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社會 > 正文

宋之問《登逍遙樓》:一封寄不出去的家書

有人說,故鄉是離開之後,想回去卻回不去,但又時常想念的地方。人一旦離開家鄉,就像風中的楊花,順着風向,找到一處栖身之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但,不經意間,總有事物會撩撥到埋藏在心底的那根思想的琴弦。此種情景,從古至今的遊子們都不可避免。因為思念故鄉,遊子宋之問寫下了《登逍遙樓》,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雲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裡,無因雁足系書還。

“逍遙樓上望鄉關”,詩人登上逍遙樓,朝着故鄉的方向遠眺。詩人能望見鄉關嗎?答案毋庸置疑,如果僅憑登高望遠便能望見鄉關,那詩人便沒有登高眺望鄉關的必要了。就是明知道望不見鄉關,詩人才會登高眺望鄉關,想家而不見家,沉甸甸的鄉愁在心底郁結,為整首詩定下了情感基調。

“綠水泓澄雲霧間”,隻望見,雲霧籠罩之下的碧水深且清。詩人的視線被雲霧阻擋,鄉關更遠在雲霧之外。即便是望不見鄉關,哪怕望見一條通往家鄉的路也能帶給思鄉的詩人一些安慰。但卻隻有碧水、雲霧,一切都那麼朦胧模糊,這暗示了詩人思鄉卻不能歸鄉的痛苦。

“北去衡陽二千裡”,詩人所處之地距離衡陽有兩千裡之遙。在逍遙樓上的詩人為何會想到兩千裡之外的衡陽呢?是因為傳說衡陽有回雁峰,南飛的大雁到衡陽回雁峰之後就不再往南飛。在詩詞中,常用大雁代指書信。詩人提到距衡陽遙遠,是在暗示連寫封家書的機會都沒有。如此,讓鄉愁又深一層。

“無因雁足系書還”,無法通過把書信系在大雁腳上寄回家去。既然登高望遠不見鄉關,那麼詩人就退而求其次,希望能寫封家書,卻又發現即便寫了家書,也沒法寄到家鄉。鄉愁郁結在心底,無法排遣。所以,即便登上逍遙樓,詩人也不覺快樂,因為他連一封寫滿鄉愁的家書都無法寄出。

随着時代的發展,通訊方式日新月異,現代的遊子們再也遇不到“無因雁足系書還”的困境了,能随時随地與親朋好友聯系,甚至能通過視頻看到遠在千裡之外的家鄉。即便如此,家鄉的草木依舊會出現在遊子們的夢境中,當他們從夢境中醒來,卻發現窗外隻有一輪異鄉的月亮,不免怅然若失,這又是古今人們情感相通之處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