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姓,以官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雲:"本自殷(商)後人宋恭公子瑕食采于褚,其德可師,号曰褚師,因而命氏。"居民以地名為氏。褚姓還有另一種比較簡單的說法,那就是以居地之地名為姓。據《姓氏尋源》載,古代有一個叫褚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以褚為姓。
褚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十一。褚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23位。褚氏由褚師氏轉變而來,褚師氏是以官職名稱作為姓氏的。春秋時,宋國、鄭國、衛國等諸侯國都曾設置褚師官,是掌管市場的,也叫市令。宋國國君宋共公的兒子石就曾經作過褚師,他的後代就用這個官職名稱作為自己的姓氏。後改成諸氏。總人口約36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029%。在江蘇、浙江以及渤海灣沿岸比較集中。
圖騰釋義
褚同赫,本義是指顔色,紅褐色。就字形而言,褚從衣、從者。專指古代的士兵,他們以穿紅褐色的衣服行軍打仗,被稱為“褚”。褚,也為地名,在今河南洛陽南。
姓氏用字
褚[褚,讀音作chǔ(ㄔㄨˇ)]。
姓氏淵源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恭公之子段之後的封地,屬于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記載,褚氏出自子姓,本為殷商王族後裔。
春秋後期,宋國君主宋共公子瑕(宋恭公,公元前588~前576年在位)有個兒子,叫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洛陽),因“其德可師”,故時人尊稱其為“褚師”。
在公子子段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褚氏;亦有以先祖稱号為姓氏者,稱褚師氏,後也省文簡改為單姓褚氏、師氏,還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褚氏被史稱為褚氏正宗。
褚氏族人大多尊奉公子段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邑地褚,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西周時期,有一個叫“褚”的地方(今河南洛陽),在史籍《左傳》中更明确地提到洛陽縣南部有一處褚氏亭,在史籍《後漢·郡國志》上也記載着洛陽有褚氏渠,兩書同時認定都是“周有褚地,居之者以為氏”。
在褚地居住之著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褚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官吏褚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褚師,亦稱市令,是春秋時期周王室設置的一種官位,專職負責掌管集市和貿易,兼有今商務部長和工商管理局局長的職能。後來宋國、衛國、鄭國等諸侯國都設有褚師之官。
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年》中就記載:“鄭公孫黑請以印為褚師。”這裡說的“印”,就是指鄭國大夫印段,曾作著名的《蟋蟀》,被孔子收編在《詩經》中。
褚師,就是市官,因此又稱印段為“褚師印段”、“褚師印”。
周景王姬貴五年(鄭簡公姬嘉二十六年,公元前540年),鄭穆公姬子蘭之孫公孫黑曾試圖作亂,結果被上卿子産(公孫僑)發覺,予以制止。公孫黑自知不免一死,遂請求讓印段出任褚師之職。由于印段确然十分有才華,子産便批準了公孫黑的請求,然後令公孫黑自缢而死,免得由司徒來論罪,那樣會株連許多别的人。
