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2022屆河北省張家口市高三三模語文試題

張家口市2022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試

語文試題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級和考場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标号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幹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選擇題時,将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将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花青、石青和石綠

正如《隻此青綠》舞蹈中的長裙那樣,中國古代“青綠山水”裡的青是指藍色。但要說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

首先,“青綠”的“青”絕對不是“紅橙黃綠青藍紫”中的“青”,因為在彩虹般的可見光譜中,被叫作“青”的顔色既不是青蘋果、青草那種偏黃的嫩綠,也不是藍;而是偏藍調一點的“薄荷綠”。我們古文中的“青”卻大部分時候都是指一種深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意思就是;青色來自叫作“藍”的植物,顔色卻比它未提煉時更深。在我國不同地區,有許多種不同科的植物都曾經擔當過“藍”的角色。用得最廣泛的藍有蓼藍、菘藍,它們甚至到當代還在應用,是民間“紮染”俯拾即是的原料。其中的菘藍還能當中藥,它的葉子曬幹了是清熱解毒的大青葉,而它的根就是闆藍根。

以這些植物提取出的藍色顔料叫作花青、靛青,除了用于畫畫、染布,也是美人畫眉的青黛。不過,中國畫裡青綠山水的“青”大部分時候都不是“青出于藍”所指的植物顔料,而是礦物顔料。因植物顔料會溶于水,一經稀釋,;它便均勻地沉入織物的經緯之間,不會反光,沒有遮蓋度,所以一般用于沒骨畫法、大寫意,而在山水畫裡隻用于作底色。至于青綠山水山巅上那抹豔麗的藍色,一般是來自藍銅礦研磨出來的粉末,稱為“石青”,而山腰上的綠色來自在藍銅礦中常見伴生的孔雀石,稱為“石綠”。它們共生在一起時,藍綠兩種寶石交相輝映,來到畫上則如遇舊鄰,相得益彰,如陸遊詩雲“螺青點出暮山色,石綠染成春浦潮”。

中國古人用得最廣泛的礦物顔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綠了。亞歐大陸的許多地方都可開采到這兩種礦石,因此從敦煌到羅馬,各地的壁畫中都常見這兩種顔料。哪怕敦煌壁畫上的臉都黑沒了,藍綠色的飄帶卻還清清楚楚。藍銅礦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後容易氧化成孔雀石;也就是說,石青會從一種清冷純粹的深藍色,漸漸“綠化”,轉為一種較溫暖淺淡的湖藍色。我們如今看到的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中那些藍色,已經是經年轉化之後的效果了。難以想象,它在剛剛繪就的時代,該是怎樣的一種韻緻?!藍色會更深,畫布更白,從而襯托出山谷間溫暖的赭石色。

《千裡江山圖》的設色方式之所以能成立——它看起來顔色濃重卻并不俗氣,正是因為石青的這種奇妙的冷感。中國古人的審美實在是靈活,在山谷凹處施加赭石這樣有突出感的暖色,在凸處卻施加一種有後退感的藍色,這種技法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它又的确能讓畫面仿佛凸出于紙上,成就一種立體感,但這立體感倒更像是剪紙而非浮雕。

習慣了油畫技法的觀衆,會難以理解中國古人為什麼能有如此奇妙的想象力。藍色在油畫裡多被用于陰影色,在風景中,深藍色常常和黑色、綠色配合起來作為暗色使用,淺藍色才會用于天空或明亮水面上的波紋。但細膩的中國畫師當然比油畫家更了解自己的材料媒介,會将石青和花青截然區分對待,花青溶于水,它會和畫面的底色融為一體;它才是用來表達陰影感的藍色,而石青則是有覆蓋性的,用了石青就如敷了一層藍色的粉,對于講究空白意境的水墨畫來說,這麼亮麗的顔色,隻好用來表達凸出感了。從畫家到收藏家,當然都知道這麼深的藍色頂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它卻是這麼铿锵有力,豔而不俗,令人過目不忘。

我們不妨想象,石青和石綠的這種配合可能來自一些唐突的試驗,它們的最終效果,如《千裡江山圖》所展現的,幾乎是某種天作之合——它們恰好就适合這種皴法,這種筆觸,這片山川。如果換掉筆觸、皴法,或者換種構圖,這種施色方式很可能就不合适了。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王希孟的功力,隻是一般畫匠亦步亦趨的模仿,其筆墨力道必然托不起如此嬌豔的色彩對比。

(摘編自楊娟娟《不曾褪色——中西繪畫中的青綠簡史》,2022年3月17日《光明日報》)

材料二

中國畫在色彩上的賦予民族個性的特點有四個方面:

一是中國畫着色多從物象固有的本色出發,而不計較光的影響和變化。雖然有時着色也有濃、淡、幹、濕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現物體的光感而是為了破除闆滞,以得顔色本身有豐富的變化,産生生動的韻味。所以中國畫的用色相對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

二是喜用對比強烈的原色。中國人習慣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其中以黑與白為主色,“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唐、宋的大青綠山水,用大片的石綠、石青畫成,用泥金勾勒輪廓,塗染天和水。山間雲霧則用白粉堆染。畫秋景還用朱砂點出一叢叢丹楓,青山、白雲、紅樹,形成強烈的對比,金碧輝煌,鮮豔奪目,畫面極有感染力。

