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讓我受益匪淺,很實用的“指撥法”(忙中偷閑,轉一好帖,愛愛醫的朋友共享)



[按語] 有同道在論壇中讨論如何在壓痛點推拿中盡量減輕患者的痛苦,我想到了我當年讀書時學到的“以痛為腧,不痛用力”的“指撥法”。下面這段文字記載于1974年上海中醫學院主編的《推拿學》的附篇和1975年上海中醫學院主編的《推拿學》(我學推拿的教材)附篇。雖然是30多年前的文章,但對我們運用壓痛點強刺激推拿的同道可能仍會有參考價值。文中出現的毛主席語錄和明顯的“文革”術語,這裡不作任何删節。

指撥法

“以痛為腧,不痛用力”的手指平推扣撥法(簡稱“指撥法”),是在面向農村,開門辦學,為廣大貧下中農服務的醫療實踐中,在推拿、針灸“以痛為腧”的治療原則啟發下,以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為指導,逐步摸索出來的。這種療法簡便、易學,對于農村中比較常見的扭傷、落枕、漏肩風、手麻、胸脅挫傷、肩背部局限性痛點、腰腿痛等軟組織損傷疾患,有着不同程度的療效。由于施術時病人痛苦少,因此,為貧下中農所樂于接受。特附錄于下,供臨床參考。

(一)指撥法的基本原則——“以痛為腧,不痛用力”

1.“以痛為腧”:人們由于外力損傷,用力時體位不當,局部肢體過度疲勞,感受寒濕等因素,使身體某些部位産生疼痛、麻木等感覺,以緻運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中疼痛往往是主要的症狀。它的發病原理,祖國醫學認為是由于經絡循行受阻、氣血瘀滞、“不通則痛”。現代醫學一般認為是由于損傷性炎症;肌肉、韌帶纖維的痙攣、肌腱錯位;保護膜(即纖維膜)的形成、牽拉、壓迫等所緻。由此可見,疼痛點即是經絡氣血不通之處,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和醫務人員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以痛為腧”的基本原則,就是抓住了疾病的主要矛盾。他們在疼痛點施行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以達到消除炎症、解除痙攣、破壞保護膜、疏通經絡的目的,化“不通”為“通”,變“痛”為“不痛”。實踐證明:“以痛為腧”的治療原則是行之有效的。至今仍有許多疾病的治療繼續遵循着“痛點用力(或針)”的原則,發揮着獨特作用,治療範圍和療效也在不斷的擴大和提高。

但是“痛點用力(或針)”的治療方法,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是施術時有的患者感到疼痛劇烈,甚至不能忍受,尤其是一些年老體弱及痛覺過敏者,往往因此而不得不中止治療。因此,在不痛或少痛的情況下,摸索解除患者病痛的新療法,不僅是患者的迫切要求,也是醫學教育革命深入發展的需要。在開門辦學過程中,經過反複實踐,不斷總結,逐步産生了“以痛為腧,不痛用力”的推拿方法——指撥法。

2.“不痛用力”:“不痛用力”的指撥法是在“以痛為腧”的基礎上進行的。首先,在患處找到某一體位時最疼痛的一點,醫者即以拇指羅紋面按住這點不放。随後,轉動患部肢體,在運動過程中,找到并保持在指面下的痛點由痛變為不痛的新體位,以輕柔、均勻的指力,在已轉化為不痛的原痛點上,作平推或扣撥,以達到減輕或消除疼痛、麻木等不适的效果。

軟組織損傷的患者,患部的肢體往往保持着一種被動的體位,以避免疼痛的産生和加劇;病竈周圍的各種正常組織如肌肉、韌帶等,也往往保持着一定的被動狀态,以防止病竈的再次受到刺激、産生疼痛。因此,在“以痛為腧”原則的指導下,堅持在“痛點”疼痛時“用力(或針)”,就不僅要克服解除痙攣、破壞保護膜所産生的阻力,還必須克服病竈外起着保護作用的各種阻力。這樣,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醫者所需用于治療的能量。

指撥法由于在“以痛為腧”的原則指導下,堅持“不痛用力”,從而在由“痛點”轉化為“不痛”的運動過程中,使機體的這些病竈外阻力減小了,甚至成了非阻力,為施術創造了有利條件,有利于各種治療手法的運用,可以充分發揮患者與醫者的兩個積極性。因此,指撥法堅持“以痛為腧,不痛用力”的原則,正是抓住了由“痛點”轉為“不痛”的良好體位、有利時機所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予以突破,因此能對某些疾病的治療,取得化力小、痛苦少,而收效快的滿意結果。

