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産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珍貴财富,它超越國界、種族,展現着人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明積澱與曆史變遷。作為歐洲領土第二大國的烏克蘭(第一是俄羅斯),總面積60.37萬平方公裡,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自然景觀和保存完好的傳統文化,包括1項世界自然遺産與6項世界文化遺産。希望在此次沖突中,這些珍貴的遺産能安然無恙。更祈願世界和平,戰争盡快停止,雙方進行理性對話。
烏克蘭的6處世界文化遺産
1、基輔:聖索菲亞大教堂及相關修道院建築和基輔洞窟修道院
Kyiv: Saint-Sophia Cathedral and Related Monastic Buildings, Kyiv-Pechersk Lavra(1990年列入)
基輔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旨在與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相媲美,象征着“新君士坦丁堡”,基輔基督教公國的首都,建于 11 世紀,在 988 年聖弗拉基米爾受洗後傳福音的地區。基輔-佩喬爾斯克修道院的思想影響和影響力促進了 17 世紀至 19 世紀東正教思想和東正教信仰在俄羅斯世界的傳播。
整個教堂用磚和石料砌成,外表雄偉,内部則繪滿壁畫,十分富麗。聖索菲亞太教堂是中世紀歐洲東部最重要的教堂之一,也是後來許多教堂興建時的典範。
早期樣式的聖索菲亞主教座堂有很明顯的拜占庭建築特色,17世紀至18世紀期間,人們按照烏克蘭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形式對其進行了外部整修,教堂内部仍保持了以前的拜占庭式裝璜。
基輔洞窟修道院與聖索菲亞大教堂一起入選世界文化遺産,本身屬于同一項。
洞窟修道院建于1051年,修道士在基輔附近的山洞裡修建了修道院。随着人數不斷增多,定居者擴大了原有洞穴、修建了一些新的洞穴并建立了教堂。修院區分上下二區,上區除高聳的修道院建築本身之外,還設有多個博物館,下區是東正教僧侶葬身之處,也就是洞窟的所在之處。
這裡原是教士們死後的墳墓,由于洞穴内特殊的氣候環境,這些屍體自然風幹成木乃伊,洞窟中有兩條路,一條是給遊人的,一條是給祈禱者的,洞窟很狹窄,僅能勉強容納1人半的通路兩邊,都是神職人員的遺體,所以參觀這裡也需要一定的膽量。
2、利沃夫-曆史中心的集合體
L'viv – the Ensemble of the Historic Centre(1998年列入)
利沃夫建于中世紀後期,作為政治、宗教和商業中心繁榮了好幾個世紀。中世紀的城市地形被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特别是反映不同的民族在此居住的證據。這裡還有許多精巧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及其後的建築。
裡沃夫地處中歐,自古以來就與周邊國家的人民——鞑靼人、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波蘭人、立陶宛人、亞美尼亞人、奧地利人、瑞士人等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它很快成為連接東西方的貿易通道。
由于城市統治者的不斷變更,各國占領者将自己國家的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宗教流派和建築風格——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文藝複興式和羅馬式、帝國式和洛可可式引進到裡沃夫。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各民族的寶貴文化财富與占主導地位的烏克蘭本民族文化傳統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3、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
Struve Geodetic Arc(與白俄羅斯、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挪威、立陶宛、俄羅斯、瑞典、摩爾多瓦共有,2005年列入)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是一個三角測量鍊,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線穿越十個國家,長2820公裡。弧線是天文學家弗裡德理西·格奧爾格·威廉·斯特魯維(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于1816至1855年期間進行測量的測量點,代表着人類首次對子午線長短的精确測量。