三是中國畫設色常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甚至抛棄描繪對象本身的顔色。比如竹子,本來是綠色的,而傳統的墨竹卻是黑色。如文同《墨竹圖》。蘇東坡甚至用朱砂畫竹,稱為朱竹。人們欣賞他的朱竹,隻覺得他畫的竹子風緻潇灑,極有藝術魅力,誰還去計較它的色彩是黑是紅呢?這種設色完全是畫家感情的傾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四是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紙的空白來表現。古人所謂“以素為雲,借地為雪”,說的是這種表現方法。雖然不畫雲和水,卻能表現雲水的存在。顧恺之即說過“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競素上下以映日”。

(摘編自周鐵甯《畫餘畫論》

1. 下列對材料一相關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花青”是從植物中提取的藍色顔料,适于做山水畫裡的底色,用來表達畫面的陰影感。

B. “石青”是從礦石中提取的深藍色顔料;用做山水畫中山巅的顔色,可以用來表達凸出感。

C. “石綠”是從孔雀石中提取的綠色顔料,可做山水畫中山腰的顔色,與山巅的顔色相映襯。

D. “石青”與“石綠”取材方便,經過氧化能互相轉換,是中國古人運用最廣泛的礦物顔料。

2. 根據材料内容,下列說法正确的一項是( )

A. 從敦煌到羅馬,各地壁畫都以石青和石綠為主色調,原因在于亞歐大陸的許多地方都能開采到這兩種礦石。

B. 石青和石綠兩種色彩的傳統搭配,恰當的筆觸、手法,巧妙的構圖,成就了《千裡江山圖》展現的絕佳效果。

C. 中國畫的用色常具清新明快的特點,重要原因在于着色時多從物象的本色出發,不計較光的影響和變化。

D. 材料二采用總分結構,條理分明;在論證方式上運用了對比論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使觀點很有說服力。

3. 下列不能證明“中國古人的審美實在是靈活”觀點的一項是( )

A. 《千裡江山圖》在凹處施加暖色,在凸處施加藍色,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

B. 中國畫着色多從物象固有的本色出發,但設色又常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

C. 在中國水墨畫裡,如果嫌綠色不夠沉着,總能設法獲得各種層次的有草木感的綠色。

D. 齊白石老人畫蝦,雖未畫水,而蝦猶如在水中,這是中國畫特有的虛實相生所産生的特有的想象空間。

4. 材料一第二段是怎樣向讀者說明“青”的特點的?

5. 在國寶鑒賞節目中,假如請你從中國畫在色彩上所賦予的民族個性這個角度來評價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請結合材料梳理自己的鑒賞思路。

【答案】1. D 2. C 3. C

4. ①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與彩虹中的青色來作比,說明“青”大部分時候都是指一種深藍。②按一定的邏輯性進行介紹。首先說明“青”在直觀上是什麼顔色,接着說明青色的來源,并具體指出用得最廣泛的植物蓼藍、菘藍。③抓住“青”的特征作準确說明,如運用了“絕對不是”“大部分時候”“用得最廣泛”等詞語進行解說,使讀者了解得客觀而又準确。(答出兩點即可)

5. ①中國畫用色相對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千裡江山圖》,用大片的石綠、石青畫成,用色單純。②喜用對比強烈的原色。《千裡江山圖》山谷凹處施加赭石,凸處施加藍色,對比強烈。③設色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甚至抛棄描繪對象本身的顔色。特别深的藍色頂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千裡江山圖》卻能表現得铿锵有力,豔而不俗,令人過目不忘。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D.“經過氧化能互相轉換”錯誤。由原文“石青會從一種清冷純粹的深藍色,漸漸'綠化”,轉為一種較溫暖淺淡的湖藍色”可知,文中隻交代“石青”可以綠化為“石綠”。“最廣泛”錯誤,由原文“中國古人用得最廣泛的礦物顔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綠了”可知,原文中說中國古人用得最廣泛的礦物顔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綠了。故選D。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各地壁畫都以石青和石綠為主色調”錯誤,由原文“中國古人用得最廣泛的礦物顔料恐怕就是石青和石綠了。亞歐大陸的許多地方都可開采到這兩種礦石,因此從敦煌到羅馬,各地的壁畫中都常見這兩種顔料”可知,此意于文無據。

B.“傳統搭配”錯誤,由原文“石青和石綠的這種配合可能來自一些唐突的試驗”可知,石青和石綠兩種色彩的配合并不是一種傳統。

D.“對比論證”錯誤。沒有運用對比論證的手法。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C.側重在用多種方式獲得某種顔色,并不是審美上的靈活,不能證明“中國古人的審美實在是靈活”的觀點。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青綠’'青’絕對不是'紅橙黃綠清藍紫’中的'青’,因為在彩虹般的可見光譜中,被叫作'青’的顔色既不是青蘋果、青草那種偏黃的嫩綠,也不是藍;而是偏藍調一點的'薄荷綠。我們古文中的'青’卻大部分時候都是指一種深藍’”可知,與彩虹中的青色來作比,說明“青”大部分時候都是指一種深藍,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

由原文“'青綠’的'青’絕對不是'紅橙黃綠清藍紫’中的'青’,因為在彩虹般的可見光譜中,被叫作'青’的顔色既不是青蘋果、青草那種偏黃的嫩綠,也不是藍;而是偏藍調一點的'薄荷綠。我們古文中的'青’卻大部分時候都是指一種深藍’”可知,首先介紹了“青”在直觀上是什麼顔色。由原文“'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意思就是:青色來自叫作'藍’的植物,顔色卻比它未提煉時更深”可知,這裡說到青色的來源。由原文“在我國不同地區,有許多種不同科的植物都曾經擔當過'藍’的角色。用得最廣泛的藍有蓼藍、菘藍,它們甚至到當代還在應用,是民間'紮染’俯拾即是的原料。其中的菘藍還能當中藥,它的葉子曬幹了是清熱解毒的大青葉,而它的根就是闆藍根”可知,這裡具體指出用得最廣泛的植物蓼藍、菘藍。所以,第二段是按一定的邏輯性對青進行介紹。