(二)指撥法的基本手法

指撥法是由拇指平推法和扣撥法所組成,現分别講述于下。

1.拇指平推法:系指撥法的主要手法。以拇指指紋緊按已轉化為“不痛點”的原“痛點”,用輕柔、均勻指力,作向外、向下方向為主的平行推動法。主要适用于因痙攣為主的疼痛。
2.扣撥法:以拇指或食指在一定部位,用輕柔、均勻指力,按一定方向作扣槍機狀之扣撥。
(1)以食指在頸部“頸臂穴”,作向外、向下方向之扣撥,以治療“手麻”。
(2)以拇指用稍重指力作“十”字狀滑動扣撥,以治療某些以保護膜形成為主、位置較深的腰腿痛病例。

(三)治療舉例

[落枕]操作步驟:
1.患者正坐,醫者站于其背後。
2.矚患者緩慢轉動頭頸,至疼痛明顯,則保持此體位。
醫者以拇指按于患者頸部之“最痛點”,在原位将患者頭部作上擡或低頭,使“痛點”轉化為“不痛點”後,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3.平推數下後,囑患者頭轉回原處,再囑患者重複上法緩慢轉動頭頸,找出移動之“新痛點”,以同法作拇指平推法。如此反複,至頸部活動基本恢複正常,痛點明顯消失為止。
術後囑患者減少頸部活動;原疼痛部位可用一小塊橡皮膏固定,忌用外力随意按捺患側頸部。

[漏肩風]操作步驟:

1.患者取立位,醫者站于其患側面。
2.囑患者作上舉、後彎、外展或外旋等動作,使産生明顯痛點後,即維持此體位。
3.醫者以拇指按住其“痛點”,于此體位将其患肢作适當轉動。如上舉作痛者,即于上舉作痛之體位,将患肢作内旋或外旋;外旋作痛者,于痛時體位作内旋;後彎作痛者,即于作痛之體位将患肢旋轉,務必使“痛點”轉化為“不痛點”後,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4.囑患者回複原狀,重複上述動作,找出移動之“新痛點”按上法予以治療。直至疼痛大為減輕或消失為止。
5.囑患者減少肩部動作;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處。

[腕踝關節扭傷]操作步驟:
1.腕關節扭傷患者取坐位或立位,醫者站于其對面。踝關節扭傷者取坐位,醫者坐于其對面。
2.囑患者作腕或踝關節活動,至最痛時,則保持此體位。
3.醫者以一手之拇指按壓住腕、踝關節的“痛點”,另一手則捏住患者的手指或手掌、腳趾或腳掌作順勢拔伸,若“痛點”已轉化為“不痛點”,即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若順勢拔伸後,“痛點”的疼痛雖減而未除,則可再輔以輕度腕或踝關節的内旋或外旋,使“痛點”轉化為“不痛點”後,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4.平推數下後,囑患者再作腕、踝關節活動,找出移動之“新痛點”,按上法治療。
5.若疼痛消失,則在順勢拔伸後,以橡皮膏固定原痛處;忌以外力随意按捺原痛處。

[腰痛]操作步驟:

1.患者取立位,醫者站于其背後。
2.囑患者作腰部動作,如前俯、後仰、側彎等,使産生疼痛後,即維持此體位。
3.醫者以拇指按住其痛點,并囑患者于此體位作相反方向的運動,或緩慢的旋轉。例如,前俯有“痛點”者,可按住“痛點”後,囑略向後仰或更加腰部側彎或斜旋;若後仰有“痛點”者,可按住“痛點”後,囑略向前俯或更加腰部側彎或斜旋;若腰部向右側彎有“痛點”者,可按住“痛點”後,囑作腰部向左側彎或斜旋等等。總之,務必使“痛點”轉化為“不痛點”為止。
4.在“痛點”轉化為“不痛點”後,根據不同部位予以指撥。
(1)若痛點位于足太陽膀胱經第一、第二側線外側者,常可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進行治療。
(2)若痛點位于華佗夾脊一線,相當于骶棘肌、骶髂韌帶處有壓痛者,常可先作向内、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減輕或解除疼痛後,再作向外、向下方向的拇指平推法。
(3)若痛點固定于骶髂關節處,位置較深者,常須用稍重指力,向深部作拇指或食指扣撥法。若疼痛依然如故時,則可進一步配合擡腿踏步動作,在運動過程中,向關節深部作拇指“十”字狀扣撥滑動,反複多次,以減輕或解除疼痛後為止。
(4)慢性外傷性腰痛,及有近骨處固定痛點患者的指撥,尤要耐心,反複進行,往往在指下獲得“撕帛感”後,腰痛得以減輕,甚至完全消除。
(5)術後囑患者減少腰部活動;忌随意用外力按捺原痛處;可加用膏藥外貼固定。

其他病症,如腱鞘炎、颞颌關節粘連、疲勞後痠痛,彈響指等常見病種,均可參照上述精神予以治療。

(四)“指撥法”應用中的幾個問題

1.為什麼“痛點”會轉化為“不痛點”?為什麼在轉化為“不痛”的原痛點用力,會達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矛盾着的雙方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它們是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又互相轉化的。在軟組織損傷疾患的病人身上,存在着痛與不痛這對矛盾。疼痛就是痛的因素與不痛的因素進行鬥争的表現,并且反映了痛的因素占據着統治的地位。在疼痛的情況下,不痛的因素仍然存在,不過退居于次要的地位罷了。

