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别的孩子怎麼這麼聰明,再看看你”
“快去寫作業”、“不要磨叽、動作快點”、“你怎麼這麼笨呢”
“我不想聽你狡辯”、“你到底是不是我親生的”
之前做過這樣一個調查,統計最不受孩子歡迎的幾句話,毫無疑問,以上這幾句話幾乎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到的。
卻是孩子們最不喜歡聽的。
可笑的是,這些話雖然常說,對于孩子們來說卻絲毫不管用。
其實最關鍵的地方就在于我們應該跟孩子成為一夥兒。
如何才能跟孩子成為一夥兒,其實很簡單抓住三個關鍵點就可以了。
停下來傾聽孩子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教室中一個平時愛惹事的小男孩正做出打人的姿勢。
老師恰巧看到這一幕,于是就立刻制止并且大聲呵斥道,“你幹嘛?又找事”。
可是事情的真相的确是兩個人在鬧着玩,并沒有沒下重手。
還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女孩,每次一上幼兒園就喊着肚子疼。
孩子的媽媽認為是姑娘因為不想去幼兒園找的借口,所以從來沒有把這個當回事。
而事情的真相是幼兒園有一位男生經常欺負這個小姑娘,所以每次去幼兒園小女孩都很害怕,導緻的心音性病痛,一種心理疾病。
綜合兩個例子就可以發現,其實如果我們可以慢下來傾聽孩子,也許我們會發現不同的答案,也會有相應的解決措施。
因為通過傾聽,我們可以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由老師或者父母的角色轉變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的發展來說,更有好處。
重複孩子的感受
例子:有一個三年級的孩子哭着來到了辦公室,告訴老師:“某某用本子打到我手了,很疼”。
現實生活中有一大部分老師會先看看孩子的手,發現沒有流血後,輕松地說:“沒事,男子漢這點小事也來告狀,走吧”。
可是,這個孩子的委屈疼痛解決了嗎?沒有,帶來的後果是下次不會跟老師告狀。
看起來好像是解決了告狀這件事,但是不久就會發現,以後的任何事孩子也許都不會告訴你。
因為他知道,告訴老師并不會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正确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呢?
首先,傾聽這個孩子,問其原因以及經過,接下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重複孩子的感受。
以剛才這件事為例。
老師:怎麼啦?發生什麼事啦?
孩子:手被同學的本子打了一下,很痛。
老師:哦,快來老師這裡,伸出手讓我看一下(做檢查狀),恩,你看都紅了,你一定很疼是嗎?
孩子:是的。
老師:那我幫你吹吹吧,可能會減輕你的疼痛,可以嗎?
孩子:好的老師。
輕吹孩子的手。
老師:現在感覺怎麼樣?
孩子:不是很疼了。
老師:那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打了一下呢?
孩子: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老師:恩,聽你能這麼說,我真的相信下次你可以處理好這個問題,那我們回去上課可以嗎?
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在處理類似事件時,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重複孩子的感受,跟孩子共情。
讓孩子覺得他是在你這裡是可以得到積極關注的,所以才可以進一步接下來的做法,更好的解決問題。
認同、解決
例子:期中考試,一個小男孩被監考老師抓住做小抄,被送到班主任處。
一般情況下,老師的做法,要麼沒收小抄并且通報批評,要麼請家長回家解決。
并且作弊的孩子還會在班級裡被認為成是壞孩子。
可是這樣,一是使這個孩子被貼上了标簽,就是所謂的“壞孩子”;
二是不利于這個孩子融進整個班集體;
三還有可能使這個小男孩形成抗争或者抑郁的性格。
這時候正确的解決辦法就是先認同,然後解決事情。
例如:
老師:發生什麼了?
男孩:作弊
老師:不要怕,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老師也一樣犯過這種錯誤,不過我知道你作弊的原因肯定是想取得好成績,對嗎?
男孩:是的
老師:你想取得好成績說明你很有積極性,是一個很好的孩子,我很高興你對學習這麼有上進心。
可是你覺得通過作弊取得好成績是正确的方法嗎?
男孩:并不是
老師:那我們平時該怎麼做才能用正确的方式收獲好成績呢?
男孩:······
······
所以認同一位孩子的做法,先對孩子表現出肯定的态度,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解決。
綜上所述,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如果真想孩子有好的發展,必須跟孩子一夥兒。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