由原文“'青綠’的'青’絕對不是'紅橙黃綠清藍紫’中的'青’”“我們古文中的'青’卻大部分時候都是指一種深藍”“ 用得最廣泛的藍有蓼藍、菘藍”可知,第二段抓住“青”的特征作準确說明,如運用了“絕對不是”“大部分時候”“用得最廣泛”等詞語進行解說,使讀者了解得客觀而又準确。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我們如今看到的北宋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中那些藍色,已經是經年轉化之後的效果了。難以想象,它在剛剛繪就的時代,該是怎樣的一種韻緻?!藍色會更深,畫布更白,從而襯托出山谷間溫暖的赭石色”可知,中國畫用色相對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千裡江山圖》,用大片的石綠、石青畫成,用色單純。

由原文“中國古人的審美實在是靈活,在山谷凹處施加赭石這樣有突出感的暖色,在凸處卻施加一種有後退感的藍色,這種技法和素描的明暗法恰恰相反。它又的确能讓畫面仿佛凸出于紙上,成就一種立體感,但這立體感倒更像是剪紙而非浮雕”可知,《千裡江山圖》山谷凹處施加赭石,凸處施加藍色,對比強烈,所以中國畫在色彩上喜用對比強烈的原色。

由原文“但細膩的中國畫師當然比油畫家更了解自己的材料媒介,會将石青和花青截然區分對待,花青溶于水,它會和畫面的底色融為一體;它才是用來表達陰影感的藍色,而石青則是有覆蓋性的,用了石青就如敷了一層藍色的粉,對于講究空白意境的水墨畫來說,這麼亮麗的顔色,隻好用來表達凸出感了。從畫家到收藏家,當然都知道這麼深的藍色頂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它卻是這麼铿锵有力,豔而不俗,令人過目不忘”可知,設色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甚至抛棄描繪對象本身的顔色。特别深的藍色頂在山巅上,既不真,也不像,但《千裡江山圖》卻能表現得铿锵有力,豔而不俗,令人過目不忘。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時間秤

魯敏

藝術的高下優劣,其實隻有一個衡量标準:時間。時間這杆秤是天地間最宏闊且又是最精準的。

誠然,以蕭紅在世上停留的長度,不過隻能算是顆流星,可她在宇宙間劃下的軌迹,卻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筆下,有最小的小與最大的大,有血肉與濁淚,卻又天真、大方、細美,看得人心慌。

31歲的她,加一部《呼蘭河傳》,放在時間秤的那一邊,是壓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壓下去,不論時間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為一個黑洞。

可是,卻又很難寫她這個人,每次要寫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東西再說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鐘過去,三十分鐘過去,越看就越不想寫了。她都已經寫成這樣了,還能再寫什麼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錄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這裡頭,有一個很為難人的悖論:一個好的東西,它是那麼的好,讓我們想要由衷地去贊美、傳播;但如果這個好的程度,超過了、覆蓋了我們——我們再去贊美它,則又是有風險的,也是難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實還是個十分年輕的人,比我們所有這些老着臉皮在寫東西的人都年輕許多。她23歲寫成《生死場》,28歲上寫的《回憶魯迅先生》,29歲寫的《呼蘭河傳》與《小城三月》。

這麼算一算、比一比,我們就好像全都沒有活過,或者說,迄今為止,我們還是在寫标點符号,字都還沒寫出來呢。

最近碰到一個前輩,他問了問我的創作,然後半開玩笑地說,嗯,40歲以前還沒有寫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沒什麼成名作了。當時好像還不以為然的,面上無所謂地笑笑。可回家來一想,即刻渾身是汗,幾天都難以釋懷,感到時間的殘酷,感到為靈感所奴役的悲劇性。

從這個角度而言,對蕭紅,我的感受是複雜的,說美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準确,不如勉強說是拍案稱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學,她的生死,這是絕對不可複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為之難以釋懷吧,何以,竟是在31歲上就死了?以一個在當時并不算是大惡疾的肺結核,在醫療還算先進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菜、柳亞子、端木蕻良等人的關照或張羅,卻偏偏遭遇庸醫誤診、醫院冷淡、轉院不力、戰争紛亂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時收緊的繩索,最終将她合力緻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腸的名聲,我要說一句:甚或她這樣凄慘的離世,也讓我稱奇,并以為這是最恰當的——似乎,老天爺也暗中考量過了,都已經寫出了《呼蘭河傳》與《回憶魯迅先生》了!比起那許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寫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經是夠了的!

