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為什麼猶太人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秘密藏在這兩條家庭教育裡

文丨優寶

所有圖片均源自:頭條新聞 上面這些人你是否熟悉? 不熟悉?沒關系,下面這幾位你一定認識。


Facebook CEO,馬克·紮克伯格。

谷歌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裡·佩奇。

還有我們更熟悉的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畢加索、斯皮爾伯格等等。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猶太人。 衆所周知,猶太人是世界公認最聰明的人種,他們也是苦難深重、總是在夾縫中求生的民族。 他們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經濟、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服務等各個領域的地位都舉足輕重。 世界上廣為流傳着一種傳說:6位猶太人改變了人類的發展曆程: 第1位是摩西,他說一切都是律法; 第2位是耶稣,他說一切都是苦難; 第3位是馬克思,他說一切都是資本; 第4位是弗洛伊德,他說一切都是性; 第5位是愛因斯坦,他說一切都是相對的; 第6位是羅斯柴爾德,他說一切都是财富。

猶太人還有一句格言—— 人類有三個最好的朋友 一般人會認為是财富、智慧、權利。 如果你也這樣想,那麼很遺憾你隻答對了一個,正确答案是—— 小孩、财富、善行 孩子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孩子代表了未來,是希望之所在。 而那些不是精英就是富豪的猶太名人,他們成功的秘密就隐藏在這兩條家庭教育裡—— 讀書教育與金錢教育

關于“讀書”的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做過一項調查: 在以猶太人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歲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讀一本書。 在人均擁有圖書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讀書的比例上,以色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堪稱閱讀世界之最。 為什麼猶太人的閱讀量會如此之高? 在猶太家庭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儀式,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孩子去舔書上的蜂蜜。 猶太人尊重讀書和知識,代代承襲,并用這種儀式告訴孩子: 書本是甜的,知識是甜的。

在古代,猶太人将書看得破舊得不能再看了,就挖個坑莊重地将書埋葬,這時候他們的孩子總是要參與其中的。 猶太人還有許多關于書本的傳說,比如墓園就常常放有書本,他們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靜時會走出來看書。 象征生命有結束的時刻,求知卻永無止境。 又比如,在每一個猶太家庭中,書櫃要放在床頭。 要是放在床尾,會被認為是對書的不敬,不但會遭受神明的懲罰,更會遭到大衆的唾棄。 時至今日,猶太家庭中父母依然遵循着這樣的擺放方式,并對孩子們講述着那些關于書本的傳說與故事。

父母更殷切補充孩子貧乏的精神世界,他們用祖輩流傳下來的謎題考驗孩子的頭腦,引導孩子敬畏書籍、禮遇智慧,并期待他們自我踐行、開創。 父母認為,隻有在不斷發問、思考、創新當中,才可一步步發現自身潛能和興趣,從而培養孩子與天性相配的才華。 光有滿腹知識,沒有應用才幹,這樣的教育注定失敗。 最離奇的當屬在這個電子産品滿天飛的時代,猶太人依然堅持着紙質閱讀。

2012年,以色列政府曾做過一項實驗: 為了解紙質圖書與電子閱讀産品的不同效果,政府找來一群工科學生在規定時間内分别用電腦和紙質圖書閱讀同一個材料,然後回答提問。 這些學生都是習慣于使用電子産品閱讀的人,他們本以為用電腦閱讀要比讀紙質書更有助于理解材料。 但答案正好相反。 于是政府又進一步探尋起到底是什麼改變了當代人的閱讀取向,讓深讀與靜思成為了奢侈品? 他們發現,首先是“數字閱讀”的特性使然。 閱讀本是一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行為,而“數字閱讀”的最大問題,就是極易将注意力分散。 滿屏的“超鍊接”像一雙雙充滿誘惑的手,将人不斷拽入各種閱讀場景,透支着本就稀缺的專注。

與此同時,一旦适應了這種虛幻的閱讀假象,人們的心态就開始悄然改變。 燈下展卷的悠然不再,偷得浮生半日閑的心境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與時間賽跑”的浮躁與焦慮。 這種不假思索的淺閱讀,無形中消解着邏輯的價值,加劇着思維的淺薄。 網絡上,一言不合就開撕、一看标題就開罵者大有人在,“标題黨”與“鍵盤俠”争鋒,俨然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以色列的書店經營并未因互聯網時代而衰退倒閉,國家規定每周休息三天,一切電子類運營暫封,唯有書店敞開大門。 閱讀,絕不僅僅是一個信息獲取的過程,更關乎人的精神趣味。 讀書,是每個猶太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關于“金錢”的教育 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曾提出,現代父母應該教育孩子3大财富能力: 正确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 但這些事情,猶太人早在幾百年前就開始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很多猶太家庭的父母都有着超前的金錢教育意識。 3歲,父母開始教孩子辨認硬币和紙币; 4歲,孩子要學會簡單的計算; 5歲,讓孩子知道錢币可以購買的東西,告訴孩子,錢是怎樣來的; 6~7歲,看懂價格标簽,培養“錢能換物”的觀念; 8~9歲,讓孩子去打工賺錢,把錢儲存在他的銀行戶頭裡; 10~11歲,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計劃,購物時知道要比較價格,懂得每周省下一點錢,以備大筆開支之需; 12歲以後,孩子要有看穿廣告包裝假象的能力,設定并執行2周以上的開銷計劃,懂得正确使用銀行業務的術語。

