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娛樂 > 正文

“表情包”女孩16歲自殺身亡,請警惕那個常說随便的孩子

文丨優寶
每個人的微信裡都會有幾張搞笑的真人動态表情,雖然我們從不知道他們是誰,但他們總能帶給我們許多歡笑。

所有圖片源自:youtube 然而有些歡笑的背後卻有着我們難以想象的故事。 2022年5月2日,剛剛年滿16歲的“選美皇後”凱莉雅·珀西自殺身亡。

她的去世讓人們始料未及,畢竟自殺前她才剛過完16歲生日,還分享了惬意的生活日常。 照片裡那陽光燦爛的笑容,看起來也真的很開心。 但在追悼會上,她的朋友們在悼念後回憶: Kailia 生前飽受維持身材的折磨,她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一切都要從她3歲那年,開始參加選美比賽說起。

微笑隻是她的保護色 Kailia從3歲起就活躍在舞台上。 穿着精緻的禮服,化着濃厚的妝容,踩着高跟鞋,跟着音樂,在舞台上有模有樣地展示自己。 随便一個才藝表演,都能點燃現場的氛圍。 這是她5歲半參加兒童真人秀《小小選美皇後》時的視頻采訪截圖。

那時她剛出場,跟觀衆打完招呼。 旁邊的人示意她不要忘記微笑,于是Kailia臨場發揮,表演了這個活力滿滿的顔藝。

就這樣,她憑借着滑稽可愛的表情,誇張的動作,迅速火遍全美,收獲粉絲無數。 她的表情包更遠渡大洋,成為了我們微信中的常客。 這一切都是她的媽媽付出了大量金錢、時間、精力,才為她鋪成的星光大道。 說起來,Kailia的媽媽也是熱衷舞台的演員。

她曾在拉斯維加斯大道上,做了13年的魔術師助手。 也許是希望女承母業,也許這是她唯一能夠教給女兒她最擅長的事情。 在Kailia四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接受媽媽的背部柔術訓練了。 每天壓腳背、劈叉,再痛苦也沒間斷過。

Kailia的童年,被舞蹈、表演、柔術等各種需要學習的才藝充斥着。 不是在準備參賽,就是在已經參賽的路上。 三歲時參加選美,也是媽媽為她做出的選擇。 在媽媽看來,這一切都是為了女兒未來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

然而Kailia自己又是如何想的呢? 在一檔訪談節目上,主持人問她: “你喜歡化了妝在舞台上表演,還是和小夥伴們一起玩?” 才3歲的Kailia便已經表現出非常佛系的一面,她的雙眼有些空洞,表示自己無所謂,隻要能讓媽媽開心就好。

而一旁的媽媽則表示: “Kailia有天賦,自己喜歡舞台和表演,她是自願上台的。” 并且強調: “這是她自己選的,我隻是在尊重孩子的意願。”

媽媽傾盡了自己的所有,全力将女兒推向一個又一個華麗的舞台,力求争奪下每場選美比賽的冠軍。 而女兒也果然不負厚望,基本上隻要有Kailia出席的比賽,别人就隻有拿第二的命。

因為招牌式的笑容,Kailia在舞台上、鏡頭前永遠會保持着微笑,戴着公主冠、穿着公主裙,高跟鞋,假發片,化着濃妝。 這樣的“人設包裝”一下便是11年,她的整個童年和青春期都跟上了選美巡回賽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來過。 在外人眼中,她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女孩,經常在推特上分享自己精彩的人生。

比如上個月,她還曬出自己在牙買加度假時的一張照片,她當時在一個懸崖上做後空翻,然後躍入水中,這一瞬間被記錄下來。 她在照片标題上寫道: “和平、愛、尊重——牙買加。” 自殺前一周,她的媽媽還興奮地宣布女兒在即将到來的學期中将會加入學校的橄榄球啦啦隊。
并且女兒正在學習航空知識,未來将成為一名商業飛行員。

可Kailia的朋友表示: “她是選美巡回賽中許多人的榜樣,她曾分享過她正在與自己的心理健康作鬥争。” 這位朋友還告訴媒體: “我們知道她在一些事情上苦苦掙紮(母親對Kailia各方面的言行舉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從3歲起便嚴格控制着她的身材),我們都竭盡全力鼓勵和幫助她。我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5月2日,警方在桦樹灣州立公園的一輛汽車内,發現了Kailia的遺體。 随後法醫和家人一起證實: “Kailia是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因是勒頸導緻的窒息。” 她為許多人帶來過歡笑,但她自己卻并不快樂。