然而,我們能不能做一種假設。

假設蕭紅沒有死,她竟從那家紅十字會臨時醫院裡給搶救過來,她健康起來,在戰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戰勝利,繼而又活過了國内戰争,随後又曆經着種種的政治變幻,并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并且,像許多少時苦但老來壽的人一樣,她頑強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

就那麼地,她一直活着;還在寫她的東北,寫那片土地上綿延不絕的難與黑。也許不了,她寫香港,寫上海。也許她寫她自己,寫她曾有的愛與将至的愛,寫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寫她不認識的其他的中國人,寫中國人後來這六十年的新“生死場”。又說不定,她去了他國異域,在更遙遠的地方,寫着她随便想寫的什麼,她會像是杜拉斯或是菜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筆觸,追蹤世情的蒼茫與酷烈……

這麼一想,馬上又要推翻剛才的“拍案稱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貴重東西的心悸感——要是她還在,以她二十八九歲時的才情,做一個線性的邏輯類推,想想看,我們的小說史、我們的閱讀史、我們中國的文學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學箱子,丢了多大多貴重的一份好東西啊!

當然,也不是沒有可能,她後來沒有再寫了。曆史,總是最為喜怒無常、不講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許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筆了,也或者,她選擇完全地成為一個家庭裡的母親了。也或者,随便她寫了什麼或不寫什麼,到後面,她将被供起來、擡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紀老人、文學祖母等,也未可知。

這能夠接受、能夠想象嗎?

故而,從審美上看,從人性與世情上看,她那樣地戛然而止,于蕭紅,于文學,于觀者,于評者,于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寫此文時,查了下以前的日記,發現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蕭紅,在個人的閱讀中,其所占比重實在是小,受她多少影響,或也談不上。

但好東西就是這樣,随時可以看,随時看都不遲。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年紀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話題就又回到了時間。在時間這裡,蕭紅的紅,是不褪色的。

(節選自“紀念蕭紅百年誕辰特别奉獻專輯”)

6. 下列對本文相關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項是( )

A. “有最小的小與最大的大,有血肉與濁淚,卻又天真、大方、細美”是對蕭紅作品的高度概括,其作品“看得人心慌”,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數量多。

B. 庸醫誤診、醫院冷淡、轉院不力、戰争紛亂等情況導緻蕭紅英年早逝,作者列舉這種種看似偶然聚合的因素,表達了深切的歎惋之情。

C. “這麼一想,馬上又要推翻剛才的'拍案稱奇’了”的意思是,作者在假想蕭紅并未早逝而是繼續進行文學創作之後,認為前面對蕭紅的贊譽過度了。

D. 作者閱讀蕭紅作品時間短、閱讀量小,不能深入解讀蕭紅及其作品,認為寫蕭紅既難以把握又可能有風險,因而遲遲不願動筆。

7. 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她在宇宙間劃下的軌迹,卻是又深又狠又特别”用形象的語言寫出蕭紅短暫人生的厚重豐滿,其中“特别”二字意在突出其人生的獨特。

B. “這麼算一算、比一比,我們就好像全都沒有活過,或者說……字都還沒寫出來呢”一段話通過對比突出了蕭紅創作成就的偉大。

C. 文章穿插的内容中引用一位前輩的話“40歲以前還沒有寫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沒什麼成名作了”意在表明他對“我”的創作現狀的不滿。

D. 文章起于“時間”又終于“時間”,結構緊湊、首尾圓合。主體部分既有對蕭紅一生的追懷也有對其命運的假設,内容豐富,情感強烈鮮明。

8. 标題“時間秤”在文中有着豐富的意蘊,請簡要分析。

9. 文中假想了蕭紅未死的兩種結局,這樣寫有何效果?請簡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時間像杆秤,具有宏闊性和精準性,能客觀公正地衡量世間萬物。②時間這杆秤可衡量評判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高下優劣。③蕭紅的才華和優秀作品,在文壇上經得起時間秤衡量。(答出兩點即可)

9. ①第一種結局是,蕭紅繼續從事她所熱愛的文學創作,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這樣寫,表達了作者對蕭紅的敬愛、對其早逝的痛心,也突出了其早逝對于文學界造成的巨大損失②第二種結局是,蕭紅擱筆不寫或寫作平平,甚至躺在原有成就上被奉若神明。這是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借此表達了對蕭紅生命戛然而止的釋然。③這樣的設計安排,既便于表達作者對蕭紅微妙而複雜的情感,又使行文跌宕富有變化,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數量多”錯。“看得人心慌”并非突出蕭紅成名作品數量多,而是突出其創作帶給讀者的巨大震撼力。

C.“認為前面對蕭紅的贊譽過度了”理解有誤,作者在前面說的“拍案稱奇”,是對蕭紅的傳奇一生表達驚歎,後面想推翻,是想表達如果蕭紅并未早逝會創造更令人驚歎的成就,并不是否定前面對蕭紅的贊譽。

D.“閱讀蕭紅作品時間短、閱讀量小,不能深入解讀蕭紅及其作品”錯誤,“閱讀量小”是指蕭紅作品在作者個人的閱讀中所占比重小。作者在寫作之前深入閱讀了蕭紅的作品,隻因其作品讓作者欽佩不已,再去贊美有風險且難以把握,因而遲遲不願動筆。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意在表明他對'我’的創作現狀的不滿”無中生有,原文“然後半開玩笑地說,嗯,40歲以前還沒有寫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沒什麼成名作了”是前輩的玩笑話,文中并無對'我’的創作現狀不滿之意。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标題的含義的能力。

标題“時間秤”是把時間比作一杆秤,而秤是一種衡器,能夠測量物體的重量。

結合“藝術的高下優劣,其實隻有一個衡量标準:時間。時間這杆秤是天地間最宏闊且又是最精準的”可知,作者把時間比作“秤”,時間也如稱一樣能夠客觀公正地衡量世間萬物,具有宏闊性和精準性。

