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茯苓:生長在枯死松樹根部,兒時常挖來賣錢,如今種植的30元1斤

松樹,這是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分布的一種樹木了。既有野生的,也有一些是農民種植的。

别看松樹很常見,可卻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樹木。因為這種樹的樹冠特點就是蓬松,所以而得名。

并且由于松樹的适應能力強,壽命也很長,還被民間視為一種吉祥樹。

至于松樹的價值,估計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都能說出幾種,這裡也就不啰嗦了。

其實在松樹林裡面也有不少的“寶貝”,今天就和大家來說一說藏在松樹根部的一種“寶貝”——茯苓。

這在過去農村不少人就常挖它來賣錢,可是如今野生的已經十分少見了,基本都是靠種植了,但是售價依然不低。

茯苓:藏在枯死的松樹根部

茯苓,這可是從古至今都很受重視的中藥材。作為我國原産的物種之一,茯苓在我國有着悠久的食用和藥用及種植的曆史了。

并且在最初的時候,茯苓并不叫茯苓,而是“伏靈”。所謂“伏”的說文解字就是埋伏、埋藏,這也說出來茯苓的一種習性,藏在地底下。

而“靈”則和松樹有關,因為古人認為松樹是一種極具有靈性的樹木。同時茯苓又是和松樹共生共存的關系,自然也集聚了靈氣。

直到後來,随着對茯苓了解的不斷深入和全面,才從“伏靈”兩字加上了草字頭,就是為了用以和動物區分開來,并且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茯苓到底是何物?

茯苓這種藥材的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有些人沒有見過它,卻聽說過茯苓的大名。而對于一些愛做飯的朋友們,應該是常接觸到茯苓,尤其是在南方很多地區,就常用茯苓來做美食。

像兩廣一帶,因為氣候偏潮濕的原因,就喜歡用茯苓來做茶飲,或者是做湯羹、做糕點,甚至是用它來做菜肴,這也是很常見的。可以說,茯苓的食用方法是不計其數。

但是很多人都是見過加工好了的茯苓片,或者是茯苓塊,卻沒有見過茯苓的真面目。

其實茯苓長得并不起眼,甚至是有點醜陋,有人形容它是掉在了煤灰裡面的紅薯,确實非常的形象。

茯苓作為菌科下屬的一種真菌,它主要是寄生在枯死的松樹的根部,并且是深藏着地底下的。

茯苓一般都是以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也不一。外表很粗糙并且有一層薄皮,外皮以棕褐色至黑褐色為主,并且還能見到有明顯的皺縮紋理。

野生的茯苓個頭都不大,往往生長數年也就是一兩斤左右。切開以後會看到内部是白色的,曬幹了以後更像是塊狀的澱粉。

也是因為茯苓是寄生在枯死松樹根部的一種真菌,所以隻有遇到合适的環境才能生長。再加上它又是藏在地下的,在地上是看不到的,因此采挖起來是比較困難的。

兒時常挖來賣錢,如今靠種植才夠吃

可是由于茯苓的藥用價值實在是太高了,在我國最早的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發現了茯苓的藥用價值,并且還把它列入上品。

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茯苓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

除此之外衆多的醫家們在行醫用藥的過程中也都對茯苓有着或詳細或簡略的闡述,可以說茯苓在我國的曆史中從未消失過。

就連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也對茯苓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和贊譽,比如著名大詩人杜甫就曾寫下“知子松根長茯苓,遲暮有意來同煮。”的佳句,就是借着茯苓和松樹緊密相連的關系,表達了自己對友人的感情。

正是因為茯苓如此高的價值,從古至今就有人去山裡采挖茯苓。而在過去不少農村的孩子,就跟着父母進山去挖茯苓。

雖然茯苓是藏在地下,在外面是看不到的。可是有經驗的人,還是能從一些細微的特征來判斷地下有無茯苓。

筆者小時候也跟着爺爺進山挖茯苓,聽他說經驗豐富的人,隻要拿着鋤頭在枯死松樹的根部敲打幾下,就能通過聲音來判斷地下也沒有茯苓。

因為生長了茯苓的松樹根部,鋤頭敲打以後所發出來的生意會更沉悶。在當時,有些經驗豐富的人,運氣好一天也能采挖幾十斤茯苓。

但是以前的價格并不高,新鮮的茯苓也就是一兩塊錢一斤,就連曬幹的也不會超過5元一斤。

但是在近些年野生的茯苓已經十分少見了,基本都是靠種植為主了。而且在前些年由于茯苓的價格偏高,在2010年前後茯苓要賣到35元左右一公斤,因而在很多地方還引發了不少農民跟風種植。

不過因為人工種植茯苓比較簡單,成本也較低,種植的周期也不長。隻要把松樹鋸成段了,再把菌種一起種植在土壤中,差不多半年就能長到幾斤重一個。

正是因為種植茯苓的農民多了,茯苓的産量上去了,它的價格也就開始下跌,直接跌到了14元左右一公斤,并一直持續了多年。

但是在去年茯苓的價格又開始大漲了,如今就算是種植的茯苓也能賣到30元一斤(幹貨)了。

如果是野生的茯苓,那更是非常的稀有了,價格自然更高了,即便是上百元一斤依然難買到。

畢竟現在的人工成本高,而且會挖野生茯苓的人也不多了。

各位網友們,你們小時候可有挖過茯苓呢?在你的家鄉現在還有野生的茯苓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論!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