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例:小明從小聰慧過人,是附近十裡八村學習最好的孩子。而且他的聰明不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一騎絕塵上,所寫的文章,思考問題的深度都遠超同齡人。小明非常自律,刻苦,理所應當的考入了中國排名前十的某所985院校。
然而,這是十年前的事情。現在的小明成為了父母最為頭疼的對象。三十來歲,不求上進,有一份小城市裡幾千元一個月的工作,不在編制内也沒交社保,幾乎不社交,不拒絕相親但是次次都很快就沒了下文。不喜歡努力賺錢,對結婚的态度也是随緣,成天在家裡養着四五隻貓,跟社會脫節,過着自得其樂的生活。
父母一直強烈的想要和孩子溝通,希望孩子可以振作起來,在工作上再努力一點,有所作為。起碼能保證自己醫療和養老的社保持續繳納,老了以後也有口飯吃,該結婚了就得結婚。不管有什麼困難都可以和自己說,爸爸媽媽一定會竭盡全力的幫他。
小明在多次努力解釋之後選擇了沉默不言,父親以書信的形式再次強調希望小明振作,努力工作,最起碼要結個婚的要求之後,小明希望大家能夠擱置争議,抛開對他結婚的要求共同生活。
面對這樣的小明,你怎麼看?
心理學中有一個原則,誰痛苦誰改變,誰痛苦誰咨詢。但是現實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卻是,父母痛苦,希望可以改變孩子,實在溝通無果又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于是想找心理咨詢師來幫着一起改變孩子。
有的心理咨詢師會順應父母這樣的要求,有的咨詢師會首先跟家長明确咨詢原則和咨詢目标,我覺得兩種都可以,前提是你得懂得這麼做是為了什麼。不管是順應需求還是明确邊界,都是為了增強下一步信任關系的建立,然後幫助父母釋放自己的焦慮,不要繼續把孩子當成自己焦慮的容器,緩解家庭關系的對立。
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焦慮的容器,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最多有一半的父母對此有所覺察,但也不一定想要改變。這往往是家庭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父母因為對孩子的愛和擔心而強烈的想要改變孩子,在這個基礎之上,産生了溝通是讓孩子聽話,有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所有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等等各種親子關系的誤解和沖突。
我們經常會把父母因為對孩子的愛和擔心而強烈的想要改變孩子定義為家庭教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首先,父母是不可能想害孩子的,然後,父母比孩子更有社會生活的經驗,所以我們總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希望孩子可以少吃些苦少走些彎路。如果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這份苦心,父母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甚至願意把孩子送進變形記或者網戒所,讓他親身直面這個被父母保護的過于好的薄膜之外的社會。
裡外裡都是教育,都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如果,我們賴以自信的社會生活經驗在孩子身上不一定成立呢?有沒有可能因為自己的愛和的擔心,越是強烈的想要改變孩子越是好心辦壞事?
這是我們需要花時間去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并沒有一定的答案,但是如果不去思考,很可能對孩子造成持續的誤解和傷害而不自知。
當今社會,有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正在瓦解,我試着給大家羅列一下,大家看這些現象是不是正在發生。
第一,孩子必須要好好學習。
這個執念會以各種形式體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當中,攀比學校,給孩子報名各種補習班,跟老師打好關系,監督孩子學習,為了孩子學習方便在孩子學校附近租房買房,盡力做好孩子的後勤工作,甚至不惜有一個人辭職來全職照顧孩子學習。
我們的基本邏輯是,孩子必須比别人家孩子更努力才有機會進入更好的學校,才能更加容易,或者更有可能找到好的工作。
可是更加努力就一定會成功嗎?東京大學的入學典禮上告訴大家,成功很可能是幸運者偏差,就是你運氣好罷了。還有很多人也很努力但是運氣不好,甚至比你更加努力但是卻屢屢失敗的。這些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被打上差等生的烙印以外,有沒有人關心過他們在學習中收獲了什麼?
孩子到底為什麼要學習?如果實在學不下去了該怎麼辦?
比如一個初中沒有畢業的孩子,因為抑郁症病重休學退學,之後屢次複學仍然失敗,該吃的藥也吃了,該做的咨詢也都做了,但是這個孩子的病情越來越固化,我們該怎麼辦?