結合“31歲她,加一部《呼蘭河傳》,放在時間秤的那一邊,是壓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壓下去,不論時間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為一個黑洞”可知,時間這杆秤可衡量評判藝術家及其作品的高下優劣。

結合“但好東西就是這樣,随時可以看,随時看都不遲。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年紀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在時間這裡,蕭紅的紅,是不褪色的”可知,蕭紅的才華和優秀作品,在文壇上經得起時間秤衡量。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十一段作者說“然而,我們能不能做一種假設”,開始假設蕭紅未死,先假設她一直活着,“頑強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紀……”;再假設她寫作的情況,“還在寫她的東北,寫那片土地上綿延不絕的難與黑。也許不了,她寫香港,寫上海。也許她寫她自己,寫她曾有的愛與将至的愛,寫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寫她不認識的其他的中國人,寫中國人後來這六十年的新'生死場’”;假設她去了國外,“在更遙遠的地方,寫着她随便想寫的什麼,她會像是杜拉斯或是萊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筆觸,追蹤世情的蒼茫與酷烈”;然後作者感到巨大的遺憾,“以她二十八九歲時的才情,做一個線性的邏輯類推,想想看,我們的小說史、我們的閱讀史、我們中國的文學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學箱子,丢了多大多貴重的一份好東西啊”。這樣的設想表達作者對蕭紅之死的惋惜、遺憾,以及對蕭紅才華和成就的敬佩,深化主旨。

當然作者還設想了另一種結局,“她後來沒有再寫了”“也或者,随便她寫了什麼或不寫什麼,到後面,她将被供起來、擡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紀老人、文學祖母等”,這是作者所不能接受的,借此表達了對蕭紅生命戛然而止的釋然。然後得出另一種結論,“從審美上看,從人性與世情上看,她那樣地戛然而止,于蕭紅,于文學,于觀者,于評者,于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同時這個設想也照應了上文第十段中的“可是,甘冒冷酷心腸的名聲,我要說一句:甚或她這樣凄慘的離世,也讓我稱奇,并以為這是最恰當的”,作者認為蕭紅的早逝可能是最恰當的。從寫作手法方面看,作者設想蕭紅未死的結局,會引發讀者的想象和思考,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侍禦史洛陽賈言忠奉使自遼東還,上問以軍事:“遼東諸将孰賢?”對曰;“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鬥,而持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

九月,(李)勣初度遼,謂諸将曰:“新城,高麗西邊要害,不先得之,餘城未易取也。”遂引兵進擊,一十六城皆下之。郭待封以水軍自别道趣平壤,勣遣别将馮師本載糧仗以資之。圍平壤月餘,勣縱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高麗悉平。上祀南郊,告平高麗,以李勣為亞獻。

李勣寝疾,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使歸侍疾。上及太子所賜藥,勣則餌之;子弟為之迎醫,皆不聽進,曰:“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緻位三公,年将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複就醫工求活!”一旦,忽謂其弟司衛少卿弼曰:“吾今日小愈,可共置酒為樂。”于是子孫悉集,酒闌,謂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與汝曹為别耳。汝曹勿悲泣,聽我約束。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自是不複更言。十二月,戊申,薨。上聞之悲泣,葬日,幸未央宮,登樓望輛車恸哭。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鞬山,以旌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

勣為将,有謀善斷;與人議事,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緻死,所向克捷。渭南尉劉延祐,弱冠登進士第,政事為畿縣最。李勣謂之曰:“足下春秋甫爾,遽擅大名,宜稍自貶抑,無為獨出人右也。”阖門雍睦而嚴。其姊嘗病,勣已為仆射,親為之煮粥。風回,蒸其須鬓。姊曰:“仆妾幸多,何自苦如是!”勣曰:“非為無人使令也,顧姊老,勣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十七》,有删節)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确的一項是( )

A. 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

B. 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

C. 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

D. 我見房杜平生勤苦/僅能立門戶/遭不肖子/蕩覆無餘/吾有此子孫/今悉付汝/葬畢/汝即遷入我堂/撫養孤幼/謹察視之/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高麗,國号,也稱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封建王朝之一。

B. 亞獻,古代祭祀時通常要獻酒三次,第二次獻酒即稱為“亞獻”。

C. 輛車,又稱“軟車”“轜車”,在古代專指載運棺柩的車子。

D. 春秋,可代指年齡,文中的“春秋甫爾”意同“春秋鼎盛”。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皇上向賈言忠詢問遼東諸将的情況,賈言忠通過與薛仁貴、龐同善、高侃等人的比較,認為李勣是最能忘記個人而憂慮國家的人,皇上很同意他的意見。

B. 李勣奉命攻打高麗,他果斷下令先攻占新城,順勢攻取十多座城之後,最終平定高麗;去世後,皇上非常悲痛傷心,為他在陰山等多地修建墳墓,大力表彰。

C. 李勣與人議事時,總能虛心聽取,從善如流;對人才很愛護,他曾善意地提醒劉延祐不要鋒芒太露;對于功勞,他不歸于自己,而将金帛等賞賜全都分給将士。

D. 到了晚年,李勣更加珍視與親人的陪伴。他雖身居高位,家中奴仆衆多,卻不顧年邁,堅持親自為患病的姐姐煮粥,甚至為此還燒焦了胡須和鬓發。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郭待封以水軍自别道趣平壤,勣遣别将馮師本載糧仗以資之。

(2)其有志氣不倫,交遊非類者,皆先撾殺,然後以聞。

14. 概括李勣病重後在醫藥問題上的矛盾表現,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郭待封率領水軍從另外一條路向平壤進發,李勣派遣别将馮師本運載着糧食和兵器去資助他。