這一測量幫助人類掌握了地球的确切大小和形狀,是地球科學和地形繪圖學發展中的重要一步。這個弧線不僅是多國科學家通力合作的一個特例,也是多國君主為科學事業聯袂協作的一個特例。
弧線原本有265個測量站,現在有34個站被世界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産,其中包括挪威4個、瑞典4個、芬蘭6個、俄羅斯2個、愛沙尼亞3個、拉脫維亞2個、立陶宛3個、白俄羅斯5個、摩爾多瓦1個、烏克蘭4個。
4、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及其喬拉
Ancient City of Tauric Chersonese and its Chora(2013年列入)
該遺址以多利安希臘人于公元前 5 世紀在黑海北岸建立的城市遺迹為特色。它包括六個組成部分,城市遺迹和農業用地分為數百個大小相等的長方形地塊。這些地塊支撐着葡萄園,其産品由城市出口,直到 15 世紀才蓬勃發展。
該遺址有幾個公共建築群和住宅區,以及早期的基督教紀念碑以及石器和青銅時代定居點的遺迹;羅馬和中世紀的塔式防禦工事和供水系統;以及保存完好的葡萄園種植和分隔牆的例子。
在公元 3 世紀,該地點被稱為黑海最多産的葡萄酒中心,并且仍然是希臘、羅馬和拜占庭帝國與黑海以北人口之間的交流中心。它是與古代城邦相連的民主土地組織的傑出典範,反映了該城市的社會組織。
5、波蘭和烏克蘭的喀爾巴阡地區木質教堂
Wooden Tserkvas of the Carpathian Region in Poland and Ukraine(與波蘭共有,2013年列入)
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化遺産,它們位于中歐東部邊緣,烏克蘭和波蘭兩國交界的山村裡,跨國跨境,兩國各有8座,一共16座。
它們是在 16 世紀和 19 世紀之間由東正教和希臘天主教信仰社區用水平木原木建造的。tserkvas見證了植根于正統教會設計的獨特建築傳統,與當地傳統元素交織在一起,并象征性地引用了他們社區的宇宙起源。
tserkvas 是建立在一個由開放的四邊形或八角形圓頂和圓頂覆蓋的三部分計劃之上的。tserkvas 不可或缺的是聖像屏風、室内彩色裝飾和其他曆史家具。一些 tserkvas 的重要元素包括木制鐘樓、教堂墓地、門樓和墓地。
6、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Residence of Bukovinian and Dalmatian Metropolitans(2011年列入)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代表着捷克建築師約瑟夫·赫拉夫卡(Josef Hlavka)在1864年至1882年間創造的建築風格所産生的強大綜合影響力。這一遺産是19世紀曆史建築的傑出典範,包括以穹頂十字型為主要造型的神學院教堂、花園及公園為主體的神學院與修道院。
這一建築群體現了拜占庭時期及其以後曆史時期對此處建築和文化所産生的影響,同時也表明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期間東正教的影響力依然強大,反映出了奧匈帝國所持有的宗教寬容政策。
烏克蘭的1處世界自然遺産
喀爾巴阡山脈及歐洲其它地區的原始山毛榉林
Ancient and 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與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德國/意大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等12國共有,2017年列入)
覆蓋了西歐、東歐的大片地區的山毛榉,是歐洲自然風光毫無争議的統治者,也成為了烏克蘭7個世界遺産中唯一一處自然遺産。
共有10個歐洲國家新加入“喀爾巴阡山脈及歐洲其它地區的原始山毛榉林”這一跨境世界遺産項目,提升了該遺産地的突出普遍價值和完整性,至此該遺産地包含分布在18個國家的94個部分。
擴展後的遺産地是相對未受幹擾的溫帶森林群的傑出範例,展示了在各種環境條件下歐洲山毛榉純林和混交林的廣泛綜合生态模式和過程。
除了上面7個我們有些陌生的世界遺産,在烏克蘭,還有我們非常熟悉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遺址。
沒錯,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就發生在前蘇聯統治下烏克蘭境内。2021年,烏克蘭政府還計劃為切爾諾貝利申遺。
但據最新消息,烏克蘭軍隊已經失去了對切爾諾貝利核設施的控制,該地區已被俄羅斯軍隊占領……
真心的祝願,烏克蘭的這些世界遺産,能夠躲過這次戰火,也希望戰争趕快結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