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問歌的1.0版本
作者:張景嶽
内容: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因脈色察陰陽,十從氣味章神見,
見定雖然事不難,也須明哲毋招怨。
果雪兒注:
1、《十問歌》
該歌,始見于《景嶽全書·傳忠錄·十問篇》。
2、張景嶽
明代傑出醫學家,溫補學派創始者,人稱“張熟地”、“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
3、問診
是指醫生接診過程中,采用詢問對話的方式,向病人或家屬等知情者查詢疾病情況,從而診斷疾病的方法。
張景嶽認為,問診乃“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把問診擺在了突出位置。
在該歌中,張景嶽比較全面地歸納總結了問診的十部分内容、順序及其辨證意義。
4、“九因脈色”、“十從氣味”
張景嶽十問皆有具體闡釋,譬如最後這兩問,就指出“脈色者,血氣之影也”,“脈色之道,非數言可盡,欲得其要,則在乎陰陽虛實四者而已”;而氣味,有陰陽、升降、動靜、剛柔、勇怯、各主、善惡、喜惡諸等。說起來,最後這兩問,其實是望診、聞診的内容了。
5、“見定雖然事不難”
醫生問,病人答。
醫生接診,通過對病人病情的了解,再根據自己所掌握的醫理,由見而定,做出明确的診斷是不難的。
這裡有三點:第一,對病人病情的了解,要清楚、全面;第二,對醫理的掌握,要清晰、正确;第三,通過綜合分析,給出正确的判斷。
6、“也須明哲毋招怨”
雖然就事說事,就醫說醫,接診看病并非多麼困難的事情。
但是,醫生給人看病,就是這樣簡單的嗎?
非也。張景嶽認為,還要做到“明哲”才可以,“明哲二字,為見機自保也”,也就是要洞察人情世故,知人知己,知時知地,知事知物;否則呢?就可能招緻怨言,乃至招緻仇恨。
給人瞧病,就要盡量給人瞧好,還要盡可能讓人盡量希望而來滿意而歸。然而,“醫患不明”,“所患者,在人情耳”,古代有華佗與曹操的故事,可謂殷鑒不遠;今天醫患關系之種種不和諧,乃至鬧出諸多事端,可謂警鐘猶在。
中醫十問歌的2.0版本
作者:張心在
内容: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果雪兒注:
1、張心在
其人不詳。
在陳修園《醫學實在易· 問證詩》中,收錄該歌,并标明為“張心在改訂”。
很多文章中把此版說成作者是陳修園,是錯誤的。
2、陳修園
清代醫學名家,尊經崇古,編有多種歌訣普及讀物,可謂中醫開蒙教育大家,亦收徒衆多,其子元豹、元犀、孫子典、心蘭和學生周易園、黃奕潤等都以醫名行世。
林則徐在《金匮要略注序》中,評價說:“近者業醫者,無出其右。”
3、版本
比之于張景嶽版本,張心在的改訂版本修改了最後兩問,把不屬于問診内容的“脈色”和 “氣味”,修改為“舊病”和“病因”,不僅僅要問到病人疾病的現狀情況,還要問到病人疾病的過往情況;另外,還增加了婦人和兒科兩類特殊人群的問診。
在目前的一些高校統編教材中,還收錄有該版本,放在了“問現在證"中。
中醫十問歌的3.0版本
作者:李麗霞
内容: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
再添片語告兒科,麻痘驚疳全占驗。
果雪兒注:
1、李麗霞
1988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南五省中醫學院教材《中醫診斷學》作者。
2、版本
李麗霞版,其六問,從張心在版的“六問胸”變為張景嶽版本的“六胸腹”;另外,把張心在版兒科部分的“天花麻疹”修改為“麻痘驚疳”。
中醫十問歌的4.0版本
作者:陝西中醫學院
内容:
問診首當問一般,一般問清問有關,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将診療經過參,
個人家族當問遍,婦女經帶并胎産,
