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喜歡向牛人請教一些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是「迄今為止,對你影響最大的思維方式有哪些」。
如果你拿這個問題來問我,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迄今為止,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思維方式是「第一原理思維」。”
什麼是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有的人又叫它「第一性原理」。
可能很多人之前沒有接觸過這個概念,或者隻是聽說「它來自哲學和科學」。
所以對「第一原理」有種畏懼感和排斥感——聽起來那麼神秘,有沒有人能夠講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我們普通人真的能夠掌握這種思維方式嗎?
其實叫什麼并不重要,如果你覺得「第一原理」聽起來難以理解,你可以把它叫做「一」或者「一思維」。
早在亞裡士多德之前,西方就有很多哲學家在用這種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比如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等等哲學家,他們将其稱之為「一」。
一切産生于一,而一産生于一切。——羅素《西方哲學史》
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羅素《西方哲學史》
很多哲學家開始探究物質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比如,泰勒斯認為萬物是由“水”構成的;阿那克西美尼認為萬物是由“氣”構成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是由“火”構成的;恩培多克勒認為萬物是由“土、氣、火、水”構成的。
這種「探究物質的組成、物質的起源、宇宙的本質、宇宙的起源,認為萬物由水、火、氣、土所組成」的思維方式,實際上就是一種第一原理的思維方式。
在東方,這種思維方式也在同步進行着。
老子也認為,一切産生于一,他《道德經》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除此之外,中國古代的先賢們還有人把物質的起源歸結為“陰陽”,這種思維在《易經》裡面得到了深度的體現;另外,中國古代還有“金木水火土”之說,他們認為物質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所組成。
這些都是“第一原理”的思維方式。
隻不過之前沒有人對這種思維方式進行總結,後來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把這種思維方式總結出來了,他将其稱之為「first principle」,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一原理」。
這就是第一原理的由來。
它其實不複雜,所謂第一原理,就是探索事物的起源;所謂第一原理思維,就是不斷探索事物起源的一種思維方式。
但是亞裡士多德為了保證這種起源、這種第一原理的科學性,給它加上了一些限制性條件,他認為隻有滿足了這些條件,才稱得上是真正的第一原理。
每個系統中都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删除,也不能被違反。——亞裡士多德
簡單翻譯一下,大概意思就是說,隻有那些“最基本的”、“不證自明的”知識,才能稱之為第一原理。
怎麼理解“最基本、不證自明”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理解。
這個例子就是歐幾裡得的五大公理和五大公設,它是史上最經典的第一原理。歐幾裡得僅僅憑借這十個第一原理,就推理出了整個幾何學所需要的知識。
五大公理:
①等量間彼此相等。
②等量加等量,和相等。
③等量減等量,差相等。
④能完全重合的東西是全等的。
⑤整體大于部分。
五大公設:
①過兩點能作且隻能作一直線。
②任意線段能無限延伸成一條直線。
③以任一點為圓心,任意長為半徑,可作一圓。
④所有直角都全等。
⑤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若在直線同側的兩個内角之和小于180°,則這兩條直線經無限延長後在這一側一定相交。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就深度地感受到什麼是亞裡士多德所說的第一原理。
①是最基本的
這個怎麼理解呢?你可以理解為「不可從其他已有的定理演繹推導得到」,它就是起點。
我們經常會有一種思維慣性——追問事物的起因。我們認為任何事物,一定都有一個東西在它前面,即使是元起點,我們也認為它之前還有起點。
但是第一原理就是那個終極起點,沒有什麼在它前面了。
比如「過兩點能作且隻能作一條直線」,這就是一種起點,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東西推理得到了。
比如「等量間彼此相等」,這就是一種起點,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東西推理得到了。
比如「在同一水平線上,隻有這一種結局」,這就是一種起點,它再也不可能由其他東西推理得到了。
②是不證自明的
這個怎麼理解呢?
第一原理不僅是終極起點,而且它還是對的,不僅是對的,甚至有時候我們都無法證明它是對的,僅僅隻能通過直覺感知它。
比如「過兩點能作且隻能作一條直線」,我們雖然直覺性地知道它就是對的。但是我們無法通過任何邏輯手段來證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對的。
比如「等量間彼此相等」,我們雖然直覺性地知道它就是對的。但是我們無法通過任何邏輯手段來證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對的。
比如「在同一水平線上,隻有這一種結局」,我們雖然直覺性地知道它就是對的。但是我們無法通過任何邏輯手段來證明它是的,反正它就是對的。
為什麼無法證明呢?因為它就是起點了,在它之前沒有東西了。
因此我們僅能通過我們的直覺進行感知,這種直覺是宇宙賦予我們的禮物,它是所有知識的根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建立在這些不證自明的直覺基礎之上。
這點似乎李善友教授在他的《理念世界》裡也有提到,他認為在邏輯之上還有一種東西,這種東西隻能通過感知獲得。
從第一原理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李善友教授的洞察可能是對的。
進而我洞察「第一原理可能也是理念世界層面的知識,它是一種真正的、絕對的真理」。
說回第一原理的本質,從哲學意義上說,第一原理需要滿足這幾個特征:
①它必須是終極起點
②它必須不證自明的
隻要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稱之為第一原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第一原理極其難找,所以有時候,要求不能太高,隻要某個知識是某個領域的起點,我們都要重視它。
另外如果我們随着曆史的河流而下,會發現第一原理還有一種全新的解釋,也就是物理學角度的解釋。
物理學對第一原理有廣義和狹義的解釋,我都把它歸納為一種思維,也就是埃隆·馬斯克所說的「從頭算」。
什麼叫做從頭算?
