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宇宙空間中運行時,常常會捕獲到一些質量相對比較大的小天體,它們在墜入地球大氣層之後,會因為與空氣的相互作用而産生的高溫而發出耀眼的光芒,看上去就像熊熊燃燒的“火球”一樣,所以我們常将其稱為“火流星”。
借助現代觀測設備,人類已經可以及時地發現和記錄大部分“火流星”的詳細信息(如時間、運動方向、高度、速度、三維速度分量、光變曲線、能量釋放等等),并對其建立詳細的數據庫檔案。
實際上,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 ( CNEOS ) 就有這樣一個數據庫,這被稱為“火球數據庫”(fireballs database)。
“火球數據庫”包含了1988年以來的大約1000個“火流星”的信息,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它都是處于保密狀态,直到近些日子才得到解密。
在檔案解密後的2022年4月7日,USSC(美國太空軍司令部)公開發布了一條引人注目的消息:基于“火球數據庫”的研究表明,2014年,曾有一個來自太陽系之外的物體墜入地球大氣層。
根據相關介紹,早在2019年4月的時候,哈佛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專業的學生阿米爾·西拉傑(Amir Siraj)和他的學術顧問、天體物理學家亞伯拉罕·勒布(Abraham Loeb)在研究“火球數據庫”時,就注意到了這個來自太陽系外的物體。
該物體的直徑大約為0.45米,于2014年1月8日墜入地球大氣層,其墜落地點位于巴布亞新幾内亞馬努斯島附近,研究人員在對其進行軌道回溯後發現,它的運動軌道是一個雙曲線軌道,其起源方向為赤經49.4(±4.1)度、赤緯11.2(±1.8)度,并且它的運動速度極快,在墜入地球大氣層之前,其速度達到了每秒鐘58(±6)公裡(相對于太陽)。
需要說明的是,所有在太陽系中運行的物體都會受到太陽的引力束縛,但假如一個物體相對于太陽的運動速度大于或等于一個特定的數值,它就可以擺脫太陽的引力,僅憑自身的慣性飛出太陽系,這個速度也被稱為“逃逸速度”。
太陽的“逃逸速度”可通過公式“V = 根号下(2GM/R)”來計算(注:G代表引力常量、M代表太陽質量、R代表物體與太陽的距離),據此我們可以計算出,在地球軌道附近,太陽的“逃逸速度”約為每秒鐘42.2公裡。
由此可見,2014年墜入地球大氣層的那個物體,其速度遠遠地超過太陽的“逃逸速度”,在此基礎上,再加上這個物體的運行軌道是一個雙曲線,這就意味着,如果它沒有墜入地球大氣層的話,那麼它就會在未來飛出太陽系,反過來講,這個物體能夠以這樣的運動狀态飛出太陽系,就說明了它來自太陽系之外。實際上,這正是阿米爾·西拉傑和亞伯拉罕·勒布給出的研究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USSC發布的消息,他們的首席科學家喬爾·莫澤博士(Joel Mozer)在對“火球數據庫”的相關數據進行深入研究後,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那麼這個物體到底是什麼呢?阿米爾·西拉傑認為,它應該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小天體,在經曆了非常長的“星際旅行”之後,非常巧合地墜入了地球大氣層。盡管如此,它的研究價值還是非常高的,因為在此之前,人類從未在地球上發現過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小天體,事實上,即使在整個太陽系中,人類也隻發現過兩個這樣的小天體,其中的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奧陌陌”,另一個則是一顆名為“2I/Borisov”的彗星。
(奧陌陌想象圖)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猜測這個物體是太陽系之外的某個智慧文明向地球發射的探測器,盡管這個可能性微乎其微。
很明顯,隻需要到這個物體的墜落地點去找到它的殘骸,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但遺憾的是,從這個物體的具體數據來看,它應該是在撞擊地球表面之前就發生了爆炸,也就是說,它很可能隻是在地球上留下了一些碎片,并且散布在一個較大的範圍之内,其搜索難度非常大,所以人們普遍認為,找到這些碎片的希望非常渺茫。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