在褚師印段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褚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褚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褚庫爾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褚庫爾氏,亦稱楚庫勒氏、車勒庫勒氏、車克裡氏等,滿語為Cukule Hala,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支流黑河以北俄羅斯境内褚庫爾村),以地為氏。後有達斡爾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在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褚庫爾氏多冠漢姓為褚氏、楚氏、金氏等。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副都統薩爾圖·褚庫,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薩爾圖氏,源出元朝時期撒勒隻兀惕氏(山隻昆氏)後裔,突厥語為“Sartu”,蒙語為,世居敖漢(今内蒙古赤峰敖漢旗)、紮魯特(今内蒙古通遼紮魯特旗)、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rtu Hala。在明朝時期,薩爾圖氏族人中即有冠漢姓為山氏、薩氏等。
蒙古族褚氏源出薩爾圖部首領薩爾圖·柏德世家,他在明末清初率部歸附于後金政權,被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編入滿洲鑲黃旗。
薩爾圖·柏德有個孫子叫薩爾圖·褚庫,他十七歲即為後金軍的騎都尉。在明崇祯七年(後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農曆8月金軍攻打明朝萬全左衛(今河北懷安一帶)的戰役中,薩爾圖·褚庫奮勇沖鋒,率先登城,為戰役勝利立功甚大,被後金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特賜其為“巴圖魯”稱号,史稱“褚庫巴圖魯”,并成為以後凡首是先登城克堡者的專有稱号。薩爾圖·褚庫後來累官至蒙古副都統,加世襲一等輕車都尉。
薩爾圖·褚庫逝世後,其子薩爾圖·海存承襲其職爵,并以父名“褚庫”為漢化姓氏,稱褚庫氏。在褚庫氏族人中,還有後裔子孫改入伊斯蘭教者,以先祖之名為漢化單姓,成為回族褚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子段、印段(褚師印段、褚師印)、薩爾圖·褚庫。
各支始祖
褚 爽:先世褚爽因官占籍宜興計山,傳至褚休,複自計山遷陽湖縣三渦霸頭裡,祖孫分為兩地始遷祖。
褚承恕:明末自錢塘遷餘杭。為浙江餘杭褚氏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遷徙分布
褚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五萬,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一百三十七位,人口約四十四萬三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多以睢州、項城、河南為郡望。
今河北省的滄州市、張家口市、唐山市、河間市、泊頭市、文安縣,北京市,重慶市,山東省青島市、濟南市曆城區、泰安市、新泰市、登州市萊陽縣、蘭陵市、章丘市、煙台市蓬島區、萊陽市、威海市文登縣、棗莊市、臨沂市、利津市、濰坊市青州市、滕州市,安徽省的合肥市、宿州市靈璧縣、蚌埠市、巢湖市,甯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河南省的平頂山葉縣、南陽市、商丘市睢縣、焦作市溫縣、周口市鄲城縣、洛陽市、濮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晉城市沁水縣,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沛縣、泰興市、連雲港市、張家港、揚州市、蘇州市、揚州市高郵縣、江都市,浙江省的安吉縣、杭州市蕭山區、溫州市蒼南縣、永康市、麗水市、臨海市、甯波市甯海縣、台州市天台縣,湖南省的衡陽市、常德市臨澧縣、慈利市,湖北省的雲夢縣、宜昌市、孝感市,遼甯省大連市,江西省的九江市、高安市,陝西省的西安市、鹹陽市、渭南市合陽縣,甘肅省的永靖,黑龍江省的鐵力市,吉林省的白山市,廣東省的肇慶市、汕尾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防城港市、桂林市臨桂縣,内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貴州省的遵義市,青海省的海東地區平安縣,福建省的泉州市南安市,台灣省等地,均有褚氏族人分布。
