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館閣體中的極品小楷,功力不輸靈飛經!

敦煌寫經楷書精品冊頁欣賞《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金粉瓷靑箋,二十四開冊,單幅規格:26.1 x 12.6厘米。

館閣體,因為科舉形成的科場書體 ,以黑、大、光、亮特點。朝代不同,叫法不同,在明代稱“台閣體”,到了清代改稱“館閣體”。明永樂時期,翰林院侍講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秀潤華美,正雅圓融,深受成祖朱棣賞識,因而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準書體。

館閣體,又稱台閣體,以明清兩代為盛。

明大學士沈度,其書法風格正雅圓融,秀潤華美,深受成祖賞識,名重朝野,乃至片紙千金。上有好,下必甚焉。士子争相仿效,遂成标準書體。

到了清康熙時,康熙喜董其昌書法;乾隆時,又推崇趙孟頫書法,因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主流書體尊奉趙、董為典範,而二人書法又皆以規整、圓融為特點,使館閣體風格更趨圓潤秀美。

清代科舉考試,比明代更重館閣體,要求烏、方、光、大。一方面可體現出氣象博大、筆勢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難避千篇一律、陳陳相因之弊。當時士人,館閣體僅為安身立命之入門功夫,書法則是畢生追求,故書法在館閣體基礎上不斷融入自身特色,是傳統士人之慣法通則。

由于士大夫清玩風氣和帖學的盛行,影響書法創作,所以,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迹,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

至永樂、正統年間,楊士奇、楊榮和楊溥先後入直翰林院和文淵閣,寫了大量的制诰碑版,以姿媚勻整為工,号稱“博大昌明之體”,即“台閣體”。

台閣體書法,對于有才華的書法家來說,是一種無形的束縛,是對書法抒發情性本質的悖反。明初書法的繁榮,以及台閣體的風行,是由于統治者大力幹預的結果。

從書法的大前提看,她必須具備共性和個性的雙重美,因此單從欣賞美的角度看,館閣體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弊病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因此常常流于俗。館閣體是以歐、趙兩種風格漸漸演變而形成的,因為歐與趙實在是太強大了,曆代統治者都視此為正宗,遂成學書必經之路。又是為了規範,而削減了歐、趙的個性。今天看到報刊上的楷體字,也屬于官方使用的書體,很近似館閣體。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