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瓦戰役,王尚榮、黃新廷威猛殺敵,羅元發、張賢約助攻給力,郭鵬、頓星雲、楊秀山長途進擊,大捷空前
1948年2月22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戰軍集中5個縱隊發起宜(川)瓦(子街)戰役。24日,許光達第三縱隊和羅元發第六縱隊将國民黨軍整編第七十六師第二十四旅主力包圍在宜川。26日,胡宗南急令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率軍部及整編第二十七、第九十師共4個旅,于洛川、黃陵一線,沿洛(川)宜(川)公路輕裝馳援。至27日,解放軍攻城部隊占領宜川外圍各據點,并将守敵壓縮于城内;打援主力進至瓦子街地區。
此時,彭德懷集中9個旅的兵力,在瓦子街以東的南北高地設伏,随時殲擊劉戡所部。具體部署是:第一縱隊的王尚榮獨立第一旅、黃新廷第三五八旅斷敵後路,自西向東攻擊。第二縱隊的郭鵬第三五九旅、頓星雲獨立第四旅從禹門口西渡黃河,向宜川的圪台街集結,并從南面攻擊。兩個縱隊擔負紮“口袋”的任務,并以第一縱隊主攻。第四縱隊從北面夾擊,第三縱隊和第六縱隊主力自東向西攻擊。至29日,我小部兵力将劉戡所部誘到宜川西南的鐵龍灣預設陣地。第一縱隊王尚榮獨立第一旅從瓦子街以西向整編第九十師側背發起猛攻,攻占了瓦子街,殲整編第九十師一部。劉戡急令部隊向瓦子街以南高地收縮,企圖突圍。這時,我第二縱隊因長途奔襲,沒有及時趕到攻擊地點,第一縱隊黃新廷第三五八旅一部則及時占領瓦子街南山,封閉了劉戡部之退路。其餘部隊猛擊整編第二十七師。
3月1日上午,解放軍發動總攻,激戰至17時,全殲劉戡所部。2日晚,許光達指揮攻城部隊對宜川守軍發起總攻,至3日晨,全殲該敵,攻克宜川。至此,宜瓦戰役勝利結束,解放軍共計殲敵5個整編旅3萬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敵第二十九軍中将軍長劉戡自殺,斃敵整編第九十師中将師長嚴明和3名少将,俘敵4名少将。
宜瓦戰役是西北野戰軍轉入外線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3月5日,西北野戰軍揮師南下,發起黃龍山麓戰役。4月中旬,以一部兵力圍困洛川,主力西進陝甘邊區,調動、分散敵軍,并展開西府隴東戰役。4月21日收複延安。至5月中旬,殲國民黨軍2.1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軍在陝西寶雞的重要補給基地。
1948年7月,以晉綏軍區第十、第十二旅,組成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同月,以晉綏軍區第十一、第十四旅和騎兵旅組成西北野戰軍第八縱隊,姚喆任司令員。兩個縱隊組建後分别留在晉中和晉綏地區作戰。8月至11月間,西北野戰軍先後發起了澄合、荔北和冬季等3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5.9萬餘人,牽制胡宗南部于西北戰場,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戰略作戰,并擴大和鞏固了陝甘甯解放區,為之後解放整個大西北地區創造了條件。
冬季戰役,黃新廷第一撥主攻,郭鵬、頓星雲、楊秀山再度突擊,王尚榮、羅元發、張賢約輔助上陣,戰果輝煌
1948年冬,彭德懷以第一、四縱隊組成右翼兵團,向銅川、耀縣攻擊;以第二、第三、第六縱隊組成左翼兵團,隐蔽于洛河兩側地區,準備側擊西調之敵。戰役發起之後,第一縱隊黃新廷第三五八旅擔任主攻尖刀,先後擊破康莊、将軍台之敵。胡宗南急令其兩個軍向銅川西追,另兩個軍南撤西調增援。我第二縱隊向進至洛河西岸的石羊、坡頭一線的敵第二十四師發起攻擊,殲其一部,并将該敵壓縮至永豐鎮。這時,第三縱隊趕來,将永豐之敵包圍,肅清外圍據點之後,兩個縱隊從不同方向發起總攻,經10小時激戰,全殲敵第七十六軍,俘該軍軍長李日基。
扶眉戰役,張達志當先鋒,黃新廷任主攻,羅元發、張賢約輔助側擊,許光達領銜大敗胡宗南
彭德懷以“鉗馬打胡,先胡後馬”的方針,力争在漆水河、千河之間殲滅胡宗南主力。為此,命令許光達的第二兵團擔任主攻,殲滅胡宗南的第十八兵團,由禮泉附近出發經乾縣、武功間,通過臨平鎮、法門寺迅速突進,直插青化鎮、益店鎮,占領羅局鎮,斷敵退路;周士第的第十八兵團主力附第七軍由鹹陽、興平地區沿公路西進,從正面發起進攻,配合第二兵團動作。楊得志的第十九兵團附騎兵第二旅在乾縣、禮泉一線高地構築工事,阻擊馬部,保障主攻部隊北側安全;王震的第一兵團主力由戶縣、周至沿渭河南岸西進,相機殲敵,并斷寶雞之敵南逃退路,保障主攻部隊南側安全。
1949年7月10日戰役發起後,張達志的第四軍第十二師越過漆水河,消滅敵人一個騎兵偵察隊,解除了敵人的耳目。第四軍主力直插益店鎮東西兩側,一天一夜占領了益店鎮,打開了預定作戰地區的門戶。接着,第四軍在羅局鎮、眉縣車站殲滅了敵第六十五軍撤退的前衛團。第十師控制隴海鐵路,切斷了敵人撤往寶雞的退路。黃新廷的第三軍第九師攻占扶風城,迫使敵第一一九軍殘部向西南突圍,打亂了敵第十八兵團的陣腳。羅元發的第六軍乘勢攻占了午井鎮及其以西的高珠,與第三軍從青化鎮東西一線,向南攻擊敵人的側後,使敵人更加慌亂。12日下午,第二兵團發起總攻,大敗胡宗南。當晚,第十八、第二兵團在羅局、午井地區勝利會師。14日,第二兵團解放了岐山、鳳翔、寶雞。第一兵團主力沿長益公路及秦嶺北麓齊頭并進,殲敵一個半師。至14日,我軍共殲胡宗南部4個軍4.3萬餘人,為解放蘭州創造了條件。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