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看似平常的穴位,在王樂亭老這裡稍加一組合,臨床療效就出來了。像我們熟知的足三裡、三陰交、内關等穴,經王老配伍,并組成相應的方子,加之手法獨到,效果就有了。文中提到的老十針、手足十二針、督脈十三針等,若能熟練掌握并用于臨床,療效會大大提高。
王樂亭簡介:王樂亭(1896—1984),男,河北省香河縣人,現代針灸學家。自幼喜愛針灸,從師針灸名醫陳肅卿先生,1929年懸壺應診,從事針灸臨床50餘年,曾任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教授王氏在臨證時主張“論其本,以胃為先”“治癱首取督脈”“治風先治氣,氣行風自息”。王氏提出了“五髒俞加膈俞”“王氏夾脊方”“督脈十三針方”“老十針方”等經驗處方,以及用150mm金針刺曲池透臂臑為主治療瘰疬,治中風十三法(牽正刺法、牽正透法、手足十二針、糾偏法、十二透刺法、開閉醒神法、回陽固脫法、督脈十三針法、治背俞法、老二針法、治任脈法、治六腑俞法、刺募法),治癱(癱痿)十一法(治督法治夾脊法、治脊俞法、治膀胱法、治任脈法、治脾胃法、治肝膽法、治足三陰法、治手三陽法、治手三陰法、調理陰陽法)等治療方法均有相當高的臨床價值。
1.手足十二針
組方:合谷、内關、曲池、三陰交、足三裡、陽陵泉。其中合谷、曲池屬于足陽明胃經的同名經手陽明經穴位;三陰交、足三裡分屬于足太陰脾胃經、足陽明胃經的表裡兩經穴。諸穴相配可健脾和胃,理氣和血。
臨床應用:中風、高血壓、偏癱、痹證等。
2.十全大補方
王樂亭王老仿效十全大補湯拟定針灸“十全大補方”。
組方:合谷、曲池、内關、足三裡、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此方為手足十二針加中脘、太沖、章門、關元而組成。章門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胃的募穴,關元屬任脈,小腸的募穴,諸穴共濟補氣血、健脾胃、養心氣、滋肝腎、通經絡,尤以榮養脾胃為要。
臨床應用:十全大補方偏于調補,主要用于虛損諸證,包括神經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後期等。
3.老十針
王老效仿李東垣《脾胃論》補中益氣湯拟定老十針的針灸處方。
組方:中脘、足三裡、上脘、下脘、氣海、天樞、内關。其中中脘、足三裡為主穴,其餘為配穴。中脘為六腑之會、胃之募穴,取之可助消化水谷、溫通腑氣、升清降濁、調理中州;足三裡為胃之下合穴,用補法有健脾和胃、益氣升清之功,用瀉法有降逆化濁、通調腸腑之效;上脘、中脘與下脘統稱三脘,三者配合,具有調理胃腑受納、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氣海(丹田),為元氣生發之所在,取之可溫固下元、調理下焦氣機;天樞為大腸募穴,可調腸胃、行氣機、分水谷、消積滞;内關為手厥陰經之絡穴,可寬胸理氣、守神和胃、理三焦氣機、助升清降濁。諸穴相配,共奏調中健脾、升清降濁、調理胃腸、理氣和血之效。
臨床應用:“老十針”應用于神經衰弱、慢性病的恢複階段,可改善體質,協同發揮鎮靜安神之效。對于氣血不足導緻的婦科疾患,如更年期綜合征、痛經,王教授亦多取此方,通過治理陽明調整沖任。脫發、頭痛、面癱、頸性眩暈等,凡伴有體質虛弱,脾胃不足者,以“老十針”加減化裁進行治療均可取得較好療效。
4.十二透穴
組方:肩髃透極泉,腋縫透胛縫,曲池透少海,外關透内關,陽池透大陵,合谷透勞宮,環跳透風市,陽關透曲泉,陽陵透陰陵,絕骨透三陰交,昆侖透太溪,太沖透湧泉。
肩髃透極泉:前者為大腸經、小腸經及陽跷脈三經會穴,極泉為心經之穴,透之可使三陽之脈與心經相通,心陽鼓動諸經行氣活血,且肩髃還可理氣化痰,善治痰蒙清竅、橫竄經絡的中風病。
腋縫透胛縫:二者均為經外奇穴,刺後可疏筋利節,活血通絡,促進上肢功能恢複。
曲池透少海:此二穴的經絡所屬,與肩髃、極泉一樣,不同的是曲池乃大腸經合穴,少海為心經合穴,二合穴相透,使得陰陽經脈所彙合的經氣相互貫通,經氣通則血流暢,皮毛、筋骨、經脈得以濡養,促進肢體功能的恢複。
外關透内關:三焦經絡穴外關,别走手厥陰心包絡;心包經絡穴内關,亦别走三焦經,心包與三焦相表裡,二穴為表裡經的聯絡點,況二者又都是八脈交會穴,外關通陽維脈,内關通陰維脈,透後既可加強表裡二經的聯系,又能疏通陰陽維脈的經氣。偏癱多由肝風内動,外關可鎮驚息風;内關可甯心安神、疏肝降逆,刺之肝風平息、内風自滅。
陽池透大陵:前者為三焦經原穴,是調理三焦氣機的重要穴位。有宣肺解表,滋陰除煩,清熱利濕之功;大陵為手厥陰原穴,功同内關,但偏于安神定志、疏通心絡,二者在治療許多慢性疾病中必不可少。
合谷透勞宮:合谷穴治療相當廣泛,其配太沖叫四關穴,《席弘賦》雲:“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它有開竅醒神之功,勞宮善清熱散邪,二穴相透,可驅邪氣以外出,升清竅以通暢。
環跳透風市:環跳為膽經和膀胱經會穴,為治療下肢及腰背疾患的常用穴。《楊氏醫案》記載:“辛酉夏中貴患癱瘓、不能動履,久治未愈,予視曰:此疾一針可愈。遂針環跳穴,果即能履。”可見此穴治療偏癱之功效。
