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分類學習法:關于「歸納」的一切



這是我對學習方法的第一次重大頓悟。
如果要把我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的話,我想,最妥當的劃分方法就是,把它分為「感悟存量思維之前」和「感悟存量思維之後」。
因為,我的整個人生從那一刻開始轉折。
這個學習方法給了我無與倫比的自信,從那以後,我的學習能力開始一日千裡,我可以靠着它快速成為大部分領域的專家。

不過那個時候,存量思維還比較粗糙, 後來經過多次叠代,它才發展成了今天的「模型樹學習法」。

▲本文的思維導圖



存量思維

那麼存量思維到底是什麼呢?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我的學習能力一日千裡呢?
存量思維其實就是「模型樹學習法」的1.0階段。

我當時在學習英語,發現自己總是搞不清楚什麼時候用of,什麼時候用by,然後我就找來大量的試卷開始分析。
怎麼分析呢?
把of句式的句子放在一起,把by句式的句子放在一起,結果我發現,英語的語法結構呈現出一種極強的規律性。
我把這個規律找出來,提煉成模型。以後每當我碰到屬于這個模型的句式,就把它放在這個模型之下。

總結起來,它非常核心的兩個操作步驟是:

  • 分類:把知識按照某種标準做分類,或是結構,或是模型。
  • 存量:以後再遇到類似的知識,立馬存量到各自的分類中。

就這樣簡單兩步,很快我就發現我對英語句式結構的理解得到了質的飛升。
于是我又如法炮制,把這種學習方法遷移過來,用來學習知識付費課程,比如我當時在學習《蔡康永的情商課》,結果我又發現,它還是一如既往地有效。
我怎麼做的呢?
首先,我把蔡康永的情商課的大框架梳理出來,然後每學到一個知識點,就把它提煉成模型,最後把「對應的模型放在對應的框架之下」、「把對應的知識點放在對應的模型之下」。
結果我很快就發現,我對這個課程的理解變得無比的深刻。
于是,我在2018年12月03日,将其整理成為一篇文章,發在了公衆号上,題目叫做《》。
當我當時對存量思維的理解還比較淺顯,我隻知道,隻要這樣做就會非常有效,但我并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非常有效。
直到今年,我才突然對其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雖然存量思維的操作步驟非常簡單,但它其實就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方式。




分類學習法

以下的内容,本來是打算隻在《模型樹訓練營·第八期》裡講的,不過我想了想,還是應該把它寫出來,就像我當初把《》免費分享出來一樣。

那麼什麼是分類學習法呢?它跟存量思維,跟模型樹又有什麼關系。

實際上「分類學習法」和「模型樹學習法」是一對孿生兄弟,它們的母親都是「存量思維」。

模型樹學習法是向 巨人 學習的終極武器,分類學習法是向 自己 學習的終極武器。

它們的大部分基因都是一樣的,都來自存量思維,隻是适用場景和操作方法略有一些小區别。
那麼什麼是分類學習法呢?

它的操作步驟很簡單:

  • 分類:把相同的事物歸為一類。
  • 規律:一旦我們把相同的事物歸為一類,規律就會很快顯現出來。
  • 模型:把這個規律提煉成模型。
  • 存量:把對應的事物存量在那個模型裡面。

這裡面有兩個核心 「分類」 「規律」

進行分類是手段,尋找規律是目的。

怎麼理解這句話?

要想理解這句話,我們得深刻理解學習的本質,人類為什麼要學習?人類通過什麼途徑來學習?

《普通心理學》對人類的學習路徑,給出了這樣一個大框架: 感知-記憶-思維

感知: 感知就是感覺和知覺,我們通過眼耳鼻舌身來接受信息,然後編碼加工,以此來認知事物。
記憶: 感知之後,信息會以某種形式儲存在我們的大腦之中,這就是記憶。 思維: 記憶裡的知識最終會不斷地被處理、加工、調用,這就是思維。

感知和記憶比較好理解,最難的是思維。

目前,腦科學家們最頭疼的就是思維,它像一個黑匣子,我們對它知之甚少。

不過我研究學習方法多年,逐漸發現,就學習這個角度而言,思維至少有四大功能 「理解、邏輯、歸納、類比」

其中歸納,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功能。 人類有了記憶,為什麼還會進化出歸納這一能力呢?
這是因為,世界是流變的。


物質在流變 道永恒不變

事物一直在運動、變化,我們根本無法隻靠記憶來完成複雜的生存任務。
這一點,早在幾千年前,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就敏銳地洞察到了。

赫拉克利特說,萬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或流動之中。 ——奎納爾·希爾貝克《西方哲學史》
他最廣為人知的那句話是 「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
當然,這句話是省略後的話,他的完整表達是:

人不能兩次跨進同一條河流,也不能在同一狀況下兩次接觸到意見變滅的東西,因為變化得劇烈迅速,所以它分散又團聚,接近又分離。——赫拉克利特

他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事物總是處在流變之中,事物總在運動不息,重組又分解,分解又重組」。
所以,如果我們僅靠記憶來認知事物,那麼我們永遠無法認識到事物的本質,也記不完這麼多事物,因為事物一直在運動,它下一刻可能就變了。

那麼怎麼辦呢?

