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翹
34急性腎炎——陳瑞春醫案陳某,女,19歲,學生。1983年8月20日初診。病者參加高考之後,自覺疲乏無力,一身困重,早起眼睑浮腫,不發熱但覺諸身酸楚,尤其是腰酸不舒,小便灼燒不暢。尿常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t++),管型(+)。脈浮緩而軟,舌苔白潤。處方:麻黃10g 杏仁10g 連翹10g 桑白皮15g赤小豆30g 滑石15g 生甘草5g 白茅根20g益母草20g每日1劑,分2次水煎服。囑服5劑。
二診:8月26日。服上藥後,浮腫消退,全身輕爽,小便清長暢利,食納正常,脈緩軟,舌苔潤滑薄膩。尿常規:蛋白(++)。守原方加僵蠶10g,防風10g,藿香10g,葉10g,囑服7劑。
三診:9月4日。患者自覺症狀消失,飲食、二便均正常,小便常規:蛋白(-),脈緩,舌潤。遂改方。處方:生黃芪15g 防己10g 茯苓皮15g 杏仁10g桑皮15g 防風10g 赤小豆30g 白茅根20g益母草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囑服10劑,複查小便,再酌情停藥與否。兩個月以後,患者入學就讀,告謂尿常規正常未見反複,遂停藥。
按:急性腎炎屬中醫風水範疇,病機為表郁濕熱,治當宣肺解表。俟表邪解,濕熱除,病自愈。但臨證時不能滿足于臨床症狀消失,一定要小便常規全部陰轉,仍須服藥鞏固。如無其他變故,可以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基礎,酌情加減,一方到底,無須易方。筆者驗證多例,療效确切。《傷寒實踐論》
35腎炎水腫——顔德馨醫案張某,男,66歲。慢性腎小球腎炎史20餘年,反複發作,經中西醫治療,近1年來症情穩定,入院前2周勞累過度,感受風邪,症情又起。顔面浮腫,頭重身寒,腰酸肢腫,神疲乏力,胸悶氣短,咳嗽咳痰,尿少頻急,排尿隐痛。苔薄白膩,脈浮滑。此乃素體腎虛,風邪外襲,肺氣郁閉,水濕内停,蘊濕化熱,阻滞下焦。治拟宣肺利水退腫,佐以清利下焦濕熱。處方:麻黃9,赤小豆30g,連翹12g,生紫菀9g,桑白皮12g,前胡9g,蟬衣4.5g,生山栀、瞿麥各9g,鮮茅根15g,小茴香2g,車前子、車前草各12g.8劑。
二診:患者服藥後,顔面部浮腫減退,咳止,小溲正常,再以五苓散合濟生腎氣丸溫腎通陽利水,又進8劑,浮腫消失,尿蛋白少許,症情穩定。
原按:本例水腫以頭面浮腫為主,兼見外感風邪,濕熱蘊結下焦之症,責之于肺腎兩髒,腎氣素虛,邪郁閉肺。顔老按“先新病後宿疾,先實證後虛證”的原則,從宣肺入手,開水之上源,水道通調,濕與熱分離,故咳止、小溲正常、浮腫減退,繼而溫腎利水收功。摘自:邢斌,韓天雄,顔德馨内科學術經驗薪傳.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26-127.《經方治驗泌尿系統疾病》
36皮水浮腫——闫雲科醫案劉某,女,24歲。水腫一年餘,參見睑、足跗較顯,按之凹陷,晨起尤甚,胸腹憋脹,化驗尿液正常。自訴健脾補腎、滲濕利水之劑多服無效。今面色有神,腰不酸痛,納便正常,知病不在脾腎。竊思,水濕代謝,多責肺、脾、腎三髒,脾腎無過,當尋水之上源。遂順藤摸瓜,果有經常感冒,鼻塞,眼癢,咳嗽,多嚏等肺氣不宣之狀。《金匮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篇雲:“皮水,其脈亦浮,外證浮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診脈不浮反沉,乃膚腫脈陷故也,治當舍脈從證,宜宣肺利水。考鬼門方,以越婢湯及越婢加術湯為首選,乃外有風邪,内有郁熱之治方。本案不惡寒,不發熱,口苦,舌苔黃膩,可知表邪不著而濕熱較盛,如是則不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更為恰當。拟:麻黃10克,連翹10克,赤小豆30克,茵陳30克,桔梗10克,桑皮15克,杏仁10克,茯苓15克。三劑。
二診:尿量增多,水腫、腹脹減輕,仍咳嗽,鼻塞。效不更方,原方三劑。
三診:水腫消失,鼻時通時塞,肺氣雍遏之症尚存,喝守方續進三劑。(《臨證實驗錄》)《經方直解》
論:水氣病,即然利尿無效,那就發汗洩水。果有表證,那就發汗洩肺,華蓋一提,則氣降而水利,水洩而氣升。
