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東南西北飲食風俗差異大

我國幅員遼闊,地勢、氣候的多樣性造就了南北東西地區人們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我國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

不同地區的飲食特點、風俗習慣有時也是大相徑庭。比如四川人過年什麼都吃,而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縣—過年是從不吃魚的。原因之一是春節期間漁業部門實行封海,漁民們無法捕魚也不願打漁,另一個原因可能就是認為魚肉太平常太普通了。

國内賓客總的來說是南甜、北鹹、東酸、西辣。江南人喜清淡、甜鹹、爽口,講究營養,樂于質高量小;西北人愛吃帶有酸口、經濟實惠和牛羊肉品種的菜肴;東北人愛吃肥而不膩、脂肪多的魚肉菜品,一般食用量大,習慣吃飽吃好。

1.東北人的飲食口味

東北地區包括遼甯、吉林、黑龍江三省,面積約82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億。東北地産豐富,烹調原料門類齊全。人們稱它“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一年四季食不愁。

東北雜糧和米麥兼備,一“粘”二“涼”的粘豆包和二米飯(大米、小米)最具特色。主食還愛吃大餅子、餃子、冷面、粥和各種家常餅子。以饽饽和薩其馬為代表的滿族茶點曾是《滿漢菩翅燒烤全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名重一時。蔬菜則以白菜、土豆、粉條、蘿蔔、黃瓜、番茄、地瓜(紅薯)、菌耳為主,近年來大量引種和采購南北時令細菜,市場供應充裕。肉品中過去以豬肉、雞肉、魚肉為主,近幾年羊肉、牛肉、鴨肉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睐,嗜肥濃,喜腥鮮,口味重油偏鹹。制菜習用豆油與蔥姜蒜。是緊燒、慢熬,用火很足,使其酥爛入味;或是鹽漬、生拌,隻調不烹,取其酸脆甘香。又因為氣候嚴寒,居家飲膳重視火鍋。

由于天寒,東北人尤愛飲酒。白酒與啤酒居首,飲啤酒常是論“紮”、論“瓶”、論“提”(一提為8瓶),大部分東北人每日必飲酒,且酒量很大。好友相聚,常以大紅腸、扒雞、花生米、茶葉蛋和面包佐餐,一次“小酌”往往兩、三小時。由于清代山東人“闖關東”的較多,魯菜在這裡有較大的市場,再加上緊鄰俄羅斯,與南北朝鮮交往頻繁,亦受日本食風影響。“羅宋大菜”、“南韓燒烤”和“東洋料理”也傳播到大部分城市,部分食名也帶點“洋味”。

大醬是山東人“闖關東”時帶到關外的,衆多的山東人的後裔在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上種植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大豆,并把山東人愛吃的大蔥蘸大醬的習俗發揚光大,不僅蘸大蔥,白蘿蔔、香菜、辣椒、土豆、白菜……無所不蘸、生吃熟吃無所不能。近年傳入東北的南方蔬菜名目繁多,但東北人雷打不動的吃法就是:蘸醬。

2.西北人的飲食口味

西北地區位于我國的西北部,史稱“西陲”或“回疆”,與其他地區相比,西北一帶的食風顯得古樸、粗狂、自然、厚實。其主食是玉米與小麥并重,也吃其他雜糧,小米飯香甜,油茶脍炙人口,黑米粥、槐花蒸面與黃桂柿子馍更别具風情,牛羊肉泡馍名聞全國。家常飲食多為湯面輔以蒸馍、烙餅或是芋豆小吃,粗料精作,花樣繁多,農婦們也有“一面百樣吃”、“七十二餐飯食天天新”的本領。受氣候環境和耕作習慣限制,食用青菜甚少,農家用膳常是飯碗大而菜碟小,一年四季有油潑辣子、細鹽、漿水(用老菜葉泡制的醋汁)和蒜瓣亦足 矣。如有客人造訪,或宰羊,或殺雞,或炒幾碟肉絲、雞蛋、擀細面,蒸白馍,也相當豐盛。

在烹饪風味上,西北地區的肉食以羊、雞為大宗,間有山珍野菌,淡水魚和海鮮甚少,果蔬菜式亦不多。其技法多為烤、煮、燒、燴、嗜酸辛,重鮮鹹,喜愛酥爛香濃。配菜時突出主料,“吃肉要見肉,吃魚要見魚”,強調生熟分開、冷熱分開、甜鹹分開,盡量互不幹擾。在菜型上,也不喜歡過分雕琢,追求自然的真趣;注重飲食衛生,廚房和餐具潔淨,常在庭院中或草地上鋪放白布席地圍坐就餐,自帶餐刀,有抓食的遺風。

