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語
說起年、月、日的長度,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會是生活中常用的365天、30天、24小時。不過在天文學中,年月日卻是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和長度,下面我們就來簡介幾種天文學裡不同的時間長度。
一、恒星日與太陽日
日月星辰東升西落,這是由于地球的自轉産生的現象,而地球的自轉周期為23h56m4s,被稱為一恒星日。很明顯,它并不等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一天24小時,也就是一平太陽日。為何兩者會有所不同?因為我們的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太陽公轉。大家可以想象,假如地球停止自轉,那麼在它繞太陽公轉一圈的時間内,地球上的人們仍然會經曆一次晝夜交替(隻不過由于地球逆時針的公轉,太陽此時會西升東落)。由于太陽日是指一晝夜的長度,如果我們考慮到地球公轉的影響,那麼恒星日和太陽日必然不會相等。如下圖:
由圖可見,當地球完成一恒星日的自轉後,A點還需再轉過一個小角度才能和太陽處于同一相對位置上,從而造成平太陽日大于地球自轉周期。其實,由于地球公轉速度不均,太陽日的實際長度是不固定的,而這個實際的晝夜長度被稱作一真太陽日。
二、恒星月與朔望月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作為天空中一道亮麗的風景,月相的變化也和我們所使用的農曆月息息相關。月相的變化,是由于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導緻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月亮相對太陽的位置不同,因此所能看到的月亮被太陽照亮的部分也不同。月相變化的周期是29d12h44m3s(29.53天),稱為一朔望月;而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是27d7h43m11.5s(27.32天),稱為一恒星月。
為何月相的變化周期,不等于月球的公轉周期?這和剛才所說的恒星日不等于太陽日的原因是一樣的,是由于地球繞日公轉,或者說,是由于地球帶着月球繞太陽公轉。我們把環繞地球的月球放入上一問題的圖中,會發現當月球完成一圈繞地球的公轉時,卻也繞太陽公轉過了一個角度,因此它必須再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與太陽和地球處于同一相對位置,完成一個周期的月相變化。
說到這,不妨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月球上一晝夜的長度是多少呢?如果你結合我們剛剛讨論的兩個問題,就可以得出結論:月球上的太陽日長度正是一朔望月。因為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始終隻有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其自轉和公轉的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可以由其公轉(自轉)周期,用同樣的方法得出一朔望月其實就是月球一晝夜的長度。
三、恒星年與回歸年
如果你簡單地認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就等于一年的長度,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天文學中的“年”其實有很多種,這裡我們隻介紹兩種,恒星年和回歸年。
恒星年:即地球公轉的周期,為365d6h9m10s(365.256天);回歸年:可以視作四季交替的周期,為365d5h48m46s(365.242天)。為何不能直接把地球公轉的周期當作四季交替的時間呢?主要原因在于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對地球的自轉軸有影響。由于地球并不是完美的球體,且自轉軸存在23°26′的傾角,日月的引力會使地球的自轉軸繞垂直于黃道面(即地球公轉軌道面)的方向做一個以26000年為周期的、順時針的擺動,這一現象被稱為歲差。正是由于歲差現象所造成的地球自轉軸的擺動,導緻了太陽連續兩次直射南或北回歸線的時間短于地球公轉周期。
如果你熟悉天球坐标系,你也許聽說過歲差所造成的兩個現象:北天極的變化和春分點的移動。地球自轉軸的擺動,在天球上的直觀表現是北天極繞北黃極的旋轉,雖然現在的北極星是勾陳一(小熊座α),但大約3000年前,曾經靠近北天極的恒星是右樞(天龍座α)。此外,歲差也會使春分點(即黃道和天赤道的交點之一)沿黃道緩緩向西移動,所以我們也可以更準确地把回歸年表述為“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
實際上,天文學中的各種時間和周期要比上文所介紹的複雜得多,本文也隻是在盡量準确無誤的前提下簡潔地科普一部分知識和内容。要把這些時間與日常的生活習慣相結合,天文學家們也是花了不少的功夫,閏秒、閏月、閏年等,都是人們為了盡量消除真實的和生活中的時間差異所采取的措施。
參考資料:
1.《基礎天文學》,劉學富,出版社高等教育
2.《天文·時間·曆法》,李芝萍、賈煥閣,氣象出版社
THE
END
作者:叢雨
校對:毫秒
APC科普組編輯部
我們是傳播科普的學生大家庭,很高興你能看到這裡~
你的每一個在看,
我都當成了喜歡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