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最近一直忙着給父母看房子,主要是想讓他們住得離自己近一些,方便照顧。
他的父母都已年過70歲,母親常年身體不好。
而他和媳婦的工作比較忙,還要管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很難抽出時間去看望父母。
然而把父母接到自己家裡來,一則是房子面積有限,二則是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容易造成矛盾。
思來想去才選擇了這麼一個折中的辦法,讓父母搬到離自己家近的地方。
最好在同一個小區裡,有什麼事情,能第一時間趕到,平時也可以顧及得到。
朋友的想法确實不錯,這讓我不禁想起了樓下一位70多歲的李大爺曾經說過的話:
人到晚年,最好的養老方式,不是請保姆也不是住養老院,而是這樣做。
李大爺的老伴前幾年去世了,隻留下他一個人孤孤單單的。
老伴在世時,兩人不願意搬去和兒女同住,就自作主張雇了保姆。
兩個人的退休金加起來有1萬多,保姆每個月工資4000多,這樣下來還能有6000多元可以支配。
畢竟到了這個年齡,和醫院打交道是常有的事情。
然而老伴去世後,大爺一個人的退休金隻有6000。
保姆費和生活費也在上漲,所以靠他的工資着實有些吃不消了。
鄰居給他建議:“不想去兒女家住,可以找個條件差不多的養老院。”
李大爺一聽便心動了,畢竟老年人多,也有共同語言,免得自己在家孤單寂寞。
在兒女的多方打探下,李大爺如願以償地住進了養老院。
剛開始還比較新奇,感覺平時和老人們一同吃飯,一同聊天,日子過得很是惬意。
可是漸漸地,李大爺就感覺不到開心了。
和他同住的老人夜裡打呼噜、說夢話,李大爺整夜得不到休息。
去找負責人想調換房間,但是誰都不願犧牲自己。
工作人員建議他住單間,但一個月的費用就升到了5000元,他自然接受不了。
在養老院勉強住了大半年時間,李大爺就有些神經衰弱了。
并且養老院的老人,住進來後就會生出一種感覺,仿佛就是為了等死。
今天送走這個,明天送走那個,麻木的老人不覺得有啥,但李大爺比較敏感。
老伴去世後他一直走不出來,每當養老院裡談得來的老人離世,他也無法接受。
兒女見他日益消瘦、萎靡,索性把他從裡面接了出來。
然而李大爺的養老問題,還是要得到解決。
他不願住到兒女家裡,覺得不方便,這也愁壞了兒子和女兒。
後來,兒子想着在自己住的小區裡買一套小戶型讓李大爺住。
這樣距離近,到飯點他過來吃飯就好,平時有髒衣服及衛生方面的事,自己也方便過去打理。
但買房子哪有“剛好”的事情,所以李大爺的兒子在自己的樓上暫時租了一套房。
等着遇到合适的房源,就把李大爺的房子賣掉,然後重新購置。
李大爺的養老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心裡也卸下了一個負擔。
并且和兒子住得近了之後,能常看到孫子,心情也好了許多。
他感慨說,嘗試過幾種養老方式,才發現晚年最好的歸宿,終究還是在兒女身邊。
不得不說,養老問題是人生中的一大難題。
随着老齡化時代的到來,很多家庭都面臨着這個現象,老人該如何養老?
過去的時代講究養兒防老,許多家庭千方百計都要生兒子,讓自己年老時能有人照顧。
但事實上真能萬無一失嗎?
經過一兩代人的驗證,發現養兒防老并不現實。
有的家庭是因為把養老的期望放在兒子身上,結果與兒媳相處不愉快,兩代人融洽不起來,所以最後一地雞毛。
有些家庭不是兒女不孝順,隻是忙于工作或者受經濟條件有限的影響,有心無力。
每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養老真的沒那麼容易。
可是看了朋友為父母考慮的晚年,以及鄰居李大爺發出的感慨。
才知道年輕時總說老了大不了住養老院,大不了雇保姆,其實都不現實。
真的到了老年,還是靠兒女更為貼心。
但是這個依靠兒女,是要建立在老人為自己做了充分晚年規劃的前提之下。
并不是一切事情都推到兒女身上。
比如自己要有一定的存款或養老基金,畢竟兒女也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不可能把金錢都花在老人身上。
老人心性要豁達一些,做事說話不要鑽牛角尖。
這樣才能讓兒女在父母和伴侶之間好做人,不至于家庭矛盾不斷。
最好的辦法,就是老人不和兒女擠在同一屋檐下,但也不要離得太遠。
這樣既依靠得了兒女,也能成全兒女的孝心,又不至于朝夕相處,矛盾叢生。
當然,對于一些有條件的家庭來講,讓父母住得離自己近一些,會考慮在同一小區裡再購置一套房子。
也有的家庭沒有這個條件,其實也不必非要買一套住房。
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租一套小戶型讓父母居住,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不少壓力。
子女與父母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既方便往來,也不擠在一起,未嘗不是解決養老問題的好辦法。
關于養老,你怎麼看?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