37浮腫腎炎——王琦醫案腎炎(濕熱兼表型)
王某,女,4歲。面部微腫,發熱惡寒,鼻塞咳,喉間痰聲重濁,食少,小便色黃。尿檢:紅細胞(++),膿細胞(+),管型0-2,蛋白(++),診斷為急性腎炎。脈浮滑,舌苔薄白稍黃,風水相搏,方以疏風宣肺,清熱利水,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麻黃3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白茅根30克,連翹12克,桑白皮9克,生姜6克,澤瀉6克,車前草12克,赤茯苓9克,紫地丁9克,魚腥草12克。服上方二劑後,熱退腫消,咳嗽亦減,小便增多,小便常規:紅細胞(+),未見管型,蛋白(+)。原方繼服五劑,諸症消失,小便化驗尚見少量紅細胞。
按:本例證屬“風水相搏”,用麻黃、杏仁疏風宣肺,疏風重在解表發汗,宣肺亦可通陽利水;連翹、桑皮清熱肅肺行水,生姜以散水氣,并配合清熱滲濕利尿,合用汗、清、利三法,表裡分消,故取效較速。《經方應用》
論:面腫咳重,寒熱鼻塞,脈見浮滑,就可以确診,此浮腫腎炎,由外感病引起。麻黃發表寒,洩衛郁,則表寒與水氣俱洩。
大體上隻要一見浮腫,大多都會有尿蛋白,那西醫就會确診為腎炎。此浮腫者,是傷寒表閉,而為何會尿蛋白?雖然本案隻是面部微腫,未言身上浮腫,此也是傷寒表閉。
38外感面腫——王占玺醫案文某,女性,17歲,學生,1974年9月 8日。月經9月6日來潮,經行期間,于9月7日晚因外感後咽痛,眼睑浮腫,曾服用銀翅解毒丸,感冒沖劑等,咽痛好轉,而眼臉及面部浮腫不消,于9月8日來診。無發熱,稍有惡寒。舌苔薄白,脈象浮緩,眼睑浮腫明顯,面部前額浮腫,前額凹陷性浮腫(十),時值經期不便檢查小便常規,觀其經期感寒所緻,遂處以麻黃連轺赤小豆湯合五加皮飲加減:
麻黃6.0克連翹12.0克赤小豆30.0克桑白皮15.0克茯苓皮25.0克五加皮10.0克陳皮10.0克生姜皮10.0克防風6.0克芥穗10.0克當歸10.0克蟬蛻3.0克。每日煎服1劑,服用3劑後,浮腫減輕大半,又服3劑浮腫全部消失而愈。經期過後,查尿常規陰性。《傷寒論臨床研究》
論:麻黃小豆湯,麻黃發表寒,洩衛氣,則面腫自消。本案用有麻黃為主的方子,都可以治愈,重點就是開孔竅洩衛氣,洩肺氣。
39血管神經性水腫——王占玺醫案患者王某,女性,73歲,1981年1月27日初診。久患胃炎,消化不良,神經官能症等,在門診治療過程中,半月來眼睑及面部浮腫,伴以全身皮膚搔癢,尤以兩肢為甚,且經常外感,外感後亦很少發熱。觀其舌苦薄白,舌質稍紅,尿常規檢查二次均陰性,處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炙麻黃6.0克連翹10.0克赤小豆30.0芥穗9.0黃芩9.0克當歸10.0克 白藓皮12.0克土茯苓10.0克防風9.0克 地膚子10.0克 蛇床子10.0克蟬衣3.0克合歡皮15.0克苡仁15.0克。每日煎服1劑,服用4劑後,眼睑及面部浮腫消失,愈後觀察月餘未發。《傷寒論臨床研究》
40傷寒發熱——刑錫波醫案駱某,男,38歲,教師。病史:因患流感而發熱惡寒,身痛,脈浮數。醫以辛溫疏表劑治之。服藥2劑而寒熱不減,漸至胃脘滿悶,消化不良,食後作嘔,右脅脹痛,周身倦怠。肝大右肋下兩橫指,有壓痛,鞏膜、皮膚有較深黃染。肝功檢查有肝炎樣變化。脈弦數,舌質紅,苔黃膩。辨證:表證未解,濕熱蘊結。治法:清瀉濕熱,宣透外邪。處方:麻黃3克,連翹15克,赤小豆15克,生梓白皮10克,廣郁金10克,赤芍10克,青皮10克,京三棱10克,甘草3克。
服藥後,汗出而冷熱解,脘滿稍差,嘔減,略能進食。原方加生大黃6克,生薏苡仁15克。連服1周,脘滿消失,食欲增進,右脅疼痛亦漸輕減,黃疸逐漸消退,精神清爽,體力增加。後又連服10劑,諸症消失,黃疸亦退除淨盡,肝縮至半指,肝功已接近正常。後以清熱祛濕、疏肝化瘀之法調理而愈。
按:本證為濕熱郁于表層,故用麻黃湯疏表邪以宣在表之濕熱,赤小豆除熱、下水腫而利小便。然用麻黃時,有表證者可以暫用,證退即止,不可連續使用。
若脈象現浮,是病勢趨向于表,如配合适宜,可以長期用之。梓白皮能清熱燥濕連翹能清熱解毒,兼利小便,而其解毒之力,尤能消除熱毒,幫助肝髒恢複。在臨床實踐中,連翹必須劑量稍大,方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而麻黃不可連續使用大量,以防損衛傷陽。以上諸藥,除麻黃湯發汗之外,都屬于清熱利水、解毒疏肝之藥。《刑錫波醫案集》