(2)(子孫當中)如果有心志不端正,結交了行為不正的人的,你就都先打死他們,之後再報告。

14. 皇上和太子賞賜的藥物,李勣就服用;他家子弟為他請醫生,他都不讓看病。

服用皇上和太子賞賜的藥物,體現了身為臣子的李勣對朝廷的敬意、忠誠;而拒絕子弟請來的醫生,是因為他認為壽命長短自有定數,無須刻意求生。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看房玄齡、杜如晦平生勤苦,才能樹立門戶,但遇到了不肖子孫,家業被敗盡。我有這些子孫,現在全都托付給你。我的葬事完畢,你立即搬進我家居住,撫養兒孫,仔細監察他們。“僅能立門戶”的主語應是“房杜”而非“勤苦”,故“勤苦”與“僅能立門戶”不應連在一起,據此可排除AC。“此子孫”是李勣臨終托付的對象,因而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可排除B。故選D。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

D.“春秋甫爾”意為年少;“春秋鼎盛”意為正值壯年。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為他在陰山等多地修建墳墓”曲解文意,文中為“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鞬山”,其中的“象”是“仿照”“模仿”“模拟”的意思。“陰山、鐵山、烏德鞬山”當是李勣“破突厥、薛延陀”的地方,朝廷此舉意在對李勣進行表彰。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前一個),率領;“趣”,前行;“仗”,兵器。

(2)“倫”,端正;“交遊”,結交;“撾殺”,打死;“聞”,報告。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内容要點的能力。

表現:結合“上及太子所賜藥,勣則餌之;子弟為之迎醫,皆不聽進”可知,皇上和太子賞賜的藥物,李勣就服用;他家子弟為他請醫生,他都不讓看病。

原因:結合“吾本山東田夫,遭值聖明,緻位三公,年将八十,豈非命邪!修短有期,豈能複就醫工求活”可知,服用皇上和太子賞賜的藥物,體現了身為臣子的李勣對朝廷的敬意、忠誠;而拒絕子弟請來的醫生,是因為他認為壽命長短自有定數,無須刻意求生。

參考譯文:

侍禦史洛陽人賈言忠奉命出使從遼東返回,皇上向他詢問軍事情況:“在遼東的諸位将領中誰最賢能?”賈言忠回答說:“薛仁貴勇冠二軍;龐同善雖不擅長戰鬥,但治軍嚴整;高侃以勤儉要求自己,忠誠果斷而有謀略;然而論日夜小心,總記個人而憂慮國家,他們誰都比不上李勣。”皇上很同意他的意見。

九月,李勣初渡遼水時,對手下的将領們說:“新城,是高麗西部的要害之地,不先奪取,其餘各城便不容易攻取。”于是就帶兵進攻新城,有十六座城池都被他攻下。郭待封率領水軍從另外一條路向平壤進發,李勣派遣别将馮師本運載着糧食和兵器去資助他。圍困平壤一個多月後,李勣發兵登城呐喊,焚燒了平壤城四角,高麗全部被平定。皇上在南郊祭祀,報告已平定高麗的消息,讓李勣當第二次獻酒的人。

李勣病重,皇上将他在外地的子弟全部召回京師,讓他們回來服侍他。皇上和太子賞賜的藥物,李勣就服用;他家子弟為他請醫生,他都不讓看病,說:“我本是崤山以東的種田人,遇到聖明的君主,位至三公,年紀将近八十歲,這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壽命長短有定期,哪能再向醫生求活命!”一日,李勣忽然對他弟弟司衛少卿李弼說:“我今天稍好些,可以設酒席共同高興一番。”于是兒孫全都聚齊,酒席将散之時,他對李弼說:“我自己知道病好不了,所以想與你們訣别。你們不要悲傷哭泣,聽我的安排。我看房玄齡、杜如晦平生勤苦,才能樹立門戶,但遇到了不肖子孫,家業被敗盡。我有這些子孫,現在全都托付給你。我的葬事完畢,你立即搬進我家居住,撫養兒孫,仔細監察他們。(子孫當中)如果有心志不端正,結交了行為不正的人的,你就都先打死他們,之後再報告。”此後便不再說别的話了。十二月,戊申日,李勣去世。皇上得知死訊後,悲痛哭泣,在李勣下葬的日子,來到未央宮,登樓目送靈車而痛哭。埋葬後所起的墳頭仿照陰山、鐵山、烏德鞬山的樣子,以此來表彰他打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李勣作為将領,有謀略,善于決斷;和人讨論事情,能從善如流。打了勝仗,功勞歸于下屬,所獲得的金帛等财物,全部分給将士,所以人人願出死力,軍隊戰無不勝。渭南尉劉延祐,二十歲時考中進士,政績為當時京城轄縣之首。李勣告誡(或提醒)他說:“您才這麼年輕,很快就有大名聲,應該稍微克制一下自己,不要獨出衆人之上。”家内和睦而嚴肅。他姐姐曾患病,李勣已官至仆射,親自為她煮粥。風向逆轉,燒焦了胡須和鬓發。他姐姐說:“仆人和婢妾不少,何必這樣自己吃苦!”李勣說:“不是沒有人使喚才這樣做的,看到姐姐年老,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為姐姐煮粥,能辦得到嗎!”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仲兄來為母氏壽言歸有作