褚姓:在全國人口排名第222位。
郡望堂号
1.郡望:
睢 州:今河南省商丘市睢縣。秦朝時期置為襄邑,宋朝時期改稱拱州,金國時期始置睢州路,元朝時期稱睢州,民國以後稱睢縣并一直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曆史。
項城郡:在周初年為項子國。是西周時封疆劃界分封的子爵,是封國而治的地方行政單位或行政區劃之一,為周天子附庸國。到東周春秋時期,仍為項子國。東周戰國時期,楚滅魯,項地即改屬于楚國。楚襄王時期,将楚都由郢徙于陳,以項為别都(即陪都)。秦始皇并兼六國,統一中國後,廢除封建制,實行郡縣制,改陳地為颍川郡,以陳為縣。項地歸屬于颍川郡,隻有項地名而無項郡或項縣名。秦末楚漢相争之後,楚敗漢勝,漢高祖在項地設置項縣,屬汝南郡。到東漢時期,沿襲西漢的地方行政區劃而無變更,仍為項縣,屬汝南郡。三國時期,仍為項縣,在曹魏統轄境域之内。項縣隸屬陳國。晉朝時期行郡國制。項縣名稱未變,西晉時先屬陳國,後改屬梁國。南北朝時期,戰争頻繁,東讨西伐,南征北戰,颍、淮流域歸屬時變,項縣隸屬州郡亦時變,縣名稱亦有變化。南朝劉宋時曾改項縣為項城縣,增一“城”字,屬于豫州陳郡。北朝北魏、北齊、北周均稱項縣,北魏時項縣隸屬陳郡,北齊時項縣改屬信州。南朝齊、梁也都仍稱項縣,梁時項縣屬因殷州。北朝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在項縣僑立的秣陵縣隸屬北丹陽郡,項縣仍隸屬陳郡。隋朝統一中國後,确定為項城縣。五代時期,項城縣隸屬陳州。金國時期時期,項城縣隸屬河南府陳州。元朝時期,項城縣隸屬陳州。明朝時期,項城縣隸屬開封府陳州。清朝,項城縣隸屬河南省陳州府,疆域無大變化,但與西鄰各縣有插花地。中華民國時期,項城縣隸屬河南省淮陽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抗日戰争時淮陽淪陷,一九四五年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至項城項城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解放戰争後期曾先後建立沈項臨縣和沈項淮縣,隸屬豫東行署。解放戰争後,結合土地改革和建立地方民主政權,與四鄰各縣進行邊境調整,從根本上解決了與鄰縣間的插花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3年底,項城縣城由老縣城遷至水寨鎮。1949~1953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淮陽專員公署。1953~1958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商丘專員公署。1959~1961年項城縣隸屬河南省開封專員公署。1962~1965年項城縣隸屬河南商丘專員公署。1965~2000年項城縣(市)隸屬河南省周口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6月,周口撤地設市,項城隸屬于周口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緻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荥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複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2.堂号:
項城堂:以望立堂。
睢州堂:以望立堂,亦稱拱州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亦稱三川堂、河内堂。
重熙堂:資料有待補充。
忠清堂:資料有待補充。
四倫堂:資料有待補充。
家譜文獻
1.家譜:
浙江餘杭褚氏家乘六卷,首一卷,(清)褚維培纂修,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餘杭褚氏家乘十卷,(清)褚維培纂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重熙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浙江浦江陽湖山渦褚氏宗譜八卷,(清)褚瑤聲等纂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倫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四卷、第八卷下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杭州餘杭褚氏宗譜,著者待考,(清)褚氏公修,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杭州大學圖書館。
山東峄縣蘭陵褚氏家乘十卷,首一卷,(民國)褚敬鴻等纂修,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石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餘姚岚峰褚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忠清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餘姚市梨洲文獻館。
2.《古褚氏世字圖》:
分春夏秋冬四節,每節三十字:
春:褚氏開姓師,夏商周廣重,緒登封衣忠,承維衍康甯,珏通紹甲章,清高啟普雍。
夏:同天支巺震,九立遂彥行,風雲星光志,世飛馥旭生,功太永莫諱,堂軒樂靜橫。
秋:仁義禮智信,乾元亨利貞,溫良恭儉讓,福祿壽尊榮,金澤洺熠培,公正方圓平。
冬:文化學詩翰,書墨臨序明,德孝敬賢昌,瑞祥吉鴻慶,興源盛繁茂,言曉傳宗聲。
字輩排行
山東文登、青島褚氏字輩:
長門支派:“洪保昭宗圖”;注:字輩循環使用。同輩超過一人時,按“仁禮義智信”排序。
二門支派:“從之倫序福”;注:字輩循環使用。
三門支派:“傳家敦厚德”;注:字輩循環使用。
四門支派:“永現在東牟”;注:字輩循環使用。
山東濟南褚氏字輩:“振興光宗祖道德至首先三喜傳好學福壽慶萬年”。
山東泰安褚氏字輩:“文秉成尚永得盛光明正裕慶恒昌敬慎純修和為貴安居樂業榮萬方”。
山東新泰褚氏字輩:“才端文遠啟樂友萬世鳳丁光明盾輪旭青宗仁永傳立志長存尚愛慶昌”。
山東萊西褚氏字輩:“壽同方廷為言廣興立”。
山東蘭陵褚氏字輩:“化德光懋廷文成明慎修敬思慶衍福宏昭為憲守繼世敦行珍念正訓傳毓其榮立存忠孝大恩澤恒邦泰宗興裕厚祥同”。
山東章丘褚氏字輩:“百世興農業榮華萬國年”。
山東萊陽褚氏字輩:“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兼讓”。
山東蓬島褚氏字輩:“甫班昭穆和敬宗惟興孫子有候公忠孝克全遵祖德永修人紀萬年同”。
山東威海褚氏字輩:“春邦其之國可有世延慶福祥振民惠智義禮忠連萬代傳光明”。
湖北宜昌褚氏字輩:“陽啟宗世國家光昌克繼元良帝綏萬邦希賢培祖德鴻緒衍書香登善徽美在淵亮嗣前芳崇儒遵禮義修士奉典章忠厚傳代遠作福自延長”。注:該支褚氏為土家族。
湖北雲夢褚氏字輩:“在能修有範山模水觀玉式金和平忠厚正大光明永承先澤克振家聲宏道傳繼詩書聯新敦品立行四維全遵堂名登瀛”。
湖北孝感褚氏字輩:“範山模水觀玉世金和平忠厚正大光明”。
河南睢州褚氏字輩:“德祥英謙信诰文許泰聲俟藻雲夢君興止心紹廣立家洪範彰含芳本宗孝裕善慶世昌缵志承業永國華潤澤長仁庭茂玉樹顯吉躍隆光”。
河南濮陽褚氏字輩:“耀國德忠孝開基遠詩書繼世長君恩昌湧盛禮信承宏錦”。
河南南陽褚氏字輩:“煥自世昌景生元光以克懷金松青桂芳萬福同春瑩華永明德高寬正新嗣朝海遠行太平”。注:循環使用。
江蘇南京褚氏字輩:“金長家慶福升友道”。注:該支褚氏字輩循環使用。
江蘇濰揚褚氏字輩:“何吉承天佑賢良起世昌盛開林風祥長發貴蘭方朝庭明義德萬福定邦家”。
江蘇揚州褚氏字輩:“盛開靈鳳陽長發歸楠芳朝庭明義得萬國定家邦”。
江蘇連雲港褚氏字輩:“廷永建國家克西堯順世(士)”。
河北泊頭褚氏字輩:“袁天廷懷維慶祥達發運”。
河北文安褚氏字輩:“孝兆貴樹增鑫俊源柏年炳德鈞守家田”。
河北滄州褚氏字輩:“元天挺懷維慶祥達發”。
河北張家口褚氏字輩:“尚朝明君華堂美茂風鎮埔德”。
湖南常德褚氏字輩:“正大光明天開友道百世昌家道宏開百世昌金和平忠厚正(政)大(達)光(當)明(銘)”。
湖南慈利、臨澧褚氏字輩:
慈利支派:“國朝相延萬年盛家道宏開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敦仁本羲紹先芳希明澤遠傳心學登善德隆啟忠良聖代佑賢廣輔佐永膺福祚際嘉祥”;
常德支派:“正大光明天開有道百世昌”;