西北地區名食衆多,不少帶有曆史的煙塵,相當古老。像陝西的葫蘆雞、商芝肉、金錢發菜、帶把肘子、牛羊肉泡馍、石子馍、甄糕、油潑面、《仿唐宴》和《餃子宴》;甘肅的百合雞絲、清蒸鴿子魚、蘭州烤豬、手抓羊肉、牛肉拉面、泡兒油糕、一捆柴、高擔羊肉、《鞏昌十二體》和《金鯉席》;青海的蟲草雪雞、蜂爾裡脊、人參羊筋、鍋馍、馬雜碎、羊肉炒面片等,此外,這裡的西鳳酒、黃桂稠酒、當歸酒、隴南春、伊犁特曲、枸杞酒、白葡萄酒、紫陽茶、奶茶、三炮台八寶茶、參茸茶;黑米飲料和哈密瓜汁,也都馳譽一方。

3.西南人的飲食口味

西南地區位于我國的西南邊睡。它是一個經濟潛力極大、自然風光雄奇、民俗風情豐富、帶有幾分神秘色彩的風水寶地。

從膳食結構看,西南地區的居民重視大米和糯米,兼食小麥,玉米、紅酋、蠶豆、青稞、荞麥、土豆、紅稗和高粱,還有些少數民族采取野生植物的根莖以代糧。其中,米制品小吃很有名氣,米線鮮香,糍粑特異、竹筒飯、荷葉包飯、芭蕉葉包飯多用于待客,“天府小吃席”馳譽一方。一年四季都有蔬菜或野菜,或鮮炒或腌漬。肉類食品平常僅是點綴,但年節的消耗量大,許多山區人家都有“殺年豬”的習俗,往往是吃一半,留一半,在火塘上熏挂。野生草木的利用尤為充分,擅長粗料細做,“長流水,不斷線”,食物構成較為合理,吃得香美而不奢靡。

西南是川菜的“勢力範圍”。菜路廣,佐料多,有“料出雲貴”、“味在四川”、“吃在山城”的定評。這一帶的人飲食上有如下嗜好:一是普遍愛辣,“甯可無菜,不可缺椒”,越辣越香美,越辣越“安逸”。二是大多喜酸,“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轉轉”,有些酸菜腌藏十餘年,其酸味不亞于山西的老陳醋。三是偏好複合昧,味多、味廣、味厚、味濃,在國内獨創出家常味、魚香味、陳皮味、荔枝味等23種複合味型,為其他大區的廚師歎服。四是強調飲撰的平民文化色彩,要求價廉物美,經濟實惠,并以“雜燴席”、“火鍋席”獨領風騷。

西南還有“雲煙、貴酒、川果、藏藥”這”四絕”。不僅有茅台、五糧液、泸州特曲、劍南春、全興大曲、董酒、習酒等名釀;就是少數民族山寨,每戶每年都要釀制土酒三五百斤,當地人的豪飲之風世人公認。

4.華東人的飲食口味

華東地區位于我國的東南部,史稱“江南”或“江東”,全境頗像一隻“高跟靴”。華東居民習以大米為主食,間吃面粉,雜糧甚少,偶爾食之,也是隻調劑一下口味。他們擅長烹制糕、米團、糯米做的元宵獨具特色。日習三餐,有時還“過中”或“宵夜”;平時大多不斷葷,節假日食譜更精約,有葷有素,幹稀調配。蔬果四時供應充裕,雞鴨魚肉每月不缺,嗜好海鮮與野味,城鎮居民多有吃零食的習慣。其口味大多清淡,略帶微甜,一般不吃辣椒、大蔥、生蒜和老醋;有生食、冷食之古風,炝蝦、醉蟹、生魚片都受歡迎。水果多,炒貨多,小吃多;習飲黃酒與葡萄酒;愛喝綠茶或烏龍茶;喜食糖果、糕點、蜜餞和冷飲。

華東一帶的烹調水平較高。蘇菜跻身“四大菜系”,精妙的刀工獨領風騷;浙菜風行南宋,是“南食”的台柱;徽菜“因商而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滬菜後來者居上,有執中華食壇牛耳之趨勢。這一帶制菜技法全面,組配謹嚴,刀法灑脫,以燒、炒、蒸、炖見長,調理魚鮮和禽畜有很深的功力,尤以色調的秀雅、菜型的清麗和肴撰中蘊含的文化氣質而著稱。至于家庭飯菜,也精細濟楚,四五口之家,多為四菜一湯兩道主食的格局,飯碗小而菜盤大,食量較小,大都不勝酒力。各家的餐具、酒具、茶具、多是配套的,比較講究。

更重要的是,當地居家宴客則注重食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講究“多吃少滋味、少吃多滋味”,突出節令,注重時尚,強調“冰盤牙箸、美酒精肴”,“疏泉疊石、清風朗月”,這種品味情趣和藝術氛圍是其他大區難以比拟的。由于将珍馐佳肴、水鄉園林和精約文雅的食藝集于一體,展示出文士的飲食的文化風格,故而人們在進餐時不僅得到物質上歡快享受,而且在精神上亦受到美的熏陶,可以暢神悅情,淨化心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