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母嬰育兒 > 正文

如何陪伴孩子邁向獨立

有沒有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孩子突然長大了?

新冠期間,幼兒園規定家長隻能送到門口。昨天早上我送安娜上學,按照慣例在門外等她進去後才離開。
量好體溫後,校長正低頭記錄,沒來得及跟她說話,旁邊也沒有别的老師帶她進去,她突然口氣像大人一樣問:“May I go now?”我和校長聽了都笑了出來,校長連忙說是的是的,你快進去吧。

其實每天早上當安娜跨過幼兒園那道透明的玻璃門,甚至是從靠近門口的時候開始,我能明顯感覺到她從孩子到“小大人”的轉變:一個在家裡總是哼哼唧唧要求很多的小朋友,突然就能主動背着小書包和午飯,一邊喊着“媽媽你走吧我不需要你了”,一邊自己大步跑進學校。


我想這種感覺就是我們希望從孩子身上看到的“獨立”。

最近美國疫情在逐漸好轉,很多家長肯定都開始心癢癢,想把悶在家裡一年,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娃娃們送去幼兒園,進行正常的社交和學習,變成一個更加獨立的小朋友。

大家心裡肯定也會打鼓:孩子是不是能适應呢?要是ta不會......(此處省略一萬字)怎麼辦?

其實小朋友的适應能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好得多,爸爸媽媽隻要了解下面這幾點,做好支撐孩子的手,就放開讓他們去探索這個世界吧~

01 隻和自己比

相信所有人在小時候,最讨厭聽家長說的一句話就是:“你看别人家......多好,你怎麼就不行呢?”結果做父母後,一不小心自己也變成了這種家長,動不動就把孩子和别人比。尤其是現在信息傳播太快,孩子不僅要和鄰居小朋友比,還要和千裡之外的牛娃們比一比。

不管是身體發育、學習還是個性方面,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軌迹,我們大可不必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較,否則不僅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煩惱,也不利于健康親子關系的形成。

和同齡小朋友相比,安娜從來就不算“獨立”的一類。從小寶寶時候開始,她就需要花時間去适應和觀察,才能安心融入到新的環境裡。尤其在一歲半剛開始上托兒班時,大概前半年我離開時她都是要哭的。

兩年過去了,在她三歲多換到現在的幼兒園時,出乎我們意料的,她隻是稍微紅了一下眼眶,就馬上揮手告别,頭也不回地融入了新班級活動,并且每天都期待着去幼兒園。

當然我也會羨慕那種“好帶的”自來熟娃,出門到處和人打招呼的别人家孩子,但每個孩子天生對“安全”的感知是不一樣的,不是你“希望”、并刻意去“培養”就可以短期内發生改變的。

我的一個朋友家就是如此。她家裡兩個兒子,老大就和安娜比較像,從小到大都需要大人更多的陪伴和關注;而老二是既冷靜又開朗的“天使寶寶”:在家可以自己待着玩很久,出門可以主動探索環境以及和别的人打交道。他們夫妻倆看着兩個截然不同的男孩也常常感慨,“頂呱呱,天生的”。

02 螺旋式上升

從開始感受到分離焦慮直到學齡前,兒童常常會在保持自我和依賴于家長之間來回徘徊。我們也能明顯觀察到,在成長發育過程中,孩子的獨立性是不穩定的。

可能上一周還能自己穿衣服穿鞋的孩子,這一周就突然又什麼都說不會要媽媽幫忙了。或者之前看見鄰居還笑嘻嘻跟人打招呼,這兩天見人卻往媽媽身後躲,非常害羞的樣子。這些表現都是完全正常的,千萬不要因為面子上過不去而指責孩子。

就像我們總盼着孩子快快長大,有時候希望他們能一直像小時候那樣軟糯可愛。小朋友們也會在做一個“獨立的我自己”,還是做“媽媽的小寶寶”之間徘徊不定。

隻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事,同時提供正常的社交機會,孩子們的獨立性肯定會随着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好,在上學後也能迅速和情投意合的小夥伴交朋友。

03 做支撐孩子的手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ta自由和安全感的過程中,父母要做好支撐孩子的手:

當ta需要安慰、保護時,做他們能随時返回的安全港灣;

當ta想要自由探索時,不過多幹預,做他們堅實的安全基地。


上周安娜第一次去上體操課。雖然報的是4-5歲班,但班裡其他5個女孩都是5歲多快6歲的孩子,明顯比剛4歲的安娜高出一大截,各種動作也比她做得要好很多。這讓孩子的感受到異常大的壓力,比如她在上課的時候會頻頻看向等待區域,和我揮手;每次喝水休息的時間都一反常态地跑到我身邊親親我,求抱抱,甚至還哭了幾次。

每一次她需要回到我身邊時,我都積極回應,盡快幫她填滿她的安全感“杯子”。等休息完老師喊大家集合的時候,雖然還挂着淚珠,她也能迅速回到隊伍裡,繼續上課。

孩子年紀越大,他們一次能存儲的“安全能量“越多,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需要頻繁地回到父母身邊補充,直到長大成人自己能給自己提供安全感,實現真正的“獨立”。

要時刻做好這雙手并不容易,這需要家長對孩子當前的需求很敏感,尤其是在大人有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時,更難做到照顧孩子的感受。


還好孩子們的适應性很強,家長也不需要做到100%的正确。隻要在一半的時候正确回應,就足夠讓孩子們自由探索的同時,安全感充足,建立起讓孩子和家長終身受益的安全依戀。

04 培養獨立性技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邁向獨立的節奏,通常在4-6歲時他們心理會發生很多的變化。下面是美國兒科學會對于培養學齡前兒童獨立性的一些小建議。

定好界限

有界限才有自由,有規矩才成方圓。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告訴ta哪裡不對,可以用直觀的自然結果方法,給予相應的“懲罰”。

設立并保持日程

從嬰兒時期開始,保持一緻的日常程序,減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配合。尤其是早上起床出門、晚上睡前的程序,對于孩子們來說非常重要。

花時間和孩子溝通

當大人花時間去和孩子認真聊天、傾聽孩子的聲音時,孩子們的自信心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給孩子分配任務

學齡前的孩子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比如收拾玩具、布置餐桌、疊衣服等。這些任務能讓他們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培養最初的責任感。

練習獨立上廁所和穿衣服

這兩個照顧自己的小任務對于建立起孩子的獨立性來說非常重要。雖然剛開始會很慢,甚至弄得很髒,但隻要勤加練習,孩子會越來越熟練。

和孩子簡單談談成年人打交道時的安全問題

當孩子開始離開家有了自己單獨與大人社交的時候,安全教育與獨立教育同樣重要。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隐私和身體,遇到問題及時和家長溝通。

幫孩子學習交朋友

4-6歲的孩子開始小朋友建立真正的友誼,但在交友的過程中小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家長之間的溝通和解,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規則和方法,比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用語言溝通而不是哭鬧甚至動手。

孩子從那個全身心依賴于爸爸媽媽的小寶寶,變成一個能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有自己獨立社交、學習空間的小人兒,都因為你無私的愛,作為ta最堅實的後盾和依靠。

長大變獨立,并不是一瞬間的事。

成長的過程很漫長,隻要我們細心陪伴,耐心澆灌,每個孩子都能開出一朵獨一無二的花。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