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臨習
《九成宮醴泉銘》是記載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夏天,李世民在他避暑的九成宮院内發現了一口水質甜美的湧泉,并命名為“醴泉”的事情。魏征撰文,歐陽詢書碑,立在九成宮内。遺址現在陝西省麟遊縣新城區,距西安市163公裡。盡管宮殿甘泉已不複存在,但《九成宮醴泉銘》這塊碑卻因其具有極高的書法藝術價值而被後人保存下來,現存放在麟遊縣城内天台寺西北山坡上,并由當地人民政府修建了碑亭加以妥善保護。
《九成宮醴泉銘》不僅是歐陽詢書法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中國書法楷書系列中的佼佼者,堪稱千餘年來楷法的颠峰之作,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初學楷書者從這塊碑入手,可以上追魏晉、南北朝書法,下窺唐宋以後各書法名家,無論轉向哪種書體都比較方便,因此,不僅為曆代學書者所重視,也是臨習楷書的範本,影響極大。
1.《九成宮醴泉銘》筆法的主要特點
(1)橫畫末筆收筆時平收,不同于顔真卿、柳公權等人的楷書橫畫明顯地頓筆向下。橫畫下部比較平,弧度并不明顯,更沒有重按筆出現的頓角。如“上”字。短橫與長橫比例懸殊,形成強烈對比,造成中間緊湊、四周伸展的态勢。
(2)歐體楷書中别具特色的筆法是他的鈎畫保留了很濃的隸書“雁尾”之形,出鈎之處自然、舒展,平緩而不浮滑。
(3)折畫的轉折處多寫成方折,折角幹淨利索,但沒有明顯的突出折角(即“小肩膀”)。
2.《九成宮醴泉銘》結構的主要特點
《九成宮醴泉銘》的結構,幾乎稱得上是無懈可擊。不僅符合“平行等距”的要求,而且還更有變化,筆畫之間距勻落,以變化筆畫本身的肥瘦來避免呆闆,即在整齊中又有不整齊的存在,增添了靈活的感覺。如“龍”的右半部三橫變為三點;“詢”的右半部中“日”靠左;“典”字的中間兩豎有所變化等。
3.《九成宮醴泉銘》在結構上的特點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左收縮右放松,過中求正。
為了适應人們視覺上的均衡感,漢字結構一般多是左讓右,上讓下。歐陽詢更加強調了這種手法,加長橫畫或其它筆畫的右部,使得它的結構更具特色,甚至産生了“過”的感覺。如“年、體”字的主筆橫畫右部明顯多于左部,但是,卻絲毫不影響字的美觀,反倒增加了幾分情趣。
(2)字形體勢修長
歐體一般多采取縱勢,有人評其書為“戈戟森列”,就是指他的字體修長,其險勁給人以直立挺拔、嚴正肅穆之感。左右豎筆,上緊下寬,常作成中部向字心凸進之勢,精神撐挺。以“葛”、“碧”、“台”、“舊”等字為例,經測量,這幾個字的高和寬比值都接近0.618,符合黃金分割比,屬于美的形體,如果再長就不好看了。
(3)中心緊縮,四周伸展
收縮和伸展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歐字體态修長挺拔,與合理的伸縮有很大的關系,隻收不伸,隻伸不收都不成規矩,也不好看。中心緊縮,就是将所有的筆畫向中心集中靠攏,中心部分寫緊、寫密,這樣騰出四周位置使作為主筆的橫向、斜向筆畫可能伸展,形成直立高聳、修長挺拔的态勢。同時,由于伸展的餘地大,更可以使字形平穩或險絕,産生聯想。如“未”字,兩橫左長右短,伸長捺畫:“建”字中“聿”部緊靠左部,捺畫右伸等。
(4)對比誇張
如果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有的字特别大,有的字特别小,小字多半筆畫較粗,大字因其筆畫多而顯細;一個字中也是長短、粗細不同,這種變化構成了歐書結構對比強烈、誇張适度的特點。總的看,筆畫多的字大一些,筆畫少的字小一些。這與北魏《張猛龍碑》有異曲同工妙。
又如“泉”字中間一小細橫,對比極為明顯,但并不影響結構比例。“獻”和“六”字之比,如果同等處理,要不顯得臃腫,要不顯得纖弱。“武”字有意識寫長戈鈎,字形誇張,别具一格。
可以看出,歐陽詢不愧為結構大師,楷書經他手底不僅整體規矩森嚴,自成風格,同時他熟練駕馭各種書體,得心應手,留下了這塊千古垂名的不朽“豐碑”。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