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曆代醫家對人體的認識基礎,是中國人自己的“人體解剖學”,《黃帝内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經絡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十二經絡分布在我們身體的不同的部位,在相對應的部位上如果出了問題,我們拿着一張經絡圖,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調理。
外關穴,頭痛要穴:治風寒頭痛、感冒頭痛、偏頭痛
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甲乙經》雲:在腕後二寸陷中。《标準經穴部位》記載:外關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二寸處,尺骨與桡骨之間(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内關相對)。
偏頭痛
經常偏頭痛的人,痛點基本上都在耳朵上面一點,而且這塊的筋全擰在一起了,這時,可先拿大拇指找到痛點,邊揉邊推,先把裡面的筋給推開,持續3~5分鐘後,再按揉疼痛側的外關穴3~5分鐘,一般頭痛可馬上緩解。
為什麼要取這個穴位呢?因為就偏頭痛的發作部位來說,大都是在頭的一側,而這個位置,是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的部位,所以曆代醫家多将偏頭痛歸于少陽病症。我們可以暫時不管是血瘀還是有寒凝還是有氣滞,重要的是,這條經絡現在有堵塞,在頭部側面就會有反應。
所以取穴,自然當取三焦經上的穴位。而之所以要取外關穴,則與這個穴位通經活絡、疏風散邪的功效是密不可分的。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在山勢險峻的地方,一個人把着關口,就是一萬個人也打不進來。我們手臂上的外關穴就相當于這樣一個要塞,有句古詩叫,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這裡的外關穴就相當于詩中的玉門關,是抵擋一切外邪的關卡,無論是風、寒、濕所導緻的疾病,都可以用外關穴來治療。刺激這個穴位,就可以把三焦經上的正常的陽氣調動起來,使清陽生發直達頭部,外邪自然就沒有容身之地了。
風寒頭痛
“傷寒在表并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此是中醫針灸歌訣《蘭江賦》裡的一句。古人誠不欺我,我幾次風寒頭痛,都是按外關穴而愈。
話說我因為冬天天冷躺着用電腦,手臂外露受寒引起右耳後抽痛,有時感覺半邊麻麻的。幾次頭痛都覺得是受寒引起的,後來忽然憶起《蘭江賦》有“傷寒在表并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手邊沒有針,那就姑且試試按揉吧。一摸,果然右手的外關穴非常酸痛,但左邊的外關穴一點酸痛的感覺都沒有。于是,點按右外關穴十來分鐘,外關穴變得腫脹而痛不可碰,但是頭痛卻沒有了。大喜呀。此後也有幾次頭痛,都是按外關穴而愈。
感冒頭痛
先生上個月感冒,後頭痛,低燒。給他掐風池、大椎拔罐後,熱退。雖是後頭痛,但找他的外關穴,也有一側酸痛,另一側無感覺。同樣給他按得外關穴痛不可碰,但頭痛卻是止住,一覺安睡。第二天完全沒事。
外關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又是通陽維脈的八脈交會穴。中醫認為,奇經八脈之一的陽維脈是通過會通督脈而聯系諸陽經的,主一身之表,又與主一身之裡的陰維脈相互作用,從而達到陰陽“自相維”,使各經之間互相聯絡,從而調節氣血的盛衰。
《黃帝内經》曰:“犯賊風虛者,陽受之。”即外感風邪最容易傷及人體的陽經和肌表,使陽維脈對氣血調節失控,所主體表的皮毛腠理開洩,出現惡風寒、汗出、頭痛等症;皮毛腠理郁閉而發熱。因此,刺激外關穴能通過調理陽維脈的氣機,起疏風解表的作用,治療各種感冒病症。
我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放下目的和企圖心,老老實實地把路修好,讓氣血自然地走起來。恢複了髒腑的本能後,剩下的工作應該交給身體自己。
有人說經絡很神奇,紮一針,病就好了。其實不是這一針把病治了,是這一針,讓氣理順了、恢複了髒腑的功能。
覺得經絡神奇嗎?覺得經絡穴位太多複雜嗎?
給你兩天時間,你也可以做到。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