孫應時

潇潇雨作對床聲,小語燈前睡不成。

詩禮一庭真自樂,江山千裡若為情。

遠來正覺親顔喜,别去其如心事驚。

孟氏小園①能辨否,徑須歸共白鷗盟②。

【注】①孟氏小園:杜甫《孟氏》詩中有“孟氏好兄弟,養親唯小園”句。②鷗盟:與鷗鳥為友。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 由标題可知,詩人的兄長遠道而來為母親祝壽,在将要離開時詩人寫下了本詩。

B. 首聯描繪了兄弟久别相聚,在潇潇夜雨中難以入睡,傾心交談的溫馨畫面。

C. “詩禮”一句寫家族中以詩禮傳承,壽宴上親人歡聚吟詩作賦,其樂融融。

D. 頸聯緊承“若為情”,采用互文的手法,在“遠來”“别去”,“喜”“驚”的對照中展現出親情。

16. 本詩以“情真”而著稱,請就此從虛實的角度對尾聯進行簡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實寫仲兄将要離家遠行,詩人對其殷切叮咛。
②想象仲兄他日歸來,自己和仲兄也像孟氏兄弟一樣一起養親盡孝,共享田園樂趣,這是虛寫。
③虛實結合,飽含着對離别的不舍、别後的牽挂和對重逢歡聚的期盼,感情真摯。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内容,賞析詩歌語言、技巧的能力。D.“互文的手法”理解有誤,“互文”是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而這首詩歌頸聯中“親顔喜”是因“遠來”,寫歡聚之樂;“心事驚”是因“别去”,寫離别傷感,不是互文。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手法,品味詩歌情感的能力。

由題幹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尾聯中虛和實的部分,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品味其中的“情真”。

結合标題“仲兄來為母氏壽言歸有作”和頸聯“别去其如心事驚”可知,詩人的兄長遠道而來為母親祝壽,在将要離開時詩人寫下了本詩,尾聯中“能辨否”“徑須歸……”是詩人對兄長的叮咛囑托,這是實寫。

結合注釋可知,前一句“孟氏小園能辨否”運用典故,“孟氏好兄弟,養親唯小園”意思是姓孟的一對好兄弟,在家裡供養親人,詩人借助這一典故表達了希望與仲兄一起歸家供養雙親,共享天倫的渴望;後一句 “徑須歸共白鷗盟”化用典故,相傳海上有位喜好鷗鳥的人,每天早晨必在海上與鷗鳥相遊處,後遂以與鷗鳥為友比喻隐居生活,詩人想象仲兄和自己一起隐居,跟孟氏兄弟一樣,供奉雙親,這是虛寫。

虛和實結合流露出對兄長離去的不舍,同時還包含了将來重逢歡聚,歸家共養雙親、同享天倫之樂的期盼。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市為二章,為;理外碧常成所。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勸學》中舉例論證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時說,終日殚精竭慮思考,卻“_____________”,踮起腳後跟極目遠望,也“_____________”。

(2)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善用對比,如寫同舍諸生服飾鮮豔,如同神人,而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國文人常以“星宿”入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②. 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③. (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④. 略無慕豔意 ⑤. 扪參曆井仰脅息 ⑥. 以手撫膺坐長歎(月出于東山之上 徘徊于鬥牛之間)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名句名篇的能力。

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臾”“缊袍”“慕”。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文藝節目及其人員管理的通知》,明确抵制違法失德人員,堅決反對和抵制“唯流量論”泛娛樂化、高價片酬,對于“流量至上”現象堅決說“不”,以期_____________,淨化行業生态。

作為大衆文化的産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價值,明星效應也會對作品的社會傳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犧牲文化藝術品質為代價來追求明星效應,就是_____________了。如果任由這種“要陣容不要内容,( ),( )”的傾向泛濫,将導緻創作背棄文化藝術邏輯和規律,脫離正确軌道。

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流量至上”的價值觀如果橫行,影視劇集生産就徹底容易演變為市場投機行為。一味追求通過明星展示、粉絲聚集等方式獲得流量和收益,僅僅滿足感官刺激而忽視觀衆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_____________的心态進行創作生産,隻會助長粗制濫造、畸形審美之風,_____________,這種“劣币驅逐良币”的惡性邏輯必然會嚴重阻礙行業的發展。

18.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

A. 正本清源 舍本逐末 竭澤而漁 長此以往

B正本清源 本末倒置 緣木求魚 久而久之

C.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緣木求魚 長此以往

D. 追本溯源 本末倒置 竭澤而漁 久而久之

19.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流量至上”的價值觀如果橫行,影視劇集生産就容易演變為徹底的市場投機行為。

B. 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的産物,如果“流量至上”的價值觀橫行,影視劇集生産就容易演變為徹底的市場投機行為。

C. 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的産物,“流量至上”的價值觀如果橫行,影視劇集生産就容易演變為徹底的市場投機行為。

D. 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如果“流量至上”的價值觀橫行,影視劇集生産就徹底容易演變為市場投機行為。

20. 結合語境在括号内仿寫句子,使之與前句構成排比。

【答案】18. A 19. B

20. 要顔值不要價值 要熱度不要深度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正确使用成語的能力。

第一處,追本溯源:追究事物産生的根源。正本清源:從根本上整頓,從源頭上清理。比喻從根本上加以整頓清理。文中強調的是反對和抵制“流量至上”現象的最終目的,故橫線處應選用“正本清源”。