41哮喘——蔣昌福醫案吳某,男,16歲,1987年3月2日初診。患者幼時即患哮喘病,以往較輕,近年來,症狀加重,每因受涼即發。發時呼吸迫促,胸悶喘咳,咳痰不暢,頭部出汗,不能安卧。此次發作已經1周,除上述症狀外,還伴有輕度發熱惡風,喉間哮鳴,吸氣困難,口幹,納食不香,脈象滑數,舌苔薄黃。此乃寒郁發熱,痰熱夾外邪阻塞息道,以緻肺失宣肅,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宣肺祛痰清熱。藥用:麻黃8克,杏仁10克,連翹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6克,地龍3克。
上方連服2劑,痰暢,喘定咳減,右寸脈仍現滑大而數,原方去地龍加地骨皮10克,取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合瀉白散意,又服2劑,諸症消失,繼以玉屏風散調理月餘,1年後尋訪,哮喘未發。[廣西中醫藥1989,(5):27]
按語:運用本方,以表邪與濕熱共存為要點。本案哮喘内有濕熱,外受涼而發,與此病機相合,故以本方清宣利濕。蓋濕熱郁蒸肌表,氣機被阻,既不能過于寒涼清熱,以免氣機被遇,亦不能濫用溫運、苦燥化濕,以防傷津化燥,唯以清宣為宜。此外,本案亦有痰熱之征,故去生姜之溫,加地龍以增清熱平喘之力。《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論:本案受涼即發,典型的表證不解。太陽一經,主皮毛,而統營衛。皮毛者,肺之主也。太陽經病,皮毛竅閉,營病風熱,衛病惡寒,肺病喘逆。麻疹者,寒邪外束,營郁風熱之病也,麻疹病家,一受寒涼即加重或複發者,此必定表寒未解也。而哮喘咳逆之家,一受寒涼加重或即發者,也必定是有表寒未解也。一受寒涼,則皮毛竅閉,所以病會加重或複發也。
42氣沖噴嚏——蔣昌福醫案張某,女,27歲,1988年3月3日初診。患者晨間噴嚏已經2年,每天早晨起床,即作噴嚏,連連十數聲,甚至數十聲,經本院五官科診斷為“過敏性鼻炎”。多方醫治療效不佳,脈象平和,舌尖略紅,苔薄黃,牙龈紫赤,患者曾因連續噴嚏,引起腹肌強烈收縮,導緻流産兩胎。此乃邪熱相争于肺竅,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薏苡仁,宣散肺部郁邪,藥用:麻黃5克,連翹15克,赤小豆10克,桑白皮6克,杏仁8克,甘草6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棗5枚。
服上方3劑,晨起噴嚏大減,繼原方連服1周而痊愈,後改用玉屏風散鞏固療效,至今已半年未發。[廣西中醫藥1989,(5):28]
按語:邪熱郁閉肺竅,作嚏不止,本方以辛宣開散為主,能助肺氣開發,透竅達邪,是獲其效。《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100首經方》
論:麻黃,發表瀉。皮毛一開,肺氣外達,自能斂降而不喘逆,也不上沖鼻竅。
43喘悶咳逆——王忠民醫案孫姓,男,59歲,1980年2月2日就診,夙病慢支12年。3日前不慎受涼後宿疾再作,發熱惡寒,無汗而咳,頭痛身重,喘不得平卧,胸悶氣急,咳吐痰量多而黏,色微黃,納呆惡心,小便不利,下肢浮腫,舌質紅,苔黃膩,脈浮略數。聞心音輕遠,律整。呼吸音減弱,呼氣延長,肺底聞及濕性哕音和哮鳴音。體溫38.7℃。化驗:白細胞18200/mm',中性78%,淋巴16%,酸性2%,單核4%。胸透:雙肺紋理增強,輕度肺氣腫。證屬風寒犯肺,濕聚化熱,肺失和降。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味:麻黃9克,連翹12克,杏仁、炙桑白皮、甜葶苈各15克,赤小豆30克,甘草、生姜各6克,雙花24克,陳皮10克。水煎,分二次服。
進上方3劑症即緩解,咳吐減輕,已能平卧,痰漸少,水腫消失,氣急亦明顯好轉,體溫降至正常。宗前方增損複進5劑,咳嗽悉平。[黑龍江中醫藥1985,(6):25]
按語:内有濕熱,複感外邪,内外相合,閉阻于肺,緻發咳嗽,故拟本方以外散寒邪,内清濕熱。據王氏經驗,運用本方應據其病位、輕重與久暫,決定劑量大小和加減。濕熱在上,偏于清洩;在中,佐以理氣;在下,重用利導。外邪不除者,加金銀花、桂枝;痰濕阻肺者,加前胡、白前;痰涎纏盛者,加蘇子、甜葶苈等。《傷寒論名醫驗案精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