解決辦法就是 「以不變應萬變」

找到那些變化着的事物背後,永遠不變的那些東西,然後我們就能以不變駕馭萬變。

正如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所說的那樣「比起未來十年什麼将會改變,更重要的是,未來十年什麼不會改變」

那麼什麼是不變的東西呢?這個世界真的有不變的東西嗎?

事實上,變與不變,一直是西方學家們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第一批西方哲學家叫做米利都學派,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他們都從現象層面觀察到了事物的流變現象,但是他們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些流變的背後一定還有不變的東西。
  • 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質是水
  •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質是不定者
  • 阿那克西米尼認為萬物的本質是氣

後來赫拉克利特又認為萬物的本質是火;巴門尼德則更徹底,他認為變化在邏輯上來說是不可能的;恩培多克勒則試圖調和這兩者,他認為既有變化的也有不變化的;芝諾、亞裡士多德……

西方的很多哲學家都對此做出了自己的猜想。

與此同時,在東方也有非常傑出的代表,最典型的就是老子。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被「道」所支配的,他認為是道誕生了萬物,支配着萬物。

下面這句家喻戶曉的話,就是老子對此最精彩的闡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

當然,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五行、陰陽等說法。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不變的呢?

我比較贊同恩培多克勒和老子的洞察,這個世界既有變化的,也有不變的,變化的是物質,不變的是道。
沒錯,那個不變的東西,正是老子所說的道。

在我看來,這是今天物理學等科學的基石,正是因為我們堅信道是不變的,所以我們才能去研究它,研究它才有意義。
如果道一直在變化,當我們認知到這一刻的道時,下一刻它又變了,那麼物理學等科學便失去了意義。

這一點,劉慈欣在《三體》裡面做了非常精彩的闡釋,三體人通過向地球的科學家們傳達「道沒有規律」,來欺騙地球科學家們紛紛自殺:

這就意味着宇宙普适的物理規律不存在,那物理學……也不存在了。——劉慈欣《三體》
難道物質的本原真的是無規律嗎?難道世界的穩定和秩序,隻是宇宙某個角落短暫的動态平衡?隻是混亂的湍流中一個短命的旋渦?——劉慈欣《三體》

但所幸,就我們目前的經驗而言,道是存在的,而且一直沒變。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認識道,來應對這個流變的世界。

正如我們掌握了萬有引力,就能讓飛機在任何時候飛上天一樣;正如我們掌握了記憶的本質,就能提升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記憶力一樣。



分類學習法 的本質
那麼我們通過什麼方式來掌握這些不變的道呢?

答案就在思維裡面,也就是 「邏輯、歸納、類比」 等等。

這次我們來重點講講歸納。歸納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利用歸納法,來快速掌握事物的本質?

要想明白歸納的本質,我們就得先理解學習的終極任務。

前面講了, 學習的終極任務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找到事物背後那些不變的道。

但怎麼才能找到這些道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道是如何支配萬物的,道跟物質世界的關系是什麼。

我把整個世界分為物質世界法則世界,物質世界流變不息,法則世界永恒不變。并且法則世界作用于物質世界,它決定着物質世界如何運動。
因為法則世界支配着物質世界,于是物質世界的運動必然會呈現出相應的規律。

比如萬有引力支配着地球和太陽,于是地球以某種規律繞着太陽運動。這種規律在我們的肉眼看來,就是太陽總在東升西落,在中國呈現出四季更替、日夜更替等現象。

但遺憾的是,我們似乎無法直接認識到支配事物背後的那些法則是什麼。

我們隻能通過觀察來發現事物背後的規律,然後再通過事物背後的規律來推理事物背後的法則。

觀察-規律-法則,這就是整個歸納學習的過程。

由此我們确定了,歸納學習的核心,就是 「尋找規律」

但我們通過什麼方法來尋找規律呢?