我們都知道,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
所以,如果我們能根據原子核和電子的相互作用原理,去計算分子結構和分子能量,就能倒推出物質的各種性質。(這在物理上叫做量子力學計算)
這很恐怖。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知道一個人他所有的量子層面的運動軌迹,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下一秒要做什麼;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地球所有量子層面的運動軌迹,那麼我們就能推測地球上所有事物下一秒要發生的事。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決定論。
不過對于世界是否是被決定的,人是否有自由意志,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争論不休,目前還沒有蓋棺定論。
但我曾經聽過一個精彩的回答:
一切都是被決定的,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有個原因,都是被原因決定的。但是這也沒什麼,當你跟别人說'一切都是被決定的’,很多人也能接受。但是接着呢就有一個大問題了,那就是人所謂的自由其實都是幻想,你覺得是你在做決定,實際上你的決定早已被決定了。——中國當代哲學家陳嘉映
但這跟宿命論不同,你仍可以參與進去,而且你的參與可以改變那個進程,隻不過你的那個參與本身其實已經被決定了。——中國當代哲學家陳嘉映
所以,不是應該什麼都不做,就做一個鹹魚,無所事事,一輩子就這樣糊塗的活着。
你的參與會改變這個進程,你的努力是可以改變你的人生的,不過你的這個參與本身是被決定的。
▲來自《十三邀》
回到第一原理,你會發現,隻要你從頭算,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可以在此基礎上推演出來。
《道德經》裡有句話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就是這個第一原理思維,你隻要找到那個道,那個起點,你就可以推演整個世界的所有規律。
這也正是愛因斯坦晚年想做的事——他就是想找到這樣一個第一原理,即大一統,來解釋整個宇宙的所有規律。
隻是很可惜,這樣的第一原理隻能靠一代人不斷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才能慢慢接近,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想起之前朋友問過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
我想如果一定要有一個理由,那就是我們需要有這樣一個偉大的理想「每一代人不斷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推動人類文明的前進」。
OK,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什麼是第一原理了。
從哲學上解釋:第一原理是那些基礎的、不證自明的定律。
從物理學上解釋:第一原理是一種從頭算的思維。
關于第一原理的幾個具體案例
如果你還是沒有完全搞懂什麼是第一性原理,我舉幾個例子你就懂了。
一、歐幾裡得
在西方有一本僅次于《聖經》,而且流傳最廣的書,這本書曾影響了伽利略、笛卡爾、牛頓等諸多大神,它就是歐幾裡得的《幾何原本》。
它僅僅從五條公理和五條公設出發,就推導出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幾何學。
今天我們中學課本裡學的幾何學知識,基本上全是那五條公理和五條公設推出來的東西。
想起小的時候,我們為了背誦這些公理和公設,被虐得死去活來。
現在回過頭來看,它居然如此偉大,怪自己當時太無知。如果早點懂這種第一原理思維,我們學習起來會不會輕松一點呢?
二、埃隆·馬斯克
把第一原理發揮到極緻的是我的一位偶像埃隆·馬斯克,第一原理也是被他帶火的。
在特斯拉早期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難題——電池太貴,當時儲能電池的價格是每千瓦時600美元。
馬斯克不信邪,運用第一原理,從頭算,分析電池的組成,發現電池的組成不過是碳、鎳、鋁和一些聚合物,如果自己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後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呢?