臨澧支派:“國朝相士萬年盛家道宏開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居仁由羲紹先芳”。
安徽巢湖褚氏字輩:“國正天運泰時和世道昌掄才取文士擇賢安萬邦”。
安徽蕪湖褚氏字輩:“直本先培德萬世再交家”。
廣西桂林褚氏字輩:“儀思本傾文宗廣進龍明萬朝鼎德為有凝新錦鐘賢大可資祥光前純普躍繼啟發英奇”。
廣西臨桂褚氏字輩:“海日興宗兆忠良必盛昌”。
浙江臨海褚氏字輩:“明天錦孔孟克賢”。
浙江甯海褚氏字輩:“本善孔麻有真全”。
内蒙古赤峰褚氏字輩:“印文昭國士廣德繼忠功萬世成祥永九天英福東”。
廣東汕尾褚氏字輩:“端贊維簡德尚懷紹舜奕世可程祥”。
貴州米潤褚氏字輩:“正逢熙代永仁壽保長春吉照家輝慶舒聞一邵新”。
青海河湟褚氏字輩:“師段添壽舜天成棟武祖邦麟九坤裕恭新秀兆元生維文昌”。
甯夏固原褚氏字輩:“德興有中廣萬治繼”。
江西高安褚氏字輩:“仁必日祥久希茂世興邦嗣裔志遠達以景文明昌維曰承祖佑光輝德業揚國朝開盛緒繼述定綿長孝敬傳家寶經書應運方學修才乃大善積慶斯彰仕進由誠正敷施本典常富宜行惠濟貴在效忠良寬厚多榮福謙和自吉康紹先遵懿訓百代永留芳”。
福建蓬島褚氏字輩:“甫班昭穆和敬宗惟興孫子有候公忠孝克全遵祖德永修人紀萬年同”。
褚氏一支字輩:“明文國家正禮義孝弟本先進詩書志诒谟大耳昌”。
褚氏一支字輩:“本毓傳繼廣正大慶繁祥”。
資料有待補充。
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河南望族;江左名流:上聯典指晉朝時期的褚裒。下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褚亮。
春雲比潤;秋月齊明:全聯典指宋朝時期的褚淵,官吏部尚書,人稱其“豐儀與秋月齊明,音徵與春雲比潤”。
洛陽世澤;經學家聲:全聯全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褚少孫,官至博士。創魯詩褚氏之學。
夢驚飛鳳;性不畏龍:全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褚遂良,以直筆著稱。記起居注秉筆直書。
散騎學士;海鶴風姿: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褚亮任散騎常侍兼弘文館學士,為十八學士之一。下聯典出清朝時期的褚篆,康熙大帝賜書“海鶴風姿”。
遂良文史;季野春秋:上聯典出唐朝時期的褚遂良,書法家,博涉文史。下聯典出晉朝時期的褚裒,字季野,有簡易豪貴之風,時人譽為“皮裡春秋”。
2.五言通用聯:
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集用唐朝詩人褚亮《臨高台》詩句聯。
良朋比蘭惠;雕藻邁瓊琚:集用唐初大臣褚遂良《安德山池宴集》詩句聯。
3.六言通用聯:
筠心廣志西域;彥回功封南康:上聯典出清朝乾隆進士褚廷璋,字左莪,号筠心。長洲人。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工詩及書,通聲音字母之學。谙悉回部山川風土。著有《西域圖志》、《西域同文志》等。下聯典出南朝南齊尚書令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文帝之婿,為明帝信任,受遺命。南齊時,封為南康郡公,任尚書。武帝時,改授司空、骠騎将軍,逝世後谥号“文簡”。
4.七言通用聯:
經學博士補史記;書法名家序雁塔:全聯典出西漢經學家、史學家褚少孫,沛人,官至博士,創魯詩褚氏之學。他曾增補過司馬遷的《史記》。
洋洋百卷垂寰宇;寥寥數筆動人心:上聯典出隋太學博士褚晖,字高明,吳郡人。以三禮學稱于江南。大業中征天下儒術之士,集内史省,相次講論,晖博辯無所屈。有禮疏一百卷傳世。下聯典出清朝書畫家褚逢椿,長洲人。字仙根。善錄書,工畫。嘗為朱酉生寫何山歸棹圖,寥寥數筆,辄動人丘壑間想。
5.八言以上通用聯:
雲月春秋,瑰琦之器;風霜鐵石,社稷之臣: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褚遂良。下典指宋朝時期的褚淵。
雲月春秋,隽矣瑰琦之器;風霜鐵石,偉哉社稷之臣:上聯典指唐朝時期的褚遂良。下典指宋朝時期的褚淵。
寶重東南,不讓鳳鳴龍躍;儀惟端麗,争誇目秀眉清:上聯典出晉朝中尉褚陶,十三歲作賦,見者奇之。有“東南之寶已盡,不意複見褚生”的評價。下聯典出梁代長史褚向,風儀端麗,眉目如畫,每公庭聚列,為衆所瞻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