答案就是 「分類」
一旦我們對事物進行分類,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規律就會浮出水面。

這就是歸納的本質,我們通過對事物進行分類來尋找規律,然後通過規律來認識那些不變的道。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規律并不等同于因果,也不等同于道。

這一點,哲學家休谟有過非常深入的思考「人們總是把前後相繼出現的事物推斷為因果,這是種錯覺,因為我們無法證明這兩件事之間一定存在這種因果關系」。
但沒辦法,我們并不具備直接認識道的能力,所以我們隻能通過「假設規律就是道」來認識道,然後通過經驗來不斷修正。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科學裡面有一個方法可以提升我們準确率。這個方法叫做 控制變量法 。這裡埋個伏筆,不詳細展開講,等我有空再單獨來寫一篇文章跟大家詳細聊聊控制變量法的強大之處。


分類學習法的操作步驟

下面我将舉兩個例子,來帶大家深刻理解什麼是分類學習法,我們如何在生活中利用分類學習法。
一、以自媒體為例

實際上,我早在大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分類學習法來學習了。
那個時候做知乎,也沒什麼課程可學習,我就自己想了一個辦法來快速掌握知乎寫作的底層邏輯。

這個辦法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存量思維,不過在此基礎上,我對它做了一番全新的叠代。

具體來說,我的操作步驟是:

1、找到案例
首先,我找到了幾個經常能夠寫出高贊回答的知乎大V。

2、分類标準
一切的分類,都需要基于某種分類标準。 分類标準越科學,最後找到的規律就更有價值。
那麼這種分類标準到底是什麼呢?如何才能做更科學的分類呢?

在我看來,分類的标準就是框架。

找到幾個知乎大V之後,我開始對每個知乎大V展開逐一的分析。怎麼分析呢?把他們的文章按照「标題-開頭-正文-結尾-插圖-排版」六大結構進行拆分。

3、進行分類

把每一篇文章的标題都拆分出來,然後放在一起 把每一篇文章的開頭都拆分出來,然後放在一起
把每一篇文章的正文都拆分出來,然後放在一起 把每一篇文章的結尾都拆分出來,然後放在一起 ……
4、尋找規律

結果我驚訝地發現,每個博主的标題、開頭、正文、結尾……都呈現出了某種極強的規律性。

比如,很多文章的開頭都會突出下面的内容如何的強大有效、如何的簡單易操作;比如,很多文章的正文都采用了清單體,1、2、3、4、5……給人一種幹貨十足的感覺。

于是我就很快掌握了知乎創作的秘訣, 最終創作出了很多千贊、萬贊的文章。
具體我在「模型樹·寫作課」裡有講,這裡就不再展開論述了,感興趣的樹友們可以私聊負責人獲取課程。

5、提煉模型

光找到規律還不夠,如果我們還想再上一層樓,還想要持續有所精進,我們就得要把我們所找到的規律提煉成模型。

一旦我們對開頭有了模型,之後再看到一篇文章的開頭,我們就能快速調用這個模型去解釋。
如果某兩個博主的開頭用到的是同一個模型,那麼我們就能快速看透這些開頭的本質;如果某兩個博主的開頭用到的是不同的模型,那麼我們就能又學到一種新的開頭模型。
6、形成體系

有了模型還不夠,如果我們想對事物建立起更加深刻的認知,我們還得把我們的模型進行結構化,讓它形成一個知識體系。

有了「體系化的模型」,也即「模型樹」,那才是真正的能夠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質。

7、存量案例

有了模型樹之後,基本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就能接近于大師級别了。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不斷去驗證它、完善它、叠代它。怎麼驗證、怎麼完善、怎麼叠代呢?
答案就是 「不斷做存量」
當我有了一個初步的模型樹之後,我并沒有停止對自媒體的研究。我仍然不斷研究優秀的知乎大V,仍然按照前面的步驟,去進行分類、尋找規律、提煉模型……

如果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人他的開頭用到的模型,跟我模型樹中的某個模型是一樣的,我會立馬把這個開頭存量到我的模型樹裡面,作為一個經典案例之一。
這就是做存量。

這一步非常重要,它能幫你不斷加深對舊模型的理解,幫你完善、叠代舊模型。同時,舊有的模型也能反過來幫你理解新的案例。
二者,互相理解,互相驗證,互相促進,對認知的提升極大。

二、以穿搭為例

以上,就是我曾經用分類學習法來學習知乎創作的全過程。

不過遺憾的是,因為模型樹學習法實在太強大,所以我後面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專心叠代模型樹學習法,而冷落了分類學習法。
直到最近一年,因為叠代模型樹,開始逐漸意識到它所缺失的部分——如何在沒有巨人的情況下快速高效地學習

于是我又重新撿起了那段研究知乎創作技巧的經曆。

下面我舉一個我最近半年「用分類學習法來學習穿搭」的例子。

穿搭是一個比較獨特的領域,它的實操部分比較多,微觀體感比較多,因此不太能光通過理論就能學得會。
不僅如此,可供學習的資料還特别少。其實我早期在網絡上找過很多與穿搭有關的資料,結果發現相關的書籍特别少,倒是有些知識付費課程,但是也不太有價值。
因此,大多數知識隻能靠自己研究。