一算發現,居然每千瓦時隻要80美元就可以,這個價格比市場價低了8倍左右。
後來馬斯克造火箭的時候也如法炮制,原本造一枚火箭需要上億元,但是馬斯克從頭算,硬是把發射一枚火箭的價格壓低了75%。
後來馬斯克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分享了這個秘密,從此第一原理開始在全世界各地大火。
運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生活中總是傾向于比較,對别人已經做過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去做,這樣發展的結果隻能産生細小的叠代發展。——馬斯克
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說一層層撥開事物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馬斯克
三、劉慈欣
我最歎服的還是劉慈欣,在《三體》第二部中,劉慈欣通過第一原理,推出整個三體最精彩的理論——黑暗森林法則。
我們來看看一下,如此令人心碎又心醉的理論,劉慈欣是怎麼推導出來的。
首先,劉慈欣從物理學的能量守恒定理得出宇宙的總物質不變,然後加上一個不證自明的事實“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推出了宇宙第一公理: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劉慈欣
從頭算,從物理學守恒定律開始,也就是說整個宇宙也跟地球一樣,都存在着資源的競争。
但這還不足以推出黑暗森林法則,因為我們人類畢竟也沒有完全互相殘殺,國與國之間還是存在着合作的行為,甚至我們還會去幫助非洲那些落後的國家。
但是劉慈欣敏銳的察覺到了宇宙與地球的差異,地球上的各個國家存在着經濟和文化的滲透,存在着語言的交流和溝通。
但是宇宙中的文明不一樣,彼此之間相隔太過遙遠,不存在經濟和文化的滲透,不存在語言的交流,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合作。
這又基于兩個第一原理:猜疑鍊和技術爆炸。
如果你看了三體你就會知道,文明的發展不是線性的,而是爆炸式的。
我們從非洲到農業社會用了200萬年,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用了8000多年,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二次工業革命隻用了100年,這個發展完全是呈指數爆炸的,不出意外,我們今後科技的發展速度将會越來越快。
所以三體人感到很恐懼,才派質子來鎖死地球的基礎物理。
但這還不夠,發展得快也依然存在合作的可能啊,是什麼壓死了宇宙文明之間互相合作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猜疑鍊!
兩個個體在沒交流前對對方猜疑:你猜疑我是怎麼想的,我猜疑你是怎麼想的,就算你知道我是怎麼想的,我也知道你是怎麼想的,但你還會猜疑我是怎麼想你的,我也會猜疑你是怎麼想我的……這樣的猜疑在沒有進行交流前會一直循環下去,永無止境。
所以你永遠不知道對方是怎麼想的,你永遠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真的願意跟你合作。
所以,如果你要生存,你就必須遵循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于林間,輕輕撥開擋路的樹枝,竭力不讓腳步發出一點兒聲音,連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須小心,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不管是嬌嫩的嬰兒還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還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隻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劉慈欣
如果大家去看《三體》第二部,在序章就能看到劉慈欣描述第一原理思維:
就像歐氏幾何一樣,先設定幾條簡單的不證自明的公理,再在這些公理的基礎上推導出整個理論體系。——劉慈欣
如何才能找到第一原理
第一原理要求從頭算,或者不證自明。這其實很難,對于普通人來說根本無法一下子就找到這樣的第一原理。
這點大家在做模型樹的時候就會有感覺,大多數思維模型都是偏向于經驗層面或者方法論層面的,很少涉及哲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這些學科。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一、不斷追問為什麼
這兩年帶給我最大成長的是一個思考習慣——不斷去追問為什麼,尋找事物的本質。
這是一個折中的辦法,雖然「為什麼」追問出來的思維模型很難滿足不證自明,不是第一原理,但是它會一步步接近第一原理。
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第一原理這個理論,而是這種思維方式——不斷把思維模型推向源頭,推向更本質的思維模型。
比如上次的費曼學習法,我們從一個現象——教可以促進自身的學習,開始追問為什麼,然後得出教的本質是解釋,然後再追問,得出解釋的本質是直面盲區,查漏補缺。
這是我最常用的辦法。
二、巨人思維
第二種就是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巨人已經得出的第一原理。
所以你現在知道為什麼要讀哲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這些學科了嗎?
你可能覺得這些學科跟你現在的工作領域毫無關聯,但是如果你不讀這些領域的書,僅靠自己的領悟,是根本不可能掌握到真正的第一原理的。
你看待事物的永遠會流于表面,做事情永遠隻知道如何做而不知道其原因,你永遠不可能成為像劉慈欣、馬斯克這樣的人。
三、從頭算思維
從頭算思維是我最喜歡的方式,我喜歡從物理學、基因、激素、神經元等層面去思考生活中的大部分現象。
比如《刻意練習》這本書在解釋刻意練習的本質時,就用了從頭算的思想: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叫做髓磷脂的東西,隻要不斷刺激這部分髓磷脂,這部分髓磷脂上的神經元就會因此改變,大腦就會開始重新布線。——《刻意練習》
比如我看群裡有小夥伴很喜歡用最小阻力原則去解釋一些事情,這也是從頭算思維。
比如我在創造模型樹學習法時,也是用了從頭算的思想,從認知心理學、進化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層面去思考學習的本質。
總之,在了解事物的運行規律的時候,我們不能全依靠經驗和直覺判斷,經驗會欺騙你,直覺也會欺騙你。
隻有從頭算,基于一個不證自明的第一原理開始,才能得到一個絕對正确的理論。
OK,以上是關于第一原理的全部内容,最後提醒一下:
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去糾結什麼是第一原理,而是從第一原理中獲得啟發,養成一種第一原理的思維方式。
這個思維方式就是「不斷去思考事物的本質,把一個複雜的事物不斷簡化,去找到這些複雜事物背後的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