀一本書的順序問題。
大家可能會想:閱讀一本書,不就是從頭讀到尾嗎?其實不一定。
碰到複雜的書,光是從頭讀到尾,并不容易把握全貌,也不容易讀出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邏輯層次。這時就要用到一些其他的閱讀順序。
首先,之前我曾經說過【兩輪閱讀法】,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
對複雜的、有難度的書,隻讀一輪,所得的印象有可能是模糊的,也有可能是碎片化的——隻記得若幹令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這時我們就需要用到【兩輪閱讀法】。
第一輪閱讀比較簡單,就是從頭讀到尾,目标就是把整本書都讀完。——這個目标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也是有門檻的:有些書很厚,要讀完本身就需要時間和體力;有些書很難,讀不懂則容易放棄。
而我的建議是:不管怎麼樣,都要設法讀完。
如果遇到實在讀不通的難點,可以先做好标記,跳躍過去,繼續閱讀。一來讀書不至于中斷;二來有些難點可能讀到後面,再回過頭看看,就容易解開。此外也是為第二輪閱讀做好準備。
遇到比較重要的部分,比如作者重點探讨和強調的部分;或自己感興趣想進一步深究的部分,也做好記号。
第二輪閱讀首先就專注于上述種種标記:對重點部分,深加探究;對有問題的部分,再重新閱讀和思考。有些内容,可能需要把書中前後章節中的相關部分放到一起看;有些可能還需要再查閱外部資料。
處理完這些标記之後,再把視野擡高,俯瞰整本書,去看它的整體框架、結構和層次。如果發現還有模糊的部分,再進入到相關章節,重新閱讀,直到全部弄通為止。
如此,大體上可以說:這本書我讀通了。
相比較隻讀一遍,【兩輪閱讀法】乍看起來好像費時更多,其實不然。因為第一輪閱讀可以暫時放過不懂的部分,所以閱讀速度反而能加快,而且還能有效防止因為感覺太難而放棄的問題。
到第二輪閱讀時,重點處理标記部分,就縮小了範圍,專注于問題,效率反而更高,閱讀和思考也會更深入。最後縱覽全書,将所讀到的内容組合成一個整體,并查漏補缺(也就是針對标記之外的問題部分,做專門處理),如此層層遞進,效果也會更好。
不過【兩輪閱讀法】也隻是一個大框架,落實到具體的書,根據書的情況,以及閱讀者的不同目的、知識背景、閱讀技術的選擇等等,又會有許多的變化。說說我自己讀書習慣中的一種吧。
我會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角度(來自上面所談到的第一輪閱讀),抓取書中所有的相關内容,然後對它們進行重組。
也就是說,這一輪閱讀,不再是沿着作者的叙述順序進行(當然,前提是在前面的閱讀中,已經理清了作者本身的邏輯和叙述順序)。而這時所看到的東西,可能是書中并沒有完全、直接呈現出來的。
因為自己也寫書、寫文章,我就會知道,其實所寫的内容在頭腦中,彼此之間的關聯是多維度的,複雜而交錯。大家可以簡略地把它想象成一個立體的複雜圖形,當然實際的關聯維度肯定不止三維。
可是,落筆去寫的時候,因為書是一句句、一行行、一段段、一頁頁展開的,就必須從上述多個維度的存在中,拎出一條可以把想要寫的内容串聯起來的線路——但是,這并不是全貌,也不是唯一線路。
沿着寫出來的這條線去讀,把它讀清楚,當然沒問題。不過,如果你知道在這條線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多維度的内容空間,還能探索更多呢?這就是我喜歡去做的事情。
比如在講卡爾維諾《新千年文學備忘錄》的時候,我就會把他所寫的内容拆解開來,除了一層層地讓大家看到各個章節的、參差多樣的内容層次,還會談到各個章節的一些内容片段之間的關聯——這種關聯就處于作者的叙述維度之外的其他維度。
比如在講陸羽的《茶經》的時候,我也會重組部分章節的閱讀順序。例如陸羽是先談制茶工具、再談制茶步驟與方法,從當時的茶人的角度,這當然是合理的順序——先準備好工具,然後才能制作。
可是從如今的閱讀者的角度來說,卻并不容易理解:因為這些工具中的大部分,現在都看不到、也不可能用到了;而陸羽的制茶方法,現在也很少被使用。那麼我們反過來,先了解步驟,再把工具填入其中,反而更能夠去展開更具體的想象,形成理解。
所以大家看我的閱讀課,會發現我不會沿着作者的叙述順序去講——這個順序,大家用【兩輪閱讀法】奮力去讀就可以了;而我要做的是,去探索這條線背後的、更多個維度的内容空間,并至少展示出其中的一部分。
因為,我的講述也隻是一條條的線,而無法完全呈現出我頭腦中的内容全貌。不過,至少通過這樣的示範,希望能讓大家看到那多維度的内容,以及看到探索這部分内容空間的路徑與方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