猶太人的金錢教育并非理财教育,而是建立一套對應物質生活的價值觀,深度與廣度,遠高于隻是教孩子如何存錢、賺錢。 這些能力背後最重要的思維,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為自己負責,如何自力解決問題。 據2021年世界人口統計,全球總人口約77.26億,而猶太人隻占其中的0.3%,約2300萬人,但猶太人卻掌握了世界20%~30%的财富。 他們真的很喜歡做生意。 在猶太人中流傳着一部經曆了三千三百多年的書籍——《塔木德》。 這是一本猶太人至死研讀的書籍,是猶太教口傳律法的彙編,是猶太人心中僅次于《聖經》的典籍。 這是一本宗教典籍,卻羅列了許多猶太人的經商智慧。 其中最被津津樂道的一段話是: 金錢平等,因此人格平等,于是懷有賺大錢的欲望才好。金錢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平等的,他沒有高低貴賤的差别。

猶太人經常會講這樣一個故事來告訴孩子們金錢的平等性:
有一位演講者在一個公衆場合演講,他拿起了50美元高舉過頭頂說: “大家快看,這是50美元,嶄新的,有誰想要?” 結果所有人都舉起了手。
然後他把嶄新的紙币揉了揉,紙币變得皺巴巴的,他又問: “現在有人想要這50美元嗎?” 所有的人依然舉起了手。
緊接着他把這張紙币放在地上,用腳狠狠踩了幾下,紙币變得又髒又爛,他拿起錢來又問: “現在還有人想要嗎?” 結果所有的人還是都舉起了手。 那張鈔票在揉了又揉,踩了又踩,變得又髒又破之後還是有人想要。 是因為鈔票就是鈔票,鈔票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它不會因為受到什麼待遇就有所差别。
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猶太人從不以自己做的生意小而自卑。 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生意都是由小做到大的,他們喜歡把“鈔票不問出處”這句話挂在嘴邊。


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孩子,金錢是沒有性質的。 所謂的性質是人自己主觀強加給金錢的,所謂的金錢的性質其實是金錢持有者本身所具有的性質。 人有善惡之分,但金錢沒有。 就像《塔木德》裡說: 金錢不神聖,不是高不可攀的聖物。 因此猶太人會對錢保持一種平常心,他們認為金錢同衣服一樣,不過是一件有用的物品而已。 它刺激着每一個人的神經去高度投入它,每次投入資金就是投入了一次次危險但有趣的遊戲中。 猶太人的金錢教育理念與許多世界金融巨頭不謀而合。 就像被譽為“世界債主”的美國華爾街之王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同樣認為,隻有以遊戲的心态去賺取金錢,才是最佳的賺錢心态。

在談到投資的時候,他總是說: “玩撲克的時候,你應當認真觀察每一位玩家,你會看出一位冤大頭。如果看不出,那這個冤大頭就是你。” 有人開玩笑說: “摩根你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感覺滋味兒如何?” 摩根的回答讓人玩味: “凡是我想要的東西而又可以用錢買到的,我都能買到。至于其他人所夢想的東西,比如名車、名畫、豪宅我都不為所動,因為我不想得到。” 他并不是一個為金錢而生活的人,他甚至不需要金錢來裝飾他的生活。 他喜歡的僅僅是遊戲的感覺,那種一次次投入資金,又一次次地通過自己的智慧把錢賺回來的感覺。 視錢為平常物,視賺錢為遊戲,這就是猶太人對于金錢教育的高明之處


視錢财如糞土,高貴卻不接地氣,又或者反之淪為拜金主義。 在金錢教育中,我們似乎總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客觀理性地看待錢财。 這一如我們對于讀書的教育,要不為了分數而瘋狂刷題,要不為了文憑而死記硬背。 我們似乎同樣缺失了對于讀書本身的樂趣。 我們的孩子需要懂得,他們是在為了什麼而學習。 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對待!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