小兒傳染接種史,瘀痘驚疳嗜食偏。
果雪兒注:
1、陝西中醫學院
1988年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醫診斷學》,主編為陝西中醫學院,副主編為雲南中醫學院、新疆中醫學院。
2、版本比較
相比于前邊諸版本,該版本增加了一個“帽子”,也就是開始部分的兩句,顯示了問診是有一般和有關之區别的;另外增加了“個人家族”的部分;兒科部分也更加與時俱進了。
中醫十問歌的5.0版本(原名“問診歌訣補遺”)
作者:老膺榮、朱泉
内容:
精神勞逸情志眠,敏遺傷術居處連,
痰瘀作祟宜細探,嗜惡為害也多閑。
訴多當辨主與次,先後理順因果清,
初診須多費心時,複診有據可簡靈。
疑難再審何應有,或症意重 病家輕,
或不善述或健忘,或有顧忌瞞隐情。
須省周折通俗談,務達真切仔細聽,
善問得法佐旁證,醫患相協病機明。
果雪兒注:
2005年8月《山西中醫》中載有署名為老膺榮及朱泉的題為“《十問歌》的演變及補遺”的文章。
文章指出:“現在看《十問歌》,欠缺了臨床實踐中某些重要的内容,也未涉及問診技巧,應進一步完善。”
可以看出,“補遺”增加的内容還真不少,增加的問診内容有患者精神狀态、疲倦程度、情志狀況、睡眠質量、過敏史、家族遺傳史、外傷史、手術史、痰瘀、個人嗜好等,
中醫十問歌的6.0版本(亦可名《中醫16問歌》)
作者:七彩雲
内容:
望聞問切問到點,一問不适二問眠,
三問寒熱四問汗,五問頭身六問便,
七問飲食八問胸,九聾十渴俱當辨,
十一舊病十二因,十三診史十四眷,
十五婦人問經期,遲速閉崩帶孕産;
十六小兒先後天,預防接種和傳染。
簡單注:
1、“望聞問切問到點”
四診内容在《内經》中多有各表,《難經》中則将望、聞、問、切四種診法并列。
這裡,開篇強調問診要“問到點”,為什麼呢?
第一,明确強調要把問診放在望聞問切的四診法裡面,“四診并用”、“四診并重”、“四診合參”,切不可固執其一而專擅。
第二,明确要因病施問,具體病人具體提問,切不可本本主義。歌中所羅列問診諸項,也隻是取一般意義,而并非将十六項分為輕重等級,一定要具體實際情況靈活提問。
第三,實際面診中,醫生要盡量全面、詳細詢問患者信息,以免漏診、誤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也并不是要面面俱到、一網打盡,尤其是面對危急病人,更要“問到點”,簡明扼要詢問,進行必要診察,及時搶救施治。
2、“一問不适”
“你哪兒不舒服呀?”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直接詢問患者就診時的突出不适。
抓住這個“第一”的不适症狀,再去了解“第二”、“第三”……的不适情況。
問診之首當其沖,不可不問也。
3、“二問眠”
《黃帝内經》說“人卧血歸于肝”,良好的睡眠可以充養肝血。
《靈樞·營衛生會》言:“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卧,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
馬王堆帛書《十問》中齊威王問道,文摯回複以“卧最為首”,睡覺是第一養生要務。
睡眠之與人體健康,不可謂不重要,所以不可不問也。
4、“三問寒熱”
患者怕冷還是怕熱?有寒熱還是無寒熱?寒熱單獨存在還是同時并見?寒熱輕重程度、出現時間、持續長短如何……
通過問詢患者的寒熱,由表及裡,由外而内,從而進一步辨别病變的寒熱性質和陰陽盛衰等情況,所以不可不問寒熱也。
5、“四問汗”
患者是否出汗?出汗部位?出汗時間?出汗多少……
汗與寒熱有密切關系,能夠反映人體陰陽和表裡兩方面變化,所以不可不問汗也。
6、“五問頭身”
患者有沒有頭暈頭痛症狀?四肢是否虛弱無力?身體沉重不沉重……
《景嶽全書》中記載:“問其頭,可察上下;問其身,可察表裡。”
又進一步指出:“頭痛者,邪居陽分;身痛者,邪在諸經;前後左右,陰陽可辨;有熱無熱,内外可分。”
不問頭身,怎可察之?又怎可分之?