這是比較糟糕的假設,比較好的假設是父母已經做好了心理建設,完全想明白孩子不能學習自己該怎麼做。即便是這種情況,父母對孩子康複之後繼續學習仍然會有期待。
這些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不能學習産生的焦慮,如果開始思考孩子不能學習的可能,甚至想通了孩子可以不學習的情況,父母的焦慮就會大大減輕。可惜這是遠超出一般家長眼界的終極大招,大部分家長的态度是想都不敢想,或者下意識的不去想。
希望大家可以從現在開始,認真的想想看,想又不花錢,盡量少一點自己吓自己就行。
第二,人必須要努力工作。
人可以不工作嗎?如果你突然繼承了遺産,或者中了彩票之後,有了這輩子足夠生活無憂的錢之後,你是否還會努力地工作?有的人還是選擇會,比如廣州的房東,有兩棟樓收租還是每天辛辛苦苦的經營一家叉燒店。也有人會選擇躺平,比如北京杭州的拆遷戶,突然分到一大筆錢或者好幾套房子,躺好就可以成為人生赢家,小夫妻生個孩子,小康絕對是綽綽有餘的。
我們是為了賺錢而工作?還是工作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比錢更加重要的東西?如果是前者,當你有錢了以後就可以不工作了。如果是後者,那些比錢更加重要的東西,不通過工作是否也可以獲得?
篇幅有限,舉的例子也不是很恰當,希望大家開始思考的是,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工作?
如果是為了穩定的社保,保證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話,現在大部分體制外就業的年輕人該怎麼辦?即便是體制内就業的人,誰能保證自己三四十年之後真的可以順利退休,領到足夠維持生活的社會保障金?
有的人工作是為了事業,那事業又為了什麼?證明自身的價值,還是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還是在創業的過程中屢戰屢敗,或者僥幸成為一個擅長剝削他人的資本家,或者叫有錢人。反正事業不可能是996和007,在35歲被淘汰出局的打工人。
我們隻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行,結果并不重要。我們的智商和眼界決定了自己所能看到的真實,最重要的是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并願意跟家人和朋友們溝通,傾聽不同的答案。
第三,人必須要結婚。
中國現在有2.6億适婚年齡段的單身人口,我之前文章裡提到過一人家庭的概念,現在看來這不僅僅是概念,而是已經成為了社會的現實。
男女人口比例失衡,性别對立越來越嚴重,離婚率越來越高,不少城市已經超過了一半,高到離譜,在這些情況普遍發生的今天,這麼多人選擇單身,你告訴我,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
即便我們認真的假設,社會的大多數都會結婚,結婚了才是正常的。那麼結婚是為了什麼?有的人說是為了傳宗接代,但是結了婚照樣可以丁克,不結婚女性仍然享有獨立自主的生育權,就算是為了盡到傳承的社會責任,結婚也成了不是唯一的選項。
為了愛情?七年之癢,超過一半的離婚率,沒了愛情該怎麼辦?《圍城》裡說的好,婚姻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現在城外越來越多的人連進去都不想進去了,如果真的找到了對的人,一直生活在一起,該幹什麼幹什麼,不領那張證兒行不行?
更何況現在還有好多指着結婚緻富,一步到位的人,逼得國家把婚姻法都改了,民法典裡更是有足足八條來重新定義婚姻當中的各種财産關系。為了緻富而結婚現在也沒戲了。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如果是為了給孩子一份完整的父愛和母愛,給孩子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有讀者留言,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沒有證書就可以做爸爸媽媽——這句話在很多平台上都見過,頗受大家的認可。國家今年也專門立了《家庭教育促進法》來讓大家合法帶娃。我們做的究竟是有多差,需要國家立法來強制規範那些我們本來以為隻要愛孩子就可以天然自帶的家庭功能。
我隻是舉三個我們最常見的最簡單的例子,抛磚引玉,希望大家想想看,我們因為害怕孩子不能做這些我們認為必須要應該做的事情而倍感焦慮,可是回過頭來想想,這些看似必須要做的事情似乎并不是那麼必然成立。那麼,我們幹嘛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我們焦慮的容器?
焦慮的背後往往是惶恐和無助,看清自己的惶恐和無助之後,才能真正的緩解自己的焦慮。比起下意識的反駁,希望大家都能慢慢養成一種習慣,開始慢慢思考那些我們認為不存在的可能。也許隻有這樣,才是一個有足夠眼界的父母,一個可以為孩子踏實兜底的父母,一個安貧樂道,可以先活出自己的父母。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奢望,說不定文章沒看完就罵我消極的人還是有很多。我隻是想到了就寫出來,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而已。
有話要說...