自己怎麼研究呢?就是用分類學習法。
1、找到案例

第一步,準備動作,依然是找到可供研究的案例。比如我的研究案例,就是小紅書和抖音上的幾個穿得很好看的博主。
值得一提的是,每個人的穿搭的風格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找的穿搭博主也可能是不同的。比如, 有的比較嘻哈一些,有的比較清新一些,有的比較成熟一些。
像我就是比較偏向于成熟一些的風格,所以我所選的博主一般是走輕熟風的博主。當然,偶爾也會加點陽光青春一點的博主,畢竟一個人還是可以多點風格的,老一個風格有點膩。
2、分類标準

找好學習素材之後,第一步依然是确定分類标準,你可以理解為确定框架, 沒有框架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分類。
那這個框架怎麼來呢?這是大家比較頭疼的問題。

首先,框架跟你的 「學習目的」 是分不開的。

比如,如果你想先學習顔色的搭配,那麼你的怎麼框架應當是以顔色為核心來架構的,你的分類也應當是緊緊圍繞顔色來進行的。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學習目的也不一定就能有科學的框架,要想有科學的框架,你得對這個領域有深刻的認知。

這就體現出巨人的重要性了。

我早期學過一些知識付費課程,看過一兩本跟穿搭有關的書,大概知道衣服、褲子、鞋子等都有哪幾類,它們的名字叫什麼等等。

這對我的框架其着極大的幫助。

具體來說,我首先按照 「四個季節」 進行分類,這是一種絕對的實用主義導向。

按照我所在城市的溫度規律,大概夏天是一類,穿得比較少;春秋是一類,穿得比夏天多一點;冬天是一類,穿得最多。

然後,再分别按照夏天、春秋、冬天進行細分,知道夏天我們一般常穿哪幾類衣服,春秋一般常穿哪幾類衣服,冬天一般常穿哪幾類衣服。

細分完之後,再按照「衣服、褲子、鞋子」進行細分。女生的話則要再多個襪子,襪子也是一大裝飾品;當然,男士的話,在冬季襪子也會成為一個小小的裝飾品。

這樣細分完之後,接下來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的目的去尋找規律了。

3、存量案例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學習穿搭的步驟跟前面學習寫作的步驟稍微有點不太一樣。

因為二者的材料性質不一樣,知乎文章我們可以批量研究,但是穿搭技巧隻能一個個研究。

因為,不是博主的每一身穿搭我們都喜歡。我們隻會鐘意他們的部分穿搭,因此我們一般是一個個研究的。
下面我說一下我是怎麼操作的。

就拿抖音「餘三火」這個博主來舉例,我首先點開他的每一個視頻,一旦我看到一套我喜歡的穿搭,我就把他這一身穿搭截個圖。

▲來自抖音 餘三火
然後再把它這一身穿搭按照前面的框架進行分門别類,直到 細化到顔色 的程度,然後把這張截圖放進去。 (假設我們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學習顔色的搭配的話)

這就是 做存量

4、尋找規律

做存量有個特點,可能1個存量看不出啥東西,但是2個、3個、4個、5個…… 當存量越來越多的時候,那個規律會變得特别明顯。

你會發現:
  • 某些顔色的衣服總是跟某些顔色的褲子搭配着出現的;
  • 某些顔色的鞋子總是跟某些顔色的褲子/衣服搭配着出現的;
  • 某些顔色的外套總是跟某些顔色的内搭搭配着出現的;
  • ……

你會發現,顔色的搭配總是呈現出某種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就是穿搭的「道」。

當然,當你發現某個規律之後,要立馬把它提煉成模型。

5、提煉模型

一旦我們找到了穿搭的規律,并把它提煉成了模型,之後我們的穿搭便有了依據。

我們不再是瞎子摸魚了。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會在此基礎上源源不斷地精進。

6、模型樹化

當然,如果你懂模型樹的話,最好再多做一個工作,将它變成一顆模型樹。

這樣以後,你對事物的理解還會再拔高一個層次。同時,這也更有助于你将來的精進叠代。

7、循環往複

最後不斷循環以上過程,不斷把更多好看的穿搭進行截圖,然後分門别類,存到相應的框架或者模型之下。

慢慢的,随着存量的豐滿,各種規律就會開始浮出水面。

你就找到了穿搭的所有「道」!

以上,就是我用分類學習法來學習的經典案例,它特别适用于沒有現成書籍或者課程的學習情況,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用它來實現自主研究。

這背後的本質是,這個世界是被各種各樣的道所支配着的,所以事物的運轉會呈現出很多規律性。因此,隻要我們能夠找到事物運轉的規律,就能借此進而掌握背後的道。

那麼如何才能找到事物的運轉規律呢?
答案就是對事物進行分類,然後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當我們按照某種分類标準把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規律就會逐漸浮出水面。
這便是從經驗中的核心——分類歸納,尋找規律。
我稱之為「分類學習法」。

分享給你,希望能夠助你變得更加厲害。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