他們總是虛僞地讓我選擇 兒童心理學家弗朗辛·賽爾瑟将所有父母的教育風格分為四種類型: 寬容式(permissive) 權威式(authoritative) 忽略式(neglectful) 獨裁式(authoritarian) 最被大家提倡的自然是權威型父母的教育方式,這類父母往往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 研究也表明,從學業表現、社交情商、行為等層面來看,權威式教養的效果最好,其他三種都會造成孩子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Kailia的媽媽也是一位想要成為權威型父母的人,她不僅對自己要求高,對孩子也抱有很高的期待。 但也正因為這樣,孩子逐漸成為了父母控制的“工具人”,父母的潛意識中始終以自我為中心,權威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獨裁。 這兩者最大的不同隻有一點—— 對孩子需求的響應度 有位網友在知乎上分享了她的日常,她說:

圖源:知乎 “在我小學的時候,你知道我母親最常幹的一件事是什麼嗎? 去動物園先去看猴子還是老虎啊? 猴幾。 我們先去看老虎吧,虎園左轉就到了,猴山太遠。 喝蘋果汁還是橙汁啊? 橙汁橙汁! 橙汁酸牙,我們喝蘋果汁好不好? 喜歡哪條裙子啊? 這條綠色的吼吼看。 啊,那條好醜的,你看媽媽手裡這條多好。” 諸如此類的場景幾乎上演在她每一天的生活當中。 也許父母本意并沒有想控制孩子,但說出的話,仍然會帶給孩子深深地無力感。 她沒想過反抗嗎?當然反抗過,但換來的隻是媽媽的一句: “你個小孩子懂什麼。” 多次反抗無果,便開始習慣性妥協: “既然我說了也沒用,幹脆不發表意見了,随便吧。” 慢慢地,她開始讨厭做選擇,因為選擇對她來說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趣的事情。 無論選什麼,都會有一個早已決定好的結果擺在她面前,她需要做的隻有點頭,這樣大家都省心。 但她的母親并未對此滿足,随着她變得沉默寡言,母親也開始逐漸厭惡她脫口而出的“随便”。 有一回,母女倆出門吃飯,母親把菜單推過去,叫她點菜。 照慣例,她把菜單遞回給母親,說: “随便,吃什麼都行。” 母親氣得發火,告訴她,不點菜,大家都别吃飯。 她隻能拿過菜單,心裡生出了濃烈的抗拒,熬了十分鐘,終于打下三個勾。 母親看了看那三道菜,說: “這些還沒吃膩嗎?點點别的吧。” 然後把她打勾的地方塗成了一團黑,叫來服務員,報了另外三道菜名。 如今她早已成年,回過頭來再看,也覺得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但對于當時年幼的她,卻足以毀滅表達自己想法和态度的興趣。 而長大後,她也變成了一個慣于服從,慣于看人喜怒,慣于投其所好,慣于無情無緒的人。 “不讓我選擇自己的人生,又奇怪我為什麼總是不開心,沒有活力; 指定我的人生道路,又責怪我為什麼總不努力,不夠上進。”

優家教育創始人吳臻老師 曾分享過一個心理治療師的育兒經,她說: 父母和孩子間最重要的,就是情感關系。 你的孩子不是一個力求完美的項目, 你和孩子維持着一種持續的互動關系, 照顧孩子也不是一項"家務", 最重要的是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一個需要建立情感關系的人。 沒人想被别人搞定,大家都需要情感關系,孩子也一樣。 嚴格的家庭教育方式并沒有錯,但需要張弛有度。 過度地嚴厲很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幸,從而變得抑郁,因為這些孩子在高壓且得不到理解的情況下缺少了心理靈活性和情緒調整能力。 他們在不該承受的年齡承受着生命之“重”, 大到産生憂郁症 ,自殺傾向,小到有廣泛性焦慮障礙,反社會行為問題,強迫症,解離,自殘,吸毒和酗酒等行為。 父母再為了追逐名利開始慢慢對孩子進行剝削和消費,于是“教育”二字就徹底變了質。

懂孩子,愛孩子,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成為孩子成為的那種人,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所在。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