陽關透曲泉:孫思邈的《千金方》記載:“二穴均“主筋攣,膝不得以屈伸,不可以行。”
陽陵泉透陰陵泉:陽陵泉是膽經合穴,又為筋之會穴,可疏肝膽,清濕熱、疏筋利節,經病統治之;陰陵泉是脾經合穴,主治脾腎二經症候。二穴透之,一可強筋健步,二可溫陽健脾,三可調補肝腎。
絕骨透三陰交:足三陽經之大絡穴絕骨,又系髓會穴,刺之可補腦益髓,強筋壯骨;三陰交乃足三陰經交會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二穴相透,陰陽之氣交通,可起到調和營衛,滋陰補陽的效果。
昆侖透太溪:前者可疏通經絡,後者可調治三焦,滋陰補腎。
太沖透湧泉:肝經原穴太沖透腎經井穴湧泉,乃取其肝腎同源之意。肝火為中風之因,腎虧為中風之本,瀉肝火、補腎源,則标本兼治之也。
【按】預防中風之灸法
《靈樞經》雲:聖人避邪,如避矢石,良工知禁之,聖哲知避之,凡中風者,必先有征兆之感,如覺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者,三年内必有大風之至。
《乾坤生氣論》雲:中風預防之理,當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此為至要者也。
《針灸大成·治症總要·中風論》說:但未中風時,在一兩個月前,不時足胫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風之兆候,即應灸足三裡穴、絕骨四處各三壯,灸令逐祛風氣,自瘡口出,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兩足有灸瘡為妙。但人不信此法,飲食不節,酒色過度,即卒然而得中風病。
艾灸足三裡、絕骨穴可預防中風,但要發灸瘡,方可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5.五髒俞+膈俞
五髒俞加膈俞是通過将肺、心、肝、脾、腎五髒的背俞穴全部同時應用,不是着眼于針對單獨某一髒,或幾髒,而是整體調節五髒氣機由于針刺具有一定良性雙相調節作用,因此五髒俞合用,可以使五髒氣機趨于平衡,提高機體功能俞,《難經·四十五難》稱“血會膈俞”是八會穴中的“血會”之穴,主治血分的諸多病症,有活血養血之功,它與五髒俞合用可以起到氣血雙調的作用,這種配方從陰陽理論的高度保證了全方陰陽兼顧,氣血并治,其作用更全面,配伍也更為合理。
刺法:本方的取穴要定位準确,刺後針體在背部形成兩排整齊對稱的直線。方中腧穴的刺法以淺刺法為主,關于上部背俞穴的刺法,有人為了深刺取得針感采用向脊柱斜刺的方法然而斜刺法有失穴離經之弊,故我們認為在治療内科雜證中還是以直刺、淺刺法為主,其中腎俞可相應較深。為了獲得良好針感,可以在針刺前以掌根推法,自下而上從腰骶部沿膀胱經上推至肩部數次,使局部皮膚溫熱潮紅,同時取穴時在相應的穴位處用拇指施以柔和、深透的點按,使患者産生舒适的感覺。
臨床應用:腰痛、失眠、呃逆、更年期綜合征、抑郁症、養生保健等。
6.督脈十三針
組方:“督脈十三針”是王樂亭教授本着“精簡、實用、穩效”的原則,在督脈28個穴位中精選了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13個穴位,共同組成“督脈十三針”。
臨床應用:腦和脊髓病變或損傷引起的各種癱瘓;神經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綜合征;癫病、角弓反張;脊柱強痛、腰背酸痛、風寒濕痹。
7.王氏夾脊穴
王氏夾脊穴是王樂亭先生本着精簡、安全、高效的原則,根據臨床實踐中醫生與患者雙方體驗到的針感敏感區域,對華佗夾脊穴創新應用後的組穴。他把原來華佗夾脊線向脊突聯線内移了二分,也就是各椎脊突下旁開三分,另外,精簡穴位,從第二胸椎下緣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四腰椎,即一側取八穴,在第2、4、6、8、10、12胸椎棘突下,第2、4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分,共16穴,取穴少力專之效。
在刺法上也有其特點,即是用直刺法,胖人進針1.5~2寸,瘦人1~1.5寸。直刺深度,以有抵觸感為度,再行候氣。進針後要求針柄直立,橫平豎直,上下左右成行。
适應症:臨床中常用來治療外傷性截癱、小兒麻痹後遺症、半身不遂、腰脊疼痛等。在中風後遺症中若兼見行路不穩時,多用王氏夾脊穴方。
8.六腑俞+膈俞
“六腑俞加膈俞”由雙側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六腑的背俞穴加上膈俞組成。該方在治療腑氣不通、消化不良、洩瀉、腰骸疼痛、六腑熱病方面運用較多,若加艾灸則其補虛作用更強大。
9.除菀截龍法
截法治療帶狀疱疹是王老的特色之一。
組方:龍頭、龍尾、龍眼穴。所謂“龍頭、龍尾”,即指疱疹最先出現處為“龍尾”,疱疹延伸方向之端為“龍頭”,龍眼穴位于小指尺側第二關節之處,握拳于橫紋盡處取之,具有清熱解毒,祛瘀除惡,涼血和營,截斷病源的功效。
知識就是力量
願明天的你依然會相信
點擊「寫留言」參與讨論
猜你喜歡
……以下是廣告時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