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靈飛經》放大20倍,毫發顯現,珍藏了!

關于《靈飛經》

靈飛經是道教經名,主要闡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瓊宮靈飛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漢武内傳》謂此經用于請命延算、長生久視、驅策衆靈、役使鬼神。《靈飛經》是唐代流傳下來最著名的小楷,無名款。元代袁桷、明代董其昌皆以為唐代鐘紹京書寫。《靈飛經》筆勢圓勁,字體精妙。後人初習小楷多以此為範本。《靈飛經》傳世刻本不少,其中有《渤海藏真本》、《滋蕙堂本》,此卷系《渤海藏真本》,共9頁,43行,曆史上公認為《靈飛經》最佳版本。

鐘紹京(695-746),字可大,唐代虔州(今江西贛州)興國縣清德鄉人,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楷書鼻祖鐘繇的第17代世孫,史稱鐘太傅為“大鐘”,稱鐘紹京為“小鐘”。鐘紹京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書學二王,褚、薛在當時是享有盛名的書家。鐘紹京也是收藏家,個人收藏名家真迹數百卷。紹京幼時家貧,出身微賤,憑才能進入京都長安府任職。初任朝廷司農錄事,雖官職卑微,然其書法藝術卓爾超群。得兵部尚書裴行儉推薦,紹京才有機會被破格提拔到皇權核心機要重地“直鳳閣”任職,成了皇宮裡的大手筆,當時宮殿裡的門榜、牌匾、楹聯等,盡其墨寶手迹。小楷《靈飛經》乃小鐘傳世名作。

《靈飛六甲經》是一卷道教的經,在明代晚期被發現一卷唐代開元年間精寫小楷書本,它的字迹風格和磚塔銘一派非常相近,但毫鋒墨彩卻遠非石刻所能媲美。當時流入董其昌手,有他的題跋。海甯陳氏刻辦《渤海藏真》叢帖,由董家借到,摹刻入石,兩家似有抵押手續。後來董氏又贖歸轉賣,鬧了許多往返糾紛。《渤海》摹刻全卷時,脫落了十二行,董氏贖回時,陳氏扣留了四十三行。從這種抽頁扣留的情況看,脫刻十二行也可能是初次抵押時被董氏扣留的,後來又合又分,現在隻存陳氏所抽扣的四十三行,其餘部分已不知存佚了。《靈飛》本身的書法,在唐人寫經中,允推精品,試用敦煌所出那麼多的唐人寫經來比,夠得上《靈飛》那樣精美的,也并不太多。在清代科舉考試的标準,書法的優劣,幾乎與文章的優劣并重,所以它又成了文人士子學習小楷的極好範本。于是《渤海》初拓遂成稀有珍品。原石又因捶拓漸多,不斷泐損,随着出現了種種翻刻本。《滋蕙堂帖》翻刻的筆畫光滑,又僞加趙孟頫跋,在清代中期曾成為翻本的首領,事實卻是翻本中的劣品,和《渤海》的原貌相離更遠。嘉慶中嘉善謝恭銘得到陳氏抽扣的四十三行,刻入《望雲樓帖》刻法比《渤海》不同。不但注意筆畫起落處的頓挫,且比《渤海》本略肥。凡是看過敦煌寫經的人都容易感覺《望雲》可能比較'逼真',而《渤海》可能有所“失真”。

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右下筆潭》中稱其:“如新莺歌白啭之聲”,楊守敬評:“靈飛經一冊,最為精勁,為世所重”。《靈飛經》的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由于整篇字的大小、長短、參差錯落,疏密有緻,變化自然,且整篇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變化多端,妙趣橫生。《靈飛經》以其秀媚舒展,沉着遵正,風姿不凡的藝術特色為曆代書家所鐘愛。明董其昌說:“趙文敏一生學鐘紹京終十得三、四耳”,也就是說,趙孟頫臨了一輩子《靈飛經》,也隻得其功力三、四成。近代大書家啟功先生的書法也受益于《靈飛經》,可見《靈飛經》有着超凡脫俗的藝術感染力。

來自書畫超市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