辯證唯物主義又告訴我們“原來矛盾着的備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沒有和它作對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所以痛中必然有不痛的因素,痛處必然存在着不痛點。例如,在由于肌肉、韌帶纖維的痙攣和肌腱的錯位和交叉引起的疼痛中,我們按住這個劇烈的“痛處”,通過被動的拔伸、旋轉、擡腿、彎腰等等運動,改變了纖維和肌腱的方向和位置,當達到适當的程度時,痙攣、錯位和交叉的情況就會改變,痛的因素就從主要地位暫時地讓位于不痛的因素,痛就暫時地變成了不痛。當然,這種狀态下的不痛的因素,還是弱小的、不穩固的,在多數的情況下,原有的纖維還是痙攣,肌腱還是錯位、交叉,疼痛的因素往往仍然占據着主要的地位。但是,矛盾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弱小的、不穩定的狀态,可以轉化為強大的、穩固的狀态;次要的地位可以轉化為主要的地位。因此,疼痛中的不痛因素是疾病好轉的有利因素,是人體内部克服疼痛的積極因素,也是患者和醫者共同希望達到的要求。因此,“不痛用力”的指撥法,首先要求醫者善于在患者的痛處,采用拔伸、旋轉、彎腰、擡腿踏步,等等方法,創造一定的條件,在運動中發現不痛的因素,并采用恰當的平推扣撥手法,逐步幫助不痛的因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不穩固變成穩固,逐步上升為支配地位,促進并實現由痛向不痛的轉化,最後完全克服緻痛因素的一方,以達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痛與不痛的矛盾鬥争,是疾病的内因,而“不痛用力”的指撥法,則是促進疾病好轉的外因,是促進不痛因素逐步擴大的外部條件。外因通過内因而起作用,“不痛用力”的方向、強弱,以及平推、扣撥的手法,必須符合人體的經絡、肌肉、韌帶纖維、肌腱等的生理特點,有利于經絡氣血的暢通,有利于生理組織的正常狀态的恢複,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2.指撥過程中,為什麼會産生痛點轉移現象?

疼痛是經絡循行受阻,氣血瘀滞,正邪相争的尖銳表現。疼痛程度決定于經絡氣血瘀滞的程度。痛點轉移現象,是指撥法運用中的正常現象,随着痛點的轉移,疼痛也往往随之減輕,随着痛點的消失,疼痛也随之消失。

痛點轉移現象在以痙攣為主的疾患中,表現最為突出。這是因為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肌肉、韌帶在不同部位的痙攣程度不同,造成經絡氣血瘀滞的程度及疼痛程度也就不同。當“最痛點”經指撥解除後,原來痙攣程度稍次的痛點,就由非主要的方面,轉化上升為主要矛盾,于是,痛點就産生了“移動”現象,病人就産生了“疼痛逃來逃去,越逃痛越輕”的感覺。随着痛點的移動和消失,疼痛也就得到了解除。在以保護膜形成為主的疾患中,随着痛點的保護膜的破壞,有時也會産生“痛點轉動”現象,這種移動主要是由于病竈外組織長期保持一定的被動體位,産生的“保護性”痙攣所引起的。

由上可見,痛點轉移現象是指撥法重要的觀察指标。指撥法的整個過程中,必須認真抓住轉移的痛點,在運動中,因勢利導,進行治療。在某些疼痛範圍較小的病竈,為了準确掌握痛點移動的現象,可及時在移動的痛點劃上記号後,再行指撥,以提高療效。

3.為什麼指撥後要适當固定,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處?

指撥後進行适當固定,囑患者減少局部活動,并忌用外力随意按捺原痛處,主要是針對以痙孿為主的軟組織損傷疾患。對于以保護膜形成為主者,不僅不予固定,往往還鼓勵患者作必要、适量的活動,以加速保護膜的進一步破壞。醫療實踐告訴我們,在痙攣為主疾患的指撥後,若不進行必要的固定,甚至随意按捺、活動原痛處,已消失的疼痛常易複發。這可能是經指撥解除後的軟組織痙攣,活動按捺後再度回複部分痙攣産生疼痛。

因此,指撥法與推拿、針灸等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往往伴以患者的局部活動,而要保持相對的靜止,以保證解除了的痙攣不再回複。同樣的道理,在運用指撥法治療過程中,都堅持不增加局部活動,不按捺局部病竈的原則,而不在局部加用其他療法,以免影響療效。

指撥法對于某些以痙攣或保護膜形成的軟組織損傷疾患,有着一定的療效。但是,指撥法還存着許多缺點和局限性,有待于今後的革命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和解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