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孫過庭這段話,讓無數書法愛好者臉紅,你中槍了嗎

文‖才華有限

上一文,我們解讀了《書譜》中孫過庭反駁古人“遺少不及鐘張”的說法,贊同了“子敬不及遺少”的觀點。他認為,鐘張與王羲之是專工和博涉的區别,沒有高低之分;但王獻之與王羲之不一樣,是本質上的差距,因而子敬不及逸少。

下面開始今天的文章:《書譜》第五講——孫過庭這段話,讓無數書法愛好者臉紅,你中槍了嗎?

《書譜》:“餘志學之年,留心翰墨,昧鐘張之馀烈,挹羲獻之前規,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無間臨池之志。”這是孫過庭介紹自己學習書法的曆程,大意是說,我十五歲時,就留心翰墨學習書法,體會鐘繇和張芝的作品神采,仿效羲之與獻之的書寫規範,又竭力思考專工精深的訣竅,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但仍未達到入木三分的功力,不過,我從未放棄臨池學書的志向。

雖然是簡單的介紹,但在其中有兩個時間詞值得掌握,一個是“志學”,一個是“二紀”。《論語》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因此,志學之年當為少年十五歲;《國語》中說:“ 文公在狄十二年, 狐偃曰:蓄力一紀,可以遠矣。”因此,一紀等于十二年,二紀為廿四年。同時,我們也可以得知,孫過庭在寫《書譜》時年齡應是四十歲出頭。

對于“二紀”一詞,我剛接觸《書譜》時也不懂,我以為“一紀”是一世紀100年。後來一想,人不可能活200年啊,難道孫過庭是神仙不成!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認知,還有些許尴尬。

言歸正傳,書回正文,繼續講《書譜》:“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鸾舞蛇驚之态,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衆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

這段話,孫過庭用了六個并列句,而且每一句都很精彩。第一句說的是書法的形象,第二句說的是書法的輕重,第三句說的是書法的頓挫,第四句是對書法的贊歎,第五句是對書法的看法,第六句是對書法的感受。别的不說,就這段話中的措辭就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當然,今天我們來說的是書法不是文言文寫作。

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如果說上面是孫過庭看到的美景,那麼下面就是他認為産生這種美景的原因。

《書譜》:“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況雲積其點畫,乃成其字。”大意是說,在一畫之中,令筆鋒起伏變化;在一點之内,使毫芒頓折回旋。須知,練成優美點畫,方能把字寫好。如果不去專心觀察字帖,刻抓緊埋頭苦練。哦,之所以能産生這種美景,是因為書法家長期苦練得出來的。

不過,接下來他引用的兩個典故,可能會打擊到一些眼高手低的書友,你我或許都會中槍。

《書譜》:“曾不傍窺尺犢,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為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大意是說,不用功臨帖,還以班超投筆從戎的事迹為借口,拿項羽不願學書的故事為學不好書法作理由。信筆為體,随意聚墨成形;心裡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運筆規律,還妄想寫得十分美妙,豈不是癡人說夢,可笑至極!

說班超和項羽,或許你會覺得遠,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常聽到的一些不願好好學習的同學,總是說某某沒上過什麼學,現在不依舊很成功嗎!以此為自己不好好上學找借口。

換到書法學習上,不臨古人帖,或是不用功臨,還想着自己的字能獲獎、入展,甚至成為書法家,的确可笑。不能說這些人不好,畢竟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我們可以嚴格要求自己,但沒有權利要求别人。

其實,孫過庭這段話是在告訴後人如何學習書法,隻是有些人不願意細細品味其中用意,如果把這段話簡單修改一下,意思就不一樣,便成為書法學習的方法了。

最後,我将修改後的這段話作為結束語,看後也許你會有新的體會:“頻傍窺尺犢,俯習寸陰;抛班超以為辭,棄項籍而自滿;不任筆為體,聚墨成形;心拟效之方,手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妙哉!”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