第二處,舍本逐末:指丢掉主要的,追求次要的。本末倒置:指把主次的位置颠倒了。“舍本逐末”有“舍棄主要的”意思,“本末倒置”是“颠倒了主次”,沒有“舍棄”。文中“以犧牲文化藝術品質為代價來追求明星效應”意為舍棄“文化藝術品質”,故橫線處選用“舍本逐末”。

第三處,竭澤而漁:排幹了湖中或池中的水來捕魚。比喻隻顧眼前,不顧将來。緣木求魚;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橫線前“一味追求通過明星展示、粉絲聚集等方式獲得流量和收益,僅僅滿足感官刺激而忽視觀衆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做法是一種短視行為,故橫線處應選用“竭澤而漁”。

第四處,長此以往:長期這樣下去(多指不好的情況)。指時間久了會有不好的結果。久而久之: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長此以往”用于對将來不好的情況的假設,且不可用于陳述已有事實。橫線後是對“流量至上”後果的預測,故橫線處應選用“長此以往”。故選A。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畫線句存在三處語病:

一是搭配不當,“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為主賓搭配不當,應改為“流量明星本是商業邏輯運作的産物”。

二是語序不當,假設關系的兩個分句主語不同,根據“同後異前”的原則,“如果”應在“流量至上”前面。

三是語序不當,“徹底”應修飾“市場投機行為”,而不能修飾“容易”。

隻有B項修改正确。故選B。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句子的能力。

分析例句“要陣容不要内容”,句式為“要……不要……”;内容上,“陣容”“内容”内容相關,一個注重外在形式,一個表示内在含量。

結合文意可知,仿寫的句子是表示“以犧牲文化藝術品質為代價來追求明星效應”,據此可選擇“顔值”“價值”、“熱度”“深度”兩組詞語成句,并得出答案“要顔值不要價值 、要熱度不要深度”。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2小題,9分)

除夕是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是中國最重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過去,除夕的準備活動從剛進臘月就開始,人們通常要忙活一個月,為的就是 ① 。年夜飯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全家團聚,家裡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坐在一起吃這頓飯,外出的人也必須在此之前趕回家過年,實在不能回來的人, ② ,象征他回來團聚了。阖家團圓就是這頓年夜飯最重要的意義所在。第二是年夜飯十分豐盛,種類繁多。雞鴨魚肉都是少不了的,象征家庭富足,年年興旺。第三是年夜飯的許多食品都帶有美好的象征意義,如吃魚象征年年有餘,吃雞象征金雞起家,③,等等。

21. 下列有關各傳統節日的對聯,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除夕節對聯:夜歌有酒消殘臘;高燭誰家候曙光

B. 元宵節對聯:元夕萬家宴;宵月千裡明

C. 端午節對聯:畫鼓朱旗,錦标競奪;粉團角黍,绮序欣逢。

D. 中秋節對聯:天空明月一輪滿;人醉春風萬裡明

22. 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内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答案】21. D 22. ①除夕夜一家人能團聚吃頓年夜飯
②也要為他擺一副碗筷
③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吃年糕象征步步高升等)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對聯内容,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D.中秋節是屬于秋天的節日,所以“春風”不合适。故選D。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第一處,前面說到在過去,人們從進入臘月就開始為除夕做準備活動,而後面又說到年夜飯的特點,所以這一個月的準備活動都是為了除夕夜的年夜飯,可填“除夕夜一家人能團聚吃頓年夜飯”。

第二處,是說在吃年夜飯的時候,那些實在不能回來的人,家人在吃飯的時候可以為他擺一副碗筷,象征這個人已經回來了,所以可填“也要為他擺一副碗筷”。

第三處,本處是列舉年夜飯的很多食品都帶有美好的象征意義,比如可以舉一些常見的帶有美好寓意的食物,所以可填“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三代塞罕壩人近60年的時間堅持植樹造林,讓塞罕壩從黃沙遮天的茫茫荒原變成擁有百萬畝人工林海的“綠色明珠”。時代的發展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相對于前人,我們是後人;相對于後人,我們是前人。不忘自己是“乘涼者”,要知道我們享受了前人奮鬥創造的成果;努力當好“種樹者”,則是要以高度負責任的精神跑好自己這一棒,一代接着一代幹,一年接着一年幹,這樣才能無愧于前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後人。

以上文字對我們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式的材料作文。

材料從三代塞罕壩人堅持植樹造林所創造的人間奇迹談起,然後由此引申,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做種樹者,也就是說,在享受了前人奮鬥創造的成果之後,也要為全人創造可以享受的成果,因此材料重點強調了精神傳承的意義。

材料中對人們提出了要求: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寫作中如果僅就植樹造林來談,過于淺顯,應把關鍵句生發開來,“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是讓我們懂得感恩,知道我們在各個方面享受到了前人創造的成果;“更要做種樹者”是讓我們做行動者,承繼前人精神,肩負未來使命,在這個時代創造屬于我們的新成就,這也是作文立意的重點。

在寫作時,我們可以先由“塞罕壩精神”引入,引出觀點:既做乘涼者,更做種樹者。然後主體可以分析為什麼說我們是“乘涼者”,也就是說,我們在享受前人給我們創造的各種财富和成果;然後重點分析,我們更要做“種樹者”,也就是說,我們要為後人奮鬥努力,為他們創造種種成果。最後分析,這是一種種代代相傳的精神,隻有庚續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才會生生不息,才會永葆青春。

立意:

1.既做乘涼者,更做種樹者。

2.厚植情懷,赓續精神。

3.凝聚青春力量,擔當時代使命。

4.新時代,新擔當,要有新作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