7、“六問便”
患者大小便的情況怎麼樣?二便次數?顔色?氣味?性狀……
張景嶽說:“二便為一身之門戶,無論内傷外感,皆當察此,以辨其寒熱虛實。”
二便作為身體的排洩門戶,其方方面面的變化提示患者身體的寒熱虛實演化。
不問便,不可也。
8、“七問飲食”
問一問患者吃飯的情況,喜歡吃酸還是喜歡吃甜?喜歡吃辛還是喜歡吃鹹?吃得多還是吃得少……
張景嶽說:“問飲食者,一可察胃口之清濁,二可察髒腑之陰陽。”
通過對患者飲食情況的了解,從而了解患者脾胃功能盛衰狀況,并判斷疾病情況。
飲食,不可不問也。
9、“八問胸”
胸悶不悶?脹不脹?疼不疼……
張景嶽說:“胸部膻中,上連心肺下通髒腑。”
胸即膻中,泛指人體上焦,包括了肺與心兩個重要的髒腑,這裡關系着很多的相關疾病。
有心肺,而血氣,《素問·調經論》中強調:“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不問胸,怎可為醫?又如何醫人之生?
10、“九聾”
問一問患者有沒有耳鳴問題,有沒有聽力下降問題,等等。
張景嶽說:“耳雖少陽之經,而實為腎髒之宮,又為宗脈之所聚,問之非唯可辨虛實,亦且可知死生。”
都提升到生死的角度了,不問耳聾,能行嗎?
11、“十渴”
患者有無口渴?能飲還是不能飲?等等。
張景嶽言:“渴與不渴,可以察裡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
辨别了内外虛實,也就好對症下藥、因病施治了。
12、“十一舊病”
患者之前有過類似的情況嗎?還有過哪些疾病?等等。
知往而鑒今,鑒往而知來,通過對患者過往疾病信息的了解,從而進一步明晰患者情況。
問一問舊病的情況,才可以更好把握現在。
13、“十二因”
水有源樹有根,疾病為果必有其因。
《素問·調經論》說:“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
張仲景更進一步概括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髒腑,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通過詢問,問明病因,從而判斷是風、火、暑、濕、燥、寒的外感六淫所緻,還是喜、怒、驚、恐、憂、思、悲的内感七情所傷。
不問因,怎知果?怎知病?怎用藥?怎施治?
14、“十三診史”
患者之前的就診情況是怎麼樣的?吃過哪些藥?做過哪些處理?等等。
通過了解其他醫院及其他醫生對同一患者的接診診療情況,更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
“讀史使人睿智”,了解患者的看病曆史,同樣給人以對具體病情的全面了解和準确把握,從而以更加深邃的眼光來認識患者,給出更符合患者實際的診療方案。
15、“十四眷”
詢問了解患者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乃至家族的健康與疾病情況,有沒有與遺傳有關的疾病,比如血友病、糖尿病、精神病、先天性聾啞、哮喘、骨質疏松等。
通過詢問,來判斷患者的本次疾病情況,與家族疾病有沒有關系。
不問家眷、家屬、家族,怎麼可以?
16、“十五婦人問經期,遲速閉崩帶孕産”
對于女患者,在問診時候,還要詢問其月經、帶下、妊娠、産育等情況,同時這也是女性的生理特點,在發生疾病時候,往往帶來這些方面的病理改變。
通過詢問,從而作為婦科或一般疾病的診斷與辨證依據。
17、“十六小兒先後天,預防接種和傳染”
小兒科古稱啞科,病童往往不能準确訴述病情,主要是通過詢問病童的家長。
結合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除了對其他必要的生病情況進行詢問,還有必要了解小兒出生前後的情況,也就是小兒先天及後天的狀況,後天狀況應着重了解小兒預防接種疫苗的情況、有無傳染病的情況等。
不問不說不知,又怎麼知病?怎麼救兒治病呢?
附錄說明:
1、凡具體診療及養生方法,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2、本文為果雪兒中醫啟蒙團隊七彩雲老師原創系列之一。
3、部分圖片來源網絡,侵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